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岗区
贵州省遵义市下辖区
红花岗区为贵州省遵义市辖区,是遵义市的中心城区之一,历来是遵义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原为县级遵义市。地处北纬27°33′-27°48′、东经106°41′-107°33′之间,位于贵州省北部,北倚娄山,南临乌江,位居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处于西南出海通道重庆至贵阳黄金分割点上,是连接“黔中经济圈”“黔北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向南到省会贵阳市约129公里,向北到直辖市重庆约251公里。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花岗区常住人口为971337人。
建置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属鄨国,附属于夜郎。
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置鄨县。直至南北朝时均在境内,先后属犍为郡、牂牁郡、平夷郡、平蛮郡。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置播州,属江南道。唐贞观十六年(642年),播州所辖罗蒙县改名遵义县。今地在播州所辖带水县境内,五代时期先后属前蜀、后蜀、楚、后周等国。唐乾符三年(876年),杨端率部在今城南10千米白锦堡建立世袭统治。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杨氏家族内讧,杨光荣、杨文献叔侄献地归顺朝廷,宋廷令建播州与遵义军,今地属播州。宣和三年(1121年),废播州,置播州城,隶属南平军;六年(1124年),改播州城为播川县。
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杨氏第十二代统治者杨轸将其治所从白锦堡迁穆家川(今老城),开始修建遵义老城,为今红花岗区建城之始。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设播州沿边安抚司,属夔州路,今地驻安抚司治所。
至元十八年(1281年),播州安抚司升为播州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隶湖广行省顺元路宣抚司。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升为播南路,不久,恢复军民安抚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播州改隶四川行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中书省奏准,播州仍隶湖广行省。
洪武五年(1372年),播州归顺明廷,隶四川。第二年由宣慰司升为宣慰使司,下辖安抚司、长官司,今地属播州长官司。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廷派兵剿灭杨氏土司政权,实行“改土归流”,恢复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员的流官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设置遵义军民府,隶四川布政司,下辖播州长官司改置遵义县。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置威远卫指挥使司,隶四川都指挥使司。今地属遵义县,为府、县治所驻地。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去威远卫,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雍正六年(1728年),遵义县随遵义府由四川省改隶贵州省。民国三年(1914年),废府存县,隶黔中道
民国九年(1920年),废黔中道,遵义县直属省。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县公署为县政府。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贵州省建立十一个行政督察区,遵义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25日遵义解放后,于遵义县城区建立遵义市。
1951年,撤销遵义市,原辖地改为遵义县城关区。
1952年,恢复遵义市。
1955年,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
1958年,遵义市划归遵义专区管理;撤销遵义县,并入遵义市。
1961年,并入遵义市的遵义县分出,恢复市、县分置。
行政区划
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更名为红花岗区。
1998年,高桥镇、董公寺镇划归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4月,遵义县新蒲、深溪、金鼎山镇划归红花岗区。
2003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董公寺、高桥2个镇,上海路、洗马路、北京路3个街道办事处及长征镇的坪丰居委会、坪丰村划归汇川区人民政府管辖。同年12月28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将长征镇、礼仪镇合并,更名为长征镇,划沿江、河溪两村入经济技术开发区。
2009年,新蒲镇划入新蒲新区。
至2012年,下辖7个镇45个村,7个街道76个社区。
2016年,原遵义县的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和遵义市汇川区的北京路街道划归红花岗区管辖。
2017年,撤销新蒲镇,设立新蒲街道、新中街道。。
截至2022年,红花岗区辖14个街道、9个镇:老城街道万里路街道中华路街道迎红街道延安路街道舟水桥街道中山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长征街道礼仪街道南关街道忠庄街道新蒲街道新中街道巷口镇海龙镇深溪镇金鼎山镇新舟镇虾子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其中8个街镇(新蒲街道、新中街道、礼仪街道、虾子镇、新舟镇、三渡镇、永乐镇、喇叭镇)委托新蒲新区管理。红花岗区人民政府驻忠庄街道海尔大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花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主城区,位于直辖市重庆和省会贵阳之间,北距重庆市251千米,南离贵阳市147千米,北纬27°33′-27°48′、东经106°41′-107°33′,处于黔北山原向黔中丘陵过渡地带。辖区面积430.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地质基础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境内有绵延起伏的中山和低中山山地、垄状起伏的丘陵、狭长的谷地、群山环抱的山间盆地、切割不深的河谷阶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略呈阶梯状下降,湘江及其支流洛江灌流其间。海拔最高点为1400米,最低点为790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区中心丁字口海拔820米。
气候
红花岗区属中亚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水量1094.2毫米。
土壤
土壤类型以黄壤土类、水稻土类、紫色土类为主。
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红花岗区境内有木本植物109科,407种,其中国家级保护树木18种,尤其以小板水景区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闻名。
动物资源
红花岗区境内有野生动物108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动物21种。
矿藏资源
红花岗区有储藏量丰富的锰、铁、铝、硫、钼等资源,其中锰矿储量及品质位居中国前列。截至2012年,探明的锰矿储量1亿吨左右;镁矿储量8000万吨;铝土矿储量3亿吨;煤矿储量1.2亿吨左右,属优质无烟煤;钼镍矿储量500万吨;石灰石储量30亿吨,各镇均有分布;白云石矿储量2亿吨;硅石储量3000万吨以上。
人口民族
2019年末常住人口(含新蒲新区)86.68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500 人,同比增长0.76%。年末全区总户籍人口 814816 人,比上年增加 10510 人,其中乡村人口 272014 人。全年红花岗区(不含新蒲新区)常住人口出生 8009 人,出生率为 13.06‰,死亡人口2721 人,死亡率为 4.44‰,自然增长率为 8.63‰。
2021年末常住人口 63.08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0.19 万人,同比下降 0.3%。年末户籍人口 178158 户,共 493258 人。其中,男性人口为242397 人,占总人口的 49.1%;女性人口为 250861 人,占总人口的 50.9%;城镇人口 408574 人,乡村人口 84684 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红花岗区常住人口为971337人。
民族
境内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政治
经济
综述
2012年,红花岗区生产总值221.49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7.4%。其中:第一产业9.32亿元;第二产业66.08亿元;第三产业146.0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3.26亿元。财政总收入完成20.25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14.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100元、8106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4.2∶29.8∶66。
2020年,红花岗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89.09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4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70.61亿元,下降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03.64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4.4%,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70.5%,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694元。
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329.33 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5.88 亿元,增长 7.4%;第二产业增加值 97.91 亿元,增长 32.1%;第三产业增加值 215.54 亿元,增长 6.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4.8%,比上年降低 0.3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29.7%,比上年提高 4.2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为 65.5%,比上年降低3.9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97元,比上年增长13.9%。
第一产业
2012年,红花岗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实现14.61亿元,与2011年相比,增长10.42%。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五小”水利等工程扎实推进,解决15000余人饮水安全问题。流转土地1.85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1万余亩、果园种植面积5400亩。
第二产业
2012年,红花岗区争取省市对原材料等基础工业企业补贴资金3338万元,区级财政投入补贴资金728万元,提高企业开工率20%。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实现143亿元、28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亿元,增长55.6%。董酒公司年产8000吨扩能技改、玉隆铝业年产10万吨扩能技改、天蕴纺织异地搬迁扩能技改等项目如期完成,天磁锰业年产6万吨电解金属锰技改、赤天化大兴复合肥50万吨生产线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117家,其中在建企业48家、投产企业36家。
第三产业
2012年,红花岗区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47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90.5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38亿元,金鼎山镇银江村生态农庄等一批乡村旅游接待点建成投入使用。共接待游客107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
2021年末,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共 186 所(含中等职业学校 4 所)。其中幼儿园 102 所,专任教师 1180 人,在校学生人数 18707 人;小学 47 所,专任教师数为 2567 人,在校学生人数为 51925 人;初级中学 22 所,专任教师数为 1883 人,在校学生数为 24032 人;高级中学 9 所,专任教师数为 1175 人,在校学生数为 12448 人;中等职业学校 4 所,专任教师 322 人,在校学生数为 6398 人;特殊教育学校 1 所,专任教师 23 人,在校学生数为 175 人;专门学校 1 所,专任教师 22 人,在校学生人数为 97 人。
科技
2012年,红花岗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正在申报验收,区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被认定为全省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平台,红花岗区被列入全省第三轮县域经济知识产权试点。申请专利360件,获得上级科技项目立项27个,获得科技项目支持资金1000多万元。
医疗卫生
截至2012年,红花岗区有遵义湘江医院、遵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等6家医院。红花岗区人民医院通过“二甲”医院评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人口出生率为9.21‰,自增率为5.13‰,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8.06%。
2021 年,全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558 家,其中:医院 47 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500 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7 家,其他卫生机构 4 家。医疗机构编制床位 8255 张,每千人口床位数 8.52 张。卫生机构人员总数(在岗职工)10751 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 3453 人,注册护士 4033 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9.11 人。
文化
2012年,红花岗区安装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4416套,建成“数字化农家书屋”39个,成功举(承)办西南片区越野自行车挑战赛、“天蕴·南加州杯”龙舟赛等群众文体活动。
社会保障
2012年,红花岗区发放2044万元助推350户小微型企业发展,帮助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群体创业,并争取小额贷款2104万元。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发放助学金606万元、医疗救助金532.1万元、社会优抚金1270万元。完成539套廉租房建设分配工作,改造农村危房596户,发放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租赁补贴569.05万元。建成4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资助城市参保、农村参合2.11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37%。
交通
1949年至1985年,遵义干道公路发展缓慢,仅建成道路4条,总长19.4公里。乡村公路发展得到较快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和70年代中期为两个修路高峰期,共筑路59条,乡村公路从原来的马道、驿道进步为可以通农用车的机耕道。
截至2010年,红花岗区形成了以川黔公路纵贯南北,遵铜、遵松公路连接东西,东北、东南和西南公路延伸外埠,构成辐射状公路骨架,其余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和专用公路深入乡村和企、事业单位,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全市公路网络雏形。以“两纵两横四连一环线”公路和渝黔铁路为主骨架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全区8个建制乡、镇、办事处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52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砼)路、村村通公路”目标。
2011年,红花岗区在中华南路、子尹路、碧云路、民主路、解放路、新华路、中山路等路段道路两侧安装人行道护栏11600米。外环路、北京路、中华北路待电网工程改造结束后,也将安装人行道护栏。
历史文化
海龙薅秧歌
海龙薅秧歌堪称黔北汉族民歌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歌腔丰富、风格浓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个能劳动、能歌唱的“村寨部落”式的歌唱群体,传唱着老一辈留传的数十首薅秧歌,原原本本地保留了汉族民歌的精华。黔北自古就有地方民歌、山歌、打闹歌、薅秧歌、花灯、傩戏、阳戏等民间文化。薅秧歌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单声部为主体的无伴奏演唱形态和自身特有的演唱风格。
踩山节
苗族的“踩山节”,又叫踩花山,是苗族同胞凭吊祖先的节日,一般是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三为节日。踩山节期间,苗族人民在山顶竖起花竿,每年换一根。男女青年围着“花竿”翩翩起舞,小伙子们个个穿着崭新的绣着大花边的蓝衫,手捧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穿着各种图案的百褶裙,手持彩色花伞,边舞边唱,除舞蹈外,男女青年还常常即兴对歌。
踩山节,又是未婚青年寻求伴侣的好时光,通过舞蹈和对歌活动,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便可互相交换绣花腰带,男的送小刀,作为订情的凭证。
花灯戏
黔北花灯戏是数百年来流传遵义全境的民间歌舞,是年节时重要的民间艺术活动。演出时花灯簇拥灯烛辉映,表演者唐二幺妹主演主唱,诙谐幽默,众人帮腔伴舞,气氛热烈。近百余年来,花灯接近世俗愿望,具有了酬神祈愿的功能,派生出“春灯”“寿灯”“喜灯”“愿灯”“孝灯”“瘟灯”等专项灯事活动,以满足人们节庆贺岁、祝贺寿诞、祝福贺喜、悼念亡故、驱灾避难的世俗要求。黔北花灯音乐、舞蹈、服装、道具均系统完备,表演程式化。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琴戏
遵义文琴戏起源于清末明初,起初只是敲击扬琴坐唱,是士绅雅聚时的玩艺,随参与人的相互切磋研讨和时日积累,逐渐改坐唱为表演,形成了唱腔、器乐、角色都相对完备的文琴戏。士绅的流动,使文琴戏在贵阳安顺都有爱好者并搭有班子,三地之间常有往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促进了贵州文琴戏的进步。1953年经文化馆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成立了遵义业余文琴剧团,试演了《英台别家》《三难新郎》等剧目。1960年,省政府将文琴戏定名为黔剧,作为贵州的地方剧。1961年遵义地区黔剧团成立,业余文琴剧团的大多数成员都进入剧团工作。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
金鼎山
金鼎山海拔1608米,削立千仞,遥接摩天,《遵义府志》谓:“可望大定城(今毕节市大方县)”,此为言其高。作为千年古刹享有“小峨嵋”的别号,拥有厚重的佛禅文化积淀,诸如建筑、石刻、雕塑、碑帖、书画、茶艺、佛事等。其佛教道场的开辟,约唐贞观年间(公元630年左右),随着禅宗特别是临济法派的兴盛,金鼎山在元代成为了黔北有名的佛教圣地。金鼎山一度香火旺盛,游客商贸如织。金鼎山有雄伟的寺庙建筑群和厚重的文化。有法缘寺、普贤殿、报恩寺、财神庙、观音殿、药王殿、万佛寺、大庙等8座庙宇。各大寺庙中,均有石刻,绘有人物、云龙、鸟兽、花卉等图案。碑林24块石碑。
深溪生态湿地公园
深溪生态湿地公园位于深溪河上游段,紧邻深溪古镇。面积约3000余亩,其中湿地面积将达到2000余亩。设置了溪湖荷香、五彩花谷、湿地体验区等14个主要景观节点和相应配套设施,有200多种植物可供观赏,其中湿地水生植物有80多种。
大板水国家级森林公园
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遵义市西北13公里处,面积3132公顷。公园由四大景区组成:包括大板水森林游览区、聚仙洞地质景观区、玛瑙湖山水景区、金鼎山宗教文化观光区。公园自然景观资源有林海、雄峰、石林、溶洞、珍稀动植物、山溪、瀑布、温泉、水库、天象等10种类型,人文景观资源有庞大的寺庙群、古山遗址、土司遗迹、长征遗迹、苗族风情、田园风光、民间传说等7种类型,共计有17种景观类型,68处景点,是贵州森林公园中景观类型最多的公园之一。
桃溪寺
桃溪寺位于遵义市西郊5公里,明代以后,播州杨氏土司置有庄园,遂称桃溪庄。崇祯末,佛事渐盛,于此兴建延禧禅院,清代重修并易今名。现存建筑分正殿、前殿、左右厢房,联成一四合院。山门外另辟荷池半亩,寺院后面是大片丛林,竹卉杂生,古树参天,有杨氏,宗元墓葬分布其间。联结丛林的广大丘陵地带,原为荒山,建国后置千亩果园。
遵义会议纪念景区
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在危难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成为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遵义蜚声中外,成为著名的革命圣地。遵义会议纪念景区包括:遵义会议会址、红军总政治部苏维埃银行、遵义会址陈列馆、毛主席住居、红军警备司令部、红军街、红军烈士陵园等景点。
地方特产
遵义董酒
董酒采用优质高粱为原料,以厂区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为酿造用水,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艺简称为“两小,两大,双醅串蒸”。
董酒有别于酱、浓、清、米香型酒,因舒适药香和爽口微酸而别具一格,根据国家评委意见,2008年8月25日董酒开创董香型白酒地方标准,列为“董香型”白酒的代表。
延寿牌鸡蛋糕
遵义“延寿牌”鸡蛋糕用料精良,以上等土鸡蛋、精面粉、白糖、好香油为主要原料,在传统配方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工艺研究而成,不仅蛋香飘逸、口感纯正、外观诱人;而且采用了现代化保鲜防腐措施。其特点是外表油润,质地松泡,细腻酥软有弹性(指压起窝,指松复平),口感香甜清爽,色泽浅黄,小巧玲珑,每500克约40只,断面金黄,蛋香浓郁,容易消化,滋润,不腥不腻,半月不减其新鲜颜色。
遵义朝天椒
遵义朝天椒又名遵义小辣椒、虾子朝天小辣椒(因虾子辣椒市场而得名)。成熟后色泽鲜艳、油润红亮、果型美观、肉厚质细、辣素适中、风味浓香;因品种而异,呈圆锥形、长指形、樱桃形或子弹头形,单生或簇生,果实朝天。遵义小辣椒营养丰富,具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的功能。现代医学亦证明,辣椒所含的辣椒素确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兴奋神经、增温御寒、促进血液循环和杀虫败毒作用。
姜糖
姜糖,产品独具匠心,工艺独特,口味不凡。其系列产品酥而不腻,不粘牙,入口化渣,绵甜入口,具有解毒,温胃去寒,止咳化痰,舒筋活血,预防感冒之特点。据最新科学研究证实,姜还有软化心脑血管之功效,所以,常吃姜,多吃姜,吃姜糖有益身体健康。产品曾荣获“中国名优品牌”称号。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入选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0月9日,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
2023年2月,红花岗区被选为2023年贵州省国家级生态农场建设项目实施县。
著名人物
汉代就有舍人出外担任犍为郡文学卒史,是最早为《尔雅》作注的文人贤士;牂柯名士盛贤出走成都,随司马相如学赋作《合组歌》《刘锦赋》,尹珍师从许慎、应奉学习汉学,回乡教塾,成为贵州教育第一人,三人被尊为“汉三贤”。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遵义人冉从周考中进士,是贵州省第一个进士。唐廉考中进士在山西任官,《山西省志》称他为“国(清)朝第一循吏”。
遵义沙滩位于新舟镇禹门,因乐安江流经此处堆积一片沙滩而命名。明万历年间,黎氏祖先迁居于此,淦樵耕读,诗礼传家,培养出王青莲黎恂等进士。黎庶昌是著名外交家和散文家,在担任日本公使期间,收购带回中国散失的大量珍贵典籍,编成《古逸丛书》。
历朝遵义共考中进士59人,举人363人。另有武进士13人,武举人76人,遵义人修造郑莫祠,命名子尹路,祭奠乡贤,美德长传,自成一景。
民国时期,遵义女作家卢葆华的小说《抗争》被推选为20世纪贵州最佳文学作品。蹇先艾被鲁迅称为“乡土文学”作家。宦乡是中国著名外交家,为《文汇报》和多家刊物撰写进步稿件,陈沂肖之亮积极活跃在左联文坛上,以遵义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1949年后,有军旅作家傅泽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9 19:20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