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小说
小说类型
知青小说是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真实面目,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奇特的组成部分。
简介
知青小说指描写知青生活的小说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揭露文革非常历史岁月的黑暗,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知青”出身的作家们对知青生活的缅怀、对农民问题的独到探讨、对人生真谛的求索,使知青小说成为新时期小说中最凝重、最奇特的组成部分。代表作家有梁晓声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叶辛、刘海等,代表作品有《今夜有暴风雪》、《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蹉跎岁月》、《青春无主》等。
代表作品
张承志《绿夜》(象征着发现“美丽瞬间”)《黑骏马》(象征着“永远的缺憾”)《北方的河》(象征着人生的理想境界)《黄泥小屋》(象征着“人的念想”)《金牧场》(象征着“人类的理想”)《心灵史》等。
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
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
第二阶段
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第三阶段
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
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第四阶段
90年代至2000年代后,这代知青已进入中、老年,时有冷峻回忆录,纪实作品,或伴有根据自己知青亲身经历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
主要作品:刘海《青春无主》,该小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这部长篇小说有新的突破,在文坛上再次掀起“知青文学”高潮。作品着笔于中国西南攀西高原会理县插队的成都知青生活。会理县地处金沙江与安宁河“三角区”的攀西高原,东西是高山、西南边是金沙江大峡谷。在这个特殊的地域环境中,成都知青被分散在山高林密、汉彝杂居的各生产队,因为有别于“集体户知青”,被戏称为“散装知青”,《青春无主》独特的视点就是在这里。在矛盾和冲突中,社会底层小人物对人性的呼唤,对和谐社会的渴念以及躁动不安的情绪和思想解放萌动的微微波澜,成为小说一大亮点。
文学背景
“知青文学”的提法始于1983年。当时出现了一个知青作家群。一批出身知青的作家以写知青生活步入文坛。最初“知青文学”指文革中下乡的知青写知青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是短,中,长篇小说。后来有些学者把知青文学的研究扩大到包括文革前及文革中描写知识青年的作品。有的研究包括知青的地下文学作品或诗词日记。稍后的有些研究把报告文学及知青回忆录等都纳入知青文学。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
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怀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代表作家
梁晓声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地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地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主要意义
由此看出,知青文学的主要意义还在人文方面。“知青文学”不是一个艺术流派,仅是同一种题材的文学作品的汇集。这同一题材便是知青的共同下乡经历。这一经历在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不会有来者,
是极其独特的经历,又是千百万人共同分享的经历。所以知青的题材便有了其特殊也是普遍的意义。知青文学涉及到人的生存价值,人的生活意义,人的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潜力,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人的道德理想道德实践的矛盾,人对苦难的种种不同反应和感受,人与人关系(特别是文化背景不同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层面,人在普通环境中不易暴露的弱点等等。知青的经历有共同之处也有大量的不同之处,为人生提供了种种启示。知青因为自己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也对人生有某种深刻的认识。因此,不论知青群体是否在历史,社会上起重大作用,知青文学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类精神财富的一部分。笔者即将完成的研究知青文学的英文论着,就是着重挖掘知青文学在人文方面的意义。
当前现状
知青题材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比如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分,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颇有内容,然而都没引起大陆评论界特别注意。就连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专著,姚新勇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主要论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较有名气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性爱,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表现形式
九十年代更受瞩目的是大量涌现的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后者最出名的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该书揭露了大量云南农场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实。此外还有白描的《苍凉青春》和结集出版的系列书《中国知青情恋报告》等。回忆录有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其它较出名的有专写北大荒兵团的《北大荒风云录》,专写内蒙兵团的《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和《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以及《辉煌的青春梦》,《我们曾经年轻》,《苦难与风流》等等,举不胜举。回忆录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学的作品,比如王新华的《野草》(载《回首黄土地》)。但大多数比较简单,粗糙。这些报告和回忆录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知青一代百年之后的知青文学提供了素材。
主题内容
有人总结知青文学的三大主题是: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忆录,但远远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仅仅表现这三大主题的。有人认为知青回忆录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很多知青不满意知青文学对知青生活的歪曲。这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回忆录可能有记忆误差,严肃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倒可能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总的说来,已发表的知青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份量的长篇不多。表现插队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足。当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队,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农场。但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农场知青的,《青春无主》却开拓插队知青生活文学作品新的篇章。
最新发展
知青文学的最新发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虚构长篇著作。其中《羊油灯》和《落荒》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两部书写的是在同一地点插队的同一拨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现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无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写青海兵团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学中从未涉及的。纪实小说《泣红传》写文革前下乡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审问灵魂》是知青作家根据别人经历写的纪实小说。这套书还在不断扩充充发展,第二批书的质量更高。这套由著名知青编辑岳建一策划编辑的丛书,对推动知青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青文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套书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知青文学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并且这套书的继续发展也鼓励知青中的非专业作家从事知青文学的写作。有强烈使命感的岳编辑特别强调这套书的历史、政治意义。他希望知青文学真实反映历史,在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为重铸民族灵魂而作出贡献。这套纪实文学丛书虽然着重再现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但其意义远远超出历史、政治的范畴。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书不同,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并着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相当深刻地表现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现出知青对上山下乡那段经历的复杂感受。
长篇知青题材小说《青春无主》这是一部以散装知青(区别于梁晓声叶辛等写集体户知青)。《青春无主》突破了知青文学中青春无悔知青文学的套路,这代知青文学已开始了对知青这代人命运的无奈和对文革,对红卫兵运动,对农村、社会、国家,以及社会历史进程的反思。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经过岁月沉淀,知青文学的思考更为深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7 13:51
目录
概述
简介
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