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门(
朝鲜语:독립문)是位于
韩国首都
首尔西大门区岘底洞独立公园里面的一座大门式建筑,是首尔市重要的
名胜古迹之一。独立门坐西朝东,是用约1850块
花岗岩砌成的,高14.28米,长7米,宽11.48米,下面有道路通行。
乍看独立门不禁让人想起了
法国巴黎的
凯旋门,因为它模仿了
巴黎凯旋门的建筑式样。独立门坐西朝东,是用约1850块
花岗岩砌成的,高14.28米,长7米,宽11.48米,下面有道路通行。
独立门两侧分别使用
汉文和
韩文写有“独立门”字样,两侧画有
太极旗。其中韩文在东侧,汉文在西侧,东侧是独立门的正面,此种设计既是表明了
韩国和
中国的不同地理位置,也意在将韩文的地位置于汉文之上,凸显“独立自主”的建筑寓意。
在独立门左边内侧有通向屋顶的台阶。周围种有韩国国花
木槿花。独立门附近有附属建筑独立馆。围绕独立门还修建了道路和
立交桥,坐在车上就可以一览独立门的风采。
独立门的前身是“
迎恩门”,是
朝鲜王朝专门为了迎接明王朝使节修建的一座中式
牌楼。始建于1407年(
朝鲜太宗七年),位于
汉城敦义门(西大门)外,是
慕华馆(
中国使臣馆)的附属建筑,初称“迎诏门”,又称“延诏门”。但是初建时形式很简略,只是一座规模很小的红门,连
匾额都没有。
朝鲜中宗年间,在权臣
金安老的建议下进行改修,并在1537年正式将“迎诏门”之匾额挂于其上。1539年,
明朝使臣
薛廷宠来到朝鲜,他认为:“所迎有诏、有敕、有赏赐,而名以‘迎诏’,似偏矣!”于是题写“迎恩门”三字,作为该门的新名称。后来,迎恩门在
壬辰倭乱时被毁,重修后明朝使臣
朱之蕃于1606年(
朝鲜宣祖三十九年)重题“迎恩门”匾额,挂于其上,此后该门沿用了近三百年。
朝鲜王朝是
中国明朝和
清朝的
属国,奉行
事大主义外交政策。迎恩门就是
朝鲜国王亲自出城“迎敕”(迎接中国敕使)的地方。中国使节来朝鲜必须从此门下通过,接受
朝鲜国王盛大的“
郊迎”仪式。迎恩门旁边还修有迎接中国使节的
国宾馆,名为“
慕华馆”。因此迎恩门是朝鲜作为中国
藩属国的象征之一。
1896年4月,著名开化派人士
徐载弼创办《
独立新闻》,展开启蒙活动,鼓吹
民族主义,曾发表
社论主张建立“独立门”这种国家的“象征性建筑”,并指出“他国于战争中取胜或国家在重大庆事之际,在适当场所建立门或碑,则是常见的风俗。意在人民看见这样的门或碑时,便意识到本国的权利、名誉和尊严,以期后生永志不忘,亦可让外国人看到本国人民的爱国心”。1896年7月,
徐载弼及朝廷大臣
安駉寿、
李完用等30多人在
汉城创建了“
独立协会”。独立协会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决定在
迎恩门原址上修筑独立门,并为此向全体国民募捐。独立协会旨在消泯
朝鲜王朝事大外交的历史遗物,以此“洗旧日之耻辱,作后人之标准”,“广告朝鲜之独立于世界”。
汉城市民踊跃参与,纷纷献纳义捐金。另外王太子
李坧特赐1000元,以示资助;
独立协会的发起人等政府高官共献纳510元。1896年11月21日,独立门工程正式开工,并于当天下午2时30分举行盛大的奠基仪式,
独立协会邀请了政府高官、各国驻朝
外交官、学校教员、社会知名人士共计5000多人,呈现出“
敦义门西郊车骑云集,老弱提携人山人海”的场面。在飘扬的
太极旗和
万国旗下,由培材学堂学生演唱了《朝鲜歌》、《
爱国歌》、《独立歌》、《进步歌》等庆祝歌曲,然后由独立协会会长
安駉寿、顾问
徐载弼、外部大臣
李完用、
汉城府判尹李采渊等先后发表了题为《永久保持独立之方法》、《我国之未来》等演讲。独立门由
俄国建筑师士巴津(Середин-Cабатин)设计,
韩文和
汉文的
匾额均由
李完用(一说
金嘉镇)题写。值得一提的是,在独立门的建筑过程中,独立协会还特地雇佣了中国劳工,对此
独立协会领导人
尹致昊这样解释道:“大量中国工人在独立门工地劳作,这个简单的事实代表着多么大的历史变迁啊!”
一年后,即1897年11月20日,独立门宣告竣工。此时的
朝鲜王朝已经改国号为“
大韩帝国”。在修建独立门的同时,
独立协会还将
慕华馆改建为“独立馆”,作为独立协会的会馆;还在周边的空地上修建独立公园,与独立门、独立馆形成三位一体的建筑群。史料记载独立门落成时的情况:“半岛江山,自白头山至
汉拿山,自
鸭绿江至洛东江,数千年来所谓
事大耻辱一洗净尽。当时情况,人人肩臂欲与独立门争其高,人人胸襟欲与独立馆较其广。”反映出独立门的修建对于朝鲜人
民族主义的觉醒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足见独立门对于朝鲜民族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1963年1月21日,独立门被
韩国政府指定为史迹第32号。1979年进行整修,将独立门移动到原址西北方向70米处。2009年10月28日,
西大门独立公园改造工程完成,独立门、独立馆、
迎恩门柱础、独立公园、西大门刑务所等历史遗迹构成了一个整体。独立门也开始对一般民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