莫卧儿帝国(
波斯语: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
乌尔都语: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
突厥化的
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
巴布尔在
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前后共历331年。
国名
莫卧儿(Mughal)一词,又称蒙兀儿。原为波斯文,意为“蒙古”(Mongol;在英语中讹为Mogul)。
历史
建立帝国
帖木儿帝国灭亡后,
巴布尔自从被驱逐河中之后,翻山越岭进入
阿富汗,夺取
喀布尔,在喀布尔建立了一个小王朝,他率领伊斯迈尔借给他的军队匆忙赶回河中,胜利地进入了
撒马尔罕城(1511年10月)。继撒马尔罕之后,布哈拉又向他敞开了大门,而蒙古
乌兹别克人退到
塔什干。巴布尔又去占领塔什干,成为塔什干和中亚的统治者。以伊朗人在
呼罗珊的胜利为支柱,帖木儿王朝在河中的复辟似乎是完成了。但是,巴布尔开始碰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曾求助过的、并接受其宗主权的波斯人是
十叶派穆斯林。布哈拉和撒马尔罕居民信奉的是
逊尼派,他们斥责他与异端邪说者谈判,并与他断绝关系,他们的宗教热情比他们对帖木儿朝诸王的忠诚更加强烈。由于受到这些宗教骚乱的鼓动,
乌兹别克人又卷土重来。
波斯将军纳吉姆·沙尼和
巴布尔在布哈拉以北的加贾湾发生的一场大战中与他们交锋,这次被他们打败了(1512年12月12日),纳吉姆被杀。巴布尔放弃了对河中的所有企图,退回到他的喀布尔王国,七年以后,他从喀布尔出发,前往征服印度。于是,布哈拉、撒马尔罕和整个河中地区又转到蒙古乌兹别克人手中。
巴布尔曾尝试在中亚扩展自己的疆土,受挫后就把目光投向南方人心涣散、四分五裂的
德里苏丹国。恰在这时巴布尔有了一个方便的借口:
旁遮普省总督邀请他出兵把他从其领主苏丹的手中“解救”出来。于是,他向南方进行了“圣战”。
印度的德里苏丹国遭受严重的打击,名存实亡,北部印度陷于分裂状态。1510年时,蒙古贵族巴布尔就已经统治着印度北部。1525年,巴布尔南下进攻印度,次年攻占德里,屡败印度诸侯联军,征服北印度大部分地区,建立莫卧儿帝国。可见莫卧儿帝国最初是外族在印度建立的政权。从此,印度的不同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统一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巴布尔开始转战于整个
印度次大陆,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占领了大半个
印度半岛。他采用“以印治印”的手法,把印度半岛北部尚未征服的地盘划分给每一个印度的
封建主,不管他们采用什么方法,只要管理那就是他们的领地。不久,印度北部就基本统一了。1527年春天,巴布尔与拉那·桑伽两军交火。经过十分激烈的拼杀,拉那·桑伽身受重伤,身上又添13处伤,全身受伤总数突破百块大关。尽管如此,拉其普特人最终还是被巴布尔打败了。1528年,马茂德召集10万阿富汗联军于
比哈尔,准备与巴布尔争一雌雄。在
恒河与哥桥拉河交汇处,两军摆开战场。巴布尔亲自指挥蒙古人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哥桥拉河,分兵夹击敌军。两军相遇勇者胜,阿富汗人全线崩溃,马茂德逃亡
孟加拉。这一仗成了巴布尔一生中征战之绝笔。1530年12月26日,巴布尔英年早逝,年仅48岁。著有《巴布尔回忆录》。巴布尔在一生的征战中,占领了东起哥桥拉河,西至
阿姆河,南起
瓜廖尔,北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片领土。
中断与改制
1530年,巴布尔因病去世后,其子
胡马雍继承皇位。企图以
察合台的
突厥人、蒙古人、波斯人、
阿富汗人和
印度人组成的混合军队,征服全印度,以实现父亲的遗愿。其三位异母兄弟卡姆兰、欣达勒和阿斯卡里出兵攻击他,与他争夺王位。分散在各地的许多阿富汗贵族纷纷起兵反叛。1539年,起兵谋反的东部阿富汗王公
舍尔沙,在乔沙战役中胡马雍全军覆没,本人逃走。舍尔沙占领德里,建立了
苏尔王朝。不但把领土扩展到
孟加拉、
比哈尔和马拉佤邦,而且在政治、社会和经济上多有建树。他实行开明政治,对印度教采取宽容政策;它建立了有效力的君主集权制,执法公正;他改革税制,计田优劣征收,发行银卢比;兴修道路,设立驿站,联系首都阿拉格与孟加拉、拉齐普坦等地的“大干道”当代仍是印度的主要干道之一。他的田赋改革是以后阿克巴改革的蓝本。
1545年舍尔沙在战争中被炸死。1555年,胡马雍重征印度平原,占领德里和阿格拉,恢复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在流亡伊朗期间,他进一步受到伊朗文化的影响,由逊尼派信徒改奉什叶派,并带回了对莫卧儿帝国有深远影响的伊朗文化。在伊朗的帮助下,1556年,阿克巴继位,实行了进步的内政改革,采取宽容的宗教政策,扩大了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的社会、政治基础。他建立中央集权制,开疆拓土,统一了次大陆广大地区,推动了印度社会经济的向前发展。将全国划分为若干
伊克塔(省),下设47个萨卡尔(行政区),萨卡尔又划分为帕尔加纳,各设阿明(法官)、希克达尔(税务官)、司库、文书等地方官吏。为了防止任何腐败行为,规定按时向官员支付薪俸,官员每隔2~3年调动一次。但是之后不久自图书馆失足而死。
国势日盛
1556年,胡马雍重登帝位六个月后逝世。2月,在巴伊拉姆汗的帮助下,年仅十三岁的
阿克巴继承了帝位。阿克巴幼时未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在将军巴伊拉姆汗的辅佐下,开始治理莫卧儿帝国。他刚继位时,莫卧儿帝国的领土很小,首都德里被阿富汗贵族希姆占领。希姆聚集起十万军队想一举消灭莫卧儿人。而阿克巴的军队总共只有两万人。一些大臣劝阿克巴退出印度,回喀布尔休养生息。但巴伊拉姆汗将军力排众议,提议调动一切力量与希姆决战。阿克巴采纳了这建议。决战的地点,是德里以北的帕尼帕特,三十年前阿克巴的祖父巴布尔取得重大胜利的地方。
阿克巴18岁时,他夺回大权,命令他的舅父到圣地
麦加退隐。阿克巴终于自己独力执政了。阿克巴摆脱左右羁绊后,便开始扩张领土的征讨,他对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政策。对表示愿意归顺的地区,他仍让原来的头领管理土地,并对他的子孙委以重任。1567年,阿克巴攻打梅瓦尔,用了4个月的时间攻下,屠杀了3万人,并把作为王国象征的大铜鼓和母神座上的大烛台拆下,当做自己的战利品。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儿帝国。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
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服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
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
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
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他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阿克巴自己还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他还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后代统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卧儿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阿克巴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莫卧儿帝国功勋显赫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鼎盛时期
阿克巴去世后,莫卧儿帝国先后由
贾汉吉尔和沙贾汗统治。贾汗吉国王(1605—1627年在位)时期,
锡克教第五代祖师
阿尔琼把教区改为行政机构,向信徒征收赋税。这一举动在莫卧儿帝国内引起震动,它显然具有分庭抗礼的意味。阿尔琼还在阿姆利则建立金店,作为锡克教圣地和行政管理中心。锡克教圣典《
阿底格兰特》也成书于这个时期。锡克教过去一直标榜为和平静修的团体,祖师只关心传教,从不干预政治。阿尔琼却卷入了莫卧儿皇室的纷争,庇护叛乱的王子,从而遭到贾汗吉国王的嫉恨,1606年引来杀身之祸。以此为发端,锡克教和平发展时期结束。
1633年,沙贾汗击败并兼并了艾哈迈德讷格尔王国。然而,这次胜利却激起几股力量的反抗,这些力量将加速莫卧儿帝国的灭亡。沙贾汗于1638年重新占领
坎大哈,但于1649年再次失去了它。在一次徒劳无功的攻占
撒马尔罕的尝试中,他损失了5000人。他只在南方取得了胜利,在那里,他首先追击一位因被怀疑叛国而于1629年逃到艾哈迈德讷格尔王国的将军。沙贾汗在
布尔汉布尔指挥军事行动。
1657年,沙贾汗病重,他的四个儿子开始争夺皇位。沙贾汗宠爱他的长子达拉·什克(Dara Shikoh),但他的第三子
奥朗则布在诸王子中最有能力,他和达拉·什克特别仇视对方。沙贾汗恢复了健康,但那时他的儿子们之间的冲突已经到了没有回头路的地步,因此他无法阻止家族内部的战争。1658年,奥朗则布获胜,废黜了他的父亲。
17世纪中期,莫卧儿帝国处在黄金时代。印度人本是杰出的建筑师,皇帝沙贾汗时期,印度建成了德里的
红堡等许多著名建筑。在这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著名的是沙贾汗为其死去的宠妃建造的礼物——阿格拉市的
泰姬陵。
奥朗则布是莫卧儿帝国最重要但也最具争议的皇帝。他放弃了莫卧儿帝国初期尤其是阿克巴时代的
宗教宽容政策,加强伊斯兰教的宗教地位,企图使印度完全伊斯兰化。奥朗则布恢复对非
穆斯林征收人头税,将印度教徒逐出政府,并大举拆毁印度教庙宇与神像。这些短视的政策导致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与政府的矛盾突然尖锐起来,并很快演变成武装斗争。坚持自己信仰的锡克教徒和拉其普特人成为莫卧儿帝国公开的敌人;奥朗则布虽然多次打败他们,却无法彻底消灭其反抗力量。最危险的国内敌人是新兴的
马拉塔人国家,它后来发展出可与莫卧儿帝国匹敌的军事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奥朗则布力图消灭他的政治对手,莫卧儿帝国的疆域在他在位时扩张到最大限度。他长期驻留在德干指挥对该地区各
穆斯林小国的征服,这些国家是16世纪初德干的伊斯兰教强国巴赫马尼王朝分裂后形成的。其结果是奥朗则布取得了胜利,将德干地区并入帝国版图,成为印度南方的最高统治者。除了
南亚次大陆的南端和马拉塔王国以外,奥朗则布统一了整个印度次大陆。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
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新生的欧洲列强。
帝国衰落
18世纪初,到奥朗则布去世时,留下的已是一个四分五裂的帝国。当时,欧洲殖民者,特别是英国殖民者正加紧侵略印度,而印度已陷于分裂,削弱了抵抗力量。结果,正如
马克思所分析的:“
大莫卧儿的无限权力被他的总督们打倒,总督们权力被马拉塔人打倒,马拉塔人的权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这样混战的时候,
不列颠人闯了进来,把他们全部征服了。”首先,
旁遮普农民用自己的锡克教作为思想武器和组织形式,要求消灭
种姓区别,提出建立土地归农民所有的“真理王国”。他们发动了坚持数十年的农民武装斗争,斗争此起彼伏,规模愈来愈大,起义地区实际上一度摆脱了莫卧儿帝国的管辖。但由于各自为战,后来被国家统治者各个击败。同时,莫卧儿帝国统治也开始衰落了。
衰落了的国家机关无力抵御来自西北方的外族入侵。1748年,阿富汗人侵入莫卧儿北部,几度进占德里。1761年,阿富汗游牧军与马拉塔人10万大军在巴尼帕特会战,马拉塔人又遭惨败。马拉塔人是莫卧儿一支抵抗西方侵略者的强大力量,但经过这次会战,受到严重削弱。这时与英国争夺莫卧儿的劲敌是法国,经过1756—1763年的英法“
七年战争”,英国驱逐了法国的势力。在“七年战争”期间,英国殖民者首先向富庶的
孟加拉省下手。1757年1月,英国派遣臭名昭著的殖民强盗
克莱武率领侵略军在孟加拉省登陆,收买孟加拉省总督属下的内奸,打败孟加拉军,实行野蛮统治。最后使得他所立的傀儡米尔·卡西姆也不能容忍他的控制,迁都备战,率兵两万,于1763年发动反英起义。1774年,占领孟加拉后,英国殖民者立即把孟加拉西北的奥德邦收为附庸,并转而南侵
迈索尔邦,逐步实施征服整个次大陆的狂妄计划。但迈索尔邦的苏丹海达尔·阿里和他的儿子
铁普苏丹(1782—1799年在位)领导人民英勇抗击英军。铁普苏丹于1799年5月,在保卫首府战役中英勇牺牲。
英国殖民
从19世纪40年代起,英国侵略的矛头转向北面锡克教人居住的旁遮普地区(今
巴基斯坦境内)。锡克教徒英勇抵抗,但是封建主怕发动群众,加上指挥不当,没有团结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共同对敌,以致旁遮普为英国所侵占。当时次大陆上已经没有权威的国家组织,莫卧儿帝国已徒有虚名,宗教、民族、
种姓、地区等种种对立,使英国侵略者能够利用来各个击破,
分而治之。
英国在1849年吞并旁遮普以后,莫卧儿帝国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对莫卧儿在政治上继续采用“分而治之”的手段进行统治,政府实权在英国人手里,莫卧儿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1857年5月,为了反对英国殖民者,莫卧儿民族反英起义爆发。起义者拥立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
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以他的名义发布文告,号召全国人民不分宗教信仰,一致奋起驱逐英国殖民者。9月,英军殖民者进入起义的重要中心德里城,以巴哈杜尔皇帝为首的蒙古族封建贵族集团投降,起义军撤退,德里失陷。在章西邦,章西女王(1835—1858年)是反英起义中的重要领袖。她是章西邦王后,夫死后,国土被
东印度公司吞并,受英国直接统治,剥削加重。1857年,章西女王亲自率领本邦军民起义,驱逐英军,占领章西,重新复国。次年初,章西成为中印度起义中心,女王亲自指挥章西军民与英军激战八天,重创英军。后率军向西转移,与英军决战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最后英勇牺牲,死时年仅23岁。莫卧儿帝国完全被英国殖民者占领。但莫卧儿民族反英起义也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英国的统治从印度的一端到另一端发生动摇”。之后,莫卧儿帝国末代皇帝巴哈杜尔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
灭亡之后
莫卧儿帝国消亡后,英国又直接统治印度共90年,至1947年。当莫卧儿人摆脱英国统治的时候,已变成印度、巴基斯坦、
孟加拉、
阿富汗、伊朗等诸国,早年从中亚迁来的伊斯兰教蒙古人早已与这些国家的各民族融合为一体。如今,在阿富汗、伊朗等地有莫戈尔人和
哈扎尔人。
疆域
巴布尔时期占领了东起哥桥拉河,西至阿姆河,南起瓜廖尔,北至喜马拉雅山脉的大片领土。到公元1530年巴布尔去世时,莫卧儿帝国的领地包括中亚的领地,喀布尔、旁遮普、德里、东面比哈尔(Bihar)的部分地区和南面的瓜廖尔(Gwalior)。奥朗则布统治时期(1658年—1707年),莫卧儿帝国的疆域最大,从喀布尔到吉大港,从克什米尔到卡维里河,除半岛极南端以外的整个次大陆都纳入了莫卧儿帝国的版图。
行政区划
在地方,阿克巴将全国分为15个省(苏巴):孟加拉、奥里萨、比哈尔、阿拉哈巴、阿瓦德、阿格拉、马拉瓦、坎德什、贝拉尔、古贾拉特、阿吉摩尔、木尔坦、德里、拉合尔、喀布尔。以省督为最高行政长官,并设有财务、军事、司法等官职协助省督。省督一般由皇帝委派王室成员担任,其职责由中央规定。地方官一律归中央统管,以分散地方的权力。省以下设有县,县下设乡,乡以下是村庄。
政治
中央官制
莫卧儿帝国实行
中央集权制。皇帝自称是“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中央设大臣会议决定国策,下设4个大臣分管财政、军事、工商业和宗教司法。莫卧儿帝国通过阿克巴的内政改革,建立了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军事官僚政治体制。
莫卧儿帝国的实际政务是委托给对皇帝直接负责的各类官吏的。首席大臣是维兹尔(vizir),到阿克巴统治时期,维兹尔被改称为瓦吉尔(vakil),一段时间后,瓦吉尔的权力被剥夺,他们有声望但无实权。之后,中央一级的行政分为四个主要部门,其中迪万(diwan)或者瓦兹尔(wazir)负责财政和税收,其下有四个高级官员,一位“副相”(na'ib wazir)和财政部所属的三个重要部门的长官;米尔巴赫希(Mir Bakhshi)负责军队的行政管理和组织,其下有三个副手;萨德尔(sadr)负责宗教和司法部门;米尔萨曼(mir saman)掌管皇室、宫殿、财库铸币厂和皇家修建工程等事宜。在地位上比四位高级官员低一点的官员还有火炮长、通讯部首脑、造币厂的达罗格、审计长、皇家作坊总监、税务大臣、海军部大臣、森林总监、新闻报道官、主管向皇帝递呈请愿书的官员、兵站总监和典礼官等。
官制等级
莫卧儿的官员分33级,凡为帝国提供军役服务的政府官员都有一个级别,即曼萨卜,而得到这个级别的官员称曼萨卜达尔,级别的高低以指挥多少骑兵区分,从最低“十夫长”到最高“万夫长”,七千以上的官阶仅限于王室成员。官阶实行终身制,儿子不能继承。每个级别的官阶都有一份固定的薪水,而实际上各级曼萨卜达尔被分配相应的扎吉尔封地,以地税代替薪水。曼萨卜达尔实际提供的骑兵数目与其官阶应统辖的人数不一定相等。曼萨卜达尔的任命、升迁与解职没有形成制度,而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意志。把官员编入军籍,对整顿吏治,实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有一定的作用。
土地制度
莫卧儿时期有3种土地占有形式,即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贾吉尔达尔的非世袭领地——贾吉尔和
柴明达尔制度的世袭领地。直属国王的封建领地约占全国耕地的1/2,主要在德里和亚格拉地区。其收入主要用于维持皇室、宫廷官员和卫队。
贾吉尔制度早在德里苏丹国家时期就已实施,那时称“
伊克塔”。16—17世纪中叶,贾吉尔成为莫卧儿印度土地占有的基本形式。在查罕杰统治时,贾吉尔约占全国耕地的70%,贾吉尔的持有者称贾吉尔达尔。17世纪中叶,莫卧儿印度共有8210个贾吉尔达尔,分上中下三层,分布全国各地,上层68个,由王子和贵族组成,中层587个,下层7555个。他们彼此之间无隶属关系。贾吉尔达尔对其贾吉尔没有所有权,只有征收规定的田赋和名义上非法实际上合法的各种杂税的权利。贾吉尔达尔持有贾吉尔必须以服军役为条件。
贾吉尔是非世袭的,甚至是非终身的。但是到奥朗则布统治时期,贾吉尔同柴明达尔制领地渐趋一致。
司法制度
阿克巴时期实行伊斯兰教法和世俗法相结合的制度,规定司法系统独立,中央大法官任命各省法官。凡死刑判决必须由皇帝批准,案件断决必须重证据,禁止官员徇私枉法。宣布自己为伊斯兰教法的最高解释者。
军事
军事成就
在征服过程中,开国皇帝巴布尔以12000人的部队打败了印度的10万大军。巴布尔接着攻取德里,并在大
清真寺的礼拜仪式上,宣布为“印度斯坦皇帝”,以阿格拉为新首都,建立莫卧儿帝国,也结束了
德里苏丹国在印度320年的统治。1527年,莫卧儿军队与以梅瓦尔的
拉那·桑伽为首的拉其普特同盟在亚格拉以西的坎奴村进行决战,拉其普特同盟战败。
沙贾汗统治时期,加强中央集权,扩建军队,莫卧儿帝国变成了一个大的军事机器,军事贵族和军队的数量扩大了几乎四倍,这样造成了农民负担的急剧增加。尽管如此,在沙贾汗统治期间,莫卧儿帝国仍在财源不足的情况下再次扩张。
军队战术
通常,莫卧儿人的军队由四大部分组成:轻步兵+战象+炮兵+骑兵。
莫卧儿帝国骑兵。骑兵在英国入侵之前的印度战场上占统治地位,在第一、第二、第三次帕尼特尼战役中,骑兵都作为决定性力量改写了印度历史。食邑骑兵、封邑骑兵和御林军骑士组成了莫卧儿军队的骑兵,前两者是地方提供的部队,后者则是用国库供养的精锐战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16世纪晚期莫卧儿人接连丧失在阿富汗的领地,帝国再也不能像巴布尔时代那样招募到大量中亚突厥战士了,印度北部的印度教臣民拉杰普特人成了莫卧儿骑兵的主要来源。拉杰普特骑兵在骁勇善战方面毫不逊色于中亚同行,为了笼络他们曾令阿克巴大帝费尽心思。
自15世纪末欧洲火器传入印度,大口径的长管前镗加农炮在印度战场上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大炮又是如此昂贵,制作炮身需要大量铜和铁,为使其能运输到战场又需炮架和充足的驮畜,最后还得为大炮可以发射发挥它的作用则需要配置火药和熟练炮手。帝国惟一有能力设立大型军工厂制作大炮,并为大炮提供其他附属物品和人员的只有皇室,莫卧儿皇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大炮的生产和运输。
古代印度素来不是步兵强国,虽然他们的农业人口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构成莫卧儿步兵部队的是一些轻步兵射手,使用火绳枪的或者使用传统弓箭的射手,由城镇或农村的定居居民中招募征发而来。使用土耳其式的重型火绳枪和葡萄牙式的常规火绳枪的轻步兵通常被认为是有效的,他们能比弓箭手提供更强大的火力,在第一次帕尼特尼战役中巴布尔的波斯-突厥火枪手就曾依托过阵地连续打退了多次德里苏丹国战象+轻步兵(弓箭手和其他冷兵器部队)的攻击。
战象这一兵种的有效性争议颇多,认为战象有效的支持者指出战象具有破坏能力强、震慑能力强等优点,持否定意见的反对者认为战象毫无作用,指出战象有维护成本高、容易受惊践踏友军制造混乱等缺点。不论如何,本人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认为战象是有效的,因为同样拥有强力骑兵并曾击败过战象的莫卧儿仍然发展出自己的战象部队,在莫卧儿帝国盛鼎时期皇室蓄养了一千多头皇家大象,在平时用作大型表演、运输重物等用途,战时则投入战场。
和其他国家的军队一样,莫卧儿人的军队在战场上被主要划分成三个部分:左翼+中军+右翼。在中军的队列中,前排是莫卧儿人的轻步兵,他们的作用是保护己方战象并打击对方战象。第二排是战象,他们的作用无需多言,巨大的象蹄和强壮的象鼻都是大杀器;最后一排是精锐的重骑兵。当莫卧儿中军发动进攻时,前排的轻步兵就会分散在第二排战象的前后左右向敌人一起压去,当己方战象轻步兵的混合部队成功突破敌人战线时,最后一排的重骑兵才会启动给予敌人最后致命一击。
莫卧儿军队侧翼的布置是:轻步兵+骑兵。骑兵部署在侧翼的优点和作用无需反复叙述,这里要提的是轻步兵在侧翼的作用。骑兵在印度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印度人也想出了许多有效打击地方骑兵策略的,比如用轻骑兵射手骚扰。众多周知,利用轻骑兵射手的骚扰打败了敌方重骑兵的例子数不胜数,轻骑兵射手的弓箭和标枪或许无法直接杀伤身披重铠的骑士本身,但却能对骑士胯下防护不全或根本没有防护的战马进行有效杀伤,骑士失去战马即失去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冲击力。为了有效应对敌方轻骑兵射手的骚扰,莫卧儿人别出心裁地给己方侧翼骑兵配置了足量的轻步兵射手,这些轻步兵射手能有效压制敌方轻骑兵射手。
经济
农业
实行新的税收制度,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水利灌溉等措施发展农业。莫卧儿社会仍以农业经济为主,农业中商品生产扩大,出现商品粮和棉花、生丝、蓝靛、烟草等经济作物的专业化产区,产品远销欧亚市场。
手工业
莫卧儿时期的手工业十分发达,主要手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超过当时欧洲大陆的先进国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是封建制经济的作坊和家庭手工业,大型官营作坊的优质产品主要为满足宫廷和贵族奢侈生活的需要,其次才供出口。在一些港口城市,包买商通过预付款项、提供原料并收购其产品等手段来控制手工业者的小型作坊的生产,但尚未出现先进的
工场手工业。
商业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和外贸的发展。16—18世纪印度的一些主要城市虽仍是封建统治的
政治中心和贵族的消费基地,但已开始起着工商业中心的作用。德里、阿格拉、
拉合尔、
阿默达巴德的城市规模可与当时北京、巴黎、伦敦相比。活跃的商业贸易逐步打破了各地区的闭塞隔绝状态。沿着陆路和水路商道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国内市场。孟加拉和古吉拉特则是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商船往来欧亚非各地及中国。商品经济和货币交换的发展促使
商人资本的兴起。拥有充足货币资本的钱商在各大城市开设钱庄、银行,经营存放款业务。发行期票和汇票。财力充足的班尼亚商人种姓充当皇室、贵族及官方的御用商人和财政金融经纪人。但印度这时期的商业资本尚未转化为资本主义性质的产业资本。
文化
文学
莫卧尔帝国时,一位名叫图西尔·达斯的人用印地语改写了史诗《
罗摩衍那》,有利于
梵文古典作品的保留与传播。历史著作有巴布尔写的《自传》,用突厥文写成。由阿卜杜拉欣大汗译为波斯文。此外还有巴道尼写的《历史选集》,尼查姆·乌德·丁写的《阿克巴通史》,都用波斯文写成。
艺术
莫卧儿帝国的第二代王
胡马雍、第三代王阿克巴、第四代王贾汉杰等人,都是莫卧儿帝国艺术的倡导者和鉴赏家。1549年,王朝邀请波斯的宫廷画家来到印度,开始了莫卧儿绘画的创作。伊朗绘画后期画风的透视法、远近法、阴影法等表现方法都被吸收应用,以描绘宫廷生活、花鸟、肖像、战争等题材。阿克巴时代,画家们从伊朗和印度艺术的折衷法中吸收西洋画法并使之印度化。贾汉杰王非常重视绘画,促使莫卧儿绘画由阿克巴时代的自然主义描写转向了以冷静观察为基础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了优美与纤细相结合的一种画风。
宗教
采用怀柔和亲的政策对待土著王公贵族。选用官员上改变原来仅由
突厥人、
阿富汗人与
波斯人担任高级官吏的传统,择用信奉
印度教本地人。阿克巴还娶土著公主为皇后,扩大国家统治的基础。调和国内部宗教矛盾,对非穆斯林采用宽容政策,废除对非穆斯林的
人头税。允许印度教徒恢复先前的信仰。对印度的寡妇殉夫、杀婴、童婚、神灵裁判等都加以禁止,鼓励寡妇再婚。沙贾汗时期改变阿克巴时的宗教宽容政策,对印度教徒歧视、迫害,尤其反对天主教,不允许兴建教堂。
建筑
莫卧儿皇帝们的富有和豪华条件,创造了建筑艺术的宏大气魄和包容印度、波斯、土耳其的综合风格。阿克巴作为京城建筑的法提普尔·西克里城,这就使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构思融汇的典范。
泰姬·玛哈尔陵、
红堡,以及克什米尔的莫卧儿花园、加尔各答附近的平交尔花园,都表现了很高的审美观念。由于阿克巴时期信仰自由的成长,印度教信徒的传统式的庙宇建筑有所发展。被沙贾汗毁坏了的麦特拉的比尔·辛格庙最为著名。德干地区的建筑艺术成就,比如贾普尔的果尔·刚巴兹的屋顶,比罗马万神殿的屋顶还要大。
外交
波斯人的
萨非王朝与莫卧儿帝国的相互往来,可以追溯到两国的开国君主。早在1510年12月,伊司马仪一世在木鹿击溃
乌兹别克的昔班尼·汗时,被萨非军队解救出的战俘中,就有
喀布尔统治者扎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的妹妹,这个巴布尔即是后来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开国皇帝。伊司马仪一世热情接待了这位公主,并且将其送回巴布尔处,这便是萨非王朝和莫卧儿帝国之间友好关系的开端。
坎大哈地处印度莫卧儿帝国、中亚的
喀布尔和萨非王朝之间。正是由于坎大哈在商业和军事上的重要意义,使得该地从16世纪开始,成为萨非波斯与印度莫卧儿帝国之间争夺的对象。坎大哈在波斯萨非王朝和印度莫卧尔帝国之间数次易手,直到17世纪中叶坎大哈最后纳入
波斯的版图,两国的争夺才宣告结束。
社会
在饮食、服饰等生活习俗上,也反映出上层的奢侈之风。大贵族的日常衣着使用锦缎、印花制品和软棉布制作的。他们的食物是加了香料的富于营养的肉米饭、比里安里等波斯食品。印度教的贵族家庭,也用波斯和中亚贵族们的豪华盛宴代替了简朴食物。稀罕的水果、秘制的名酒、刺激食欲的精致烹调品等从罗马、中国、埃及传入波斯而发展了的东西,迅速为印度教和伊斯兰上层所欢迎。许多以莫卧儿皇帝命名的菜肴,如“沙贾汗肉”、“贾汉吉的科巴布”等一直流传到现代。
衣服的样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柏林博物馆珍藏的贾汉吉画册中,可以看出离首都很远的咯齐和万纳加尔君主,也穿起莫卧儿人的服装。
古迹
胡马雍陵
巴布尔逝世后,遗体被运往当时还在帝国辖区内的
喀布尔(现为阿富汗斯坦首都)安葬。因此,印度境内的第一座莫卧儿帝王的陵墓,是巴布尔之子、第二代皇帝
胡马雍的陵墓——
胡马雍陵。胡马雍陵位于德里东部
亚穆纳河畔,是
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在印度建筑史上有重要地位。其墓室状如蹲坐,高大的拱形入口上面是一个球形墓顶,墓的四周环绕着排列整齐的花园。
阿克巴陵
阿克巴陵又称“锡坎德拉”(Sikandra),位于阿格拉北方约10公里处,始建于
阿克巴大帝逝世前三年,后由其子贾汗吉尔于1613年完成。17世纪末叶,因遭班达尔人侵袭,陵墓内的建筑惨遭破坏,遗留下来的古迹十分稀少,寥寥无几。只留存地下室里的王陵,朴实简单。
泰姬陵
通体由白色大理石造成的
泰姬陵,建于1631年—1653年,是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爱妻阿姬蔓·芭奴而兴建的陵墓。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清真寺所组成。
阿格拉红堡
阿格拉红堡是用附近所产的红色沙岩为主建材,因此又称
红堡。巴布尔1526年打败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后,就在附近的阿格拉称帝。从此,阿格拉就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政治经济中心,直到其后代迁都到德里为止。作为帝国首都所在地,宫殿和堡垒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建筑物。阿格拉堡(Agra Fort)就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城堡周围护城河长2.5公里,墙高20余米,十分壮观。
胜利之城
法地普尔·希克利(Fatehpur Sikri)原义为胜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于16世纪精心规化的新都城,三面城墙,长6公里,有七座城门,是融合伊斯兰和印度教、
耆那教的装置艺术的独特建筑。
帝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