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条款是
人身保险合同一般条款之一。规定保险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间内,被保险人故意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赔付保险金责任的合同条款。订立自杀条款的目的主要是为防止产生道德危险,避免出现被保险人故意自杀以谋取保险金的情况。通常对保险人不承担自杀赔偿责任的时间作有限定,免责期一般为合同订立生效后的一年或二年,此期间以后发生的自杀,便属保险人的责任范围之内了。对在免责期内发生的自杀,保险人则退回责任准备金。也有的国家规定,对任何时候的自杀,保险人均不承担责任,只返还责任准备金。
基本介绍
中国《保险法》第33条第一款就规定:“投保人不得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投保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
保险人也不得承保。”而且,按照民法的一般原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在法律上的无效的,实施的一切行为都不能产生法律效力,民法是
基本法,保险法是民法的
特别法,保险法在适用的
时间必须遵循民法的一般原理。从狭义上来说,也就是讲的法律上的意义,自杀即故意剥夺自己的生命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就不能称之为自杀或者说不能称之为
法律上的自杀。这是有关自杀的通说。
保险业务中往往就将有关自杀问题的条款称之为自杀条款。
概念
人寿保险“自杀”一词含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简单地从广义上说就是指“非他杀”,有人把自杀还分为过失自杀和故意自杀,举个例子来说,例如儿童模仿电视剧中的上吊情节而“自杀”,儿童一个人在家,不慎开了煤气而“自杀”就是过失自杀,还比如精神病患者在神志不清时自杀,也是过失自杀,有关过失自杀的提法,是一个简单地从字面来解释的理解方法,用
意外死亡来替代“自杀”的说法,恐怕更为合适一些。将所谓“过失自杀”运用在法律中有关自杀的处理规定中,甚至是以人身为
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中,个人认为是不合理的。例如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
保险合同中无民行为能力的人一般是不能成为被保险人的。
按照中国现行《保险法》的分类——按照
保险标的来分类,将保险分为
财产保险和
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的标的是财产及其有关的利益;分为
财产损失保险、
责任保险和
信用保险。人身保险的标的是人的寿命和身体,其中以寿命生命为保险标的,被保险人的生存或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身保险称为人寿保险;以被保险人身体为保险标的,使被保险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使伤害时发生的费用或损失获得补偿的一种人身保险称为健康保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以意外伤害而致使被保险人身故或残疾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身保险称为
意外伤害保险。所以自杀条款一般是出现在
人寿保险合同中的,尤其是在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保险合同中。
条款特点
寿险合同条款之一,即规定自杀不属于包责任范围,
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条款。不少国家在
保险条款中对自杀有时间上的规定,如果被保险人在特定的期间内(通常为签单生效或复效之日起2年)自杀,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责任,只限于退回已缴纳的保费(可以计息或不计息),2年后就不把故意自杀列为
除外责任,保险人仍应给付保险金,其原因在于人寿保险的主要目的是向受抚养者提供保障。此外,由于自杀是死亡的原因之一,编制
生命表时已考虑了这个因素,保险费的计算正是以生命表为依据。把自杀这一除外责任限制在2年内主要是为了减少逆选择,防范蓄意自杀者购买人寿保险。
性质意义
综述
一般来说,寿险合同中的自杀条款是作为免除责任的条款拟出的,把自杀作为保险的
除外责任。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四条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或者合同效力恢复之日起二年内,被保险人自杀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被保险人自杀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除外。”那么既然自杀的结果也是人体死亡、生命的结束,保险业对这一问题为什么要作出免除责任的声明呢?
首先从客观上即承保范围上来讲。往往所说的保险并不是指保证危险的不发生,而是指在风险、危险发生以后,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采取一些补救措施,给受损者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向被保险人及时提供经济补偿,以求生活的安定.可以说补偿是保险的固有职能和基本职能.也就是说,保险的实质不是保证危险不发生、不遭受损失,而是对危险发生后遭受的损失予以经济补偿。其最大的功能在于将个人与生活中因遭遇各种人身危险、
财产危险、及对他人之责任危险所产生之损失,分摊消化于共同团体。保险具有减少社会问题,维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之作用。所以承保范围很重要,不是所有的“危险”保险业务都受理的。如果是这样,就违背了
保险利益原则。
可保风险的条件
弄清保险的承保范围,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风险,现代
商业保险的可保风险的存在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风险应当是
纯粹风险。即风险一旦发生成为现实的
风险事故,只有损失的机会,而无活获利的可能。
风险应当是意外的。即风险的发生不能是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故意行为所致的,也不可能是预知的。
风险应当使大量标的均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保险标的数量的充足程度关系到实际损失与
预期损失的偏离程度,影响
保险经营的风险性。
风险应当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风险的发生应当有导致重大损失的可能性,这种损失是被保险人不
愿承担的。如果损失很轻微,则无参加保险的必要。
风险不能使大多数人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这一条件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因为保险的目的,是以多数人支付的小额保险费,赔付少数人遭遇的大额损失。
风险必须具有现实的可测性。
再保险经营中,
保险人必须制定出准确的
保险费率,而保险费率的计算依据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所致的损失的概率。如果风险缺乏现实的可侧性,一般不能成为可保风险。
从上述6点来看,尤其是第二点,风险应当是意外的。
保险对象的危险特征
保险以特定的危险为对象。危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一个要件,无危险则无保险。作为保险对象的危险必须具备如下特征:
危险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即不可能发生或者肯定要发生的危险,不能构成保险危险。
危险发生的时间不能确定。
危险所导致的后果不能确定。
危险的发生对于
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来说,必须为非故意的。
很明显,自杀情况一般是被保险人故意行为导致的,从
保险人承担的风险应该是非故意的这一角度来看,自杀的行为不应当属于人身保险的承保范围,人身保险中的寿命及生命的保险,一般来说,指的是“保险”自然的死亡或者是疾病导致的死亡。人作为一种生命体的存在,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现象,死亡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属于广义上的法律意外事件。根据
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在
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法不可归责与一放当事人的意外事件而产生合同纠纷的,该当事人是可以免责的。其实,保险中的险、危险,是人们忧虑和警惕着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足以造成伤害和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的潜在损失因素,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广泛性和危害性。而自杀是被保险人自身具有的主观意图的行为造成的,不符合保险法上的危险的客观性,因而不应当属于承保范围。
人身保险的创立和发展
有关人身保险的创立,有这样一种说法,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
巴比伦的士兵出外去打仗,兵凶战危,得到都不知道能否活着回来,所以出征前,每个人都放下一些金钱,组成一个基金,那些不幸战死沙场的家属便可在这个赔偿基金中得到保障。从最先的保险意图来看,是没有将自杀的情形函盖在内的。埃德蒙哈雷是人寿保险的一位先驱,他编制的一张
生命表,奠定了现代人寿保险的数理基础。1693年哈雷以德国西里西亚勃斯洛市1687—1691年按年龄分类的死亡统计资料为依据,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张生命表,其中精确地表示了每个年龄的人的死亡率,并首次将生命表用于计算人寿保险费率。从这一渊源来看,哈雷在制定生命表的时候,是按一般情况来统计的,自杀的死亡率和一般
自然死亡和疾病导致的死亡率是相差很远的,哈雷在制定这张生命表的时候,是将自杀的情况忽略不计了的。
保险的目的
其次,从主观上即保险的目的方面来讲,保险是一种经济救助的活动是
分散风险,借助他人的安定自身经济活动的一种方法,一种特殊的
商品交换行为,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
保险人通过将
投保人所面临的分散风险集合起来,当发生
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时,就将少数人发生的损失分摊给全部投保人,也就是通过保险的补偿或
给付行为分摊损失,将集合的风险予以分散,对维护社会安定有一定的作用。将自杀作为责任免除条款来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蓄意自杀者企图通过保险方式为其受益人谋取保险金,从而避免滋长
道德危险并影响保险企业的正常核算。
保险风险的
无形风险因素中包含有道德
风险因素和
心理风险因素。其中
道德风险因素是指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因素,即由于人们的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轨企图,故意促使
风险事故的发生,以致引起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的因素。保险业务中,
保险人对因
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因素所引起的经济损失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这是因为道德风险因素的情况,违反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诚实信用这一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原则。2002年10月,中国,对《保险法》进行了修改,总则部分的惟一一处改动是增加第5条,明确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
诚实信用原则。”相比较而言,修改前的保险法只是将诚实信用原则与遵守法律和遵循自愿原则规定在同一条文之中,此次将其独立成条,其立法意旨就是强调保险活动必须遵循
最大诚实信用原则,突出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地位。这体现了中国《保险法》对保险活动的基本要求和对诚实信用的孜孜追求。
法律解释
从另一方面看,法律解释学中最常用的是目的
解释学,也就是说人们解释法律的时间应从立法的目的来解释法律,领会立法者的意图来决定被解释法律的适用,保险法中有关自杀的条款的设立,都是为了预防保险中有可能出现的
道德风险,防止一些保险诈骗分子以自杀来骗取保险金;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遇到困难实在对生命已经失去信心的社会边缘人为了为自己的受益人获取客观的保险金而自杀,因为对他们来说,此时的生命远远没有金钱那样重要了。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提供的
康宁终身保险中的有关条款作例子,在第四条
保险责任的第二款是这样拟定的:“被保险人身故,本公司按
基本保额的三倍给付
身故保险金,但应扣除已经
给付的重大疾病保险金,本合同终止。”三倍的赔付额,对一部分人来说,是有一定的诱惑力的,骗取保费的情况,不是没有可能发生。在现代社会,自杀率在升高,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而社会保障措施又不完善,这样极端的事件发生率在增加,自杀条款的立法原意,就是预防
道德风险,防止
保险欺诈。所以,寿险合同中的自杀条款往往是作为免除责任的条款出现的。
自杀条款归属于
人寿保险合同中,人寿保险的标的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生命是无价的,不存在衡量其客观价值的标准。但是一些人身保险的设立,在被保险人死亡时,还是能给其受益人一些物质上得补偿、一丝安慰。自杀这一特殊情形的出现原因有很多,不单纯由包括前文提到的骗取保险金,还包括有时被保险人遭受意外打击或心态失常等情况,前文已经到
目的解释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被保险人并不是为了骗取保险金而自杀的,对
保险人的完全免责,那么对保险合同中的
投保人或受益人甚至是被保险人都是不公平的。人寿保险的目的在于保障受益人或被保险人家属的利益。“如果对发生的自杀不分青红皂白一律不给付保险金,势必影响受益或被保险人家属的生活③所以,为了保障它们的利益,在很多的
人寿保险合同中都将自杀列入了
保险责任的范围中,但规定是在
保险合同生效的一定期限后。发生在被保险人身上的自杀行为,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其实可以把自杀条款称之为不完全免责条款。中国《保险法》第66条第二款规定:“以死亡为
给付保险禁条件的合同中,自成立之日起满二年后,如果被保险人自杀的,
保险人可以按照合同给付保险金。在
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类保险合同的共同条款的责任免除条款第4款中也注明:“被保险人在本
合同生效(或复效)之日起二年内自杀的。”中国将期限定为两年,是因为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研究, 一个人在两年以前即开始有自杀的计划,这一自杀意图能够持续两年期限并最终实施的可能性是很小很小的。所以,中国保险法中自杀条款的这种规定,既可以避免
道德危险的发生,也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有关立法
由于各国对自杀性质的看法不一,自杀本身的危险客观性的理解不一,以及保险业的经验和观念不同,各国国家有对自杀情形
理赔的不同规定。大多数国家和国家一样是允许
保险人因被保险人自杀而给付保险金的,但是对时间作出了限制。只有
再保险合同生效后一定期限内所发生的自杀行为,才作为保险人的
除外责任。中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一百零九条第一款规定:“被保险人故意自杀者,保险人不负给付
保险金额之责任,但应将保险之
保单价值准备金返还于应得之人。
保险契约在有被保险人故意自杀,保险人仍应给付保险金额之条款者,其条款于订约二年开始生效力。恢复停止效力之保险契约,其二年期限应自恢复停止效力之日起算。”美国人寿保险条款中有关自杀的条款就规定,无论清醒或神经错乱,被保险人所致的死亡危险,通常在保单签发后一年或二年内才列为免负责任。如果被保险人在免责期限内自杀,
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须返还已交的保险费;如果在
保险合同生效或恢复效力起一年或两年后自杀,保险人仍应
给付死亡保险金。至于伤害保险仅以伤害为保险范围,所以被保险人的自杀,保险人一律概不负责任。意大利《民法典A》第1927条规定:“在被保险人自杀的情况下,其发生于自契约缔结满二年之前,保险人不承担支付保险金的责任,除非有相反的约款。如果因保险费的支付的欠缺使契约处于效力未定状态,自效力未定状态被取消之日没有经过二年的,保险人也不承担责任⑤这类允许对自杀在一定条件下予以承保的国家,其理由不致都相同,中国学者在此方面也有相当多的论述。例如,王元肃先生主编的《
保险法学》认为,“自杀毕竟是死亡的一种,有时候被保险人遇意外事件的打击或心态失常亦会作出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并非是有意图谋保险给付金。为了保障
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在很多寿险保险合同中都将自杀列入
保险责任条款,但规定在保险合同一定期限后(通常是两年)被保险人的自杀行为,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根据心理学的调查,一个人在一二年以前即开始自杀计划,这一自杀意图能够持续两年期限并最终实施是不可能的。因此,自杀条款的规定既可避免
道德危险的发生,也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⑥
当然还有少数国家,例如德国和日本,它们的法律规定是:被保险人自杀者,
保险人概不负给付
保险金额的责任。他们将自杀完全排除
再保险范围之外,立法理由主要与严格维护保险法上的“危险客观性”有关,认为被保险与严格维护保险法上的“危险客观性”,认为被保险人的故意自杀是保险人当然的
除外责任。此外,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保险合同中,允许保险人对被保险人的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很容易诱发
道德风险,刺激自杀率的增加,在自然界中,生存是第一条,自杀是违反自然规定的,是社会不提倡的,况且自杀率升高,也是法律所不希望看到的。
自杀率升高,对社会的稳定势必会造成影响。各国都有自己的法律规定与立法理念,但目的都在于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