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录(校注本)》在原则上改用现在通行字体,但遇古籍常用的
通假字,如“悬”作“县”、“阵”作“陈”、“否”作“不”、“纳”作“内”、“现”作“见”等,以及少数称谓词中的
古体字、
异体字、为保存古义,概不更动。《称谓录(校注本)》引证用书书名,间用简称。《称谓录(校注本)》连续引用同一《称谓录(校注本)》,在中国没有间隔的情况下,一般采用承前省略的办法:第一列举收名,以后仅举篇名(仅系史传,仅举人名,春秋三传,仅举年号)。
高祖辈称谓
外高祖父 (外祖父之祖父/姥爷的爷爷)
外高祖母 (外祖父之祖母/姥爷的奶奶)
高外祖父 (祖父之外祖父/爷爷的姥爷)
高外祖母 (祖父之外祖母/爷爷的姥姥)
外高外祖父 (外祖父之外祖父/姥爷的姥爷)
外高外祖母 (外祖父之外祖母/姥爷的姥姥)
姑高祖母 (祖父之姑祖母/爷爷的姑奶奶)
姨高祖母 (祖父之姨祖母/爷爷的姨奶奶)
姑高祖父 (祖父之姑祖父/爷爷的姑爷爷)
姨高祖父 (祖父之姨祖父/爷爷的姨爷爷)
曾外曾祖父(祖母之祖父/奶奶的爷爷)
曾外曾祖母(祖母之祖母/奶奶的奶奶)
曾外曾外祖父(祖母之外祖父/奶奶的姥爷)
曾外曾外祖母(祖母之外祖母/奶奶的姥姥)
外曾外曾祖父(外祖母之祖父/姥姥的爷爷)
外曾外曾祖母(外祖母之祖母/姥姥的奶奶)
外曾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外祖父/姥姥的姥爷)
外曾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外祖母/姥姥的姥姥)
曾祖辈称谓
直系
曾外祖父(祖母之父亲/奶奶的爸爸)
旁系
祖父系:
姨曾祖母(祖父之姨母/爷爷的
姨妈=父之姨祖母/爸爸的
姨奶奶)=
姨太太姑曾祖母(祖父之姑母/爷爷的
姑妈=父之姑祖母/爸爸的
姑奶奶)=
姑太太舅曾祖父(祖父之舅父/爷爷的
舅爸=父之舅祖父/爸爸的
舅爷爷)=
舅太爷伯曾祖父(祖父之伯父/爷爷的伯爸=父之伯祖父/爸爸的伯爷爷)=伯太爷
叔曾祖父(祖父之叔父/爷爷的
叔爸=父之叔祖父/爸爸的叔爷爷)=
叔太爷伯曾祖母(祖父之伯母/爷爷的伯妈=父之伯祖母/爸爸的伯奶奶)=伯太太
叔曾祖母(祖父之叔母/爷爷的
叔妈=父之叔祖母/爸爸的
叔奶奶)=
叔太太姑曾祖父(祖父之姑父/爷爷的
姑爸=父之姑祖父/爸爸的
姑爷爷)=
姑太爷舅曾祖母(祖父之舅母/爷爷的
舅妈=父之舅祖母/爸爸的
舅奶奶)=
舅太太姨曾祖父(祖父之姨父/爷爷的
姨爸=父之姨祖父/爸爸的
姨爷爷)=
姨太爷外祖父系:
姨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姨母/姥爷的
姨妈=母之
姨祖母/妈妈的
姨奶奶)=姨
太姥姥/姨
太奶奶姑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姑母/姥爷的
姑妈=母之
姑祖母/妈妈的
姑奶奶)=姑太姥姥/姑太奶奶
舅外曾祖父(外祖父之舅父/姥爷的
舅爸=母之
舅祖父/妈妈的
舅爷爷)=舅
太姥爷/舅
太奶爷伯外曾祖父(外祖父之伯父/姥爷的伯爸=母之
伯祖父/妈妈的伯爷爷)=伯太姥爷/伯太奶爷
叔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叔父/姥爷的
叔爸=母之
叔祖父/妈妈的叔爷爷)=叔太姥爷/叔太奶爷
伯外曾祖母(外祖父之伯母/姥爷的伯妈=母之
伯祖母/妈妈的伯奶奶)=伯太姥姥/伯太奶奶
叔外曾祖母(外祖父之叔母/姥爷的
叔妈=母之
叔祖母/妈妈的
叔奶奶)=叔太姥姥/叔太奶奶
姑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姑父/姥爷的
姑爸=母之
姑祖父/妈妈的
姑爷爷)=姑太姥爷/姑太奶爷
舅外曾祖母(外祖父之舅母/姥爷的
舅妈=母之
舅祖母/妈妈的
舅奶奶)=舅太姥姥/舅太奶奶
姨外曾祖父(外祖父之姨父/姥爷的
姨爸=母之
姨祖父/妈妈的
姨爷爷)=姨太姥爷/姨太奶爷
祖母系:
姨曾外祖母(祖母之姨母/奶奶的
姨妈=父之姨外祖母/爸爸的
姨姥姥)=姨太姥姥/姨太奶奶
姑曾外祖母(祖母之姑母/奶奶的
姑妈=父之姑外祖母/爸爸的姑姥姥)=姑太姥姥/姑太奶奶
舅曾外祖父(祖母之舅父/奶奶的
舅爸=父之舅外祖父/爸爸的
舅姥爷)=舅太姥爷/舅太奶爷
伯曾外祖父(祖母之伯父/奶奶的伯爸=父之伯外祖父/爸爸的伯姥爷)=伯太姥爷/伯太奶爷
叔曾外祖父(祖母之叔父/奶奶的
叔爸=父之叔外祖父/爸爸的
叔姥爷)=叔太姥爷/叔太奶爷
伯曾外祖母(祖母之伯母/奶奶的伯妈=父之伯外祖母/爸爸的伯姥姥)=伯太姥姥/伯太奶奶
叔曾外祖母(祖母之叔母/奶奶的
叔妈=父之叔外祖母/爸爸的
叔姥姥)=叔太姥姥/叔太奶奶
姑曾外祖父(祖母之姑父/奶奶的
姑爸=父之姑外祖父/爸爸的
姑姥爷)=姑太姥爷/姑太奶爷
舅曾外祖母(祖母之舅母/奶奶的
舅妈=父之舅外祖母/爸爸的
舅姥姥)=舅太姥姥/舅太奶奶
姨曾外祖父(祖母之姨父/奶奶的
姨爸=父之姨外祖父/爸爸的
姨姥爷)=姨太姥爷/姨太奶爷
外祖母系:
姨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姨母/姥姥的
姨妈=母之姨外祖母/妈妈的
姨姥姥)=姨太姥姥
姑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姑母/姥姥的
姑妈=母之姑外祖母/妈妈的姑姥姥)=姑太姥姥
舅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舅父/姥姥的
舅爸=母之舅外祖父/妈妈的
舅姥爷)=舅太姥爷
伯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伯父/姥姥的伯爸=母之伯外祖父/妈妈的伯姥爷)=伯太姥爷
叔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叔父/姥姥的
叔爸=母之叔外祖父/妈妈的
叔姥爷)=叔太姥爷
伯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伯母/姥姥的伯妈=母之伯外祖母/妈妈的伯姥姥)=伯太姥姥
叔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叔母/姥姥的
叔妈=母之叔外祖母/妈妈的
叔姥姥)=叔太姥姥
姑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姑父/姥姥的
姑爸=母之姑外祖父/妈妈的
姑姥爷)=姑太姥爷
舅外曾外祖母(外祖母之舅母/姥姥的
舅妈=母之舅外祖母/妈妈的
舅姥姥)=舅太姥姥
姨外曾外祖父(外祖母之姨父/姥姥的
姨爸=母之姨外祖父/妈妈的
姨姥爷)=姨太姥爷
祖辈称谓
直系
祖父(父亲之父亲/爸爸的爸爸)
旁系
父系:
姑祖父(父亲之
姑父/爸爸的
姑爸)=姑老爷/
姑爷爷(
姑公)
母系:
姨外祖母(母亲之
姨母/妈妈的
姨妈)=
姨姥姥(
姨婆)
姑外祖母(母亲之
姑母/妈妈的
姑妈)=
姑姥姥(
姑婆)
舅外祖父(母亲之
舅父/妈妈的
舅爸)=
舅姥爷(
舅公)
伯外祖父(母亲之
伯父/妈妈的伯爸)=伯姥爷(
伯公)
叔外祖父(母亲之
叔父/妈妈的
叔爸)=
叔姥爷(
叔公)
伯外祖母(母亲之
伯母/妈妈的伯妈)=伯姥姥(
伯婆)
叔外祖母(母亲之
叔母/妈妈的
叔妈)=
叔姥姥(
叔婆)
姑外祖父(母亲之
姑父/妈妈的
姑爸)=
姑姥爷(
姑公)
舅外祖母(母亲之
舅母/妈妈的
舅妈)=
舅姥姥(
舅婆)
姨外祖父(母亲之
姨父/妈妈的
姨爸)=
姨姥爷(
姨公)
旁系从表亲
从父系:
从父叔伯祖父(父亲之从父叔伯父/爸爸的堂叔爸)
从父叔伯祖母(父亲之从父叔伯母/爸爸的堂叔妈)
从父叔伯外祖父(母亲之从父叔伯父/妈妈的堂叔爸)
从父叔伯外祖母(母亲之从父叔伯母/妈妈的堂叔妈)
从父姨外祖母(母亲之从父姨母/妈妈的堂姨妈)
从父姑外祖母(母亲之从父姑母/妈妈的堂姑妈)
从父姨祖母(父亲之从父姨母/爸爸的堂姨妈)
从父姑祖母(父亲之从父姑母/爸爸的堂姑妈)
从父舅外祖父(母亲之从父舅父/妈妈的堂舅爸)
从父舅祖父(父亲之从父舅父/爸爸的堂舅爸)
从父姑祖父 (父亲之从父姑父/爸爸的堂姑爸)
从父姑外祖父 (母亲之从父姑父/妈妈的堂姑爸)
从父舅祖母(父亲之从父舅母/爸爸的堂舅妈)
从父舅外祖母(母亲之从父舅母/妈妈的堂舅妈)
从父姨祖父 (父亲之从父姨父/爸爸的堂姨爸)
从父姨外祖父 (母亲之从父姨父/妈妈的堂姨爸)
从母系:
表系:
表姨祖母(父亲之表姨母)
表姑祖母(父亲之表姑母)
表舅祖父(父亲之表舅父)
表伯祖父(父亲之表伯父)
表叔祖父(父亲之表叔父)
父辈称谓
直系
旁系
母系:
姨母(母亲之姊妹/妈妈的
姊妹)=
姨妈/姨娘/
大妈/小妈/娘娘/
娘姨姨父(母亲之姊妹夫/妈妈的姊妹夫)=姨爸/姨爹/
大爸/小爸/娘父/
姨丈/
姨爷/
姨郎/
姨夫/
姨婿
舅父(母亲之兄弟/妈妈的
兄弟)=
舅爸/
舅爹/
娘舅/
舅妈/
姆姆舅母(母亲之兄弟妇/妈妈的
兄弟妇)=舅妈/舅娘/
妗娘/
妗爹/妗妈/
妗母/
妗妗/妗子/妗儿
父系:
姑母(父亲之姊妹/爸爸的
姊妹)=姑妈/
姑娘/恩娘/
姑爸/娘娘
姑父(父亲之姊妹夫/爸爸的
姊妹夫)=姑爸/
姑爹/恩爹/娘父/姑丈/姑爷/姑郎/姑夫/姑婿
伯父(父亲之兄兄/爸爸的哥哥)=伯爸/伯爹/
大爹/
大爸伯母(父亲之兄妇/爸爸的嫂嫂)=伯妈/伯娘/
大娘/
大妈叔父(父亲之弟弟/爸爸的
弟弟)=
叔爸/叔爹/小爹/小爸
叔母(父亲之弟妇/爸爸的弟媳)=
叔妈/叔娘/
小娘/小妈/
婶娘/婶爹/婶妈/
婶母/
婶婶/
婶子/婶儿
旁系从亲
从父系:
从父伯母/叔伯伯母/堂伯母(父亲之从父兄弟妇)
从父叔母/叔伯叔母/堂叔母(父亲之从父兄弟妇)
从父姑父/叔伯姑父/堂姑父 (父亲之从父姊妹夫)
从父舅母/叔伯舅母/堂舅母(母亲之从父兄弟妇)
从父姨父/叔伯姨父/堂姨父(母亲之从父姊妹夫)
从母系
从母姨父/姨姨父(母亲之从母姊妹夫)
从母舅母/姨舅母(母亲之从母兄弟妇)
从母姑父/姨姑父 (父亲之从母姊妹夫)
从母伯母/姨伯母(父亲之从母兄弟妇)
从母叔母/姨叔母(父亲之从母兄弟妇)
旁系表亲
姑表系:
姑表伯母(父亲之姑表兄妇)
姑表叔母(父亲之姑表弟妇)
姑表舅母(母亲之姑表兄弟妇)
姑表姑父 (父亲之姑表姊妹夫)
姑表姨父 (母亲之姑表姊妹夫)
舅表系:
舅表伯母(父亲之舅表兄妇)
舅表叔母(父亲之舅表弟妇)
舅表舅母(母亲之舅表兄弟妇)
舅表姑父 (父亲之舅表姊妹夫)
舅表姨父 (母亲之舅表姊妹夫)
旁系再从亲
再从父系:
再从父伯母(父亲之再从父兄弟妇)
再从父叔母(父亲之再从父兄弟妇)
再从父姑父(父亲之再从父姊妹夫)
再从父舅父(母亲之再从父兄弟)
再从父舅母(母亲之再从父兄弟妇)
再从父姨母(母亲之再从父姊妹)
再从父姨父(母亲之再从父姊妹夫)
再从母系:
再从母姑母(父亲之再从母姊妹)
再从母伯父(父亲之再从母兄弟)
再从母叔父(父亲之再从母兄弟)
旁系从表亲
从父姑表系:
从父舅表系:
从父姨表系:
从母叔表系:
从母姑表系:
从母舅表系:
旁系表表亲
姑表系列。
姑表叔表系:
姑表姑表系:
姑表舅表系:
姑表姨表系:
舅表系列。
舅表叔表系:
舅表姑表系:
舅表舅表系:
舅表姨表系:
平辈称谓
直系
旁系
姊妹系:
兄弟系:
夫系:
伯子(夫亲之兄兄/丈夫的哥哥)=大伯哥
伯妇(夫亲之兄妇/丈夫的嫂嫂)=大伯子媳妇
叔妇(夫亲之弟妇/丈夫的弟媳)=小叔子媳妇
姑夫(夫亲之姊妹夫/丈夫的
姊妹夫)=大姑子女婿、小姑子女婿
妻系:
舅妇(妻亲之兄弟妇/妻子的
兄弟妇)=大舅子媳妇、小舅子媳妇
姨夫 (妻亲之姊妹夫/妻子的姊妹夫)=大姨子女婿、小姨子女婿
从亲系:
从父兄弟妇/叔伯兄弟妇/堂兄弟妇(叔伯父之儿妇)
从父姊妹夫/
叔伯姊妹夫/堂姊妹夫 (叔伯父之儿婿)
从母兄弟妇/姨兄弟妇(姨母之儿妇)
从母姊妹夫/姨姊妹夫 (姨母之儿婿)
表亲系:
姑表兄弟妇(姑母之儿妇)
姑表姊妹夫 (姑母之儿婿)
舅表兄弟妇(舅父之儿妇)
舅表姊妹夫 (舅父之儿婿)
再从系:
再从父兄弟妇
再从父姊妹夫
三从系:
三从父兄弟/族兄弟(再从父叔父或再从父伯父之男儿)
三从父姊妹/族姊妹(再从父叔父或再从父伯父之女儿)
四从系:
四从母姊妹
四从母兄弟
四从父兄弟
四从父姊妹
从表系:
从父姑表兄弟(从父姑母之男儿)
从父姑表姊妹(从父姑母之女儿)
从父舅表兄弟(从父舅父之男儿)
从父舅表姊妹(从父舅父之女儿)
从父姨表兄弟(从父姨母之男儿)
从父姨表姊妹(从父姨母之女儿)
从母叔表兄弟(从母伯父或从母叔父之男儿)
从母叔表姊妹(从母伯父或从母叔父之女儿)
从母姑表兄弟(从母姑母之男儿)
从母姑表姊妹(从母姑母之女儿)
从母舅表兄弟(从母舅父之男儿)
从母舅表姊妹(从母舅父之女儿)
表表系:
姑表叔表兄弟(姑祖母之孙男)
姑表叔表姊妹(姑祖母之孙女)
姑表姑表兄弟(姑祖母之外孙男)
姑表姑表姊妹(姑祖母之外孙女)
姑表舅表兄弟(姑外祖母之孙男)
姑表舅表姊妹(姑外祖母之孙女)
姑表姨表兄弟(姑外祖母之外孙男)
姑表姨表姊妹(姑外祖母之外孙女)
舅表叔表兄弟(舅祖父之孙男)
舅表叔表姊妹(舅祖父之孙女)
舅表姑表兄弟(舅祖父之外孙男)
舅表姑表姊妹(舅祖父之外孙女)
舅表舅表兄弟(舅外祖父之孙男)
舅表舅表姊妹(舅外祖父之孙女)
舅表姨表兄弟(舅外祖父之外孙男)
舅表姨表姊妹(舅外祖父之外孙女)
子辈称谓
直系
旁系
姊妹系:
兄弟系:
从亲系:
从父侄男(侄男儿)
从父侄女(侄女儿)
从父甥男(甥男儿)
从父甥女(甥女儿)
表亲系:
姑表甥女(甥女儿)
姑表甥男(甥男儿)
姑表侄女(侄女儿)
姑表侄男(侄男儿)
舅表侄男(侄男儿)
舅表侄女(侄女儿)
舅表甥男(甥男儿)
舅表甥女(甥女儿)
孙辈称谓
直系
旁系
姊妹系:
兄弟系:
曾孙辈称谓
曾孙男(孙男的男儿)
曾孙女(孙男的女儿)
曾外孙男(孙女的男儿)
曾外孙女(孙女的女儿)
外曾孙男(外孙男的男儿)
外曾孙女(外孙男的女儿)
外曾外孙男(外孙女的男儿)
外曾外孙女(外孙女的女儿)
旁系:
姊妹系:
甥曾孙男(甥孙男的男儿)
甥曾孙女(甥孙男的女儿)
甥曾外孙男(甥孙女的男儿)
甥曾外孙女(甥孙女的女儿)
甥外曾孙男(甥外孙男的男儿)
甥外曾孙女(甥外孙男的女儿)
甥外曾外孙男(甥外孙女的男儿)
甥外曾外孙女(甥外孙女的女儿)
兄弟系:
侄曾孙男(侄孙男的男儿)
侄曾孙女(侄孙男的女儿)
侄曾外孙男(侄孙女的男儿)
侄曾外孙女(侄孙女的女儿)
侄外曾孙男(侄外孙男的男儿)
侄外曾孙女(侄外孙男的女儿)
侄外曾外孙男(侄外孙女的男儿)
侄外曾外孙女(侄外孙女的女儿)
玄孙辈称谓
玄孙男(孙男的孙男)
玄孙女(孙男的孙女)
玄外孙男(孙男的外孙男)
玄外孙女(孙男的外孙女)
外玄孙男(外孙男的孙男)
外玄孙女(外孙男的孙女)
外玄外孙男(外孙女的外孙男)
外玄外孙女(外孙女的外孙女)
曾外曾孙男(孙女之孙男)
曾外曾孙女(孙女之孙女)
曾外曾外孙男(孙女之外孙男)
曾外曾外孙女(孙女之外孙女)
外曾外曾孙男(外孙女之孙男)
外曾外曾孙女(外孙女之孙女)
外曾外曾外孙男(外孙女之外孙男)
外曾外曾外孙女(外孙女之外孙女)
礼俗称谓
等级称谓类
君 周代称诸侯为君。君在天子之下,大夫之上,指的是诸侯。秦统一天下后,称皇帝为君。君还是战国、秦汉时期贵族、功臣的封号。如齐国田文号孟尝君,魏以子无忌号信陵君,汉郦食其号广野君,刘敬号奉春君,君后来又引申为对男子的尊称,故父和夫也可称君。
臣 商、西周、春秋时统治者的最低层及其成员。周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的统治区域,担任家的官职的通常是士,称为家臣。士大夫受过教育,有知识、有才能,因此,后来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在军事上、政治上、外交上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战国时代的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为学士,如
庄子、
荀子等。一类为策士,如
苏秦、
张仪,即所谓纵横家。一类为方士或术士。最下的一类为食客,这类人有士之名,无士之实,多是贵族的鹰犬。
民 上古时把奴隶称作民。或称黎民、
群黎、苗民、众人、
庶人、庶民,通称庶民。臣与民在上方都是奴隶,但有区别:臣是柔顺驯服的奴隶,民是暴戾难以驾驭的奴隶。
奴隶 为奴隶主劳动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甚至杀死。“工”、“奴”、“奚”、“臣”、“妾”等者是奴隶,小臣、仆侍、妾婢、阍人(看门人)、寺人(宦)等是从事家务劳动的奴隶,金工、车工等是从事工业生产的奴隶,大量的则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
君子 古代对贵族男子的通称。又泛指有道德的人,君子常常和小人或野人对比。此外,妻称夫也叫君子。
百姓 古代对贵族的总称。商代的奴隶主是贵族,总称为“百姓”(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商王是贵族的最高代表,自称为“余一人”,周代仍有这种称号,战国以后,“百姓”为平民的通称,与“民”为同义词。
黎民 平民也称黎民,亦即“
众民”的意思。因“黎”通“骊”,黑色,“黎民”因黑发而名。
黔首 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秦代对平民的称呼。黔,黑色。“
黔首”,犹如黑头。据说
秦商黑色,平时平民都用黑布包头,帮称“
黔首”。
布衣 即“平民”,古代人富人穿丝,平民穿麻布,所以称“布衣”。
庶人 又叫“
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西周时庶人可作为被封赐的对象,其身份比奴隶高,春秋时,庶人的地位在士以下,工商奴隶之上。秦汉以后,泛指没有官的一般平民。
自己的谦称
鄙人 “鄙人”本意指发居于郊野之人。后古人用来谦称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见识浅陋。
臣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臣”表示自谦,多有君臣关第在内,后来也完全表示谦称。
仆 旧时男子自称谦词。仆即奴仆,下对上,幼对长自称奴仆,借以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间人自称谦词。
小生 旧时晚辈对父兄尊长自称的谦词。
晚生 旧时父人对前辈称自己的谦词。
不肖 旧时男子自谦词。不肖原指子不似其父那样贤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后多借以自称,表示谦恭。
不才 旧时男子自谦词。不才即没有才能,故借以自称,以示谦恭。
不妄 旧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不妄意为无才能的意思。
晚生、后学、晚侍 年轻人在年长者面前的谦称
在下 自称的谦词,古时坐席,尊长在上座,所以自称在下。
妾 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妾是旧时正妻之外的小妻、
侧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极低,故妇女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
奴、奴家 旧时妇女自称的谦词。奴即表示不自由,从人役使的仆役,故借以自称,表示对对方的敬重。有时男子亦以之为谦称。
未亡人 寡妇的自称。
尊称类
父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父”本义不是父亲,而是
父系氏族社会中司火的长者,后成为对男子的尊称。大约至周代,“父”才成为父亲的别称。
公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甚至父亲对儿子说话。有时也以“公”相称,用来表示郑重或爱重。
子 古代尊称,男子皆可称之。学生对老师也称“子”。夫妻之间又互称“
内子”和“
外子”。
长者 古代尊称。指有徳行受尊敬的人。
卿 古代尊称,古时使用较广,君称臣为“卿”,夫妻之间称“卿”或“卿卿”。
先生 古代尊称,多称师长、老人或有徳行的人。
阁下 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之中。原意也是由于亲属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后来逐渐演变为对
至友亲月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 在古代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
麾下 是对将帅的尊称。
陛下 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 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尊称。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帝王的的尊称,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令尊 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令有善、美之意,故用为敬词。
尊公 亦称“
尊大人”、“
尊大君”。旧时称对方父亲的敬词。尊与卑相对,指地位或
辈分高,故用敬词。如“
尊翁”、“
尊驾”。
令姊旧时称对方之姊的敬词。
贤姊 旧时对姊姊敬称。
贤妹 旧时对妹妹敬称。
贤甥 旧时对姊妹之子敬称。
贤侄 旧时对弟兄之子敬称。
贤兄 旧时对同辈友人的敬称,贤指徳才之众,故用为敬词。
仁弟 旧时对同辈中青年者的敬称。师长对学生,年长者对幼子亦常以之为称,表示爱重。
贤弟 贤弟意为“
仁弟”,贤有徳行好、才能出众之意,故习以为敬词。
年龄称谓
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婴儿:初生儿
总甬、垂髻:童年
束发:青少年
童子:十五岁
朝颐之年:百岁老人
皓首、白首:老年
黄发:长寿老人
科举称谓
中国历代主要科举称谓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 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仁人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贡士 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
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 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
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
别称“
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
相公”。
状元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为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
状头,宋代以
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 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
探花宴”,以
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
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 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 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试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 明、
清府、州、
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称谓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
童试”,参加者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寻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庠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
廪生”,由公家
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
会试”、“
殿试”三级。乡试第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
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
榜眼”,第三名称“
探花”,会称“三状甲”。二甲赐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易
同进士出在。以上的提到的“
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
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
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
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乡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
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会试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古代的 博士、硕士、学士并非学位
博士 在我国古代是个官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秦始皇时,博士只作政府顾问。汉代以后,博士开始在学官,担任教学工作,博士除授予学官,还授予一些有专门技艺、专门学问的职官。如魏晋以后的太医博士、 卜 博士等。唐宋以后,社会上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也俗称博士,如“
茶博士”、“
酒博士”等。
硕士 在我国古代通常指那些徳高望重、
博学多识之人,但在古代史籍中不多见,大概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职称。古代常用与硕士含义相似的“
硕老”、“硕儒”称呼那些博学之士。
学士 最早出现在周代,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指有学问的人以及久入学者的泛称。魏晋以后,学士才正式成为以久学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到了唐代,学士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参与朝政。其中的翰林学士为众学士之首,是皇帝亲信的顾问和秘书官,因而常被称作“内相”。到了宋朝,一经授翰林学士,即有当宰相之望。清朝的大学士地位显赫,官阶为正一品,为文职官吏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