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是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之一。并不是所有美国的语言学家都属于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而是指在美国持有这一语言学派的相同观点的一批语言学家,他并不存在任何团体或机构,也没有专门的组织形式。美国描写语言学派20世纪20年代逐步形成,在1930年代-1950年代在美国的语言学研究中占有统治地位。
学派简介
美国描写语言学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
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语言学流派。以注重对
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美国结构主义跟欧洲结构主义都强调语言结构的系统性,但又各有自己的特色。
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
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间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则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
代表人物
博厄斯和E.萨丕尔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F.博厄斯和E.萨丕尔。博厄斯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1年)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其中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萨丕尔也是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他的名著《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1921年)把语言研究同人类心理、社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他们都强调尊重美洲本地人民的言语,从而作出客观的共时系统的描写。以后美国结构主义者致力于对语言结构作形式描写,其基本信条和传统都来自此二人。
L.
布龙菲尔德
但是从整个
学派的历史看来,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年)和《语言论》(1933年)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从他的著作可以看出,在历史语言学方面他接受了欧洲
新语法学派的传统,但在对语言结构的共时描写方面则继承和发展了博厄斯和萨丕尔的理论和方法。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
Z.S.哈里斯
在布龙菲尔德之后,Z.S.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1951年)是这个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最为谨严的代表作。他给语言结构分析规定了两项基本任务:①把话语里的单位(如语素)切分出来;② 把有关的单位归类。在分析时,要根据语言单位的分布特征,用替换的方法来进行鉴别,因此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为“分布主义”。他的工作方向是从小到大,先分析出语素,再分析语素组合的序列,最后得出语素序列组合的模式,可以说是从语素到话语。在结构分析和描述中,他采用抽象的
数学方法,把语言单位转化成符号,然后按照
公式进行运算。哈里斯和C.F.霍凯特等人是结构主义学派在布龙菲尔德之后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学说被人称为“后布龙菲尔德语言学”。
其他学派
除哈里斯等外,这一学派还有K.L.派克、E.奈达和C.C.弗里斯等人,各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从1934年开始,每年举办暑期语言讲习班。他们主要继承萨丕尔的学说,致力于把描写语言学的方法运用到人类一切行为的分析中去。例如,派克在结构分析中区分“位”(-emic,即语言中具有共性的成分)和“素”(-etic,即语言中具有个性的成分),并将这一区分运用于人类其他行为的分析。
在美国结构主义发展的进程中,1924年由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创建的美国语言学会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个学会1925年创刊《语言》杂志,作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喉舌,每年还在夏季举办语言学讲习班,为学者们提供学术活动的场所。
步骤
他们认为语言学家的任务是搜集语言材料,然后对它们加以描写、分析和归纳
描写语言学家主张搜集可以观察得到的语言材料。他们比较重视口语,常常亲自到社会中去搜集活生生的口语材料。比如他们为了分析研究濒于灭亡的美洲印第安语言,曾到印第安人居住地作了大量的记录语言材料的工作。
搜集到材料后,接着就是对材料的分析研究,在这方面描写语言有三个步骤:
1、把材料加以切分,切分到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然后,通过
对比法来确定音位,再通过替换法对音位加以归类。
2、用
对比法确立语素,然后通过替换法对语素加以归类
3、用替换法来划分词类,然后确立句子的形式。
这三个步骤实际上就是描写语言学的三个研究平面:音位学平面,形态学平面,句法学平面。它们构成了描写语言学的一般框架架(用图示表示 略)
语言材料
音位平面
形态方面
句法平面
主要特点
①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美洲印第安语很多都没有文字和历史的材料,这使得这一学派一开始就不得不从口语着手进行共时的形式分析。这种做法,跟欧洲学者着重书面文献的语文学和专搞历时研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都有显著的不同。
②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这一因素。美国结构主义在结构分析中只注意可供验证的语言形式,不考虑心理过程,也不谈社会和历史等因素。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形式的对立能决定意义的不同。
③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结构分析的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等)并加以归类。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据是分布。所谓分布,是某个单位或特征在话语里出现的各种不同位置的总和,也就是它出现于其中的一切环境的总和。所谓替代,是在相同的环境里,某个单位能够用别的单位来替换。
④采用
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一学派重视结构的层次,由此发展出
直接成分分析法。所谓直接成分就是把句子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例如,
英语Poor John ran away. (可怜的约翰跑开了)首先分成poor John和ran away两个直接成分,然后再把poor John分成poor和John,把ran away分成ran和away。如果不能再往下切分时,剩下的成分就叫做“最终成分”。上述例句的最终成分是poor、John、 ran和away。
⑤建立“语素音位”。这是把语法和语音结合而成的单位,包括出现在若干语素变体里的几个音位。例如,英语 knife/nayf/(刀,单数)和 Knives/nayvz/(刀,复数)包含同一个语素的两个不同变体,一个是 /f/,一个是/v/,可以用语素音位/F/总括起来,说这个语素的语音形式是/nayF/。语素音位有助于语素的鉴别,它起了用一个概念统驭诸变的作用。
⑥反对心灵主义,主张行为主义。
⑦主张共时的描写和分析方法的研究。
⑧着重形式分析,运用分布和
替代法,从话语中分离出音素、语素,并加以归类。
⑨注意研究口语。
产生背景
美国描写语言学实质上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结构主义三大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一个。
美国描写语言学是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的,以鲍阿斯为代表,对美洲的本土语言———印第安语系诸语言调查和研究,因其彻底摆脱欧洲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传统,完全以描写的方法对所调查的语言进行整理,将语言的结构系统清楚地呈现出来,不讲语言的历史渊源和系属关系,所以称为描写语言学。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的是鲍阿斯创立的调查印第安语形成的语言学;广义指的是萨丕尔继承、过渡,布龙菲尔德完成的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内部原因
这一学派的创建有它的实践基础——基于美国的语言学家和人类学家对印第安语的长期调查。
在19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历史比较语言学占主导地位,历史比较语言学在对语言动态的历时的研究取得成果时,也暴露出
研究方法上的不足。例如:这一学派把一些语言事实当作孤立的单位来处理,忽视了语言的系统性,忽略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种背景下,描写语言学派应运而生,他们以索绪尔的理论为出发点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强调对语言系统进行静态的描写,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关系,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看作“
语言结构”,并把它看作研究对象,在对印第安语的长期研究和调查中鲍阿斯、萨丕尔成了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先驱。他们提出语言研究应依据它本身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模式来描写。而萨丕尔则在实践中特别注意对语言结构的描写。
外部原因
由于二战爆发,美国要派军队到太平洋的许多岛去,并要到南美、非洲等地去作战,这就需要了解当地的社会和文化情况,还需要了解当地的语言,需要教军人学说这种语言,因而,国家拨出大量的经费开办了许多语言学校,从而也为语言学家创造了外部环境,也促使语言学家接触并学习到许多语言,促进了语言的研究工作。
在这一时期,传教对语言的研究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教会创办了语言学暑期讲习所,主要讲授语言描写分析技巧以及与传教有关的其他语言知识。目的是培训向美洲印第安及其他土著居民传教的教士,让他们学会分析当地的语言。
为了战争和传教的需要所开展的规模巨大的语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促使描写语言学产生的因素。曾迫使不少有名望的语言学家去研究非
印欧语系的陌生语言,研究它们的描写技术和教学方法,如布洛克的日语研究,霍凯特的汉语研究等,都是在这气氛中进行的。
产生的理论基础
1/ 哲学基础: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白板说”认为人生下来头脑里是白板一块,人的语言知识是后天通过经验获得的。
由于经验主义的哲学基础,“ 意义”这种难以观察到的东西在描写语言学中始终不处于研究的重要地位。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个原则:“语言研究必需从语音形式开始而不是从意义开始。”对于意义,“就我们的例子说,就是一个语言的义素----只有无所不知的通才才能分析或者加以系统地排列。” 布龙菲尔德认为,对语言意义的科学的说明,是以说话人对
世界科学而精确的认识为前提的。他打了个比方:“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和矿物学来给矿物名称
下定义,正如我们说‘盐’这个词的一般意义是‘
氯化钠’,我们也可以用植物学或者动物学的术语来给植物或者动物的名称下定义,可是我们没有一种准确的方法来给像‘爱’、‘恨’这样一些次下定义,这样一些词涉及到好些还没有准确地加以分类的环境----而这些难以确定意义的次在词汇里占了大多数。”
美国描写语言学排斥意义,以音位学为基础,这在日后被证明是其致命弱点。
2/ 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
布龙菲尔德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学家瓦特生那里接受了刺激—反应学说。瓦特生在《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指出:“我们能够将我们的一切心理学问题及其解决,都纳之于刺激和反应的轨范之中。在《语言论》中,布龙菲尔德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来说明言语行为,他说:“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Stimulation)时让另一个人去作出反应(R=Reaction)。”为此,他为语言作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S→r…s→R
其中,S是“刺激” ,R来是‘反应’。在当已知刺激之后,心理学能够预断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当已知反应之后,它能指出有效刺激的性质。
3 /产生的理论基础
布龙菲尔德举的是琪儿吃苹果的例子:
A.言语行为以前的实际事项
琪儿饿了(胃液分泌出来,或许还渴),光波从红色的苹果那里反射到她的眼睛里,她同时看到了杰克在她旁边。
布龙菲尔德把所有这些在琪儿说话以前己经存在,并且和她有关的事项,叫做“说话人的刺激”。
B.言语
B1 琪儿受刺激后,及作实际反应,而去作发音动作,产生言语反应S→r
B2 琪儿口腔里空气中的声波使周围的空气形成类似的
波形振动。
B3 空气里的声波冲击杰克耳膜,杰克听到了言语。听到的话刺激了杰克。
C.言语行为以后的实际事项
杰克去摘苹果,并把苹果交给琪儿,琪儿把苹果吃了。
布龙菲尔德把这些在听话人以后发生的和听话人有关的实际事项,叫做“听话人的反应”。(也关涉到琪儿吃苹果)
可见,人类回答刺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无言语的反应,一种是用言语作中介的反应。分别表示如下:
无言语的反应:S→R(大S是实际刺激,大R是实际的反应)
用言语作中介的反应:S→r......s→R(小s是语言的替代性刺激,小r是语言的替代性反应)
在后一种情况下,说话人和听话人这两个互不相连的神经系统,用声波作为桥梁,这就是小写的r与小写s之间的虚线部分。
布龙菲尔德认为,“作为研究语言的人,我们所关心的恰恰正是言语的事项(r......s) ,它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却是达到某种巨大目的的手段。”
A.言语行为以前的实际事项 B.言语 C.言语行为以后的实际事项
S → r …… s → R
实际刺激 语言替代性反应 语言替代性反应 实际反映
琪儿饿了 琪儿受刺激后 杰克听到琪儿的话 杰克摘苹果
看见苹果的同时 作出发音动作 交给琪儿
也看见身边的杰克
根据这样的分析,布龙菲尔德把A、C等实际事项与言语行为B分开,并把A、C等实际事项看成意义。在他看来,语言的意义就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情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这样,布龙菲尔德便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告诫人们要从语音形式着手来研究语言。
语言论
美国描写语言学最重要的人物是布龙菲尔德,他被誉为“美国语言学家之首”。他于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宣告了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正式诞生。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南,所以有人称该学派为“布龙菲尔德学派”,称1933—1950年是布龙菲尔德时代。因此我这次报告单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入手来探索描写语言学的一些重要语言理论内容及其意义价值。
全书共二十八章:第一章到第四章论述语言学的一般问题;第五章到第八章论述音位学;第九章至第十六章论述语法和词汇,讨论的是共时性的;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八章论述比较法、方言地理学、
语言演变、语义变化、借用等这些是从历时方面来看的。《语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提出了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研究语言的基本原则和描写语言结构的总框架。
一、理论内容
1、语言观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观是瓦特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自称为机械论或机械主义。他用“刺激→反应”的理论来解释什么是语言。他说:“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作出反应(r)。”为此,他为语言作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
s-r-s-r
s(stimulus刺激)实际刺激
r(respons反应)语言的替代性反应
s语言的替代性刺激
r实际反应
上述公式可以解释为:实际刺激s引起语言r的替代性反应,即引起语言的发生,语言又作为替代性的刺激r引起实际的反应r。
他举了琪儿想吃树上的苹果作为例子,琪儿看到苹果受到实际的刺激s,如果她受到刺激之后自己去摘r,即为s-r。但是她在受到苹果的刺激之后没有自己去采取实际行动,而是跟杰克说话r希望杰克去摘,那么杰克所受到的刺激就是s,而杰克去摘了就是r。即完成上面的公式:s-r-s-r。
2、语言形式
布龙菲尔德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概念。他在《语言论》中指出:“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复合形式,跟别的任何方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的形式,或者叫语素”。他从所举的例子中归纳出“bird,play,dance,cran-,-y,-ing”等都是语素,并指出语素中可能有部分语音相似,比方“bird”和“burr”,不过这种相似纯粹是语音上的,意义并不相互对应。同时指出“任何(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复合形式的共同部分都是语言形式…如果一个复合形式除了共同部分以外还包含一个剩余部分,比方‘cranberry’中的‘cran-’,它在任何其它复合形式中都不出现,那么这个剩余部分也是语言形式。”且它只能与“berry”相组合,布龙菲尔德称之为“unique element[独一无二的成分]”,我们现在一般称它为“非能产语素”,即构词、组合能力非常弱的语素。例子如冯老师以前举的“苹果”的“苹”字,它只能出现在“果”前组成一个语言单位。而“果”则可以自由运用,组成“水果”等语言单位。所以说“苹”为剩余部分,也是一个“非能产语素”。
此外布龙菲尔德还根据“能否独立出现”的标准把语言形式化分为“黏附形式”和“自由形式”:“不能单说的语言形式叫做黏附形式;其它所有形式(例如john ran,或john或ran或running)都是自由形式。”黏附形式仅仅作为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而自由形式既可作为一个更大成分中的组成成分在话语中出现,也可成为最大成分独立出现。如上所举例子“john”“ run”是自由形式,而“away”中的“a-”就是黏附形式。因此他创立了分析语素的方法即
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刚才孙艳华同学已经讲过就不再重复。
3、语法形式的配列方式
布龙菲尔德认为:“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配列构成了这种语言的语法。一般说来,语言形式似乎有四种配列方式:词序、变调、变音和形式的选择。”
(1)词序
词序指的是复合形式的成分发出的先后次序,如john ,hit, bill这三个词语可以有三种排列方式:john hit bill 和bill hit john和 bill john hit而最后一种方式在英语中是不成立的。尤其是在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中,词序起重要作用,比如说汉语。这一点我们经常说到就不再详细举例。
(2)变调 (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一书译为转调)
我们把它理解为决定“句类”的语调(音高)或者决定词性和词形变化的重音。在许多语言中,语调可以作为鉴别句子功能类型的重要标志,以至于霍凯特干脆把语调看成是话语中一个独立的语言成分(语素)。它包括轻重音、语调。如英语中由于重音的位置不同就能区别名词′abstract(内容)重音在第一个音节上和动词ab′stract(抽象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上。又如“煎饼”的重音如果是在“饼”,就是一个动宾式结构,但如果重音在“煎”字,“饼”是轻声,就是一个偏正复合词。这些重音成分和声调成分只能附着在音段即元音和辅音之上,它们并不出现在语流中,故此布龙菲尔德把它叫做“次音位”
(3)变音
“这里指的是形式中主音位的变化”我们理解为某些实语素内部发生的语音交替(屈折)变化。美式发音更夸张于嘴的幅度。 布龙菲尔德所举的例子分为两种:
一种是发生在由语言形式组合而成的语流中的屈折变化。既可以发生在自由形式之间,也可以发生在自由形式与黏着形式之间。发生在自由形式之间的如:
① do[du:]+not[not]→don′t[′do:nt]
另一种并不发生在连续的语流中,而是词根内部的元音(辅音)成分之间存在着替换关系:
② run→ran
③ man→men
(4)形式选择
胡名扬先生把它称为“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我们认为“形式选择”实际上就是“组合/聚合”这两类关系相结合的产物:因为不同的语言单位“聚合”往往会相应地具有不同的“组合”性质,反过来说,不同的“组合”关系也往往需要不同的“聚合”类来实现。也就是一组合结构对聚合关系的选择。
特定的结构对进入这个结构的成分有特定的选择。如述宾结构中,充当述语部分的只能是动词或动词形短语,因此在这个位置上选择的只能是动词或动词形短语。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打扫教室”这个述宾短语中述语部分选择动词“打扫”,宾语部分用名词“教室”。这就是形式的选择。
4、句法体系
关于句法体系有两个独到的理论:一是句子和短语(结构)的区别;一是句法结构的语法特征分类。
(1)句子和短语的区别
他说:“当一个语言形式作为一个较大形式的一部分出现时,我们就说它处于内置位置;否则就说它处于
绝对位置,自成一个句子。”如:“温暖的阳光”这一语言形式出现在“我喜欢温暖的阳光”这个形式的一部分时,它就处于内置位置即为短语;而当它单独出现时,比如说出现在故事背景介绍时“温暖的阳光”这一形式则是自成一个句子。
句法结构和它的成分二者之间的语法性质的关系是: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某一个成分或全部成分相同这是一种结构,叫做“向心结构”,向心结构里跟整体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是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如果整个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与它的成分中任何一个的语法性质都不相同,那么这种句法结构就是“离心结构”。
按照布龙菲尔德的说法是:合成短语可能属于一个与任何成分的形类都不相同的形类。譬如john ran既不是一个主格词语(如john),也不是一个定式动词词语(如ran)。所以我们说英语的施事-动作结构是离心的:这个合成短语不属于直接成分的形类。另一方面,合成短语可能和一个(或多个)成分一样属于同一形类…因此,我们说英语的特性-实体结构(如poor john,fresh milk,等等)是一个向心结构。我们举汉语的例子来看:例如偏正结构(包括定语加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和状语加中心语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后一个直接成分(中心语)相同:如“新鲜的牛奶”这一短语的语法功能和中心语“牛奶”的语法功能相同,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语法功能都跟它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述语)相同,所以都是向心结构。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两个直接成分(主语和谓语)都不一样,所以是离心结构。还有由虚词组成的句法结构如介词结构、的字结构等也都是离心结构。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每一项组成成分都相同,是一种多核心的向心结构,布龙菲尔德称之为并列式向心结构。
他是从结构整体与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论证短语结构的语法属性的。
上面所介绍的理论内容均是属于共时平面的,对其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理论诸如比较法、
语言演变以及
语言接触等方面省去不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理论所产生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二、意义与价值
布龙菲尔德以其代表作《语言论》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所提出的概念系统为以后结构主义的发展确定了方向,至此美国描写语言学达到顶峰。布洛克曾对《语言论》作过评论:
这样说决不是过分的,自从1933 年以来在美国所发生的分析方法上每一项有意义的改革都是由于布龙菲尔德的这本书对语言研究促进的直接成果。
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理论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很大,赵元任先生的《中国话的文法》一书就是运用布龙菲尔德的理论来具体分析汉语的。这些理论尤其适合汉语缺少形态变化这一特点,因此成为汉语语法分析的重要理论依据,对汉语的分析大部分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如:
直接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复杂句子;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处理歧异结构,如:咬死猎人的狗,这一句如果以名词“狗”作为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那么分析为偏正结构“咬死猎人的/狗”;如果以动词“咬死”作为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则可以分析为述宾结构“咬死/猎人的狗”。
而他关于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理论基本成熟,如第二十第二十五章至二十七章关于语言的借用,具体分析了借用的不同类型,优势语言和劣势语言的互相影响和斗争,标准语的形成过程等等。这些理论具体体现在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
但由于布龙菲尔德的语言理论是基于对英语的研究确立起来的,而汉语作为孤立语,本身不同于英语。它没有形态上的变化因此不能以形统意,而是以意役形。汉语更注重的是从意义出发根据表意的需要去组织句子。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理论分析汉语时要注重汉语自身的特点不能套用一些理论。
历史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语言学家与欧洲的语言学家在学术观点上大多是一致的。1911年,一些语言学家在调查印第安语后出版了《美洲印第安语手册》的第一卷。鲍阿斯在书中的序言对美国的语言学发展影响很大,他要求人们摆脱传统的语言学概念和方法,强调要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也由此开创了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道路。 其后,鲍阿斯的学生萨丕尔主张把口语记录下来作为素材,然后对其作客观研究。1924年,鲍阿斯、萨丕尔等人发起成立了美国语言学会,学会中的语言学家大致可分为新语法学派和人类语言学两派,前者继承了辉特尼的传统,后者接受了萨丕尔的学说。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正是以这些人为核心逐步发展起来的。 1933年,布龙菲尔德出版了《语言论》,从行为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语言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行为,主张通过形式特征来描写语言结构,反对用心理因素等非语言学的标准来分析语言。在共时分析中应该排除历时的因素。这些观点被美国描写语言学派的信奉者视为教条,这本著作也被认为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正式诞生的标志,因此也有人称这个学派为“布龙菲尔德学派”。直到1950年,美国描写语言学派走向成熟,理论基本上建立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并反对前一时期的心灵主义,提出了一些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1951年,海里斯出版了《结构语言学的方法》,提出了一整套语言结构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它也被认为是继布龙菲尔德之后“美国新语言学的发言人”。这以后的时期也被称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 其后,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形成了挑战。 历史沿革 美国结构主义注重语言行为的描写,而不注重语言能力的解释;着眼于语言间的差异,而不重视语言的普遍性。它只要研究语言本身,而不重视与语言有关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它的结构分析方法虽然最初是为描写缺少历史文献的美洲印第安语设计的,但已经相当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有悠久传统的语言,并取得了成果。
赵元任的《中国话的文法》(1968年),吕叔湘的译本叫做《
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即是应用这一方法来描写
汉语的。
20世纪30~50年代,结构主义学派是美国语言学界的主流。50年代以后,随着N.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的抬头,并由于结构主义分析方法本身有局限性,它在美国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这一学派所揭示的一些语言结构现象,所提出的利用分布和替换的方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以及把语音和语法相结合的语素音位的概念,都已被后人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