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中心(重症医学中心) 是向100万人口以上区域提供高水平院
前院内急救服务的医疗机构,并承担相应的高等医学
院校教学和科研任务,是国家高层次的医疗机构;是省内或全国急救医疗、教学、科研相结合的技术中心。
21世纪现代急救医学中心已发展为集治疗抢救、医疗转诊、技术指导融合急诊、急救与
重症监护等功能于一身的大型的急救医疗技术中心和急救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可以对急、危、重病人实行一站式无中转急救
医疗服务,被喻为
现代医学的标志和人类生命健康的
守护神。
重症医学科是
卫生部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新增加的诊疗科目。
重症医学科的主要
业务范围为: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和延续性生命支持;发生多器官
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支持;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2009年1月19日,卫生部关于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的通知中,对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医师等问题,都作出规定。例如:“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的医院应当有具备内科、外科、麻醉科等专业知识之一和临床重症医学诊疗
工作经历及技能的执业医师。”并说明,目前只限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诊疗服务。具有符合规定的医院可以申请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未经批准‘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不得设置重症医学科;相关科室可以设置监护室、
抢救室等开展对本科重症患者的救治。”所以重症医学科囊括了其门诊(急诊)、抢救手术室和病房(
重症监护病房)。
北京急救中心占地面积6800平米,建筑面积13005平米。1984年开始筹建,1988年3月25日正式开院,同时启用“120”急救电话。
北京急救中心是一个集院外、院内救治为一体的医疗急救单位,承担着北京市医疗救护和重大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任务。“中心”现有职工650余人,卫生技术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69%,其中主任医师占3.6%,
副主任医师及相关职称占8.6%,主治医师及相关职称占25.3%。 下设北京市急救医学研究所。
“中心”院外部分设有调度科、急救科、车管科、
网络信息科。调度科配备有先进的“120 ”通讯指挥系统。车管科备有80余辆设备较全的救护车。急救科以
现场抢救治疗病人为主,能对各种危重病人进行现场抢救、转送及途中医疗监护。在心肺复苏、
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左心衰、
脑血管病等危重病的抢救中,成功率较高,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开创了我国院外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溶栓的先例,大大提高了病人转送医院的
生存率。
“中心”院内设有急诊科、内科、
外科、
麻醉科、
放射科、
药剂科、
检验科、血透析科、高压氧舱科、院外心电监测科等临床和
医技科室,现有100张病床。急诊科以治疗
脑血管病及各类中毒为主,开展了脑血管病的早期在
CT定位下
脑梗塞的动静脉
溶栓及
脑出血的
血肿抽吸治疗。内科以收治
心血管病为主,对急性心梗溶栓治疗有较高的诊疗水平。外科是集神外、骨科、胸科、腹部外科等专业为一体的综合科室,以治疗各类严重创伤、
多发伤为主。
自1988年以来,“中心”先后与
丰台、
朝阳、
东城、
宣武、石景山、
海淀、
昌平、大兴、
顺义等9个区县急救站建立了北京市急救网,无线通讯纳入“120”统一指挥。1994年以后,“中心”分别建立
学院路急救分站、永南急 救分站、三里屯急救分站、大柳树急救分站、新街口急救分站等。同时与
首都机场、
北京铁路局、地铁总公司、交通管理局等部门实行了通讯联网。初步形成了城近郊区的
急救网络。
“中心”兼有急救医学科研和教学功能,为社会举办各层次急救知识培训班近万人。在急救医学教学方面,“中心”承担了
北京针灸骨伤学院、
北京职工医学院、
解放军北京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等急救医学临床教学工作及毕业实习工作,并接收外省市、本市急救医生进修。近年来,“中心”承担了市科委、市
卫生局数十项
科研课题,参与协助完成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和“九五”攻关课题,多次获得市级、局级科研成果奖。1997年被北京地区医院评审委员会评为三级甲等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