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货的历史悠久,算是中华美食中的老字号。吃糟是
先秦遗风,最早载于两千多年前的《
楚辞》;南宋以后吃糟之风大兴,都城
临安有卖糟鲍鱼、糟
羊蹄、糟蟹、糟猪头肉的;到元、明、清时,除市上供应糟制品外,已发展到家庭自制,清代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里就提到了
糟鹅掌、糟
鹌鹑之类精致糟味,
袁枚在《
随园食单》中也有
自制糟肉、
糟鸡、糟鲞的记载。
“糟”与“醉”相似,调料都源于酒,做法也相似,故有“糟醉一家”之称。江南自古为稻米产地,也是
黄酒的故乡。除了众多的酒厂作坊造酒以外,民间农户都有
酿米酒的习惯。
米酒俗称“
老白酒”,加点
红粬就成了黄酒。秋收过后,谷粒进仓,家家户户就陆续酿起米酒。酒多了,酒糟也自然多。制作糟货时,一般先将食物煮熟、晾凉,然后用
糟卤(也有叫糟油的)浸泡。可糟之菜异常丰富,有
糟鸡、
糟鸭、
糟鹅、糟肚、糟门腔、
糟鸡翅、
糟鸡爪甚至
糟毛豆等等,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古人曾夸张地形容:“入口之物,皆可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