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
太阳能转化成
生物能,并从
无序中发展出
有序。
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
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
心流”(flow,
福流)。
请想象一个堆满垃圾的房间,如果我们不整理、清扫,房间一定会越来越
混乱;同理,如果我们的意识总是一味地接收信息却不加梳理,我们的心灵一定会陷入困顿。“精神熵”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心灵可能陷入的状态,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追求“
心流”的意义。
“
心流”的对立面就是“精神熵”,“精神熵”是一种内心失序的状态。科学家、艺术家、作家等大凡在某领域取得成就的人,往往带着激情和快乐去干工作,很容易就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从而获得“心流”体验。正如
爱因斯坦所说:“当你沉醉于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甚至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
许多看似荒诞的名人轶事,背后大多是“心流”在推动。
牛顿思考问题时,错将怀表当作鸡蛋放在锅里烹煮;
陈望道翻译《
共产党宣言》时,不知不觉蘸着墨汁吃粽子也觉得甜……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沉浸其中时,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