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科
罂粟目下的一科
罂粟科(Papaveraceae Juss.),罂粟目下的一科。
植物学史
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单独设立罂粟目,2003年的APGII分类法将罂粟科分入毛茛目,并建议可以和荷包牡丹科以及蕨叶草科合并,如果不包括上述两科,罂粟科有26属大约250种。中国有11属55种。
形态特征
罂粟(yīngsù)科草本或稀为亚灌木、小灌木或灌木,极稀乔木状(但木材软),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无毛或被长柔毛,有时具刺毛,常有乳汁或有色液汁。主根明显,稀纤维状或形成块根,稀有块茎。基生叶通常莲座状,茎生叶互生,稀上部对生或近轮生状,全缘或分裂,有时具卷须,无托叶。
单生或排列成总状花序、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花两性,规则的辐射对称至极不规则的两侧对称;萼片2或不常为3-4,通常分离,覆瓦状排列,早脱;花瓣通常二倍于花萼,4-8枚(有时近12-16枚)排列成2轮,稀无,覆瓦状排列,芽时皱褶,有时花瓣外面的2或1枚呈囊状或成距,分离或顶端粘合,大多具鲜艳的颜色,稀无色;雄蕊多数,分离,排列成数轮,源于向心系列,或4枚分离,或6枚合成2束。
为蒴果,瓣裂或顶孔开裂,稀成熟心皮分离开裂或不裂或横裂为单种子的小节,稀有蓇葖果或坚果。种子细小,球形、卵圆形或近肾形;种皮平滑、蜂窝状或具网纹;种脊有时具鸡冠状种阜;胚小,胚乳油质,子叶不分裂或分裂。染色体基数x=6,7,8,稀5,8-11,16,19。
下级分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该科植物有些种类入药,如血水草荷青花白屈菜博落回、多种绿绒蒿角茴香紫金龙荷包牡丹、多种紫堇,尤其紫堇属中的延胡索类,为著名的中药材,罂粟为鸦片的原植物,富含吗啡、可待因等,中药名为罂粟壳。
研究价值
该科植物富含异哇啉类生物碱(isoquinolinetypealkaloids),如前鸦片碱(protopine)、异紫堇碱(isocorydine)、罂粟碱(papaverine)、吗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还有血根碱(sangulnarine)、白屈菜碱(chelerythrine)、博落回碱(bocconine)、痕迹那可汀(narcotine)、蒂巴因(thebaine)等。按化学结构又可分为苯菲里啶(bcnzo[C]Phenantridine)型、原小檗碱(berberine)型、原阿片碱(protopine)型、苯甲基异喹啉(benzylisoquinoline)型、吗啡(morphinane)型、丽春花碱(rhoeadane)型、酞基四氢异喹啉(phthalidetetrahyroisoqmnoline)型等。
观赏价值
该科植物有较大的观赏价值,花菱草、虞美人及罂粟的重瓣品种常见于各地公园、庭园栽培,绿绒篙花大色艳,荷包牡丹花姿优美奇特,都是观赏花卉植物。
经济价值
该科植物有些种类如白屈菜蓟罂粟、虞美人、罂粟等种子含油30%-40%。
分布区域
中国有18属362种,浙江9属25种1变种:温州野生3属11种,南北均产,但以西南部最为集中。其中血水草属EomeconHance为中国特有的单种属;种类较多的紫堇属CoydalisDC.和绿绒蒿属MeconopsisVig.分布中心在中国西南部,而另一些多种属如罂粟属花菱草属EschscholtziaCham.中国只有少数种或引种栽培;有些单种属或寡种属如荷青花属HylomeconMaxim.、白屈菜属ChelidoniumL.、博落回属MacleayaR.Br.和角茴香属HypecoumL.在中国则较广泛分布。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物种危害
罂粟科Papaveraceaesp.全世界约38属700多种,主产北温带,尤以地中海区、西亚、中亚至东亚及北美洲西南部为多。
该科多种植物有重要毒性,主要存在于罂粟属(PapaverL.)、博落回属(MacleayaR.Dr.)、紫堇属(CorydalisDC.)、白屈菜属(CtlelidoniumL.),如罂粟(P.SomniferumL.)、博落回(M.cordata)、白屈菜(C.Majus)等;中毒症状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循环障碍和胃肠道刺激。
毒性
在有毒植物中,罂粟(又称鸦片、大烟)是最重要的一种,原产南欧,后经引入东南亚地区栽培。鸦片在第七世纪由波斯输入中国,唐《新修本草》已有记载,宋《开宝本草》为“米囊子”,明《本草纲目》为阿芙蓉,俗称“鸦片”。罂粟含有丰富的吗啡等吗啡型生物碱。这类生物碱具有镇痛、止咳等重要医疗价值,但同时有严重的麻醉样副作用及成瘾性,对人健康为害极大,为国际严格控制的麻醉品。
罂粟茎、叶及花均有毒,以果含毒最多,种子无毒。果未成熟时刈制鸦片,鸦片含生物碱约20%,从中已分出20多种生物碱,主要成分是吗啡(66—1),占5—15%,主要毒性作用以吗啡为代表,其次是那可汀(oarcotine)(66—12)、可待因(codeine)(66—2)、蒂巴因(thebaine)(66-4)等。
口服吗啡5 ~15mg 即会引起轻度中毒,在几分钟内就会出现面红﹑疲倦、心烦、口渴、瞳孔缩小、呼吸和脉搏慢、站立不稳、嗜睡等,6 ~8h以上恢复。口服吗啡20 ~ 30mg,除上述症状外,由嗜睡很快进人深睡,唤醒后自觉意识混乱、恶心、厌食﹑便秘。口服吗啡100~ 350mg,则引起严重中毒,病人昏睡、反射消失﹑脉搏弱而慢、日不规.肤冷湿。瞳孔很小,对光反射消失,7—12小时死亡。长期服用吗啡或鸦片者则耐受量渐增,进而成瘾,成瘾者渐呈慢性中毒:有唾液分泌减少、发汗、瞳孔缩小、消瘦、消化障碍、便秘及下痢、头痛、晕眩、不眠、四肢震颤、神经痛、神经错乱,乃至呆瘕等。成瘾者如突然中止吸食,即出现恶寒、欠伸、头痛、神经痛、下痢、呕吐、不眠等症状,严重者陷于精神病状态,甚至因虚脱而死。吗啡中毒死于呼吸麻痹,因其对呼吸中枢有高度选择性抑制。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6 16:1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