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耆
古代焉耆国
焉耆(维吾尔文Qarasheher):地名来自《汉书·西域传》的焉耆国,又称为乌夷、阿耆尼,新疆塔里木盆地古国,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
地理
《汉书·西域传》:“焉耆国,王治员渠城,去长安七千三百里。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胜兵六千人。击胡侯却胡侯、辅国侯、左右将、左右都尉、击胡左右君、击车师君、归义车师君各一人,击胡都尉、击胡君各二人,译长三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四百余里。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泉流交带,引水为田。土宜穈、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气序和畅,风俗质直。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服饰毡褐,断发无巾。货用金钱、银钱、小铜钱。王,其国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玩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然食杂三净,滞于渐教矣。
发展历史
汉书·西域传》:“匈奴西边日逐王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2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耆山千余里,得胡首虏八千余级,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魏书》焉耆国,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其王姓龙,名鸠尸卑那,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都城方二里,国内凡有九城。国小人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养蚕不以为丝,唯弃绵纩。俗尚蒲萄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蒲苇之饶。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
恃地多险,颇剽劫中国使。北魏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怒之,诏成周公万度归讨之,约赍轻粮,取食路次。度归入焉耆东界,击其边守左回、尉犁二城拔之,进军向员渠。鸠尸卑那以四五万人出城守险以拒。度归募壮勇,短兵直往冲,尸鸠卑那众大溃,尽虏之,单骑走入山中。度归进屠其城,四鄙诸戎皆降服。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获其珍奇异玩殊方谲诡不识之物,橐驼马牛杂畜巨万。时世祖幸阴山北宫,度归破焉耆露板至,世祖省讫,赐司徒崔浩
李宝后唐和接统后西凉余众,其部被称为“甘、凉以西兵”。这是主要由原西凉所统凉州汉族(乡党)武装组成的一支劲旅,。北魏派遣成周公万度归西征,唐和所率“甘、凉以西兵”即为其主力之一。是役,魏军顺利设置鄯善镇
太平真君九年(448),唐和又率军参加了万度归的第二次西征。焉耆之役,配合万度归一举击溃焉耆王鸠尸毕那所统四五万精兵,迫鸠尸毕那亡奔龟兹。史载“魏主诏唐和与(车师)前部王车伊洛帅所部兵会万度归讨西域,(唐)和说降柳驴等六城,因共击波居罗城。”“至十二月,万度归进而西征龟兹,留唐和镇焉耆,柳驴戌主乙直伽谋叛,和击斩之。由是诸胡咸服,西域复平。”其后,魏军退师,委唐和留守,驻焉耆镇,成为北魏王朝驻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唐和孤军长期戍守北魏最远的西部边陲焉耆,一直到太武帝逝世。
兴安元年(452),北魏文成帝继立,唐和应召入朝,皇帝给予特殊礼遇,嘉奖他保卫西陲的卓勋。唐和驻节焉耆多年,威信之著干西域,其丰功懋绩,足与汉之班超前后媲美。
虽然后西凉集团主事于452年被北魏调离西域,但自汉代至唐初,凉州李氏在甘新地区经过千年的经营逐成七宗五姓之首,西凉太祖李暠被唐朝皇室李氏和诗人李白李商隐尊为先祖。
麴嘉王时,恹挞伐焉耆,焉耆向高昌麴嘉王求救,麴嘉王派次子为焉耆国王,高昌势力开始壮大。
周书》:焉耆国,在白山之南七十里,东去长安五千八百里。其王姓龙,即前凉张轨所讨龙熙之胤。所治城方二里。部内凡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兵有弓刀甲槊。婚姻略同华夏。死亡者皆焚而后葬,其服制满七日则除之。丈夫并剪发以为首饰。文字与婆罗门同。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尤重二月八日、四月八日。是日也,其国咸依释教,斋戒行道焉。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畜有驼马牛羊。养蚕不以为丝,唯充绵纩。俗尚蒲桃酒,兼爱音乐。南去海十余里,有鱼盐莆苇之饶。保定四年,其王遣使献名马
隋书》呤焉耆国,都白山之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其王姓龙,字突骑。都城方二里。国内有九城,胜兵千余人。国无纲维。其俗奉佛书,类婆罗门。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死者焚之,持服七日。男子剪发。有鱼盐蒲苇之利。东去高昌九百里,西去龟兹九百里,皆沙碛。东南去瓜州二千二百里。大业中,遣使贡方物。
唐书焉耆都督府本焉耆国,在安西都护府东八百里。焉耆国王姓龙,名突骑支,常役于西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西州行军总管,讨伐焉耆,平之,由是臣属。
清朝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可见焉耆专署就是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前身,只是治所由焉耆迁址库尔勒。
语言
焉耆的佛教
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对于焉耆国的佛教有详细的叙述:
“伽蓝十馀所,僧徒二千馀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既遵印度。”
“荒城北四十馀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照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斋诚为勤励东。照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 馀。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馀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馀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上自君王下至士庶。捐废俗务奉持斋戒。受经听法渴日忘疲。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赞舆 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常以月十五日晦日。国王大臣谋议国事。访及高僧然後宣布。会场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唐言奇特)庭宇显敝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
焉耆文的佛教文献有《弥勒会见记》等。
阿耆尼、乌夷
东晋《法显传》:“复西北行十五日到乌夷国。僧亦有四千余人。皆小乘学。”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在所译《高僧法显传》中考证“乌夷国”就是焉耆。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写道:“出高昌近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国。旧曰焉耆。”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指出“阿耆尼”是梵文Agni的对音。伯希和指出,以Agni称呼焉耆见于566年的梵文典籍,那是在焉耆国受印度影响而崇信佛教之后,因此国名梵语化,而并非早已存在;早已存在的是土名“焉耆”。
焉耆国与龟兹:高僧玄奘眼中的西域世界
离开高昌,玄奘即将面对的其他西域列国,包括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姑墨等。她们都是生活在塔里木盆地的斯基泰或者吐火罗城邦,语言属于印欧语系,文化上则饱受印度和波斯之风吹拂。
不久,如日方升的唐朝将循着汉代故迹经营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盆地边缘的西域绿洲,在日后还将像脐带一般,给东土输送极其丰富的宗教文化和物质财富。
过境焉耆
由于高昌国王赞助 玄奘一下子拥有不少财物和随从
玄奘一行首先来到焉耆国。焉耆的国名来自于梵文中的火神“阿耆尼”(Agni)。这体现了古印度文化对西域的强烈影响。焉耆国境北有天山、南有饮马河,境内还有盛产水产的鱼海(博斯腾湖)。而且盛产银矿,西域列国使用的银币都出自这里。
但焉耆和高昌因边境贸易问题发生过冲突,所以玄奘在这里过得并不愉快。此外,西域不同宗派间的佛教徒,也不会以最好的条件招待其他宗派求法者。以至于焉耆王不友善到拒绝给玄奘小队提供驮马,迫使一行人稍作停留后便匆匆离开。
焉耆紧邻高昌 双方之间存有贸易和教派纷争
虽然在焉耆过得十分不愉快,玄奘依然留心了本地的风土人情。根据他的观察,国中虽然使用印度传来的文字和小乘佛教,但由于法度不严、佛法造诣不高。国民普遍粗鄙少文、但骁勇好战,所以成为西域非常著名的强盗窝。
在前往焉耆王城的路上,一行人在遇到盗贼后被迫破财消灾。和他们一起从高昌出发的粟特商人忙着赶路,在夜里不辞而别,第二仅剩一地尸体和凌乱货物。
与玄奘同行的粟特商人 没能躲过土匪袭击
舌战龟兹
吐火罗人建立的龟兹 繁荣程度超过周围城邦
玄奘的下一站,是由白氏王族统治的龟兹王国。早在公元4世纪,当地就孕育出闻名东西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来到龟兹王都延城时,玄奘在高昌讲经的盛名已经传遍西域。所以,龟兹王族和数千僧人在王城外等待。
他们升起华丽的大帐蓬,推着载有佛像的推车,还有乐师和舞者们正在表演隆重而地道的龟兹乐曲。一边捧上成盘的鲜花,欢迎玄奘的到来。玄奘则接过迎接者奉上的鲜花,用它们来敬奉佛祖。日后,龟兹国的王都延城,将成为唐朝经略西域的安西大都护府的驻地。
在当时的东方 龟兹舞蹈实属上成
当时,龟兹王白苏发叠才智平庸,是和高昌等国类似,连邦交也受到突厥干预。此外,僧人在龟兹的内政中有巨大的话语权。在每月中旬和结尾,都要和君主一起讨论国事得失。来到龟兹一段时间后,玄奘就遇到本地高僧挑战。
在经过龟兹王城西北的阿奢理儿寺时,玄奘特来拜访龟兹高僧木叉鞠多。高僧年轻时曾去印度游学二十余载,博览群经,受到龟兹王和龟兹百姓的顶礼膜拜。所以对这位来自东土的年轻汉僧,木叉鞠多的态度若即若离又有一丝傲慢。他漫不经心地告诉玄奘:龟兹国内已有《杂心》、《俱舍》、《毗婆沙》等小乘经典,研习它们足矣,何必要西涉流沙、翻山越岭去印度呢?
南北朝画卷上的龟兹古国使者
玄奘听出木叉鞠多的弦外之音,深知对方多精通小乘佛教经典。为了表示作为后辈的谦逊 ,也为了避免陷入对手的预设圈套,玄奘谨慎地请教:请问龟兹有《瑜伽师地论》吗?
现在,木叉鞠多的刁难已经十分明显,直接宣称《瑜伽师地论》不过是邪书。这是对玄奘学养的严重挑战。为了防止辩论陷入被动,便不卑不亢地说到:大师上述提到的那些经典中土已有,但我觉得它们的经意都比较粗浅,《瑜伽师地论》是未来佛弥勒口述的经典。大师如此诋毁经文,难道不怕死后坠入地狱吗?
古代龟兹洞窟壁画上的佛教信徒
眼看玄奘指责自己有骂佛、打诳语之嫌,也意识到了玄奘的意志和学养相当坚定,所以木叉鞠多又将辩论的话柄夺到自己手中:《毗婆沙》等小乘经典你都没弄懂,怎么能说它们不高深呢?
于是,玄奘巧妙地掩藏自己短于小乘经典的弱势反守为攻。论战方式,就是玄奘向高僧木叉鞠多精通的小乘经典《俱舍论》发问。随机抽取其中的经文考验记忆力和理解力。
龟兹石窟中最有名的 孔雀洞
在不断的诘问中,玄奘以极快速度穷尽《俱舍论》中词句,而木叉鞠多如排兵布阵般应对自如。在场的僧众们屏息凝神,围观着本土高僧和外来和尚的辩经对决。只见玄奘信手拈来地选了一句经文,木叉鞠多眼看即将战败,于是颇不在意地回应《俱舍论》中可没这一段呐!
此时,一旁侍座的龟兹王叔智月却毫不避嫌地指出,《俱舍论》中有这一句!在西域,不少有慧根的王族子弟出家为僧,比如南北朝时代的高僧鸠摩罗什的母亲就出自龟兹王族,也许是看不下去本国高僧在辩论中既失才学又失风度,便主动站出来指出了木叉鞠多的谬论。
许多龟兹贵族子弟都会出家礼佛
终于,有来有回地紧张辩经以玄奘的胜利告终。期间,不仅龟兹王叔毫不偏袒本国高僧,作为失败方的木叉鞠多也不计较得失。这场围绕着真理、跨越血统和民族的辩论,无疑是冷酷历史中为数不多的宽容一瞬。
如果玄奘不能渡过这一关,不仅会名望扫地,而且信仰小乘佛教的龟兹国将不会支持求法之旅。好在玄奘以真才实学获得了龟兹人敬重,许多公们给玄奘配备驮马和帮手,以及粳米、葡萄、麦子、梨等食物。
壁画上的龟兹贵族形象 至今仍能在寺院或年画中看到
攀登极限
姑墨国位于塔里木盆地西侧 类似于一个迷你版龟兹
此后,玄奘继续与各类小乘佛教的高僧辩经讲法,如同过关斩将般力挫各种强敌。例如在西面的姑墨国,就遇到语言文字和人种、风俗和龟兹国类似的小乘佛教信徒。但从这里出发再走三百里,就将踏上至关重要的帕米尔高原。
古往今来,帕米尔高原都是环境恶劣的苦寒之地。在低洼地带,路人尚且还能看到草滩和树木,但是翻越雪山的过程中,山壁陡峭如擎天柱般直插云天。无论冬天还是夏天,山顶的积雪终年不化,和白花花的云絮俨然一体。
姑墨国以西 就是环境恶劣的帕米尔高原
在劲风吹拂之下,突然掉落的山石会狠狠砸在众人面前挡路。即使身披厚重的皮裘,寒风、扑面的细沙,也会刺入人的肌肤和骨骼。成条状的冰风如同龙蛇般在大地上纵横千里,稍有不慎就会卷走衣物、行装。
公元628年春季,玄奘和他的小队伍经过了恶心、呕吐、浑身无力和鼻血的考验,成功地踏上了朝思暮想的中亚热土。在他身后,曾有无数东来西往的使者、军人和商队,为了利益和信仰,努力越过帕米尔高原这一天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21:44
目录
概述
地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