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痹,病名。据文献记载有两个含义:其一指以
关节疼痛为主证的
痹证。《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
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
着痹也。”故痛痹又称
寒痹。《金匮翼·痹证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其二指
痛风。
虞抟谓:“夫古之所谓痛痹者,即今之痛风也。”
痛痹的致病原因,
外因多与严冬涉水、步履冰雪、久居寒湿之地等,导致
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入机体有关。
内因则主要与脏腑
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有关。其
病机是在正气虚弱的前提下,风寒湿邪以寒邪为主侵袭,痹阻于经络、肌肉、关节,
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痛痹。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痛增,得
热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或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
若风胜者加羌活;痛以上肢为主加威灵仙、
川芎;痛以背腰为主加杜仲、桑寄生、川断;痛以膝踝为主,加独活、牛膝。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重着,
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或痛处有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4)方药熟附子、白术、白芍、云苓、人参、肉桂、细辛、
川椒、独活、秦艽。
(1)证候肢体关节冷痛沉重,痛处游走不定,局部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气候剧变则疼痛加剧,遇寒痛增,得温则减,恶风畏寒,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沉紧、弦缓。
痛甚加威灵仙、防己;
风偏胜者加防风,改用秦艽;寒胜者加附子;湿胜者加防己、薏仁、
萆薢。
若痰留关节,
皮下结节,可酌加
制南星、
白芥子以
豁痰利气;如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
白花蛇、
蜈蚣、
土鳖虫,以
搜风散结,通络止痛;痰瘀痹阻多损伤正气,若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黄芪;肢凉畏风冷者,加桂枝、附子、细辛、防风,以温经通痹。
(1)证候筋肉关节肿胀,骨节烦痛,入夜更重,肌肤麻木不仁,步履艰难,筋脉拘急,屈伸不利,
腰膝酸软无力,日久关节变形,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
头昏视物不清,或
失眠多梦,
盗汗,五心烦热,两颧
潮红;男子可见
遗精,女子
月经量少,
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弦细数。
(1)证候关节冷痛,肿胀,昼轻夜重,屈伸不利,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足跟疼痛,
畏寒喜暖,手足不温,面色晄白,
自汗,
口淡不渴,毛发脱落或早白,齿松或脱落,或面浮肢肿,或
小便频数,男子
阳痿,女子月经后衍最少,舌质淡胖嫩,舌苔白滑,
脉沉弦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