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胸膜炎是
结核杆菌首次侵入机体所引起的疾病。我国结核性胸膜炎大多数由
人型结核菌所引起。引起结核性胸膜炎的途径有:①
肺门淋巴结核的细菌经
淋巴管逆流至胸膜。②邻近胸膜的
肺结核病灶破溃,使结核杆菌或
结核感染的产物直接进入
胸膜腔内。③急性或
亚急性血行播散性结核引致胸膜炎。④机体的变应性较高,胸膜对结核毒素出现高度反应引起渗出。⑤
胸椎结核和
肋骨结核向胸膜腔溃破。因为针式
胸膜活检或
胸腔镜活检已经证实80%结核性胸膜炎
壁层胸膜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因此,结核杆菌直接遍及胸膜是结核性胸膜炎的主要
发病机制。
大多数结核性胸膜炎是
急性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结核的全身中毒症状和胸腔积液所致的局部症状。结核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
畏寒、出汗、乏力、
食欲不振、
盗汗。局部症状有胸痛、干咳和呼吸困难。胸痛多位于
胸廓呼吸
运动幅度最大的
腋前线或
腋后线下方,呈
锐痛,随深呼吸或咳嗽而加重。由于胸腔内积液逐渐增多,几天后胸痛逐渐减轻或消失。积液对胸膜的刺激可引起反射性干咳,体位转动时更为明显。积液量少时仅有
胸闷、气促,大量积液压迫肺、心和纵隔,则可发生呼吸困难。积液产生和聚集越快、越多,呼吸困难越明显,甚至可有
端坐呼吸和
发绀。
针刺胸膜活检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重要手段。活检的胸膜组织除了可行
病理检查外,还可行结核菌的培养。
胸腔积液在300ml以下时,
后前位X线胸片可能无阳性发现。少量积液时
肋膈角变钝,积液量多在500ml以上,
仰卧位透视观察,由于积聚于胸腔下部的液体散开,复见锐利的肋膈角。也可患
侧卧位摄片,可见肺外侧密度增高的条状影。中等量积液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的密度增高阴影,膈影被遮盖,积液呈上缘外侧高,内侧低的弧形阴影。大量胸腔积液时,
肺野大部呈均匀浓密阴影,膈影被遮盖,
纵隔向健侧移位。
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核性胸膜炎一般可确诊。临床表现主要为中度
发热、初起
胸痛以后减轻、
呼吸困难。体格检查、
X线检查及
超声波检查可作出胸液的诊断。诊断性胸腔穿刺、胸液的常规检查、
生化检查和细菌培养等为诊断的必要措施,这些措施可对75%的胸液病因作出诊断。
结核性胸膜炎的
急性期常有发热、胸痛、
咳嗽、
气促,血
白细胞计数增多,
胸片X线表现
高密度均匀阴影,易误诊为细菌性肺炎。但细菌性肺炎时咳嗽多有痰,常呈
铁锈色痰。肺部为
实变体征,
痰涂片或培养常可发现
致病菌。结核性胸膜炎则以
干咳为主,胸部为积液体征,
PPD试验可阳性。
发生于细菌性肺炎、
肺脓肿和
支气管扩张伴有胸腔积液者,患者多有肺部病变的病史,积液量不多,见于病变的同侧。胸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以
中性粒细胞为主,胸液培养可有致病菌生长。
肺部
恶性肿瘤、
乳腺癌、
淋巴瘤的胸膜直接侵犯或转移、
胸膜间皮瘤等均可产生胸腔积液,而以
肺部肿瘤伴发胸腔积液最为常见。结核性
胸膜炎有时须与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胸膜炎、
类风湿性胸膜炎等伴有胸腔积液者鉴别,这些疾病均有各自的临床特点,鉴别不难。
体温38℃以上可卧床休息,一般患者可以适当起床活动。总的
休息时间大约以体温恢复正常,胸液消失后仍须持续2~3个月。
由于结核性胸膜炎胸液蛋白含量和
纤维蛋白含量高,容易引起
胸膜粘连,故原则上应尽快抽尽胸腔内积液,每周2~3次。首次抽液不要超过600ml,以后每次抽取量约1000ml,最多不要超过1500ml。如抽液过多、过快,可由于胸腔
内压力骤降发生复张后
肺水肿和
循环衰竭。若出现
头晕、出汗、
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发冷、血压下降等反应,立即停止抽液,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静脉内注射
地塞米松,保留静脉输液导管,直至症状消失。如发生肺复张后肺水肿,应进行相应的抢救。胸腔抽液有以下作用:
(3)防止纤维蛋白沉着所致胸膜粘连肥厚。目前也有学者主张早期大量抽液或胸腔插管引流可减少
胸膜增厚和胸膜粘连等
并发症。
一般采用
链霉素(SM)、
异烟肼(INH)和
利福平(RFP)或链霉素(SM)异烟肼(INH)
乙胺丁醇(EMB)
联合治疗。链霉素(SM)
肌内注射,异烟肼(INH)、利福平、乙胺丁醇顿服,上述口服药物均连续服用9~12月。治疗过程必须注意抗结核药物的
副作用,如听力的变化、视觉的变化和
肝功能等,发生时应根据情况减量或停用。
结核性胸膜炎不主张常规使用
糖皮质激素,因为有许多副作用。当大量
胸腔积液、吸收不满意或结核中毒症状严重时可用
泼尼松,至胸液明显减少或中毒症状减轻时每周减少。减药太快或用药时间太短,容易产生胸液或毒性症状的
反跳。胸腔内注射抗结核药物或
皮质激素没有肯定意义。抗结核药物在胸液的浓度已经足够,胸腔内注射药物对胸液的吸收及预防胸膜增厚与不用药物者没有
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