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营造宫室,规模宏伟壮丽。这些宫室营建活动中也有园林建设如“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汉代,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其中分布着宫室建筑。苑中养百兽,供帝王射猎取乐,保存了囿的传统。
苑中有宫、有观,成为以建筑组群为主体的建筑宫苑。汉武帝
刘彻扩建
上林苑,地跨五县,周围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
建章宫是其中最大宫城,“其北治大池,
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
太液池,中有
蓬莱、
方丈、
瀛洲,
壶梁象海中
神山、龟鱼之属。”这种“
一池三山”的形式,成为后世宫苑中池山之筑的范例。
大的苑
广袤百里,拥有囿的传统内容,有天然植被,有野生或畜养的
飞禽走兽,供帝王
射猎行乐。此外,还建有供帝王居住、游乐、宴饮用的宫室
建筑群。小的苑筑在宫中,只供居住、游乐,如汉建章宫的
太液池、三神山,可称为
内苑。
历代帝王不仅在都城内建有宫苑,在郊外和其他地方也建有
离宫别苑。有的有朝贺和处理政事的宫殿,也称为
行宫。著名的宫苑,汉有
上林苑、
建章宫,南北朝有
华林苑、
龙腾苑,隋有
西苑,唐有
兴庆宫、
大明宫和
九成宫,北宋有
艮岳,明有
西苑(发展为现今的北海、中海、南海),清有
圆明园、清漪园(后扩建为
颐和园)和
避暑山庄等。
汉武帝刘彻于
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
上林苑内容,据《
汉书·旧仪》载:“苑中养
百兽,天子春秋
射猎苑中,取兽无数。其中
离宫七十所,容千骑万乘。”可见仍保存着射猎游乐的传统,但主要内容已是宫室建筑和园池。据《
关中记》载,上林苑中有
三十六苑、
十二宫、三十五观。三十六苑中有供
游憩的
宜春苑,供御人止宿的御宿苑,为太子设置招宾客的
思贤苑、
博望苑等。上林苑中有大型宫城
建章宫,还有一些各有用途的宫、观建筑,如演奏音乐和唱曲的宣曲宫;观看赛狗、赛马和观赏鱼鸟的犬台宫、走狗观、走马观、鱼鸟观;饲养和观赏大象、白鹿的观象观、白鹿观;引种西域葡萄的葡萄宫和养南方奇花异木如菖蒲、山姜、桂、龙眼、荔枝、槟榔、橄榄、柑桔之类的扶荔宫;角抵表演场所平乐观;养蚕的茧观;还有承光宫、储元宫、阳禄观、阳德观、鼎郊观、三爵观等。
上林苑中还有许多池沼,见于记载的有
昆明池、镐池、祀池、麋池、牛首池、蒯池、积草池、东陂池、当路池、
太液池、郎池等。其中昆明池是汉武帝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所凿,在长安西南,周长40里,列观环之,又造楼船高十余丈,上插旗帜,十分壮观。据《
史记·平准书》和《关中记》,修昆明池是用来训练水军。据《三辅故事》:“昆明池三百二十五顷,池中有豫章台及石鲸,刻石为鲸鱼,长三丈。”又载:“昆明池中有龙首船,常令宫女泛舟池中,张凤盖,建华旗,作濯歌,杂以鼓吹。”在池的东西两岸立牵牛、织女的石像。上林苑中不仅天然植被丰富,初修时群臣还从远方各献名果异树2000余种。
就建章宫的布局来看,从正门圆阙、玉堂、建章前殿和天梁宫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宫室分布在左右,全部围以阁道。宫城内北部为
太液池,筑有
三神山,宫城西面为
唐中庭、唐中池。中轴线上有多重门、阙,正门曰阊阖,也叫
璧门,高二十五丈,是城关式建筑。后为玉堂,建台上。屋顶上有铜凤,高五尺,饰黄金,下有转枢,可随风转动。在璧门北,起圆阙,高二十五丈,其左有别凤阙,其右有
井干楼。进圆阙门内二百步,最后到达建在高台上的建章
前殿,气魄十分雄伟。宫城中还分布众多不同组合的殿堂建筑。璧门之西有
神明台,高五十丈,为祭金人处,有铜仙人舒掌捧铜盘玉杯,承接雨露。
建章宫北为
太液池。《史记·
孝武本纪》载:“其北治大池,
渐台高二十余丈,名曰
太液池,中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太液池是一个相当宽广的人工湖,因池中筑有三神山而著称。这种“一池三山”的布局对后世园林有深远影响,并成为创作池山的一种模式。
太液池畔有石雕装饰。《三辅故事》载:“池北岸有石鱼,长二丈,广五尺,西岸有龟二枚,各长六尺。”《
西京杂记》有关于太液池畔植物和禽鸟的记述:“太液池边皆是雕胡(茭白之结实者)、紫择(葭芦)、绿节(茭白)之类……其间凫雏雁子,布满充积,又多紫龟绿鳖。池边多平沙,沙上鹈鹕、鹧鸪、鹪青、鸿猊,动辄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