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寸(拼音:cù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文字的寸是由代表手的“又”和指事符号“一”两个部分组成,本义指从掌至手腕一寸长的部位,即“寸口”,引申指以寸口为度的长度单位。因为寸是量度较小的单位,故又用来形容极小或极短。
文字溯源
指事字。“寸”约产生于战国,其字形是在“”(指手)字下部添一短横;其含义是在离掌根一寸的桡动脉处有一短横作指事符号指明这个部位,是中医切脉诊病之处。这地方是“寸口”,叫“寸”(中医诊脉有“寸”“关”“尺”说),也叫脉门,离掌根大约一寸,是经脉部位的名称。长度单位“寸”就是古人根据这一距离来确定的。也有人认为“寸”的长度正好是自身中指中关节的长度。小篆基本沿袭战国文字。隶变时,其结构、笔形、笔序、笔划均经过多次调整。或将指事符号上提,如图6、图7;或将弯曲的“又”平展作图8、图9;指事符号或作顿点、提点,或作横笔、横长提,楷书作记号字寸。
“寸”的本义是计量长度的单位。按照古人的计算,十分为一寸。“寸”在古代汉语中以作为度量单位而存在,例如《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中所记载的:“触石而出,肤寸而合。”其中的“寸”即长度单位,一个指头的宽度,也就是中医把脉的寸口大小。此处的“肤”也指长度单位,一肤等于四寸。古代的度量单位除了寸之外,还有尺、丈等,在这些单位中“寸”是较小的单位,因此常常被用来表示“很短、很小”的概念,例如人们常常用来形容时间的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下】【寸部】仓困切(cùn)
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属皆从寸。
〖注释〗从一: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一者,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
说文解字注
“十分也”注:度别於分,忖於寸。禾部曰:十发为程,一程为分,十分为寸。
“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一”注:却犹退也。距手十分动脉之处谓之寸口。故字从又一,会意也。《周礼》注云:脉之大候要在阳明寸口。仓困切。十三部。
广韵
仓困切,去慁清 ‖寸声文2部(cùn)
寸《说文》曰:“度量衡。以粟生之,十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家语》云:“孔子曰:‘布指知寸。’”仓困切。二。
【校释】《说文》,当作《说苑》,《太平御览》卷八百三十引《说苑》与此同。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字部】寸;康熙笔画:3;部外笔画:0
唐韵》《集韵》仓困切。《韵会》《正韵》村困切,并村去声。《说文》: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疴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徐曰:一者,记手腕下一寸。此指事也。《家语》:布指知寸。《前汉·律历志》:度量衡皆起於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一尺。又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
又姓。《正字通》:明嘉靖中梓潼令寸居敬。
又叶徒玩切,音叚。庾信《喜晴应诏》诗:伏泉远习坎,阴风已回巽。桐枝长旧围,蒲节抽新寸。叶上建、传、堰、献。杨慎曰:巽音蒜,寸音断,或曰:建、传、堰、献在今霰韵,古音霰、翰、谏三韵通。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❶横笔居横中线上方,左低右高。❷亅(竖钩)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钩尖过竖中线。❸点在左半格横中线下侧。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方音集汇
注意:发音用国际音标标注,仅作参考,可能与当地实际发音有异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汉语方音字汇》)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12 10:45
目录
概述
文字溯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