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
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从显微、亚显微与分子水平上研究细胞
结构与功能。
细胞增殖、
分化、代谢、运动、衰老、死亡,以及
细胞信号转导,细胞
基因表达与调控,
细胞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过程。
基本信息
细胞生物学是以细胞为研究对象,从细胞的整体水平、亚显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个层次,以动态的观点, 研究细胞和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
生活史和各种
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细胞生物学是
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主要是从细胞的不同结构层次来研究细胞的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从生命结构层次看,细胞生物学位于分子生物学与
发育生物学之间,同它们相互衔接,互相渗透。
运用近代物理学和化学的技术成就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概念,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科学,其核心问题是遗传与发育的问题。
简史
细胞生物学虽说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从学术思想上却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年代。1883年德国胚胎学家W.鲁就阐述过关于遗传和发育的设想。他假定
受精卵中包含着所有的
遗传物质,后者在
卵裂时不是平均地分配到
子细胞中,这种不同质的分裂决定子细胞及其后代的命运。德国
动物学家魏斯曼发展了这种想法,提出了
种质学说,认为
裂球的不均等分裂导致了
细胞的分化。虽然这些见解都已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可以看出细胞生物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那时已被提出来了。以后E.B.
威尔逊1927年在他的《细胞──在发育和遗传中》的巨著中明确指出:细胞是
生命活动的
基本单位,发育和遗传这些
生命现象应当在细胞上研究。1934年,美国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T.H.摩尔根在遗传学取得巨大成就之后,在企图融合发育与遗传的《胚胎学与遗传学》一书中写道:“可以设想,各
原生质区域在开始时的差异会影响基因的活动,然后基因又反转过来影响原生质,后者就开始一系列新的、相应的反应。这样,我们可以勾画出胚胎各部分的逐步建立和分化。”但在
摩尔根的年代,由于
细胞学和其他相邻学科还未发生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其他学科尚未能在细胞水平上开展关于发育和遗传的研究,所以细胞生物学只能在50年代之后,各方面的条件逐渐成熟了,才得以蓬勃发展。
从研究内容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显微水平、超微水平和分子水平。从时间纵轴来看细胞生物学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
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30年代,是
细胞发现和细胞知识的积累阶段。通过对大量动植物的观察,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的生物都是由形形色色的细胞构成的。
第二阶段
从1839年M.J.
施莱登和T.A.H.
施旺的
细胞学说问世以来,确立了细胞(
真核细胞)是
多细胞生物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是长期以来,细胞学的研究偏重在结构方面,在显微水平研究细胞的
结构与功能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形态学、
胚胎学和染色体知识的积累,使人们认识了细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893年Hertwig的专著《细胞与组织》(Die Zelle und die Gewebe)出版,标志着细胞学的诞生。其后1896年
哥伦比亚大学Wilson编著的The Cell in Development and Heredity、1920年
墨尔本大学Agar编著的Cytology 都是这一领域最早的教科书。
第三阶段
从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
电子显微镜技术出现后,使人们对于
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的
精细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把细胞学带入了第三大发展时期。这短短40年间不仅发现了细胞的各类
超微结构,而且也认识了
细胞膜、
线粒体、
叶绿体等不同结构的功能,使细胞学发展为细胞生物学。同时,
分子生物学、
分子遗传学以
原核生物为材料取得的成就,使人们了解到
遗传密码、
中心法则以及原核生物中
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等基本问题,这些都直接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发展。De Robertis等人1924出版的普通细胞学(General Cytology)在1965年第四版的时候定名为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这是最早的
细胞生物学教材之一。
第四阶段
从20世纪70年代
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到当前,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愈来愈紧密,研究细胞的
分子结构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成为主要任务,
基因调控、信号转导、
肿瘤生物学、
细胞分化和凋亡是当代的研究热点。
发展
19世纪后期
显微技术的改进,生物固定技术(如:Fleming 1882,1884;Canoy 1886)和
染色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方便了人们对细胞
显微结构的认识,各种细胞器相继被发现,20世纪30年代
电子显微镜技术的问世,使细胞形态的研究达到了空前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推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
1.1831 英国人Robert Brown 发现
植物细胞核。
2.1832 比利时人C. J. Dumortier 观察了
藻类的
细胞分裂,并认为细胞来源于原来存在的细胞。
3.1835 德国人H. von Molh 仔细观察了植物的细胞分裂,认为是植物的根和芽尖极
易观察到的现象。
4.1835 法国人F. Dujardin 观察动物
活细胞时发现“
肉样质”(Sarcode)。
5.1839 捷克人J. E. Pukinye 用protoplasm这一术语描述细胞物质,“Protoplast”为神学用语,指
人类始祖亚当。
6.1841 波兰人R. Remak发现
鸡胚血细胞的直接分裂(
无丝分裂)。
7.1846 德国人H. von Mohl研究了植物
原生质,发表了“identifies protoplasm as the substance of cells”。
8.1848 德国人W. Hofmeister 描绘了
鸭跖草Tradescantia的
花粉母细胞,明确的体现出染色体,但
他没有认识到之一重要性,40年后德国人H. von Waldeyer因这一结构可被
碱性染料着色而定名为Chromosome。
9.1861 德国人M. Shultze 认为
动物细胞内的肉样质和植物体内的原生质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给细胞的定义是:“the cell is an accumulation of living substance or protoplasm definitely delimited in space and possessing a cell membrane and nucleus。”
10.1864 德国人Max Schultze 观察了植物的
胞间连丝。
11.1865 德国人J. von Suchs 发现
叶绿体。
12.1866 奥地利人G. Mendel 发表了对豌豆的杂交试验结果,提出遗传的
分离规律和
自由组合规律。
13.1868 英国人T. H. Huxley 在
爱丁堡作题为“生命的物质基础”(the physical basis of life)的演讲报告时首次把原生质的概念介绍给了英国公众。
14.1869 瑞士人F. Miescher 从
脓细胞中分离出核酸。
15.1876 德国人O.Hertwig发现
海胆的受精现象,其论文题目为“observe the fertilization of a sea urchin egg”。
16.1879 德国人W. Flemming观察了
蝾螈细胞的
有丝分裂,于1882年提出了
mitosis 这一术语。后来德国人E. Strasburger(1876-80)在植物细胞中发现有丝分裂,认为有丝分裂的实质是核内丝状物(染色体)的形成及其向两个子细胞的
平均分配,动植物的受精实质上是父本和
母本配子核的融合,并于1984提出了Prophase和Metaphase的概念。
17.1882 德国人E. Strasburger 提出
细胞质(cytoplasm)和
核质(
nucleoplasm)的概念。
18.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 证明马
蛔虫Ascaris megalocephala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
体细胞的一半,并且在受精过程中卵子和精子贡献给
合子的染色体数目相等。
19.1883 比利时人E. van Beneden和德国人T. Boveri发现
中心体。
20.1884 德国人O.Hertwig和E. Strasburger提出
细胞核控制遗传的论断。
21.1886 德国人A. Weismann 提出
种质论。
22.1890 德国人Richard Altmann 描述了
线粒体的染色方法,他推测线粒体就像细胞的内共生物,并认为线粒体与
能量代谢有关。他还于1889年提出了核酸的概念。
23.1892 德国人T. Boveri和O. Hertwig研究了
减数分裂的本质,并描述了染色体联会现象。
24.1898 意大利人C. Golgi 用
银染法观察
高尔基体。
25.1900孟德尔在34年前发表的遗传法则被重新发现。
26.1905 美国人Clarence McClung shows that female mammals have 2 X chromosomes and that males have an X and a Y
27.1908 美国人T. H. Morgan以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为材料开始著名的遗传学实验,1910年提出遗传的染色体理论,1919年发表“遗传的本质”(Physical Basis of Heredity)。1926年发表“
基因学说”(The Theory of the Gene)
28.1910 德国人A. Kossel获得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他首先分离出
腺嘌呤、
胸腺嘧啶和
组氨酸。29. 1935 美国人W. M. Stanley 首次得到
烟草花叶病毒的
结晶体。
30.1940 德国人G. A. Kausche和H. Ruska 发表了世界第一张叶绿体的电镜照片。
31.1941 美国人G. W. Beadle和E. L. Tatum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概念。
32.1944 美国人O. Avery,C. Macleod 和M. McCarthy等人通过
微生物转化试验证明
DNA是
遗传物质。
33.1945 美国的K. R. Porter、A. Claude 和E. F. Fullam发现
小鼠成纤维细胞中的
内质网。
34.1949
加拿大人M. Bar发现
巴氏小体。
35.1951 美国人James Bonner发现线粒体与细胞呼吸有关。
36.1953 美国人J. D. Watson 和英国人F. H. C. Crick提出
DNA双螺旋模型。
37.1955 比利时人C. de Duve发现
溶酶体和
过氧化物酶体。
38.1955 美国人Vincent Du Vigneaud因人工
合成多肽而获
诺贝尔奖。
39.1956年,
蒋有兴(美籍华人)利用
徐道觉发明的低渗处理技术证实了人的2n为46条,而不是48条。
40.1957 J. D. Robertson[2]用
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
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
三层结构。
41.1961 英国人P. Mitchell 提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
偶联的
化学渗透学说,获1978年
诺贝尔化学奖。
42.1961-64 美国人M. W. Nirenberg破译DNA
遗传密码。
43.1968 瑞士人Werner Arber从细菌中发现DNA限制性
内切酶。
44.1970 美国人D. Baltimore、R. Dulbecco 和H. Temin由于发现
RNA肿瘤病毒中存在以
RNA为模板,
逆转录生成DNA的
逆转录酶而获1975共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45.1971 美国人Daniel Nathans 和Hamilton Smith发展了核酸
酶切技术。
46.1973 美国人S. Cohen和H. Boyer将
外源基因拼接在质粒中,并在
大肠杆菌中表达,从而揭开
基因工程的序幕。
47.1975 英国人F. Sanger设计出
DNA测序的
双脱氧法。于198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此外Sanger还由于1953年测定了
牛胰岛素的
一级结构而获得1958年诺贝尔化学奖。
48.1982 美国人S. B. Prusiner发现
蛋白质因子Prion,更新了医学感染的概念,于1997年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49.1983 美国人K. B. Mullis发明
PCR仪,1987年发表了“Specific synthesis of DNA
in vitro via a polymerase-catalyzed chain reaction”,于199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50.1984 德国人G. J. F. Kohler、阿根廷人C. Milstein[3]和
丹麦科学家N. K. Jerne由于发展了
单克隆抗体技术,完善了极微量蛋白质的
检测技术而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1.1989 美国人S. Altman和T. R. Cech由于发现某些RNA具有酶的功能(称为
核酶)而共享诺贝尔化学奖。Bishop和Varmus由于发现
正常细胞同样带有
原癌基因而分享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2.1997
多利羊在卢斯林研究所诞生,成为世纪末的重大新闻。多利是Ian Wilmut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图1-3)。
53.1998 美国人T. Wakayama和R. Yanagimachi成功地用冻干精子繁殖出小鼠。
54.2000 世界首例
克隆猪在
苏格兰诞生,是由Alan Coleman领导的研究小组克隆的。
55.2001 美国人Leland Hartwell、英国人Paul Nurse、Timothy Hunt因对
细胞周期调控机理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56.2002 英国人Sydney Brenner、美国人H. Robert Horvitz和英国人John E. Sulston,因在器官发育的遗传调控和
细胞程序性死亡方面的研究获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7.2003 美国科学家Peter Agre和Roderick MacKinnon,分别因对
细胞膜水通道,
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而获诺贝尔化学奖。
学科交叉
细胞生物学广泛地利用相邻学科的成就,在
技术方法上是博采众长,凡是能够解决问题的都会被使用。例如用
分子生物学的
方法研究基因的结构,用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染色体上的各种
非组蛋白和它们对基因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或者利用
免疫学的方法研究
细胞骨架的各种蛋白(
微管蛋白、
微丝蛋白、各种
中等纤维蛋白)在细胞中的分布以及在
生命活动中的变化。起源于
分子遗传学的
重组DNA技术和起源于免疫学的产生
单克隆抗体的
杂交瘤技术,也成了细胞生物学的有力工具。显然,一种方法所解决的问题不一定属于原来建立这一方法的学科。例如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解决了
核小体的结构,严格地说这应是
形态学的范畴。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在这里学科的界限也被抹掉了。也许可以说
细胞核移植、微量注射和
细胞融合是细胞生物学自身发展起来的方法,但是用这些方法进行的实验往往也需要其他方法配合来做进一步分析。
细胞生物学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领域。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核心问题的性质──把发育与遗传在细胞水平结合起来,这就不局限于一个学科的范围。二是它和许多学科都有交叉,甚至界限难分。例如,就研究材料而言,单细胞的
原生动物既是最简单的动物,也是最复杂的细胞,因为它们集许多功能于一身;尤其是其中的纤毛虫,不仅对于研究某些问题,例如纤毛和鞭毛的运动,特别有利,关于发育和遗传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但是这类研究也可以列入
原生动物学的范畴。其次,就研究的问题而言,
免疫性是细胞的重要功能之一,
细胞免疫应属细胞生物学的范畴,但这也是免疫学的基本问题。
由于广泛的
学科交叉,细胞生物学虽然范围广阔,却不能像有些学科那样再划分一些分支学科──如象
细胞学那样,根据从哪个角度研究细胞而分为
细胞形态学、
细胞化学等。如果要把它的内容再适当地划分,可以首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细胞的各种组分的结构和功能(按具体的研究对象),这应是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把它们罗列出来,例如
基因组和
基因表达、
染色质和染色体、各种
细胞器、细胞的
表面膜和膜系、细胞骨架、
细胞外间质等等。其次是根据研究细胞的哪些生命活动划分,例如
细胞分裂、生长、运动、
兴奋性、分化、衰老与病变等,研究细胞在这些过程中的变化,产生这些过程的机制等。
当然这仅是人为地划分,这些方面都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有关连的。从细胞的各个组分讲,例如表面膜与
细胞外间质有密切关系,表面膜又不是简单地覆盖着
细胞质的一层膜,而是通过一些细微结构──已经知道其中之一是
肌动蛋白分子,这又联系到细胞骨架了──与细胞质密切相连。这样,表面膜才能和细胞内部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从研究的问题出发,研究分裂、分化等
生命现象,离不开结构的基础。例如研究细胞分裂就涉及到染色质怎样包扎成染色体,染色体的分裂和运动,细胞骨架的变化包括微管蛋白的聚合和解聚,与表面膜有关的分裂沟的形成,还有细胞分裂的调节与控制。再如研究
细胞分化除去要了解某种细胞在分化过程中细胞器的变化、它们所特有的
结构蛋白质的变化,主要地还要了解导致分化的物质基础以及这些物质怎样作用于
基因调控的水平,导致有关的基因被激活。可见研究的重点尽管可以人为地划分,但一定要把细胞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一定要把生命过程和
细胞组分的结构和功能联系起来。
细胞社会学
细胞生物学的研究往往乐于使用培养的细胞,它的优点是可以提供足够量的细胞做生化分析,并且只有一种细胞,材料比较单一,
分析结果方便。但是对于某些方面的研究则有
不足之处,因为细胞在任何一个
有机体里都是处于一个社会之中,和别的细胞不同程度地混杂在一起,在其生命活动中不可能不受到相邻的其他细胞的影响,甚至是相邻的同类细胞的影响,其处境要比培养的细胞复杂得多。因此有些问题或者很难用培养的细胞进行,或者所得的结果只能部分地反映实际的情况,为了研究在一个
细胞群中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关系,
细胞社会学被提了出来。
细胞社会学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不同细胞或相同细胞的相互识别,细胞的聚集与粘连、细胞间的交通和
信息交流,细胞与细胞外间质的相互影响,甚至还可包括细胞群中
组织分化模式的形成。有些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资料,从细胞社会学的角度有目的地深入下去一定会提供更系统的,有用的信息。由于细胞社会学是以细胞群体为对象,而且有些问题也是
发育生物学需要了解的,发展下去很可能它会成为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之间的桥梁。
展望细胞生物学的研究,除去上面的工作──关于各细胞组分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对各种生命现象的了解──还要继续深入外,是什么原因使得基因能够有序地选择性地表达,可能会成为今后重点研究的问题;此外,细胞社会学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物经济
20世纪50年代人们还搞不清楚自己的染色体是多少条,但到了2000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草图完成,标志着以研究基因功能为主的
后基因组时代到来。随后
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
RNA组学(RNomics),
糖组学(glycomics)、
代谢组学(metabolomics)等各种“
组学”研究相继登场,以及
计算生物学、
纳米生物学的发展,进入了
系统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时期,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生物科学会将
人类社会带入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采猎文明后,约在一万年前进入
农业经济时代,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入
工业经济,20世纪50美国最早走完工业经济的历程,进入信息时代。据专家估计这一
经济形态的“寿命”为75~80年,到本世纪20年代将渐渐失去活力,届时人类迎接下一个经济时代,即
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生物经济的资源为基因,其
核心技术为建立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各类生物技术。
时代特点
一、推动
产业革命,创造新的经济
生长点。
生物产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药品中有15%基于生物技术,这一数字据估计到2010年会增加到40 %。
生物芯片已广泛应用于科研、医疗、农业、食品、环境保护、
司法鉴定等领域,将会成为与
微电子芯片一样重要的产业。
转基因动植物的市场前景广阔,2004 年全球
转基因作物的
种植面积已经达到8100万公顷。
二、推动医学革命,延长人类寿命。20世纪初人类
平均寿命约为40多岁左右,抗生素和疫苗的应用、
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公共卫生观念的提出使人类摆脱了传染病的威胁,人类平均寿命逐渐提高,20世纪末人类平均寿命达到70多岁。但是
心血管病、
癌症和各类
遗传病或
遗传相关的疾病仍然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凶。21世纪生物技术将推动新一轮医学革命,从疾病预防、
疾病诊断、
药物研制、组织工程、
基因治疗、
器官移植、抗衰老等方面,延长人类寿命。1990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了世界首例基因治疗,给一名患有先天性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的4岁女孩实施了基因治疗。这种疾病是因为缺乏正常的
腺苷脱氨酶(ADA)基因而引起的。专家们以
病毒作为载体,将ADA
基因导入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来的
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后再输回病人体内,使这位女孩体内ADA酶的含量升高,
免疫功能有所恢复,能正常活动而无副作用。这是世界首例基因
治疗成功的病人,在此之后,全世界掀起基因治疗的热潮。
三、推动
绿色革命,解决食品危机。20世纪60年代以来,
杂交玉米、杂交小麦和
杂交水稻等农作物优质品种的栽培,标志着传统植物育种理论和各种农业措施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达到了高峰,对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
第一次绿色革命。而二十一世纪转基因动植物、
组织培养、
胚胎移植、
动物克隆等一系列新技术将再一次改变农业的面貌,新技术群将更有利于人们创造新品种、生产人类所急需的粮食、药物和工业用品,推动
第二次绿色革命。
四、创造生物新品种,改善
生态环境。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
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
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
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
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五、发展
绿色能源,解决
能源危机。煤、石油等
化石能源的枯竭指日可待,
替代能源的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全球生物质能的储量为18000亿吨,相当于640亿吨石油。
生物能源将会使作物秸秆等废弃的
有机物成为能源,缓解化石能源不足的危机,为石油短缺国家解决能源危机问题找到一个较为经济的途径。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
生物乙醇、
生物柴油、
生物发电、
生物氢等替代部分化石能源,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能源战略。除此之外,
植物光合作用机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人工光解水产生的氢气将成为继
化石燃料之后主要的能源。
六、
生物安全关系到
国家安全。必须认识到生物技术是一柄
双刃剑,
生物工程武器将彻底改变
传统战争的方式与后果,没有对
生物战剂、
生物恐怖和
外来入侵物种的防御与
应对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七、是冲击传统伦理观念。转基因动植物、动物克隆、
胚胎干细胞、组织工程、
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将对人传统伦理观念产生强烈冲击。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时代细胞
生物学仍然是生命科学的领头学科,是支撑生物技术发展的
基础科学。尽管发现细胞已经300多年了,人类对细胞在整体层次上(哪怕是“简单的”细菌)的工作机理并未获得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细胞生物学在如下领域内的发现将为生物技术带来新的发展动力。①对干细胞生长和分化的控制机制的认识或许会带来治疗应用方面的重大突破;②对
遗传基因和生化途径调控机制的认识将催生更先进的
遗传修饰方法;③理解细胞感知环境的机理会有助于研发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
生物传感器;④了解细胞骨架和
分子马达的协同
工作机制将很可能在下半个世纪中引领
纳米技术的生物应用。
发展前景
1.有效地解决当今重大疑难疾病治疗的世界性难题:当前
胚胎组织干细胞技术已经发展到只要获取病人身体上任意活细胞的DNA,就可以培养出身体除大脑以外的任意部分
组织结构的器官(科普:皮肤,指甲等组织也是器官的一种),从而达到医学上真正的
器官再生。
2.带动
信息产业和某些特殊行业如电脑制造业的划时代的革命;一个你从未想到过的世界:1、当今的电脑在人类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生产、生活包括
科学研究、
航空航天这些高端行业都依赖电脑。当今的电脑
基本模式都是冯、
诺依曼模式,制造材料都是
金属材料居多,从本质上来说从电脑诞生的第一天到现在,它的
运行模式没有发生任何实质变化。而生物学的发展则可以再未来有可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用
生物材料制造类似人类大脑运行的模式运行的
超级电脑,让电脑像人类一样的思考和工作,真正意义上实现运行原理的飞跃。2、复制一个你自己的手或者是脚成本低廉,可以随时“换”手脚甚至是心脏,让你的
寿命延长到200-300岁甚至更多。
社会结构和人的
社会意识能发生什么变化,你能想象吗
3.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钢铁已经不是在
重工业的标志性的产品了。坚硬“骨头”构成的房屋,高度仿生化的汽车、飞机等等。返璞归真的生活在等待着你。
4.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实已经超越了你的想象,但是根据《国际教科文组织45号协议》中约定的各国之间由于民族、文化、生活传统等巨大差异造成的一些列相关问题的讨论决议。很多已经实现了的成果和产品不能进入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也是制约生物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