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旦是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泼或泼辣放荡,常常带点
喜剧色彩。花旦一词,来自元代
夏庭芝的《
青楼集》:“凡伎,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
简介
花旦,是
中国戏曲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
正旦(北方剧种多称“青衣”)、
武旦和
老旦。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春草闯堂》中的春草。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称做泼辣旦。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戏曲中借用的称谓。
花旦特点
一是穿着。除某些性格内向的闺门旦,着
长衫(戏里称
褶子、帔),多是着短衣,或裙子、袄,或裤子、袄。着裤子、袄时,配以
坎肩、“
饭单”(即围裙)、“
四喜带”(即自腰前方,下垂于两腿中间的饰物)。《春草闯堂》中的春草、《拾玉镯》中的
孙玉姣,《
游龙戏凤》中的
李凤姐,着裤子、袄。且李凤姐为
正旦、闺门旦“
两门抱”(即兼演),孙玉姣则正旦不演。二是“四功”。以念白、做功为主。
念白,多用流畅的散白,表演要求敏捷、伶俐。尤其以眼神犀利,腰肢、脚下灵巧为首要。唱功为辅,舞则必备。如属刺杀旦,
扑跌功夫也不可少。其造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
梵王宫》的耶律含嫣、《少华山》的殷碧莲、《
辛安驿》的
周凤英等。
词源
花旦一词,来自元代
夏庭芝的《
青楼集》:“凡伎,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元杂剧就有花旦杂剧一类。
朱权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杂剧十二科》更把花旦杂剧列为“烟花粉黛”,充分说明花旦是以扮演妓人为主的类型。《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的赵盼儿就是一个典型花旦的例子。经过多个朝代,花旦成了中国各种
地方戏曲,譬如
汉剧、
昆剧、京剧和粤剧,共有的性格造型。
分类
花旦中,又有
闺门旦、
玩笑旦、泼辣旦、
刺杀旦的分支。
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京剧“荀(慧生)派”戏《
勘玉钏》中的俞素秋、《
红楼二尤》中的
尤二姐、《
嫁衣血案》中的巧云、《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
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
民间小调,用
唢呐伴奏。如《
小上坟》《小放牛》《
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
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
潘巧云、《
乌龙院》中的闫惜姣、《
巴骆和》中的马金定。
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前者如《
双钉记》中的
白金莲、《
双铃记》(也称《
马思远》)中的
赵玉、《
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
战宛城》的邹氏等。
泛指的花旦,又有“大花旦”、“小花旦”之说。大花旦,虽身份卑微,却成长于大户人家,如戏里的豪门丫环使女。《西厢记》或《
红娘》中的红娘便是。小花旦,为小户人家的闺秀,或丫环使女。如《
豆汁记》中的
金玉奴,《
勘玉钏》中的韩玉姐、《
花田错》中的春兰。
奴旦 戏剧中专演丫鬟一类人物的称谓。如《
恩仇记》中的菊香。
发展历史
花旦,兴起于
元杂剧。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
关汉卿《
救风尘》中的
赵盼儿。其后的“
昆山腔”中,称为“贴旦”。
昆曲(剧)中,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即为
老旦、
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贴旦还兼演
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
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员
魏长生到北京,引进
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
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京剧“
四大名旦”中“
荀派”创始人
荀慧生,以及
创成“
筱派”的
筱翠花(本名
于连泉)二位。荀先生以演
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
玩笑旦、泼辣旦、
刺杀旦称绝。
四个扮演不同年龄、身份、性格之剧中人的“行当”。花旦,是
旦行中的一支,区别于正旦(旧称和。扮演的多为天真烂漫、性格开朗的妙龄女子。也有的是属于泼辣,放荡的中、青年女性。影视界所称的“当家花旦”,指的也是善演这样角色的演员,想来是从京剧借用的称谓。
花旦中,又有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的分支。闺门旦,扮演的是还没有出嫁的少女,其中性格内向、腼腆的,与正旦接近,如“荀(慧生)派”戏《
勘玉钏》中的俞素秋、
《红楼二尤》中的
尤二姐。《
凤还巢》中的程雪娥,尽管多由“梅(兰芳)派”正旦扮演,也可以归入闺门旦中。玩笑旦,扮演的是喜剧、闹剧中爱说爱笑、好打好闹的人物。不唱“皮黄”,而唱“南锣”、“吹腔”、“柳枝腔”等民间小调,用唢呐伴奏。如《小上坟》《小放牛》《打面缸》《打花鼓》中的女性。泼辣旦,扮演的是举止放荡、说话锋利的女性。如《翠屏山》中的潘巧云、《乌龙院》中的闫惜姣、《
巴骆和》中的马金定。刺杀旦,有两种认识:一是说刺杀别人的;一是说被别人刺杀的。前者如《双钉记》中的白金莲、《
双铃记》(也称《马思远》)中的赵玉、《杀子报》中的徐氏;后者如《战宛城》的邹氏等。
花旦,兴起于元杂剧。多扮演热情、机智的女性,如关汉卿
《救风尘》中的赵盼儿。其后的“昆山腔”中,称为“贴旦”。昆曲(剧)中,还有“一、二、三、四、五、六、贴”之说。即为老旦、正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闺门旦与贴旦。贴旦还兼演娃娃生,如《认子》中的江流僧(即幼年唐三藏)便是。清代,秦腔演员魏长生到北京,引进跷功(即脚上绑木质小脚,模拟缠足行走),更成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近世善演花旦的名宿,当属“四大名旦”中“荀派”创始人
荀慧生,以及创成“筱派”的筱翠花(本名于连泉)二位。荀先生以演闺门旦、大小花旦获誉;于先生以演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称绝。两位都长于使用眼神。于先生在
富连成科班坐科学习时,就以眼神充足,令同科学习的丑角不敢和他对视。否则便不知所措,忘了台词。
其造型则重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不重唱功但要求唱腔的清秀美丽、灵敏乖巧。
典型人物有《
梵王宫》的耶律含嫣、《少华山》的殷碧莲、
《辛安驿》的
周凤英等。
四大名旦
1927年,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
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活动,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
四大名旦”。
梅兰芳
梅兰芳(1894—1961),出生于
京剧世家,8岁学戏,11岁登台,擅长青衣,兼演
刀马旦。在五十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梅兰芳对旦角的唱腔、
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个方面都有创造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梅派。他功底深厚,文武兼长;台风优美,扮相极佳;嗓音圆润,唱腔婉转妩媚,创造了为数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
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
宇宙锋》《
贵妃醉酒》《断桥》《
奇双会》《
霸王别姬》和《
穆桂英挂帅》等。梅兰芳曾率京剧团多次赴日本、美国、
苏联演出,是把
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享有国际声誉的
戏曲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
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
鸳鸯冢》《
荒山泪》《青霜剑》《
英台抗婚》《
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
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第一童伶”。初习武生,后改
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
尚派”。代表作有《二进宫》《
祭塔》《
昭君出塞》《
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
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
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
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
红娘》《
金玉奴》《红楼二尤》《
钗头凤》《荀灌娘》等剧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