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国务院参事
张抗抗,原名张抗美,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中国当代作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第十、十一、十二届委员。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权益保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字著作权保护协会副会长。2009年受聘担任国务院参事。现定居北京。
人物经历
1950年7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61年,在《少年文艺》杂志第12期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们学做小医生》。1963年,考入杭州市第一中学(即杭州高级中学)。1969年,赴北大荒农场上山下乡八年,当过农工、砖厂工人、通讯员、报道员、创作员等。
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3年,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长篇散文《大森林的主人》;之后,张抗抗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写作。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村建设和知识青年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6月,考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9年3月,在《收获》第2期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并获黑龙江省1979年短篇小说奖;此后发表《白罂粟》《红罂粟》等多篇反映知青题材的小说作品;同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协从事专业文学创作。
1980年4月,到北京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为期三个月的进修;5月20日,在《人民文学》第5期发表短篇小说《夏》,小说塑造了一个思想保守、僵化的女大学生的形象,获得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5月25日,在《收获》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淡淡的晨雾》,小说反映了新时期来临之后,国人思想解放的情况,并获得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1年5月25日,在《收获》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北极光》,以“一女三男”的故事模式,展现小说主人公陆苓苓对“北极光”的执着探问和追寻;9月,在《小说界》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国魂》。
1982年2月,在《十月》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在丘陵和湖畔,有一个人……》。1983年5月,在《收获》第3期发表中篇小说《塔》;同月,出版散文集《橄榄》。1986年,在《收获》第4—5期发表长篇小说《隐形伴侣》(部分刊登,后于1986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本),小说以个人叙事,表现了人对自身善恶的辨识,超越了“知青文学”的苦难和伤痕,进入到对“人”本质的探究。
1987年9月,在《钟山》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因陀罗的网》。1991年9月,在《钟山》第5期的“女作家小辑”发表短篇小说《斜厦》,小说关注了塌陷的信仰危机,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在进入社会文化转型阶段所具有的的意识形态的“斜厦”看成是“现代性”理念在现实中遭遇困境的表征。1993年,在《小说界》第2期发表中篇小说《沙暴》,后转载于《中篇小说选刊》1993年第4期。
1995年1月,在《作家》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银河》,小说探讨了都市男女的爱情、婚姻、两性等问题;4月,在《上海文学》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残忍》;5月,出版长篇小说《赤彤丹朱》,小说描述了一对“红色恋人”从参加“革命”到被“革命”排斥,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的坎坷经历。
1996年4月,出版长篇小说《情爱画廊》,小说描写了画家周由和美女水虹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水虹令人惊心动魄的美被南下寻美的画家周由发现,由此引起灵魂的震撼,从而引发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1997年,在《东海》杂志上发表中篇小说《钟点人》。
2000年1月,在《收获》第1期发表中篇小说《集体记忆》。2001年,凭借《张抗抗散文》(解放军出版社)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2002年6月,出版长篇小说《作女》,讲述了女主人公“卓尔”和一群京城女性“作”的故事,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浓缩了中国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以来,“作女”们对几千年来的男权社会戒律、规则的颠覆与反抗。
2003年8月,在《小说界》第4期发表中篇小说《请带我走》(又名《请把我带走》),表达了知青一代忏悔意识的苏醒;9月,在《钟山》第5期发表中篇小说《芝麻》,以进城务工女性为主人公,通过城里与乡间的生活对比来观照当今中国,写出了中国农村妇女寻求经济自立到人格独立的艰难过程。
2006年11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08年,作为评委出现在首届“文学之新”大赛上。2009年11月13日,被聘为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参事。2011年12月25日,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5年,获第四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保护金奖。
2016年5月12日,张抗抗文学馆在张抗抗的母校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正式落成并开馆;10月,在《上海文学》第10期发表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小说讲述了一个与读书人、写书人、书业人、爱书人息息相关的书店的故事;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4月,出版散文集《回忆找到我》,讲述了自己与亲人、爱人和友人之间的往事和情谊,同时不止一次地回顾了自己漂泊的青春岁月和在北大荒的经历。
2019年1月,出版回忆录《张抗抗文学回忆录》,较为完整地收录了张抗抗多年来的文学创作谈以及她的文学观;8月,出版散文集《南方》《北方》,《南方》是张抗抗亲自编选、审定,最新推出的一个以地域为线索的散文系列之一,《北方》收入了张抗抗36篇与北方有关的散文作品,涵盖了北京、东北、西北等地,涉及旅行见闻、世俗百态,包含了作者对过往的追忆、对生命的感悟、对历史的沉思等等。
2021年10月20日,张抗抗与德清举行捐赠签约仪式,向张抗抗书院捐赠大量书籍、作品、珍贵图片及有关文件,用于收藏、学术研究、展览展示等公益性文化活动。
2022年12月—2023年6月,出版十卷本《张抗抗文集》,包含长篇小说卷《作女》《情爱画廊》《隐形伴侣》《赤彤丹朱》,中篇小说卷《北极光》《把灯光调亮》,短篇小说卷《何以解忧》,散文卷《乌镇的倒影》《牡丹的拒绝》,随笔、序跋、书评、讲稿卷《仰望星空》。
个人生活
张抗抗的父亲是张白怀,母亲是朱为先。张白怀原籍广东,9岁时到上海谋生。1941年离开上海,迁至浙西的《民族日报》担任记者,曾写下过许多热血文章。1946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共地下党,后又受组织委派到《当代晚报》任职。建国后,任《浙江日报》特派记者。
1948春,张白怀与朱为先在杭州正式结婚。后来,张白怀受聘为杭州《当代晚报》总编辑,并利用这个身份作掩护,开展工作,直到杭州解放。1952年审干期间,结论为“托派嫌疑”“特务嫌疑”,被开除党籍,调离省报,直到1980年,他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平反,然后重返《浙江日报》社工作。
张抗抗的丈夫是作家姜戎,原名吕嘉民,生于1946年,北京人,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1967年姜戎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著有长篇小说《狼图腾》。张抗抗的妹妹是张婴音,是儿童文学作家,《家庭教育》杂志社副编审、浙江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委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主题思想
文革反思
“文革”结束后,一批作家执着于书写“文革”对人们肉体和灵魂的戕害,与其他作家有所区别的是,张抗抗在揭露伤痕、反思历史、反省自身的时候将切入点放在“爱情”上,在《爱的权利》《北极光》《淡淡的晨雾》中,作者均通过女性的情爱困扰,控诉了“文革”戕害人心的罪恶行径。在《爱的权利》中,作者首先发出了“谁也不能剥夺我爱的权利”的呼声,但这里的“爱”不拘泥于异性之间的情爱,而是包含了对理想、事业、自由的热爱。在《淡淡的晨雾》中,大哥郭立柽原本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事业充满热爱,可是压抑人性的环境渐渐消磨掉他身上的锐气,腐蚀掉他对生活的热诚。郭立枢为了个人的前程,弃伦理亲情于不顾,所谓爱情,也只是他为了晋升的阶梯。《北极光》里的傅云祥、费渊是陆芩芩或者说是张抗抗否认的对象,可是他们也是社会的牺牲品,十年“文革”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傅云祥变成了一个物质至上的实用主义者,而费渊的心底“像月球的表面”那般阴冷。他们的悲剧是因为荒唐的时代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作为知青中的一员,张抗抗并没有因此而心安理得地拒绝忏悔,她在小说中理性地表达了一代知青的深刻反省。
底层关怀
进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张抗抗创作过一批展示“进城”的“乡下人”精神世界的小说,如《寄居人》《钟点人》《工作人》《北京的金山上》《芝麻》等。这里的底层生活不是对底层简单化平面化的概念阐释。她对底层的理解有了新的开拓,她发现了底层的美与丑,底层的复杂及其内在的悲剧性。作者笔下的农民工、保姆和拾破烂的均不再以悲悯的对象被呈现出来,小说也不再负载着尖锐而沉重的精英启蒙意识,而是大多从“乡下人”的叙述视角入手,从进城的乡下人的生命体验出发,展现在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城乡民众生存方式的对峙和碰撞,底层人民辗转于城乡之间价值观念的流变以及精神的焦灼。小说主题的实现均来自人物的生活经验,而不再是某种理念。小说用贴近人物身份的话语展示了一个个身份卑微、灵魂不屈的乡下人的生命图景。
艺术特色
知青叙事
张抗抗在她的知青作品中善于将叙事理念圈定在好与坏、善与恶的对立模式中,暴露出“文革”时期二元对立创作模式的宿疾,但叙事策略诸多方面却暗含西方现代叙事策略的痕迹。她将文革期间简单浅显的单一化叙事空间营造技巧逐渐向双重叙事空间并置的技巧发展,使作品主题的同一性在双重叙事空间中体现出来,利用双重空间承担了文本中的叙事责任。不仅如此,张抗抗通过叙事空间的多样化处理方法将文本叙事空间继续扩大化,给读者留有想象和参与的空间,增强了作家、文本人物和读者三者的沟通与交流,体现出知青作品叙事策略的意义和价值。另外,张抗抗将在北大荒生活时习得的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俚语用于知青小说的创作,以此彰显出东北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人们粗鲁莽撞的性格弊病。
戏剧化结构
张抗抗“文革”后创作的小说如《爱的权利》《悠远的钟声》《淡淡的晨雾》《北极光》等,多采用一种戏剧化的结构方式。张抗抗曾说过总是用同一手法、笔调、构思、结构方式来写作,会使人感到厌倦。因此从中篇小说《塔》开始,作者开始淡化情节上的起伏跌宕,在艺术上大胆尝试和探索。她在写实手法中融入了很多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将西方现代派跳跃性很大的意识流,掺入民族传统的东西,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探索在《隐形伴侣》和《赤彤丹朱》等小说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隐形伴侣》的主体部分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广泛地采用了诸如象征、意识流、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手法。《赤彤丹朱》在叙述方式上,较张抗抗以往的写实小说也有所突破,就叙述人称而言,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限制视角。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张抗抗以近半个世纪的坚韧书写,以超越性别的笔触,刻画众生世相,叩问道义良知,追寻心灵自由,体恤自然万物,字里行间蓬勃着理想主义的社会关怀,人文关怀。她的一批启蒙亦反思启蒙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哲思和勇气,则使她获得了更为鲜明的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意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当代作家铁凝评)
我走上文学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年轻时受到张抗抗的影响,我第一次意识到“文学能改变命运”。1972年,在北大荒当知青的张抗抗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灯》,那年她22岁。因为杰出的文学才华,1976年张抗抗进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调入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文学创作。这一励志故事对于当时前途一片迷茫的知青们来说,简直是一盏明灯。(中国当代作家梁晓声评)
张抗抗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创作一贯体现了她是一位有着道德感和社会责任的作家,其作品中的人道精神,特别是对人的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对不同环境下女性生存状态的独到书写,以及对人物细腻精微的刻画,都让她的作品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认可。由于对写作真挚的热爱,她常年笔耕不辍,每天的写作不仅是她的生活方式,更是她的生命方式。每个作家和诗人都有着自己文学起步的地方,张抗抗把她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毫无保留地馈赠给了自己的母校,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回归,而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再一次承接了这里传承久远的文脉,再一次在隐秘中拥抱了曾经滋养了自己的伟大传统。(中国当代诗人吉狄马加评)
以张抗抗为代表的有着更加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她们大多是知青一代,比起张洁她们那一代,女性意识更加具体,女性的特征也更加明显。比如发表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隐形伴侣》,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写当年插队时代,对于婚姻的感受。(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邱华栋评)
抗抗的真情文字中凝集着人生的智慧和时代的悲欢。(中国当代作家赵丽宏评)
张抗抗擅长把个人的心理情感作为作品表现的中心,给寻求个性和思想解放的一代中国青年提示了精神导引。她的写作一直关注个体的感情世界和个性的丰富性,从建构当代中国文学中“人”的形象这一角度来说,张抗抗的作品显示了她的独特的作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评)
参考资料
张抗抗.中国作家网.
张抗抗.黑龙江作家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09:1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