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行为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自杀行为是指有意识,自愿地直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广义的自杀行为是指包括故意自伤行为和吸毒
酗酒等自我毁灭的“
慢性自杀”行为。人们通常说的自杀行为常常指狭义的自杀行为,即直接结束自己的生命。
分类
定义:有意自行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称自杀。一般将自杀分为:自杀意念:有寻死的愿望,但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自杀未遂:有意采取毁灭自我的行动,但并未导致死亡;自杀死亡:有意采取毁灭自我的行为,并导致了死亡。
流行病学
自杀是现代社会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也是常见的精神卫生问题。
自杀死亡占总
死亡人数的 0.9%左右,世界上平均每天有1 000人自杀死亡。世界各国主要以死亡统计数字来推断自杀
死亡率。据
世界卫生组织的
统计资料,1996年53 个国家年龄标化后的平均自杀死亡率是15. 1 --10 万,其中男性为24.0/10 万,女性为6.8/10万。据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1970 年到1996 年自杀死亡率相对稳定,变化不大。自杀死亡率最高的国家是
匈牙利,每年达30/10万以上,最低的是冰岛、西班牙和
希腊等国,每10 万人口每年少于5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美国的自杀死亡率较低,20 世纪平均是12.5/10 万,但
大萧条时期为17.4/10 万,占死因的第8 位。自杀未遂的
发生率远高于自杀死亡,约为每年100/10 万-----300/10万。
自杀的方法以服毒(药)占首位,约占70%-90%,其他方法包括自缢、溺水、跳楼、制造
交通事故、刀伤、枪击、自焚等。在自杀死亡者中,采用暴力性手段者较多,而自杀未遂者相反。
相关因素
一般特征
1. 年龄自杀罕见于儿童,
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白人男性中73 岁左右为自杀死亡
高峰期,白人女性则为50 岁左右,随后有所下降。非白人男女性自杀死亡高峰年龄要靠前。自杀未遂的高发年龄低于自杀死亡者,以20-30岁为高峰。有资料表明,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3 倍,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2性别自杀
死亡率男女比为3:1,自杀未遂男女比为1:2-1:3。男性常采用暴力自杀方式,如刀、枪等,而女性多采用服毒方式。
3 既往自杀未遂史 既往有自杀未遂史的人再发生自杀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64倍,至少有10%的自杀未遂者最后死于自杀。
4 其他特点白种人,离婚、分居和丧偶者,独居者,
失业者的自杀率较高。专业人员中尤其以男性医生的自杀率较高。
心理学因素
1 自杀者的
个性心理特征 自杀者有无独特的个性尚无定论。有些学者提出,有以下个性特征者自杀的可能性较大:
(1)对社会特别是周围人群抱有敌意;
(2)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缺乏决断力;
(3) 认识范围狭窄,常采用非此即彼或以偏概全的
思维模式来分析处理问题,遇挫折或困难时过高估计困难;
(4)
社会交往少,从思想和感情上把自己与
社会隔离开来; 行为具有冲动性;
人际动机,自杀者试图通过自杀行为,促使他人如配偶、家庭成员等改变行动或态度,多见于年青女性,以自杀未遂多见;
个人内心动机,主要是表达内心的欲望或需求不能满足,自杀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社会文化因素
1 精神应激 许多精神应激事件如失恋、失业、竞争失败、政治迫害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直接原因或诱因,其特点是这些事件使自杀者失去了不愿失去的或无法得到所需要的,而且事件带来的压力已超出了个体的承受能力。此时就有可能以自杀来摆脱无法承受的痛苦。
3 社会关系 社会隔离、社会解体、转型、童年期不良家庭环境都可能导致自杀率上升。
4
宗教文化信仰天主教、
犹太教教规禁止自杀,自杀率低于
新教徒和无神论者。文化信仰也对自杀有一定影响,如日本“
武士道”精神鼓励自杀,认为剖腹自杀是一种勇敢行为,而增加自杀的可能性。
生物学因素
1
躯体疾病 尤其是患有难治愈的躯体疾病(如
癌症、
慢性肾衰竭、
艾滋病等)或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自杀的危险性增加。有报道,在自杀死亡者中患有各种躯体疾病者占25%-75%。躯体疾病患者的自杀
可能与下述因素有关:
(1) 因疾病导致的长期功能受限
(2)疾病引起的难以忍受的
慢性疼痛及疾病伴发的抑郁情绪。
2 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与自杀死亡有关的最常见原因之一,以抑郁症和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最常见。在自杀未遂者中,精神障碍的
诊断率比在自杀死亡者中要低得多,常常与一些心理情绪问题有关。
(1)抑郁症 抑郁症的终身自杀危险性约为15%。自杀常发生在抗抑郁治疗前或治疗初期,多数
重症抑郁患者还未来得及使用
抗抑郁药就已自杀身亡。另外,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多年长、单身、独居,并有较多的自杀未遂史。
(2)酒精、物质滥用 酒精滥用者的自杀危险性仅次于抑郁症,尤其是下列情况危险性更高:
A 饮酒时间长,伴有抑郁和既往有自伤、自残史的老年人;
B饮酒导致躯体疾病、婚姻解体、职业困难,甚至违法犯罪者。
海洛因依赖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尤其是年轻女性,使用
静脉注射,伴
反社会人格或心境障碍者自杀危险性更大。
(3)
人格障碍 自杀者中1/2-1/3 原有人格障碍,且他们多年轻且来自于破裂家庭。酒精和
药物滥用、社会隔离可增加其自杀的危险性。
(4)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患者终身自杀危险性约为10%,占自杀总数的3% 左右。其中有
自知力的年轻患者或伴有抑郁症状时自杀危险性更高。自杀多发生于疾病早期和病情复发时。
3 神经生化改变 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
脑脊液中5 -HT 的
代谢产物5-HIAA 降低;死后尸检研究也发现,自杀死亡者的脑干和
前额叶皮质5 -HT和5-HIAA均有减低,
突触前和突触后5 -HT 结合点有明显改变。以上提示自杀行为与中枢5 -HT功能下降有关。这与
攻击行为的生化研究结果类似,提示自杀行为和攻击行为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4 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
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表明,自杀行为存在遗传倾向。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自杀行为与
色胺酸羟化酶(TPH)
基因的多态性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TPH的L
等位基因可增加攻击性
酒精依赖者的自杀危险性。其机制可能是TPH 的L等位基因降低了TPH
酶活性,减少了5 -HT的合成,造成中枢5 -HT低转运状态,而使得脑脊液中5-HIAA水平下降。
自杀的预防
自杀预防的重点应是自杀
高危人群,如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等
精神障碍患者。影响自杀的因素多种多样,预防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借助媒体和公众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与预防自杀的知识,对中小学生讲授各种生活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应付挫折、表达思维和情感的能力。建立
社区心理咨询和
心理保健网络,使人们了解自杀,懂得识别基本的自杀危险信号,使有
心理障碍或处于
心理危机的个体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专业化帮助与诊疗。
农药、灭鼠药和
精神药物的方便获得为有自杀意念者创造了更多的自杀机会。加强这类
有毒物质的管理监控,可减少自杀危险性,降低自杀率。措施包括生产低毒农药,特制农药瓶盖;精神药物专卖,严格掌握精神药物的
适应证和处方量,精神病人的药品由家属保管等。
建立预防自杀的专门机构
建立自杀
危机干预中心和免费预防自杀热线电话,与医疗
急救中心联合,对处于心理危机者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救助,可减少自杀危险性。
培训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工作者
自杀者常先求助于
初级卫生保健机构或综合性医院,然而其中的大多数医务人员缺乏有关自杀的基本知识。对接触自杀患者最多的医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以点带面,推广普及,对预防自杀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自杀的处理
精神障碍患者是自杀的主要高危人群,当确定患者存在自杀危险性时,要及时制定系统治疗方案。以下重点介绍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处理原则。
选择治疗场所
在精神障碍患者自杀的
处理过程中,第一步是治疗场所的选择,即采用门诊还是住院治疗。这主要决定于患者的自杀意愿是否强烈,病情的严重程度,
社会支持情况。如自杀意愿不是很强烈,病情也基本得到控制,身边有可依靠的亲属照顾,
社会支持系统良好,可选择
门诊治疗。否则应采取住院治疗方式,如患者拒绝治疗,可按相关规定采取强制性住院治疗。
门诊治疗
一旦决定门诊治疗,最好向患者和患者家属提供一个随时能接通的
电话号码,当患者感到沮丧苦闷或有
自杀企图时能随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和指导。要求家属定期陪同患者就诊,由医生
动态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性。帮助患者获取家人、亲友、同事的重视和支持,告之必要的自杀危险信号的识别和自杀预防的有关知识。精神药物治疗强调最大安全
有效剂量,选择毒副作用小的精神药物,限制每次的处方量,药品由家属专人保管。
住院治疗
(1)制定系统治疗方案# 精神障碍急性
发作期,急起的情绪危机状态等,均应住院治疗或住留观室观察。根据不同的病情特征,由医生制定系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计划。当患者自杀意愿强烈,同时伴有抑郁、妄想等
精神症状时,可考虑
电抽搐治疗或静脉给予精神药物,以尽快控制患者的自杀冲动。
(2)增强
安全防范措施# 对住院病人,病房内应尽可能消除能引起自杀的隐患(刀、剪、绳索等)。严格住院探视、请假出院制度。医护人员对自杀高危个体应重点巡视,定期评估患者的自杀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