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从典(1651年—1728年),字克五,号峣山,
山西阳城通济里(今东关)人,清朝大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
进士,官至
文华殿大学士、
吏部尚书、
太子太师,卒谥文端。
父亲田雨时是
诸生。明朝末年,义军四起,田雨时带着田从典和哥哥的遗孤迁徙避难,自度不能兼顾,放弃田从典而背着侄儿逃难。义军退兵,求得田从典于草间。田从典专心好学,以
北宋五子为宗,从小很有才气,十岁就能写文章,与县人张泰交齐名,时称“田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授
广东英德知县。县贫地瘠,
赋籍不可稽查,
诡寄逋逃,县民重困。陋例两加至八九钱,名曰“均平”。田从典尽革之,清理其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行取。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授
云南道御史。疏言:“督抚不拘成例,请调州县,有秉公者,即有徇私者。州县求调,其弊有三:图优缺,避冲繁,预为卓荐地。督抚滥调,其弊亦有三:徇请讬,得贿赂,引用其私人。名为整顿地方,简拔贤良,实乃巧开捷径。屡经败露,有骇听闻。嗣后请除江、浙等省一百一十馀县钱粮难徵,及边远烟瘴地,仍旧例调补,其他不准滥调。”又疏言:“京官考选
科道,令部院
堂官保送,恐平日之交结,临时之营谋,在所难免。请敕
吏部,遇考选科道,凡正途部属,及自知县升任中、行、评、博,与
翰林一体论俸开列,听候考选。”均下部议行。巡视
西城,罢铺垫费。考察
通州仓储,租借神祠以居,
庙祝不受值,不入也。
雍正六年(1728年)三月,乞休,优诏褒许,加
太子太师致仕。赐宴于
居第,令部院堂官并集,发帑治装,行日,百官祖饯,
驰驿归里,驿道二十里内有司送迎。入辞,赐御榜联并冠服、朝珠。四月出发,甫一舍,行至良乡,病大作,遂卒,年七十八。
雍正帝闻,以田从典的儿子田懋年幼,遣
内阁学士一、
侍读学士一为治丧,
散秩大臣一、侍卫六奠茶酒,并命地方官送其丧归里。赐祭葬,谥文端。
田从典在英德执政五年间,体察民情、为官清廉、颇有德政。据英德县志记载:田从典学识高深,品行醇笃,刚履任,即为文向城隍庙宣誓:“从典读父书几十年,衔王命七千里。学固多陋,惭政事之未谙;地属冲疲,惧民瘼之未悉……总期上下相安,良顽胥治。其有为
囊橐之计,而倾一人家,任喜怒偏,而戕一人命。则
大庾岭上,将同颓石齐倾,始兴江头,直与流波俱逝。”一番心头话,表明了自己为官一任、振兴一方的志向,也给了当时民众良好的第一印象,“时人认为从典为官,与众不同。他的向神誓愿,并不是一纸具文,而是发自由衷的肺腑之言。且将誓词上报州官,下集乡民,谆谆告诫,发聋震聩,家喻户晓,鼓舞人心。”
田从典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地方之所以落后,民众之所以贫困,官员之所以肆行无忌,都是因为愚昧无知造成的。因此,他极力主张兴办教育,并且身体力行,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他捐出自己的俸薪,建立了
近圣书斋。据史料记载,“国朝定鼎以来,邑学久未修葺,从典鸠工,逐一翻新。又建圣斋,捐俸金买田,专供讲席经费及奖励。从此,人文尉起。”
据说田从典离任时,英德县的百姓攀车挽留,依依不舍,有的一直把他送过大庚岭。在英德,田从典曾为在当地任过县令的三位宋代贤臣
唐介、
郑侠、
洪皓建立“三贤祠”。他死后,英德县百姓把他供入祠内,改“三贤祠”为“四贤祠”。
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知县周本荫将其与学宫迁复今址。随着近圣书斋的完善,当时的英德大兴办学之风,培养出大批学子。据说仅近圣书斋就出了
解元、
拔元、
举人、
贡生等100多名。创办于1928年10月的
英德中学,前身即为近圣书斋。如今,“近圣书斋”石刻犹在,现存英德市文博部门。
子:田懋(?~1769年),自
荫生授
刑部员外郎,雍正帝命改
吏部员外郎,迁
郎中,授
贵州道御史。乾隆初年,迁
礼科给事中。疏言河南
秋审宽纵,
巡抚尹会一、
按察使隋人鹏下吏议。又劾
工部尚书赵弘恩受贿,
夺官,戍
军台。迁鰿胪寺少卿。
乾隆帝称赞田懋敢言,超擢
副都御史。迁
刑部侍郎,调
吏部侍郎。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责斥田懋奏事每
漏言,且
嗜酒务博,命解任归里读书。乾隆十四年(1749),召授吏部侍郎。以仆从斗殴伤人,责田懋旧习未悛,仍命归里读书。家居二十年,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