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1934年9月29日-2021年10月20日),男,博士,毕业于
芝加哥大学,匈牙利籍心理学家,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心流”理论、“
精神熵”和“
自成目标”的提出者。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马丁·塞利格曼誉之为“世界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军人物”。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又译为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男,
积极心理学奠基人,著有《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1934年出生于意大利,22岁移民到美国。在
芝加哥大学工作30年后,其前往克莱蒙特研究生大学任教,担任社会科学、心理学和管理学教授,并于2000年创立了“生活质量研究中心”,直至退休。
他曾荣获“克利夫顿优势奖”和“塞切尼奖”,出版了《
创造力》《自我的进化》等世界级畅销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1934年9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阜姆港(南斯拉夫港市里耶卡的旧称)。因为对心理学产生兴趣,1956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前往
芝加哥大学就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在
森林湖学院任教六年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于1971年回到芝加哥大学任教三十年。之后转入克莱蒙研究大学,并在这里成立了生活质量研究中心,并工作至退休。
《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美]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著,张定绮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1月版。
《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出版于1990年,契克森米哈赖在此书中富有创见地提出了“
心流”(flow,
彭凯平译为“
福流”)的重要概念。“心流”是指因内在驱动力而完全沉浸于一项活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我逐渐退隐。时光飞逝。每一项行为、动作和思想都如爵士乐的音符一般接二连三、翩然而至。你全情投入,将自身的才能发挥到极致。”。或许,你也曾有类似的体验:当你阅读书籍、操作实验时,当你参加体育训练、音乐学习时,你全神贯注、,不畏艰辛,只为获得新知新能。此时的你因心无旁骛而感受到巨大的幸福——物我两忘、天人合一,这就是“
心流”。
在《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契克森特米哈赖借用
热力学中“
熵”的概念提出了“
精神熵”的概念。“熵”是指一个系统内在的
无序程度,“精神熵”是指心灵因缺乏管理而陷入混沌
失序的状态。请想象一个堆满垃圾的房间,如果我们不整理、清扫,房间一定会越来越混乱;同理,如果我们的意识总是一味地接收信息却不加梳理,我们的心灵一定会陷入困顿。“精神熵”是一个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心灵可能陷入的状态,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追求“
心流”的意义。
在讨论
心流与目标时,米哈里还提出了“
自成目标”的概念,即目标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而非做这件事情的报酬,尽管有时也存在报酬,有时也有社会效益。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为科学而科学,为你喜欢的劳作而劳作。米哈里说:“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登上山顶之所以重要,只因它证明了我们爬过山,爬山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目标。”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
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学习运用独处的时间在童年时期就很重要。十来岁的孩子若不能忍受孤单,成年后就没有资格担负需要郑重其事准备的工作……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独处时控制注意力,就不可避免地要求助于比较简单的外在手段:诸如药物、娱乐、刺激等任何能麻痹心灵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英国哲学家
培根引用一句俗语说:‘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亦即不需要借助他人、工作、电视、剧场规划他的注意力,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家人在讣告中描绘说:“米哈伊有着一种特别的幽默感,特别是他喜欢不动声色的发表反讽的评论。他善解人意,有着低调的风格与表达方式。这也是他深受学生、同事和读者的欢迎,并与他们保持长久友谊的原因之一”。
自《
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出版以来,“
心流”的概念不断地影响着学术界和普通读者。被誉为“
积极心理学”之父的
马丁·塞利格曼在《
真实的幸福》中专门探讨了“心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彭凯平将“flow”翻译为“
福流”,他的《
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对中国读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