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区
甘肃省白银市辖区
白银区,隶属甘肃省白银市,因矿得名,因企设区,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靖远县平堡镇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县刘川镇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镇为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趋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91.29%。截至2023年6月,白银区下辖5个街道、3个镇、2个乡。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户籍人口288816人。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
度坚城初筑于1600年前驻牧境内的鲜卑乞伏氏,后为曾统治整个陇右地区的西秦乞伏乾归政权建都的地方,是西秦秦兴郡郡治所在地。
夏朝商朝周朝到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主要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朝汉朝初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
三国,属魏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仍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西秦乞伏乾归自木包(今临夏)迁都度坚城(今露天矿址)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先后隶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朝,区境隶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置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朝,隶会州乌兰(今靖远)县,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陇右道。
五代至北宋初年,为党项族据地。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境内为西夏西寿监军属地。
南宋,宝庆二年(1226年),蒙古大军入境灭西夏,境内为蒙古族居地。
元朝,统一中国后,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朝,属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靖虏卫(今靖远)。
清朝,今四龙镇属兰州府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王岘、武川乡境属兰州府皋兰县。
民国初期,境内分属兰山道靖远县、皋兰县、红水县,民国17年(1928年)废道,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辖境仍分属靖远、皋兰、景泰县。
1956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立白银市筹备委员会(县级);
1958年4月,白银市升格为地级市。
1961年11月,设置白银市市郊区;
1963年7月,白银市建制撤销,市郊区改称白银区,划归兰州市。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白银市(地级)。将兰州市的白银区和皋兰县的强湾、武川、水川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白银市白银区(8月实施)。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6月,白银区下辖5个街道、3个镇、2个乡:人民路街道公园路街道四龙路街道工农路街道纺织路街道水川镇四龙镇王岘镇强湾乡武川乡。区人民政府驻地人民路街道天津路1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白银区位于黄河上游中段,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部,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镇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对;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界。介于北纬36°14′38″~36°47′29″、东经103°53′24″~104°24′55″之间,总面积为13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白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貌总体为四面环山的构造盆地,南有黄河谷地。地形总体呈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在1500~2200米之间,最高点是武川乡境内青石岘标杆山,海拔2273米;最低点是东南四龙镇境内黄河河滩,海拔1420米,高差853米。
区境地貌主要以低中山地、山间盆地、黄土梁峁、河谷盆地为主。在黄土梁峁山谷区常见风蚀蘑菇状山岩,呈丹霞地貌景观,局部有石灰岩溶洞。
低、中山分布在西部及北部界域,主要山峰海拔在2273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500米之间;地貌特征大部分为裸露岩层,山势陡峭,呈“V”字型冲沟及峡谷。
山间盆地分布以城区为中心,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海拔1700米左右,总体地形比较平坦,稍有起伏,四周环山,北高南低。
黄土梁峁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水川盆地、四龙盆地的北部边缘和郝家川盆地的南部边缘之间,川口、武川一带亦有成片分布。域内黄土梁、峁为高原上剥蚀低山丘陵区,海拔1500~1800米,最高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30~200米左右,面积约670平方千米,约占全区总面积的50%左右。
河谷盆地地貌主要有大峡、乌金峡峡谷及水川、四龙两个盆地。河谷盆地发育有Ⅰ~Ⅴ级阶地,总宽度一般在3~6千米。水川盆地东西长约16千米,四龙盆地在域内东西长约5千米。
地质
元古界:前寒武系皋兰群分布于境内西部白杨沟、棺材涝池、西峡口一带,为一套变质岩层,总厚度大于6000米,距今已有5.4亿年。
古生界:古生界的奥陶系变质岩分布在西湾至小铁山一带,为一套火山岩系,厚度大于9000米,距今约5亿年。志留系马营沟组分布在剪金山及其以西地带,为一套岩性单一的复理式建造,总厚度大于3500米,距今约4.4亿年。
中生界:中生界的三迭系延长群分布在境内中部丁家窑、赵家窑、东涧沟、西湾、二道沟一带,以砂岩、泥岩为主,有碳质页岩并夹劣质薄层煤线,地层厚度变化大(70米~1200米),距今约1.9亿年。侏罗系地层仅在狄家台、雒家滩、杨家地湾有小面积分布,岩性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厚度130米~230米,距今约1.7亿年。白垩系河口群分布在赵家窑、丁家窑铁路线以南到黄河Ⅳ级阶地前沿范围,为砖红色的厚层状砂岩,距今1.2~1.4亿年。
新生界:新生界第三系咸水河组仅分布在红岘、独山子、崖渠一带,以厚层状砂岩为主,总厚度在4165米以上,距今2500万年~4000万年。第四系下更新统为一套砾岩,厚度200米左右,在黄河Ⅴ级阶地前沿有出露;中更新统为石质黄土和少量砾岩组成,总厚度10米~30米,在宋家梁、西岔和黄河Ⅴ级阶地出露;上更新统为马兰黄土,厚5米~30米,较广泛地覆盖于境内古地形山坡丘陵之上,形成黄土梁、峁地貌;全新统为冲洪积亚粘土、细沙、砂卵石等松散堆积物,厚度小于10米,分布在黄河河床、河漫滩、Ⅰ、Ⅱ级阶地、大坝滩、东大沟、西大沟等地带。
侵入岩:境内侵入岩体分布有三处,一处是乌金峡斜长花岗岩岩体,出露于黄河乌金峡两岸,面积约20平方千米;二是砚窝圪垯斜长花岗岩,分布在境域西南大地湾圪垯至黄河大峡两岸,出露面积约30平方千米;三是白银厂花岗闪长岩,分布在白马洼一带,出露面积约2.0平方千米。
构造:全境位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阿宁盾地部位,又处于陇西帚状巨型旋卷构造体系的第三褶带玛雅雪山~魏家大山褶带上。经历了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几次大的构造运动,在境内形成了西部的白杨树沟~上河坪断层、东北部的西湾~苏家湾断层、南部的青城~黄崖口断层。受这三条断层切割和控制,境内中间大片土地在地貌上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地带,总地势较周围山地要低,称之为白银~水川山间凹陷盆地。本区的城镇、乡村、农田,主要分布在该三角凹陷盆地中。
境内其他构造断裂还有:双崖子~上西沟断层,涧沟井~红砂岘断层,左家沟断层,小铁山断层。
气候
白银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
水文
黄河是区境唯一的河流,从南部水川镇西峡口入境,自西向东经流水川盆地,穿越乌金峡谷,从四龙镇大沙上出境,河道总长度38千米,过境流量1043.25立方米/秒,最大瞬时流量1600立方米/秒,最小3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328亿立方米/年,年平均输沙率571公斤/秒,年输沙量1810万吨。自20世纪70年代后,黄河在域内无封冻现象。为开发黄河水力资源,1996年,在西峡口建成大峡电站。2008年,乌金峡电站开工建设。
境内全部土地面积属黄河流域,主要一级支流(沟谷)有西大沟和东大沟。西大沟是境内最大的一条沟谷,纵贯全区西半部,全长50千米,汇水面积525平方千米。东大沟位于东南部,全长43千米,汇水面积350平方千米。
土壤
区内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灌淤土、潮土、红土等。
灰钙土:主要分布在王岘、四龙、强湾、武川的沟谷坪台或高阶地之上,面积约109401.7公顷,成土母质为冲洪积次生黄土。灰钙土大部分属旱作土壤,随着水利建设,相当一部分灰钙土已成为耕灌灰钙土,耕作层平均厚度20厘米。
灌淤土:主要分布在水川镇河谷Ⅰ、Ⅱ级阶地,面积约2668.9公顷。灌淤土为古老的灌溉农业土壤,是区境内肥沃的优质土壤。灌淤土是在长期的人为灌溉、淤积、耕作、施肥和栽培作物的条件下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定厚度的灌淤熟化层,把原来的自然土壤深埋在灌淤层之下。灌淤土质地均一,肥力高,生产性能好。
潮土: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河漫滩,面积较小,仅31.5公顷。如水川莺鸽湾河漫滩,金沟口红柳滩河漫滩。潮土是河流岸边最新沉积物,其特征是沙土粘土相间,呈层状分布,受河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土体常呈现湿润现象。
红土:主要分布在王岘黄土丘陵地区的沟底坡脚,面积约1417.2公顷。红土质地粘重,结构不良,通透性差,降水不易下渗,耕作费力,容易板结。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白银区土地面积1372平方千米。其中四龙镇99平方千米,水川镇97平方千米,强湾乡248平方千米,王岘镇350平方千米,武川乡481平方千米,城区和工矿区97平方千米。
动物资源
白银区域内有有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约21目47科140种,其中两栖类1目3科4种,爬行类2目5科10种,鸟类12目24种,哺乳类6目15科47种,属国家二级保护10余种;天敌昆虫9目23科57种。
饲养动物:家畜主要有猪、牛、羊、马、驴、骡、兔、狗、猫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鹌鹑、鸽子等。昆虫类主要有蜜蜂、蚕等。鱼类有鲤鱼、鲢鱼、草鱼等。
野生动物:哺乳类主要有獾猪野兔、狼、石羊(岩羊)、黄羊、刺猬、蝙蝠、鼠类(砂鼠、跳鼠、仓鼠)等。
鸟类:有鹰、鸽、喜鹊麻雀、燕、乌鸦、水鸭、野鸡红嘴山鸦布谷鸟(大杜鹃)、雁、砂鸡、猫头鹰、戴胜(布布吃)等。
爬行类:有蜥蜴(麻蜥、砂蜥)、蛇等。
两栖类:有青蛙癞蛤蟆等。
昆虫类:有蝴蝶、蚂蚁蜘蛛、蝇、蚊、蝗虫、蜻蜓等。
植物资源
白银区树种资源43科78属300多种,其中主要树种32科65属100种,主要果品树种150种。人工栽植的用材防护林树种主要为毛白杨新疆杨、速生杨、柳、榆、杏、沙枣、刺槐、国槐、紫穗槐臭椿白蜡杜梨、油松、云杉、落叶松侧柏刺柏、火炬等树种。经济林主要为苹果、梨、桃、杏、李、枣、葡萄等。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洋芋、蚕豆大豆、豌豆、谷、糜、高粱荞麦胡麻大麦和蔬菜等。
域内天然草场(山)面积约为157万亩,植被覆盖率为12%~20%。草场可分为两类3组5个草场型。荒漠化草场主要分布在武川乡全境、王岘镇大井子、水川镇西峡口、强湾乡麦地沟等地,主要生长茭蒿、刺锦鸡儿、黑柴、珍珠小黄菊等植物。荒漠草场分为山地丘陵、砾质荒漠、谷地砾质黄土阶地、冲积扇荒漠等四组。前两组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坡地,有盐爪爪黑柴、细叶沙葱、小黄菊、红莎、珍珠等植物;后两组主要分布在沿河谷地,植物较繁杂,多以木子菀、红莎、芨芨草、白刺、刺蓬等小灌木、半灌木为主。
水资源
地表水
黄河流经域内38千米,是区域唯一的过境水流和地表水资源,也是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重要资源。黄河在内多年平均径流量328亿立方米。
区内自产水资源仅123万立方米。按自产水资源量和2008年统计数据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4.31立方米,现有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8.72立方米。可见,白银区是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区境居民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取自黄河,先后建成白银公司动力厂一水源、二水源和白银市自来水厂西区水源工程,日供水能力达50万吨。
为开发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黄河“小三峡”工程进展顺利,装机容量32.45万千瓦的大峡水电总厂建成并网发电。
地下水
域内地下水资源量为2081万立方米,可开发量180.80万立方米,地下水类型可分为黄河谷地潜水、丘陵区沟谷潜水、基岩裂隙水。
黄河谷地潜水是主要的地下水资源,沿河漫滩及Ⅰ、Ⅱ级阶地分布,水量相对丰富,水位埋深3~10米。
丘陵区沟谷潜水,主要分布在东大沟、西大沟、苦水沟、麦地沟以及区域北部沟谷中,埋藏浅,水量少,水质差。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区域西、北部石质山区,埋深不超过50米,在有利地形处或以泉水形式自然出露,或人工开凿,引流利用,主要有崖渠水泉和黄茂井泉。
矿产资源
白银区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和石灰石、石英石、长石、芒硝、沸石、麦饭石等30多种。
原白银厂主要矿山有露天矿、火焰山矿、小铁山矿、深部铜矿及石灰石、石英石矿。折腰山露天矿是域内规模最大的黄铁矿型铜矿床,矿带总长1500米,宽150米以上,共发现矿体231个;其中主要矿体11个,占铜总储量的90%以上。主矿带由数百个透镜状和不规则扁豆状的矿体组成,北部左家沟和南部西厂沟为其副矿带。
金属矿:原白银厂矿位于城区东北11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3′28″、北纬36°39′42″。包括折腰山矿床(大型)、火焰山矿床(中型)、小铁山矿床(中型)及铜厂沟矿床、四个圈矿区(小型)。折腰山矿属大型黄铁矿型铜矿,矿床发育有大小矿体193个,其中3个主要矿体长350~600米,厚15~130米,延伸450~600米。火焰山矿为中型含铜黄铁矿床,矿床发育有大小矿体253个,其中3个主要矿体长250~400米,厚5~60米,延伸200~300米。矿石自然分类主要为块状含铜黄铁矿、浸染状铜矿、块状含铜锌黄铁矿、浸染状铜锌矿、块状黄铁矿等。矿石中的有用组分铜、锌、硫,伴生稀有元素及贵重金属十分丰富,其中金、银、硒、镓、锗、铟、铊、镉、铋、汞等均达到工业品位,具有综合利用价值。
小铁山多金属矿床位于露天矿东南2千米处,矿体赋存于寒武—奥陶系中酸性火焰山岩组石英角斑凝灰岩中,以似层状、透镜状为主,可利用元素多,品位高。矿石类型有块状和侵染状两大类,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除铜、铅、锌、硫等有用组分外,伴生有用元素金、银、镉、镓、锗、铟、铊、铋、硒等,有害组分为磷、锑、砷等。
铜厂沟矿床距小铁山矿约2千米,位于城区东北直距11.5千米处。矿床类型及其他地质特征,与毗邻的小铁山矿床基本相似,含矿带内有铜、铅、锌等各类矿体百余条,一般长约100米,厚数米至10余米。主要有用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及少量闪锌矿、方铅矿。
小铁山、折腰山、火焰山的伴生金探明储量约占全省伴生金储量的30%,伴生金品位分别为2.12克/吨、1.20克/吨、1克/吨;伴生银储量亦很丰富,含银品味9.13克/吨至29.53克/吨;伴生稀有分散元素主要是硒、碲、铟、铊、镉等5种,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
王岘镇东台村郝泉沟金矿,属中低温热液型小型脉金矿,发育有大小矿体13条,赋存于二云斜长花岗岩体中,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矿体规模小。
域内大小砂金产地10处(包括砂金点),含金砂层主要产于沟谷河床或河漫滩上,或产于古河床阶地,为冲洪积产物。砂金质地较纯,成色较高。武川乡西湾白石宫沟砂金矿,为白垩纪砾岩型砂金,含金矿化带范围2平方千米左右,主要富矿地带长1千米左右,宽0.6千米。每年在此采金者数百余人,由于安全设施简陋,矿井时有塌陷,造成多起人员伤亡事故,政府有关部门一度禁止开采。其它如狄家台、东台子、驴耳朵山、苏家湾、杨湾、大红沟等10余处亦为砂金产地,但含金量各不相同。
非金属矿:域内非金属矿种较多,主要有石灰岩、石英岩、重晶石、粘土、沸石、磷钇矿、麦饭石等。
石灰岩:已发现矿床(点)3处,主要赋存于中寒武纪底层,石炭系底层也有产出,氧化钙含量大多在50%以上,杂质含量少,品质较好。其中大型优质矿床灰土涝池石灰岩,经过10多年的开采,剩有储量5383万吨。原白银公司有色冶炼溶剂辅助矿山,矿区所见地层为中下奥陶纪硅质千枚岩、凝灰质千枚岩、大理石,组成一向南倒转的复背斜;矿体呈层状,产于硅质千枚岩与凝灰质千枚岩中间,厚度稳定,大于100米,长1500米,产状走向45°~70°,倾向北西,倾角60°,属沉积变质型成因。其余主要产地还有双洞峡、白马洼、大安等。
石英岩:灰土涝池石英石属中型矿,产于寒武系或石炭系地层,主要为沉积或变质型矿床;矿体呈层状,产状稳定,矿石含二氧化硅90%、氧化铁0.70%、氧化铝0.31%、氧化钙0.29%,储量较大。
重晶石:白马洼矿点出产有重晶石,属小型矿床,赋存于下志留纪地层,中低温热液型矿床,地质储量较少。
粘土矿:雒家滩陶瓷粘土矿D级储量,多为软质—半硬质,赋存于石炭系地层,与煤层共生,少数产于侏罗纪地层,多数属工业Ⅲ—Ⅱ级品,可用于生产日用陶器。
沸石矿:位于丁家窑、范家窑接界处,产于三叠系紫红色碎屑岩间。矿体1~3层,埋藏浅,部分裸露,长3000~4000米,厚0.50~1.50米,最厚3.80米;主要矿物为沸石,品位35%~55%。属中型矿床,在省内为首次发现。
磷钇矿:位于水川镇关家沟、陈家窑至皋兰什川镇之间,赋存于现代河床冲积、洪积层沙砾中,主要矿物成分为磷钇矿,一般含量20~51克/吨,最高87克/吨。
麦饭石:产于域内岩浆活动的火山岩中,属钙碱性系列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的潜火山~火山岩相产物,矿体为轻风化或半分化的加里东中期花岗闪长岩,呈灰白色、浅肉红色,中粒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斜长石55%、钾长石10%、黑云母10%、石英25%,在水中其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易于溶出;储量194万吨(Ⅱ号矿体),远景储量(Ⅰ、Ⅱ号矿体)1134万吨。
人口
白银区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有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等22个民族。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白银区常住人口337645人。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户籍户数116987户,户籍人口288816人,比上年末减少685人。其中:城镇人口241826人,乡村人口46305人。18岁以下40335人,18-34岁48894人,35-59岁119507人,60岁及以上79395人。全年出生1693人。
政治
现任领导
友好城市
兰州市城关区(2010年4月)
经济
综述
2023年,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白银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6.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42.55亿元,增长9.6%;第三产业增加值137.03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结构为2.5∶49.7∶47.8,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与上年度持平,第二产业下降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3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428元,同比增长6.5%。全年全区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完成86.43亿元,占地区-2-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
2023年,白银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1.2%。其中:食品烟酒、居住类持平;衣着、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和其他用品及服务类分别上涨0.1%、0.8%、2.0%、1.5%;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类分别下降0.1%、1.4%。
2023年,白银区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100%,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6.5%,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8.9%。按构成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15.6%,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下降11.51%,其他费用投资同比下降49.77%。辖区项目投资比上年下降5.6%。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8.5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8.7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下降78.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4.36%;教育下降75.11%;卫生和社会工作增长325%。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6.7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99.4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8%。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23.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9.05%。商品房销售面积28.3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5.51%;商品房销售额16.12亿元,同比增长100.20%。
2023年,白银区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4.02亿元,同比增长1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68亿元,同比增长25.3%。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7.53亿元,增长5.4%。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83亿元,下降3.5%;住房保障支出1亿元,下降24.8%;教育支出6.17亿元,增长16.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86亿元,增长21.6%。
第一产业
2020年8月,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
2023年,白银区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75302万元,同比增长5.9%。实现总产值115888万元。其中:农业实现产值59102万元,林业实现产值941万元,畜牧业实现产值36274万元,渔业实现产值64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18929万元。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耕地面积19.95万亩。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32万亩,同比增长2.16%。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88万亩,下降2.13%;蔬菜播种面积3.21万亩,增长8.72%;林果面积1.22万亩,下降2.62%。
2023年,白银区粮食总产量2.27万吨,下降1.69%;蔬菜产量13.78万吨,增长10.86%;水果产量1.69万吨,增长1.66%;油料产量61.3吨,下降7.40%。全年肉类产量10549.65吨,增长6.60%;鲜奶产量19015.22吨,下降2.93%;禽蛋产量3247吨,下降3.91%。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大牲畜存栏1.1万头,与前一年持平;牛出栏1664头,增长6.80%;猪出栏10.42万头,增长5.42%;羊出栏9.94万只,增长14.13%;鸡出栏65.98万只,增长3.06%。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27.1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5498台,同比增长0.79%。其中:中型拖拉机1586台、小型拖拉机3909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6325亩,化肥使用量9948.3吨,农村用电量6603.38万千瓦时。
第二产业
2023年,白银区辖区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4%。9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34.9亿元,增长8.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4.7亿元,增长9.0%。实现营业收入597.6亿元,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8.9亿元,增长13.5%。实现税金总额9.5亿元,下降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实现总产值91.9亿元,同比增长22.7%;股份制企业实现总产值541.6亿元,同比增长7.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总产值1.2亿元,同比下降46.1%;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实现总产值0.2亿元,同比下降32.3%。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总产值12.0亿元,同比增长5.3%;重工业实现总产值622.9亿元,增长8.9%。
2023年,白银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04家。
第三产业
商业、服务业
2023年,白银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8.42亿元,同比增长1.3%。按经营地统计,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增长1.4%。餐饮收入实现14.43亿元,增长8.8%;商品零售实现93.99亿元,增长0.2%。全年限额以上商品类值中矿产品煤炭及制品下降90.8%,粮油、食品类下降4.6%。中西药类增长35.5%;汽车类增长4.5%。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联网直报重点服务业企业20家,完成营业收入30.40亿元,同比增长12.32%;年末净服务收入26.88亿,同比增长16.50%;年末从业人员3844人,同比下降7.5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10家,完成营业收入15.30亿元,同比上升22.44%;年末净服务收入12.16亿,同比增长32.17%;年末从业人员2281人,同比下降10.1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5家,完成营业收入12.89亿元,同比增长6.77%;年末净服务收入13.69亿,同比增长6.60%;年末从业人员844人,同比下降3.9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3家,完成营业收入0.65亿元,同比下降31.55%;年末净服务收入0.39亿,同比下降18.64%;年末从业人员363人,同比上升12.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2家,完成营业收入0.64亿元,同比下降6.86%;年末净服务收入0.64亿,同比下降增长16.63%;年末从业人员356人,同比下降14.22%。
金融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59.28亿元,同比增加35.5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59.11亿元,同比增加35.58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25.07亿元,同比增加85.37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5.06亿元,同比增加85.36亿元。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23年,白银区全社会研发经费达到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6%。全区财政科技经费支出2312万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0.77%。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6亿元。全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74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4.96件,同比增长14.02%。
教育事业
2023年,白银区拥有各类学校125所(含教学点30所),在校学生57330人,教职工人数5225人。其中:中专及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1318人,招生人数588人,教职工人数106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17765人,招生数6158人,教职工人数2444人;小学30所(含教学点12所),在校学生25977人,招生人数5536人,教职工人数1361人;幼儿园71所,在校学生12162人,招生人数4120人,教职工人数1268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学生108人,招生人数17人,教职工人数46人。学前三年毛入学率97.54%;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9.21%。全区普通高校录取人数(包含中职生)达到2971人。
文化事业
2023年,白银区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98场次,接待读者120757人次,外借图书208243册,完成“水美四龙,中心城镇”项目5.75公里线性健走步道建设,启动数字文化驿站3个。全区全区接待游客491.43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26.93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93%和117%,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28.14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9.69亿元,累计同比增长88%和103%。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3.85亿元,增速为11.9%。
医疗卫生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截至2023年末,白银区拥有卫生机构183个。其中:医院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71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517张。卫生技术人员37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39人。
社会保障
2023年,白银区城镇新增就业9746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6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91人,发放创业贷款3748万元,开展各类职业培训6536人,全区完成劳务输转1.92万人,劳务收入5.46亿元。受理人事劳动争议案件347件。
2023年,白银区监督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78项,建筑面积242.60万平米;改造小区28个,楼栋181栋、住户6849户,改造面积约63.5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3117.09万元;完成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小区51个;棚户区改造建成1925套,正在建设1073套,完成投资22.08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小区9个,11106套,建筑面积72.6万平方米。已售“保交楼”住宅共1636套,共申请专项借款1.636亿元,累计拨付金额1.635亿元,拨付率99.94%。
2023年,白银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3462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101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10500人,征缴养老保险费2125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24381人,征缴工伤保险费88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9962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220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57592人,基金收入6060万元。
2023年,白银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37亿元,惠及城镇居民7551户、1.63万人;农村居民2166户、4047人。保障特困供养人员274户287人,发放供养金240.71万元。发放监护人照料护理补贴98.04万元;实施临时救助1722户3821人,发放临时救助782.12万元;城乡特困人员开展服务7789次,发放服务费64.65万元。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2.13万人临时价格补贴59.91万元;发放城市特困户7567户供热补贴183.77万元。
交通运输
白银区位于古丝绸之路与黄河的交汇地带,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国家级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
历史文化
戏曲
白银地方小曲,是根据陕西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多种剧式取精提炼改编创新的,是流行于白银地区,特别是黄河沿岸水川、四龙等地最为盛行,是具有地区特色的集演说唱于一体的地滩式剧目,它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田间地头,家庭院落随时随地即可演出,一般的红白喜事节日假期多为盛行,历经的大川渡村的老艺人张晓霞为首的,演唱内容,包含了民间故事、文人墨客的爱情悲欢、先贤的告诫等,是反映黄河两岸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乡土文献资料。
曲子戏,发祥于白银区水川镇大川渡村。流传于我国黄河流域及甘肃、青海等地的民间小戏,它取材于元朝王实甫所著《西厢记》,具有元杂剧的风格特点,唱腔属联腔体。
音乐
黄河战鼓,源于白银区四龙镇双合村李台社口传的古代军阵战鼓,用于古代战争两军对垒、鼓舞士气、冲锋助威之用。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代战争的出现、古代冷兵器战争的退缩,冲锋号替代了战鼓,其战鼓自然退役到了民间,成为民间娱乐的一种形式,在逢年过节、农闲、庙会的庆典活动中大显身手。
舞蹈
太平鼓亦称腊鼓,中国民间岁时娱乐习俗。唐时已有,本为乐舞,后用为腊鼓。宋代称为打断。民间改名太平鼓,于新年花会、社火中演出,以祈太平,故名。
白银区太平鼓的表演套路有走路鼓、红拳架子等。打法有鸳鸯戏水、凤凰点头,由于打法不同,自然要求身法不同。最为精彩的要数鹞子翻身,鼓手三指顶鼓,举起旋转,悠过头顶,翻腾掷出,得心应手。表演阵法时,周围十面大旗烘托,中间指挥,又配有锣钹击打节奏,鼓手们便把绝技融入阵法的变化。
风景名胜
白银国家矿山精神纪念馆
白银国家矿山精神纪念馆,成立于2005年1月,前身为白银“露天矿”国家地质公园纪念馆。2010年,市政府将其划归文物部门管理,于2011年1月被列为国家免费开放纪念馆。
白银国家矿山精神纪念馆位于白银市白银区红星路40号,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其他为办公区,库房一间。纪念馆有文物320件。藏品以工业矿石、早期工人的使用物品、劳动生产工具、工业成品以及省上、国家领导人题词照片等资料为主。
白银水川湿地公园
白银水川湿地公园,位于水川镇黄河湿地保护区内,东至桦皮川村大泵提灌站取水口,南靠滨河路,西接动力厂公路,北连金锋~蒋家湾乡村公路,规划总面积3000余亩。作为天然湿地,该地区原为黄河多年冲击形成,属于典型的河口湿地,东西长1440米,南北宽920米,平均水深2米,比黄河河面高出1.8米,该地渠系纵横,芦苇密布,是高原鱼类和水禽的理想栖息场所。
黄河大峡奇观风景区
黄河大峡奇观风景区,雄踞于中华大西北白银市西南。万顷黄河波涛从皋兰县什川镇河口涌入大峡,翻卷奔腾穿过31.5千米长的峡谷,到水川西峡口冲泻而出。峡长、峡奇、峡险堪称黄河之最,故名大峡。
峡谷千曲百折,最窄处仅30米,谷中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涛声如雷。从入峡处起,依次有龙王河、骆驼石、大撞、煮锅、狼舌头、黄崖、蛟崖、大照碑、月亮石、天眼洞开、八戒投亲、猛虎饮川、弥勒睡佛、孔明祭天、唐俑壁立、鬼斧神工、猛虎啸天、老鹰捕食、金鸡独立、千里单骑、镜中佳人、友好使者、情侣吻别、古峡仙洞、天桥飞架、神龟探潮等险滩暗礁奇观异景。
剪金山
剪金山,地处四龙镇北,海拔1746米,距白银市区政府所在地26千米,为四龙镇管辖。东临靖远县北湾镇,南与靖远县平堡乡隔黄河想望,西邻水川镇、强湾乡,北靠靖远县刘川镇。剪金山秀美俏丽的山峰,由青石岩构成,是地壳抬升后经外力侵蚀而成。剪金山为环绕其四周群山之巅,素有“万山朝供”之称,四周群峰如同朵朵盛开的莲花,故称其为百花山。
剪金山(古名百花山)庙会,又名剪金山民俗文化物资交流会,是以民间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民间群众民俗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的总称,主要有敬香拜祭、祈福禳灾、求嗣祛病、求吉祥平安、谢山等,是传统庙会。
剪金山庙会始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清代乾隆年间最盛。直至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全部被拆除,庙会活动停止。1985年被列为县级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白银市博物馆
白银市博物馆,位于白银市白银区长安路16号,2009年列入国家第二批免费开放博物馆并向社会免费开放。场馆建筑面积524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4200平方米。《白银史前文化艺术展》、《笔墨春秋白银书画展》、《白银地区古生物化石展》、《乡土岁月-白银民俗展》、《白银油坊展》、《现代书画展厅》等展览反映白银厚重的历史文化。馆藏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书画及古生物化石等各类文物共7000余件(套)。以马家窑文化彩陶、齐家文化玉器、唐代鎏金铜造像、明清名人书画等为馆藏特色。
大川渡黄河水车
大川渡黄河水车,位于距白银市区25千米的水川镇大川渡村南黄河北岸,东接白榆公路,西连黄河两岸吊桥,南与榆中县的文化古城青城隔河相望,北靠大船渡村村庄。水车始建于明朝,清朝末期在原基础上进行了修缮,公元2000年再次重新维修。整个建筑南北长约120米,宽约10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岗岗沟
岗岗沟,位于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关家沟村,距大峡公路3.5千米,顺沟而上,两岸枣村成片,有百年生大枣树2000多株,是全省闻名的小口枣生产地,年产鲜枣20万公斤。沟左1千米处有“关山独立”、“窖子洞”等景色。岗岗沟由九级瀑布组成,一年之中水瀑半年,冰瀑半年,瀑布总落差达60米左右。
著名人物
李炳仁,曾任青海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党委书记。
李沛兴,现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荣誉称号
2002年8月,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
2006年,被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2010年2月,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殊荣。
2017年12月,获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2019年7月,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2020年1月8日,入选甘肃省县域竞争力十强县。同年5月26日,被甘肃省交通运输厅评为“2019年度甘肃省ETC发行服务工作先进县”。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8月,被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为“2021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2021年12月23日,评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2022年1月8日,《甘肃县域和农村发展报告(2022)》显示,白银区跻身2020年度甘肃省县(区)综合竞争力十强县行列。
2022年4月,入选2021年甘肃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优秀县(市、区)公示名单。
2024年1月,入选“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8:4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