𥿄与纸
字典释义
在《
说文解字》的“糹”部里,有两个字形极为相似的字,许慎对这两个字的解释分别如下:
“
纸,絮一苫也,从糹氏声,(诸氏切)”。(中华书局影印1963版P276下)
“𥿄【糹+氐】,丝滓也,从糹氐声,(都兮切)”。(中华书局影印1963版P271上)
汉字造字
1. 汉字造字,都是先有物,再有名,而后再有字
汉字这种造字的规律,也可以从现代的造字历程里见到。
近代,一种
新型建筑材料(
水泥)出现在中国,如何来称呼这种新材料,及其建筑结构?最初,口语用了“
洋石灰”这种俗称;书面语则用了对英文词cement的音译 “
水门汀”或者“
士敏土”;后来采用了“混凝土”这个规范词汇。1950年代,有人根据
水泥混凝土的特点,造了一个会意字“
砼”来表示它——砼,就是人工石头。砼字在1960年代的《
新华字典》里,还仅收字形,未注读音;而后的版本,又依据形声字的读音法标注了tong的音标。现在,“水泥”是指一种建筑材料原料,“混凝土”或者“
砼”,是指以水泥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建筑材料。由于混凝土还有加进钢筋的“钢筋混凝土”,也有不含钢筋的“
素混凝土”之分别,于是在1970年代,西安地区的建筑图纸上曾出现过用“
砼”来表示“
素混凝土”,而用【金+仝】来表示“
钢筋混凝土”。但是,【金+仝】字给人显示的意思,是“人造金”而不是“带金属的人造石头”,这个字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虽自生,却终究自灭了。
借用现代汉字的造字历程来理解古字典里的字,可以讨论《
说文》。
①在《说文解字》成书的时候,“纸”字指称的(麻纤维)絮渣,和【糹+氐】字指称的“丝滓”都同时存在,因为性形和用途都不一样,所以有不同的称呼,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②“纸”和【糹+氐】会不会是同一样东西的两种叫法呢,就象“
猫”和“
咪”一样。
《说文》里确实有不少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不同汉字组,如 “
简,牒也”,“
牒,札也”,“
札,牒也”;“
切,
刌也,从
刀七声”,“
刌,
切也,从
刀寸声”;“
疾,病也,从
疒矢声”,“病,
疾也,从
疒丙声”;义同而形、音不同的字,在《说文》里是
互训的。
此外还有一类字,人会生不同的病,在《说文》里有“痛、瘣、疴、痡、瘏、痫、疵、瘨”等等十六个都训释为“病也”但读音各不相同的字,显然,这十六个“病也”字,指称了不相同的病状况,而不是指称的同一种疾病,它们与“病”字是泛概念与具体概念之间的隶属关系,而不是意义完全相同的互训关系。可以解释“
痫,病也”,但不好说“病,痫也”。从上述《说文》收字和训释的体例来看,“絮一苫也,诸氏切”的“纸”,和“丝滓也,都兮切”的【糹+氐】,确实是两个字形极为相近而音义却迥然不同的字,所指称的东西,也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③当公元105年
许慎开始着手编撰《
说文解字》的时候,社会上已经有了纸这种东西,民间用得多了,也有了通用的名字,许慎才收录进字典里。就像“
水门汀”这种东西在中国的出现在先,造“砼”字来专门表示它在之后,是一样的情形。
研究者研究
先有【糹+氐】字,还是先有“纸”字?
这个看起来近乎冒傻气的问题,其实与古代中国的造纸术究竟起源于蚕丝纺织技术,还是起源于麻纺织技术有关。
研究者从工艺技术去分析,认为先有【糹+氐】字的可能性大一些。
《纸文化研究的补充》一文里曾论述过,在宋代以前没有棉花的历史时代,古代先民所穿衣服,是麻质的衣服,造纸术就是从处理麻纤维的纺前工艺技术发展而来。
中国虽然在
氏族公社时代就有了蚕桑劳作,有了丝绸衣服;但是无论是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中国,蚕桑产业都没有发达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穿丝着绸的那种高度;社会里的大多数成员在棉花之前的历史时代,只能穿麻质的衣服。丝绸,从古至今都是一种贵重的衣料。因而在治蚕丝以求衣的生产实践里,所剩余下来的丝渣滓,也不会轻易丢弃,要刻意收集起来,这就出现了丝渣滓这种东西,出现了表示“丝滓”的【糹+氐】字。然而,对于治麻求衣的生产实践里剩余的麻渣滓,在一开始时并不一定会重视这种派不上用处的、价值不大的东西,把它随意丢弃了。到了秦汉之际,这种原来派不上用场的麻渣滓有了新的用途,被象【糹+氐】那样有意识地用帘模捞取出来,成为了“絮一苫也”的纸,于是随后也出现了“纸”字。用帘模从水里捞出的丝滓和麻渣,外形颇为相似,但是两者质料完全不同,性能和用途也不同;既然是另一种东西,就另外起个名字好了。
如果
许慎不在《
说文》里专门解释“【糹+氐】,丝滓也,从糹氐声”,后世的人或许会把【糹+氐】字误当作是“纸”字的异体字。
那么,
植物纤维“絮一苫也”的纸,和
动物纤维“丝滓也”的【糹+氐】有什么不一样呢?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著名的古代四大发明史专家
潘吉星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里就指出,只有植物纤维才能造纸,用单纯的动物纤维造不出纸来。
因此,《
说文》里的【糹+氐】字,表示的是一种没有纸的那种纤维网状结构,并不能当纸用的另一种东西。笔者沿着潘先生关于动物纤维造不出纸的思路往下走,如果动物蛋白纤维的分子链上也有植物纤维那种横向键,可以使动物纤维也能结成网状结构的话,那么蚕丝纤维之间的分子键结成了网,就无法抽出蚕丝来;动物的皮毛也就因毛纤维之间的横向键牵手变成了毡片子。由此可见,《
说文》里讲的片页状的丝渣滓,并不是纸,而只是【糹+氐】。因为,动物纤维形成的【糹+氐】,没有植物纤维纸那种适合于折叠、裁剪、书写等操作所需要的较高的干状态强度。
《中华字海》
丝滓。
《汉语大字典》
丝的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