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秀才”出自《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孙悟空化装为白衣秀才,与玄奘一行6人相遇,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
猕猴王,来助和尚取经。白衣秀才是孙悟空这个形象形成中的一个环节。从孙悟空原型看,与白衣秀士密切相关。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
南宋时说话人使用的话本。
故事介绍
写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该书中的猴行者显然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但神通远不及孙悟空。
南宋故事
南宋的《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叙述的情节,是目前所知关于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记载。只有通过对故事原始雏形的审视,才可以将我们的想像力解放出来,去猜测背后的答案。这个白衣秀士便是悟空的雏形,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要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诗话》中,将这个白衣秀士叫作“猴行者”,于是这个不像猴的猴行者,便从此进入了取经故事的文字之中。这时还没有“悟空”这个名字,只是有一个和“
孙行者”仅有一字之别的“猴行者”,但他手中没有武器,脸上也没有半根救命
汗毛。要说
八戒和
沙僧,那要等到几百年以后,才会陆续的进入到这个故事里。这个“猴行者”的身世也颇为神秘,在《诗话》中,他见玄奘时,自己也没有提过。这可没有元朝的那个悟空坦白了,据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第一拆中所写,悟空竟然是个拥有一大家子
兄弟姐妹的老猴精,而不是个天生天养的石猴,他自报家门说:“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
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
龟山水母,妹子
铁色猕猴,兄弟是
耍耍三郎”。想必是元朝人觉得悟空孤单可怜,勉强加上去的吧。
实物
木雕神像
福建省
顺昌县岚下乡黄墩村发现的一尊
孙悟空前身“白衣秀才”的
木雕神像。《诗话》中,猴行者保唐僧取经时就已是27800岁了,曾“九度见黄河清”。这可比吴本的悟空年岁高多了,吴本的悟空在第三回,查
生死簿时,“其乃魂字1350号,天产
石猴,该寿342岁”。后来在天上当了半月
弼马温,按第四回所说,“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我才去了半月有余,那里有数十年。”计算起来应该是15年左右,再后来,当了半年
齐天大圣,按第五回,悟空说的“我记得才半年
光景,怎么就说百十年话?”计算起来大约是185年左右,然后被二郎神所捉,在
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被练了七七四十九日,加上那天大闹天宫,应该是50年,然后便是五指山下的500年,西天取经用了14年,按第一百回,“
太宗看了,乃贞观一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也就是说,悟空取经完毕时,大约才1106岁,推算一下大约是
战国时代之前出生的,这要比猴行者小多啦。
神庙
黄墩村质朴的孙悟空的神庙,关于这个漂亮的白衣猴行者,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他曾在800岁时,偷吃
西王母的
蟠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
铁棒,配至花果山紫云洞”。看来白衣秀士的本领,远没有孙悟空那么高强,才偷了十颗蟠桃,就被
王母娘娘给收了,还谈什么大闹天宫啊,他路过蟠桃林时,他还说 “轻轻小话,不要高声?此是西
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贼了,至今由怕。”如此胆小,真是和我们今天的悟空大相径庭。如果悟空却有原型的话,那么这个人虽然会有一定的手段,但绝对没有小说中所写的那样神奇。看来,是后世的丰富想像,将一个现实中的悟空逐渐的夸张成了一个神奇的
文学形象。
猿祖石
黄墩村活灵活现的猿祖石 ,悟空文学形象的渊源,有过两种说法,一是,鲁迅先生提出的“国产说”,即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
唐人传奇《
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
无支祁演化而来的,“明
吴承恩演《
西游记》,又移其(按,指子无支祁)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详见《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全集》卷九) 在《
太平广记》中的《李汤》,有关于无支祁相貌的描写,“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另有“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窬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闻视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从上面的描写中,丝毫也看不到今天悟空形象的可爱之处,倒是让人感觉到非常恐怖。
来源学说
无支祁说
无支祁是
中国神话中的水怪。他的形状像猿猴,
塌鼻子,凸
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
太平广记》卷四六七引《
戎幕闲谈》中有详细的无支祁的传说。无支祁的故事,至少流传了五百多年以后,才出现了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最早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是明初
蒙古族戏曲作家
杨讷作杂剧,今知有十八种,现存《
刘行首》和《西游记》两种。杨讷的杂剧《西游记》,写民间传说唐僧取经的故事。
元代戏曲作家
吴昌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中,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且有“无支祁是他姊妹”语。可见孙悟空的人物塑造,已经借鉴了无支祁的形象。无支祁的故事,广泛流传八百年以后,吴承恩才加工整理《西游记》,像《
太平广记》这样的大书,喜采民间传说的吴承恩,不可能不读,正象鲁迅先生说的,“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宋元以来,禹伏无支祁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吴承恩的《西游记》问世以后,无支祁的形象,逐渐为孙悟空替代。
如果说,
元杂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受无支祁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则是无支祁的化身。无支祁被大
禹锁在龟山足下,孙悟空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无支祁形若
猿猴,孙悟空本来就是猴像,其“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之状亦无异。
2014年8月9日,由
随州市文体新局、
随州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共同主办、中国
西游神话世界景区承办的“2014
西游记起源文化研讨会”在
湖北省随州市
西游记公园内举行,,在会议论坛上,众多学者经过交流、讨论、论证,一致认为西游神话故事的起源地为湖北随州
桐柏山一带,《西游记》主要人物孙悟空原型为桐柏山传说中的天生神猴巫支祁。
猴精文学
中国古代关于猴精的文学形象也有很多,而且齐天大圣的名号也早已有之,在《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的
申阳公,变化多端,能降各洞
山魈,管领诸山猛兽,称齐天大圣。后来被紫阳真人与两员天将,押入酆都
天牢问罪。《
补江总白猿传》中也有一白猿,神通广大,本领高强。不过这些猴精都
非常好色,经常抢人妻女,而且在神通方面,也很难同小说中的悟空相比。
透过悟空在《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的文学形象,可以看出悟空像是一个导游,在引路的同时,也常常为玄奘介绍一下沿途的风土人情。从中可以得知,如果这个故事有一定的依据,那么可以猜想,在玄奘西行的旅途中,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神秘的人物,他来自关外,熟知
西域风土,一路协助玄奘西行。而且,这个神秘的向导,或多或少与猴有关,是他的姓氏与猴有关呢?还是他的外貌与猴有些相像呢?
图文解析
这时,就需要一些直观的图像资料了,可是在这个古老的
大唐,那里会有相片啊。呵呵,确实有一些原始的“相片”,那就是神秘的
敦煌壁画。古代的壁画,就好像是原始的图像资料馆,许多神秘的图形,会激发出后人丰富的幻想。像
玛雅文化中的“飞行器”图案,古
非洲的“外星人”岩画,谁又能断言,其背后绝无奇事呢?
壁画佛洞
在山西
稷山县青龙寺内发现的“
玄奘取经图”,其绘制时间比《西游记》
成书时间早近百年。
现在,让我们从大唐的玉门关外,来到宋朝的安西城万佛峡洞,这时大约与《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成书在同时或者稍早一点。我们可以扮作行人,在洞窑外驻足观赏美丽的壁画,那里有一名古代的
画匠,正在认真的勾绘着一幅壁画,一个僧人的形象已经画完了,他的头上画有一个光环,身着襦裤,肩披袈裟,目光低垂。他就是唐玄奘。我们在焦急的等待着,这名画匠将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悟空描绘出来,他在画完一匹驮着经卷的白马以后,熬了熬笔,抬起头,锁起双眉,聚精会神的画了起来,我们也摒住呼吸,看着悟空的形象渐渐的出现在画匠的笔下,这不是一个白衣秀士!你看他猴形人身,露齿披发,额低嘴长,双眼圆睁。他就是那个悟空吗?
这是在敦煌向东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万佛峡洞窟中第2、3、29窟中,关于西游记的古老壁画。其中的“悟空”确实和演变至今的形象有些相似。不过,他更像是一个真实的人!那他会是谁呢?
石盘陀!又称石磐陀,这是个谜一样的人物。据说玄奘西行,路过
瓜州(今
锁阳城)时在当地寺庙讲经说法一月有余,期间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拜玄奘为师,并与识西途老赤马,助玄奘夜渡葫芦河,西出玉门关,越五峰(白虎关、红柳园、马莲井、大泉、
星星峡),入新疆。因当时佛教兴盛,玄奘讲法、取经及带领石磐陀西去取经的故事便被人们广为流传。
据玄奘的门徒
慧立、
彦琮所撰《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石磐陀,其家乡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锁阳城一带。与传说不同的是,他只是将玄奘送到了玉门关下,便回去了。
他是否跟随玄奘走完了西行的全程,还未可知,但是细心的你们一定会发现,石磐陀在许多方面与传说中的悟空实在是非常相似,他们都是在玄奘西行至边关时拜的师,在吴本西游中,唐僧收悟空的地方,就是在大唐与鞑靼的边界,两界山,也就是
五行山下。他们又都是临危受命,协助师父西行的
中坚力量;而且又都是在外形,言谈,习惯上和师父迥然不同的徒弟。
在拜师的初期,石磐陀与玄奘之间,相疑相助的微妙关系与传说中的情节也非常相似,元杂剧中,悟空就曾有杀唐僧之心。“好个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顿饱,依旧回花果山。” 直到观音赶来给他带上紧箍儿,才打消了吃人与贪色的邪念。在吴本西游中,悟空被带上紧箍儿后,“望唐僧就欲下手”,也有杀唐僧之意。而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石磐陀的行径亦有些可疑,“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
如果想像力更强一些的话,石磐陀,的“石”字,就是“石头”的意思,而胡僧,又与“
猢狲”谐音,也就是猴的意思。这样,一个“石猴”的意像就出现了,后世是否就是由此演义出仙石产猴的故事呢。
外来说
胡适先生提出的“外来说”,胡适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由
印度史诗《
罗摩衍那》里,猴子国大将
哈奴曼演化而来的。其神通大得惊人,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可从印度跳到
锡兰,能把喜玛拉雅山拔起背着走。传说它是风神的儿子。它的武器是虎头如意金棍,与悟空的
如意金箍棒亦有相似之处。(虎头如意棍是
季羡林先生翻译过来的,之前从来没有过这个称呼,而且哈奴曼的武器不是棍子,是个大铜锤,不知道说哈奴曼使用的是棍子的是怎么了,铜锤是棍子吗?根本不一样。)
但是随着学术界探究,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全盘西化风潮的反思,学术界已经不支持哈奴曼说。
民国时期至今的
民族虚无主义十分严重。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文学家的言论,大肆宣传民族虚无主义,这是十分不可取的。
出自于对民国大师身份的尊敬,很多人至今仍然不加考证地随意断言
孙悟空源自哈奴曼,事实上大部分人却连佛教跟
婆罗门教,
印度教的基本关系都没搞清楚。在中国传播的众多
佛教故事中,虽然有选择性的引入了一部分婆罗门教中的人物,却没有任何关于猴神哈鲁曼的痕迹。
原型根本不可能是哈奴曼,孙悟空无疑是地地道道的
中国本土猴。
传说
在关于悟空的许多传说中,都提到了悟空来自西域,在《
朴通事谚解》所引《西游记平话》中,是这样说悟空的,书里说“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
水帘洞”,是否可以说,这是对西域来胡人的一个暗示呢?胡人,本来就体毛发达,
眉骨突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猿猴,兼而胡人孔武有力,并且熟悉西域,被后世传说为引路并有神通的“猴行者”也是很正常的。
目前来看,学术界是支持本土说和混血说,孙悟空无疑是只来路有序并杂有各种思想的中国本土猴子。起源于中国本土,老家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