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指1983年10月25日凌晨,
美国出动“快速部署部队”,采用突然袭击手段,对
格林纳达发动的海空联合作战,这是自
越南战争失败以来美国的第一次
军事行动。
战争背景
格林纳达独立后,成为
英联邦成员国,由统一工党执政。以埃利克·盖里为总理的统一工党政府奉行亲西方和亲美的政策,引起了在野党“
新宝石运动”的不满。“新宝石运动”又称“争取福利、教育和解放的联合进军”运动,成立于1972年,由格林纳达亲
苏联和
古巴的人士组成。该运动于1979年3月13日发动政变,推翻了盖里政府,成立了以
莫里斯·毕晓普为总理的新政府。毕晓普政府成立后,大量接收苏联和古巴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成立“人民革命军”和民兵队伍;由古巴派出工程部队在岛上修建新的“旅游机场”,其主跑道长达3000米。美国总统
里根认为“格林纳达已经成为苏联和古巴的殖民地,用来作为输出恐怖行动和颠覆民主的基地”。如果格林纳达被苏、古完全控制,由格林纳达、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的机场构成的“铁三角”,将使作为美国传统“后院”的中美洲
加勒比海地区处于苏、古作战飞机的威胁之下,美国海上运输线的畅通和本土的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格林纳达有成为“第二个古巴的危险”。由此,美国便不断向毕晓普政府施加压力,处心积虑地试图推翻格林纳达的亲苏古政权,将其纳入自由国家之列。随着格林纳达形势的发展,格实质上已逐渐成为
美苏争霸和美古矛盾的一个斗争焦点。
迫于美国的压力,毕晓普政府开始采取措施缓和与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紧张关系。1983年6月7日,毕晓普还亲自访问美国,并与美国达成了一项“谅解”。但是,毕晓普的上述行动引起了政府内部以副总理科尔德和政府军司令奥斯汀为首的亲苏古“强硬派”的激烈反对,并且前苏联和古巴对此也耿耿于怀。10月13日,强硬派突然发动政变,将毕晓普软禁起来。19日,数千群众在首都
圣乔治游行支持毕晓普,并将毕晓普解救出来,随之,这些人与政变者发生冲突,毕晓普又重新落到政变者手中,当天便被秘密处决。20日,军方接管政权,并成立了以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格政权落入亲苏古的强硬派手中。
政变“使里根政府有了它所需要的派遣海军陆战队的借口:由于格林纳达成立新政权,居住在该岛的上千名
美国人遇到了危险。”加之惧于苏、古、格“
输出革命”的东加勒比组织于21日开会,要求美国出兵格林纳达,22日,美国副总统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便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小组会议,初步决定出兵。24日,美国总统里根再次召开
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小组会议,正式决定出兵。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
卡斯帕·温伯格在其回忆录《为和平而战》中宣称,美国是为“救出在那里(格林纳达)的美国人,使他们不致于被抓起来当作人质,避免再次出现1979年在
伊朗所发生的那种事。”应加勒比各国的“紧急要求”而决定出兵的。上述情况表明,格林纳达10月政变给美国入侵提供了契机,成为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的
导火索。
战略地位
格林纳达位于
加勒比海东部的
小安的列斯群岛南端,西濒加勒比海,与
巴拿马运河遥遥相对,东临大西洋,扼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东部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作战准备
战略企图
美国的战略企图为:以解救美国在格林纳达的侨民为借口,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推翻政变政权,扶植亲美新政府,同时慑服其它中美洲国家亲苏古的政治势力,以对抗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的渗透和扩张。
为实现这一企图,
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据温伯格在其回忆录中透露,最初制订的方案主要内容是:海军陆战队将在珍珠机场附近的贸易港口的东北部登陆,而
突击队将空降到格林纳达西南部的萨林斯机场,这两支部队会合后,迅速向北,向西行进,去营救美国学生,然后,与
特种部队一道救出总督,占领电台,释放关押在鲁帕特要塞和里奇蒙山的其他
政治犯。方案制订好后,
参谋长联席会议又根据总统、国防部长等人的指示,以及侦察得来的情报对方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修改。至24日晚6时,里根总统签署命令,入侵格林纳达的方案被批准实施,行动代号为“紧急暴怒行动”。
美军兵力
美军入侵行动的
总指挥是坐镇于
华盛顿的大西洋舰队司令威廉·麦克唐纳海军上将;第2舰队司令约瑟夫·麦特卡夫
海军中将为战场指挥官。美军先后投入的主要作战兵力为:各型舰船15艘,主要包括航空母舰1艘(
独立号,
排水量7.8万吨,
载机85架)、
导弹巡洋舰1艘、
导弹驱逐舰1艘,
驱逐舰2艘,以及包括1.83万吨的
两栖攻击舰关岛号在内的
两栖舰船5艘;各型
陆基与
舰载飞机和
直升飞机共230架;地面部队主要包括陆军
第82空降师1个旅部率4个营(5000人)、特种部队第75团2个营(700人)、海军陆战队1个加强营(1900人)等。上述部队均来自美“快速部署部队”。另外,
巴巴多斯、
牙买加、
圣文森特、
圣卢西亚、
多米尼加和
安提瓜和巴布达等六国还派出396人的分遣队配合美军行动(
加勒比和平部队),这支分遣队实质上是二支警察部队。
将“独立”号
航空母舰编队和“关岛”号两栖攻击舰编队于23日部署到达格林纳达周围海域,并在格岛周围建立了半径为50海里的海空封锁区,对格林纳达实施全面封锁。24日,美军又将部分陆军别动队员和武器装备运往距格岛只有250公里的巴巴多斯。同日,配合美军行动的加勒比国家的部队也集结于巴巴多斯。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参战部队也进入临战状态。
格林纳达兵力
格林纳达守军计有:格政府军2个步兵营、1个
野炮连、1个
高炮连,共约2000人,主要装备步兵
轻武器,包括
冲锋枪、机枪、
火箭筒、120毫米
迫击炮、23毫米双联高炮等,另外还有少量
苏制BTR-60型
装甲输送车,没有海空军,也没有坦克、
大口径火炮等
重武器;格方民兵约2000人;不过,格林纳达还有负责在格修建机场的一个约700人的古巴工兵营,据美方在战后发表的缴获的花名册透露,在格林纳达的该营内含2个
步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机枪连,由托尔托洛上校指挥。据美方实战体验,这部分古巴人的战斗力颇强。
格政府军部队主力部署于首都圣乔治周围以及格岛西南海岸地区,一部部署于珍珠机场,格方的2000民兵多分散部署。古巴工兵营则主要部署于萨林斯机场及其附近地区,以及从该机场到首都的公路线上。
战争阶段
1983年10月25日拂晓,随着格林纳达珍珠机场的第一声爆炸,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正式爆发。战争历时共8天,大体上可分为2个阶段。
第一阶段(10.25—28):南北对进,控制要点
25日晨4时30分,美军
舰载航空兵对珍珠机场实施
航空火力准备。5时,来自84-1陆战队两栖戒备大队的400名海军陆战队,从集结于珍珠机场以东水域的“关岛”号
两栖攻击舰搭乘直升机,直接在珍珠机场跑道上垂直登陆,接着,后续部队约800人分别搭乘直升机和
登陆艇登陆。美军在珍珠机场只受到少量敌军的轻微抵抗。经2小时战斗,美军便完全控制了珍珠机场。然后,美军继续向机场附近敌据点进攻,占领了格伦维尔。美军在这一方向上的战斗行动十分顺利,基本上是按原计划进行的。
但是,美军在格岛西南方向的行动却比预计的要困难得多。
在攻击珍珠机场的同时,美
陆军第75游骑兵团2个别动营约700人,分乘18架
C-130型运输机,在AC-130E型武装
运输机的掩护下,从低空掠过加勒比海,扑向格林纳达,准备在格岛西南端的萨林斯机场实施伞降。在飞机到达目标之前,机上
别动队指挥官获悉机场及其附近高地配有大量
防空武器,于是决定跳伞高度由原计划的1200英尺(约366米)降至500英尺(约152米),以减少伞降时的损失,这将是
二战后美军最低跳伞高度。伞降前,从“独立”号航空母舰起飞的A-6和
A-7型
舰载攻击机对机场守敌实施了航空火力准备,5时36分,伞兵乘坐的运输机到达萨林斯机场上空,并立刻开始伞降。地面火力非常强,以至第1连美军跳伞后,伞降活动不得不暂时中止。AC-130E飞机被召来压制敌防空火力,15分钟后,伞降活动才得以继续进行。在伞降过程中,机场守军
对空火力基本上没有中断,美军部分伞兵伤亡,许多
降落伞上弹洞累累。别动队员着陆后,立即投入地面交战,经过激战,美军于7时15分控制了机场。此时,机场周围格方抵抗力量还比较强,机场上美军不断遭到
火力袭击。美军别动队队员冒着密集的狙击火力清除
机场跑道,同时向机场周围的格方抵抗力量进攻,占领了位于机场附近的
圣乔治医学院校园,以“保护”那里的大约500多名美国学生。
在行动中,
美国海军的A-7s战机错误轰炸了圣乔治附近小山上一座能够俯瞰总督府的精神病医院。美军
空中作战计划者和飞行员没有
军事地图,无法识别那座建筑物是医院还是格林纳达士兵(他们攻击美国直升机和压制着总督府内的
海豹突击队队员)的藏身之处。格林纳达士兵曾将武器发放给医院工作人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还包括一些精神病人。
下午2时,后续部队
第82空降师2个营和多国警察部队共约1500人陆续到达,并立即投入战斗。美军在
航空火力支援下,继续打击机场附近的抵抗力量,巩固了机场,占领了弗里昆特。随后,除留多国警察部队保卫机场以外,主力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沿滨海公路向首都圣乔治方向发展进攻;另一路东进,经特鲁布卢、圣乔治医学院,向卡尔维尼格兵营方向发展进攻。
在萨林斯机场激战的同时,
美军海豹突击队的一个11人小组顺利伞降于位于圣乔治的总督官邸,营救斯库恩总督。但当队员准备携总督一家撤离时,3辆古巴人操纵的
BTR-60轮式装甲输送车将总督一家连同美军“海豹”小组成员一起包围在总督官邸内。为解救被围的总督,同时为配合南路美军迅速攻占圣乔治,麦特卡夫将军调整了
作战计划:珍珠机场方向美军不再从陆路向圣乔治进攻,而是改走海路。为此,除部分海军陆战队员留在珍珠机场方向担负警卫任务外,其余240名海军陆战队员返回“关岛”号,并乘该舰从格岛北面迅速绕到格岛西海岸圣乔治以北约1公里处的大马尔湾附近海域。19时30分,陆战队员乘登陆艇登陆,随同登陆的还有坦克和装甲车共18辆。登陆后,经12小时的通宵战斗,歼灭了包围总督府之敌,救出了总督及“海豹”小组成员。
鉴于格方抵抗比预料的要强得多,为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美军又紧急从国内增调部队和作战物资,至26日,美军在格林纳达的地面部队总数已达6000余人,形成了3倍于格军的优势。西路美军继续以优势兵力南北对进,逐个攻击沿途格方据点,向首都圣乔治逼近,东路美军则向卡尔维尼格兵营攻击前进。26日,陆战队攻占格军司令部所在地弗雷德里克堡。27日,陆战队占领卢卡斯堡和
军事要地里奇蒙山监狱;东路美军在卡尔维尼格兵营遇到激烈抵抗,经苦战,攻占了该兵营,缴获了大量武器和文件。28日,美军南北两路终于会师圣乔治,完成了对格首都的占领。至此,美军完成了对格岛要点的控制,整个入侵行动的主要战斗结束。格军溃散,零散武装人员退往北部和中部山区,继续抵抗。参战的古巴人一部伤亡,大部被俘。
第二阶段(10.28—11.2):清剿残敌,巩固胜利
针对格方残余抵抗力量孤立分散,隐藏地地形复杂等情况,美军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空地配合,清剿残敌,搜捕政变主要领导人。29日,美军在圣乔治郊区抓获政变主要领导人之一前副总理科尔德。30日,前“革命
军事委员会”主席奥斯汀被俘。“关岛”号两栖攻击舰编队奉命驶抵格岛以北32公里的卡里亚库岛,搜索残敌。登陆兵力共2个连(300人),其中1个连乘20架直升机在该岛首府哈维以北的
野战机场垂直登陆,另1个连乘13辆登陆车在哈维以西的海湾登陆。登陆人员经7小时搜索,俘获15名格军,并发现一
军火库,别无其它收获,于是便返舰离岛。
战争结果
至11月2日,
美军顺利完成了清剿任务。残敌基本被肃清,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和文件,美军完全控制了格林纳达,战争遂告结束。战争结果,美军仅19人阵亡,116人受伤,损失直升机9架。格军亡40余人,被俘15人,其余逃散。古巴阵亡25人,伤59人,被俘者达638人。
经过25日1天的激战,美军夺取了两个对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机场,在
圣乔治以北开辟了新的战场,从而与萨林斯机场方向的美军形成了从南北两路对格首都实施夹击的有利态势。
美军这次作战行动还受到了其它问题的困扰。陆军和海军之间无法进行
无线电通信。虽然
游骑兵和
空降部队通过肉眼就能看到海岸线以外的军舰,但是他们需要先将火力支援的请求发到美国国内
北卡罗来纳州布拉格堡,然后再从那里通过卫星传送给军舰。
军种之间也产生了严重的隔阂。施瓦茨科普夫后来报告称,“
海军上将梅特卡夫接到了华盛顿海军
审计长的一份紧急电报,警告他不要为陆军直升机加油,因为资金转移协议还没有达成。”梅特卡夫将军称这份电报是胡扯(或类似的话),并告诉他的参谋长,“给他们加油”。在另一个例子中,一名
海军陆战队上校拒绝运送游骑兵去执行任务,他说,“我们不能用海军陆战队的直升机运送陆军的士兵”。当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威胁要把他送上
军事法庭时,他才勉强执行命令。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一边倒”的战争。美军在战争过程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并最终以很小代价,在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对格林纳达的占领,达成了战略目的。究其原因,除了双方武器装备数质量差距巨大;国力对比悬殊;格林纳达国土太小,无持久作战的回旋余地;格又是个岛国,远离
苏联和
古巴,外援易被断绝等方面原因外,美方正确的
战略指导和战术运用对美国这次
军事行动的成功也起了极为重要作用。
从战略指导和战术运用上看,美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预有准备,未雨绸缪
面对苏联和古巴在
中美洲的挑战,美国早就有必要时在这一地区进行武装干涉的准备。长期以来,美国利用
侦察卫星、高空
侦察机一直保持着对这一地区,尤其是其中亲苏联、古巴的国家的严密监视。美国在80年代初建立的“快速部署部队”的一个重要
作战方向就是这一地区,这支部队对这一地区的行动不但有预案,而且还通过训练和演习等手段不断完善
作战方案。对格林纳达,美军早在1981年就在
波多黎各的韦克斯岛举行过侵格模拟演习。从古巴
工兵营进驻格林纳达修建机场的那刻起,美国就通过侦察卫星监视
施工进度,同时派出地面特工人员前往该国收集地理、水文和
军事部署等方面情报,为尔后可能的军事行动作准备。据外电报道,入侵前9周,
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和海军陆战队部分人员还进行了为期9周的针对格林纳达作战的专门演习。10月20日,即毕晓普被杀的第2天,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美国总统尚未作出出兵决定之前,就同意了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维西上将的建议,命令“
独立号”
航空母舰以及去
黎巴嫩接防美军的海军陆战队补充舰队改航朝南行进,到格林纳达附近随机待命。所有上述行动,都为美军适时出兵并夺取胜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抓住时机,果断出兵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是蓄谋已久的,但一直苦于没有恰当的时机下手。格林纳达的10月政变给美国提供了难逢的良机。因为格政变使全国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军心不稳,人心涣散,新政权一时难以在全国建立威信,恢复秩序。此时入侵,易收事半功倍之效。另外,格林纳达的内乱还给美国提供了入侵的借口:“救出那里的美国学生。”于是,美国在毕晓普被处决的第2天便命令军队处于
战备状态,第四天就正式作出出兵决定,第6天出兵。否则,如果美国出兵太晚,一旦格林纳达国家局势稳定下来,苏联和古巴与新政权的联系进一步加深,美国再出兵就困难了。
突然袭击,速战速决
越南战争的失败给美国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采用
战争手段必须力争做到速战速决。在这次侵格战争中,美国仅用4天就完成了主要战斗任务,8天之内结束了战争,全面控制了格林纳达。美方为了能达成速决,主要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一是集中了
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二是力争达成突然性。在
集中兵力方面,美军先后投入的兵力对格方形成了9:1之优势,美格双方舰船之比为15:0,各型
军用飞机之比为230:0。为了达成战争的突然性,美方主要作了以下努力:利用苏军击落
韩国客机事件、驻黎巴嫩美海军陆战队被炸事件,转移
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进行新闻封锁,禁止记者随入侵部队采访;打着与
加勒比海多国警察部队进行“
联合演习”的幌子,隐蔽集结兵力;利用拂晓,从多方向对格古兵力密集区突然发动进攻。另外,原计划调往黎巴嫩的
舰艇编队在接到转航格林纳达的命令并执行以前的行动,客观上也起到了
转移视线的作用。所有上述行动都为美军达成速决提供了有力保障。
美军是一支装备高度现代化的军队。为充分发挥
技术装备的优势,美军针对格林纳达是个岛国,四面环海,境内多山,格古军队部署比较分散等实际情况,在作战中,十分强调各
军兵种的密切协同;在
登陆作战时,以垂直登陆为主,广泛采用伞降和机降等手段,从多方向迅速登陆,歼灭守军主力,并向纵深发展;在控制要点作战和清剿作战中,广泛进行
空中机动作战,避开不利地形,歼灭孤立分散之敌,加速了
战争进程。
产生影响
这场战争是美国对一个
主权国家发动的
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美国的西欧盟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一致反对,美国的
国际形象因此而大受损害。战争刚爆发不久,
美洲国家组织常设理事会在华盛顿召开紧急会议,会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认为美国在格林纳达的行为
严重破坏了“
不干涉原则”,要求美国立即撤军。开战之前
联合国安理会表决
尼加拉瓜提出的“美国侵略”案时,有11票赞成,以致美国不得不行使其
否决权以阻止提案的通过。英国也投了
弃权票,因为格林纳达是
英联邦成员国,里根总统在出兵格林纳达问题上没有理会
撒切尔夫人的事先劝告。
这场战争是美国为对抗
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地区的“渗透”和“扩张”而发动的,战争的结果使苏联和古巴遭到严重打击。
中美洲地区对美国的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一地区很早就成为美苏全球争霸斗争的重要“战场”之一。美国分析家指出,长期以来,前苏联联合其在中美洲的“代理人”古巴,在此苦心经营,其目的就是要在中美洲地区扶植亲苏古政权,控制中美洲,从而使美国失掉有两大洋保护其本土这一优越条件,危及美国本土安全,格林纳达亲苏古政权的诞生则是苏古建立格林纳达一古巴一尼加拉瓜三角联盟卓有成效的努力的一部分。美国在入侵
行动成功后,迅速着手策划在格建立亲美和亲西方的新政权,以代替原来的亲苏古政府,从而达到长期控制格林纳达的目的。这无疑是苏联和古巴在中美洲与美国的争斗中的一大挫折。
这场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一场代价小、收益大的
速决战,它促使美国在对外交往中更多地考虑以武力推行其
对外政策的倾向重新抬头,从而给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造成威胁。众所周知,越南战争的失败曾使美国一度陷入内外交困之中,在与苏联的争霸斗争中,美国不得不处于
守势,在对外动用武力的问题上,美国更是慎之又慎,以至越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几乎没有在国外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美在越战后采取的第1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这场战争中,美国以很小的代价速战速决,8天内就达成了战略目的。战争
实践证明,在
军事技术,尤其是
军事高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美国完全有可能摆脱旷日持久、损失巨大的越南战争的惨痛教训所带来的在使用武力问题上的某些顾虑,更加放手地以武力推行其对外政策。毫无疑问,美
军事力量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将因此而再次回升。在这种情况下,广大
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其中的弱小国家的安全将受到严重挑战,世界将因此而更加动荡不安。战争以后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
局部战争,这是这场战争的最典型特征。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种战争都要大得多。在高技术条件下,拥有武器
装备质量优势的军队将拥有优越的
战略地位,这场战争已向世人展示了这一点。在入侵作战中,美军三军出动,上有卫星、现代化
作战飞机和各种直升机,下有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的大型
水面舰艇、坦克和各种
装甲车辆,有大量的
精确制导武器,有先进的
C3I系统,还有现代化的后勤
保障装备。各军兵种互相配合,组成了一个高技术化、高效能的作战系统。而格林纳达方面既没有飞机、舰艇,也没有坦克、
大口径火炮。虽有装甲车,但数量很少,性能又很落后,根本起不了多大作用,其高技术装备更是等于零。格美对抗,实质上就相当于拿着棍棒的人与拿着
自动步枪的人打仗,美方的优势不言自明。格方要争取主动,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这场战争是一场以大凌小的战争,但是格林纳达方面失利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其小,还有其对外政策、战略和战术等方面的原因,即:在
对外关系上片面执行亲苏古的政策,不善于在大国之间纵横捭阖;对战争危险
反应迟钝,战争准备不足;在战争中,新上台领导人只知藏身自保,全国失去统一指挥和团结御敌的核心,部队各自为战,人民也没有发动起来;部队主力以连排为单位分散坚守各个要点,不互相支援,不善于集中一定兵力进行
机动作战,以力争歼灭敌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