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丙(拼音:bǐ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但所模拟之形尚无定论。丙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三位之名,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三的代称,由于古人将干支与五行相配,“丙”属火,故又为“火”的代称。
字源演变
甲骨文中的“丙”字写作图1,按照古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丙”本应是一个象形字。根据这种的结构,学者们对“丙”字的本义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郭沫若和一些学者认为像鱼尾。如郭沫若先生就说:“丙之像鱼尾。”其根据是《尔雅·释鱼》中的解释:“鱼尾谓之丙。”于省吾认为,“丙像物之安,安亦谓之堤”。安与堤“即是今俗所称物之底座”。于省吾的证据是甲骨文“丙”上面可以置物,下面像底座之足,如爵、鼎的足部相似。其次在甲骨文中有一个字,像两手捧牲,置于底座之形,而底座从字形上看正是“丙”的字形。
对于“丙”字,康殷先生曾谓丙“象鬲(或款足鼎)足部分,或像被火烧得炽热的鬲足”,又谓“象鬲、鼎得下部分形,大分档、款足的两足之形,或表示烧热的鬲”。并且刘敬扬先生也赞成这一观点并进行了自己的论证。他提出“丙”实际上是一种炊器,是鬲的象形,也与秉通假作地名。
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葛亮认为“丙”原本表示一种古代祭祀时盛放牺牲的器具,器形近似俎、几,也就是一个祭祀时用“肉案子”。由于“丙”字很早就被借去表示天干,久借不还,它的本义只好又借了音近的“房”来表示。所以,在古书里,“丙”的本义都写成了“房”,后者跟房屋的“房”可能也只有同音的关系(“房”的音符是“方”,“丙”“方”古同音,相通的例子很常见。比如“仿”有异体字“㑂”,“柄”有异体字“枋”等)。在先秦时代的出土文物中,有一种“案子”,恰与古文字“丙”具有类似的特征(见右图“战国楚墓出土的‘俎’与‘房’”)。这种“案子”下面不是四条细长的“腿”,而是两块木板,分别锯出两个倒“V”形,做成四个“脚”。从侧面看,它跟“丙”字的各部位几乎可以一一对应。根据古书的记载,“房”正是一种盛放祭牲的大俎。结合“丙”与“房”极近的古音看,“丙”就应该是为此类“房”所造的字。
“丙”是《说文解字》中一个单独的部首,被编排在《说文》的第十四卷,并且在此部首之下没有其他从“丙”的字。《说文》云:“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像人肩。”然而许慎对于“丙”的解说释义附会阴阳之说,从这一角度是无法得出字的形体与意义之间关系的,并且天干地支这类用字一般因无法造字而假借用字,所以说许慎之说不可信。
金文中的“丙”字(图2),与其甲骨文字形相对应。春秋时期出现另一种异体,在中间人字形的两侧添加饰笔,像“火”字(图3),战国时期楚系文字(图4)有继承这种写法的,但没有流传下来。秦代文字在继承西周金文的基础上,上面加了一横,并与里面的两条交叉的斜线的延长线相连,使得整个字的字形变得更为规整、美观。在此基础上,约在汉代的隶书阶段,“丙”被完全笔画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
无论“丙”字的本义是某种器具还是“鱼尾”,后来都被废弃了。人们后来所使用的,都是它被借用为天干之一后所引申出来的一些意思:由于它在天干中位列第三,所以它又被用来指可数序列中的第三个。如“丙等”就是“三等”。古代以十干配五方,丙为南方之位,因以指南方。如《说文》:“丙位南方。”在古代的五行观念中,“丙丁”属火,所以它们就成了“火”的代称——丙为阳火,丁为阴火。如所谓的“丙丁神”,实际上就是指“火神”,而常说的“付丙”,意思就是“用火烧掉”。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丙部】兵永切(bǐng)
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凡丙之屬皆从丙。
【注释】徐锴注:“陽功成,入於冂。冂,門也,天地陰陽之門也。”
说文解字注
“位南方,萬物成,炳然。 侌气初起。昜气將𧇾”注:鄭注《月令》曰:“丙之言炳也。萬物皆炳然箸見。”《律書》曰:“丙者,言陽道箸明。”《律曆志》曰:“明炳於丙。”
“从一入冂”注:合三字會意。陽入冂伏臧,將虧之象也。兵永切,古音在十部。
“一者,昜也”注:釋篆體之一。
“丙承乙,象人肩”注:冡《大一經》。
广韵
兵永切,上梗幫 ‖ 丙聲陽部(bǐng)
丙,辰名。《爾雅》云:“太歲在丙曰柔兆。”又光也,明也。又姓,《風俗通》云:“齊有大夫丙歜。”兵永切。九。
康熙字典
《唐韻》兵永切。《集韻》《韻會》《正韻》補永切,並音炳。十幹名之一。《爾雅·釋天》:太歲在丙曰柔兆。月在丙曰修。《説文》:南方之位也。南方屬火,而丙丁適當其處,故有文明之象。
又《周髀算經》:上天名青丙,下地曰青戊。
又張衡《東京賦》:大丙弭節,風后陪乘。註:大丙,神名。
又《集韻》:陂病切,音柄。日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横笔居上居中。𠃌(横折钩)的横段在横中线上侧。框内撇笔沿竖中线撇下,末笔点从田字格中心起笔,收笔高于撇尖,底部“冂”低。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二十三梗.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1:4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