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维起(1954年--2023年6月12日),出生于
天津市,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画专业。
人物生平
满维起(1954—2023.6.12),男,1954年生于
天津市,毕业于
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
中国画专业。
曾任中国水墨画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
硕士生导师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副院长。
其作品曾作为国礼由国家领导人赠送日本、韩国重要领导人,曾获第八届
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首届中国乡村田园画展银奖、中国画三百家金奖、中国画坛百杰奖、
联合国“’99世界和平教育”奖等。
曾先后参加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百年中国画展,
黄宾虹学术奖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山东
翰墨缘画廊推荐画家多幅作品被国内外诸多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侗乡暮韵》获“第八届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春风春雨》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侗乡巡诊图》获“首届中国乡村田园画展”银奖;《绿叶山庄》获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画三百家”金奖;《猛洞河畔》获“中国画坛百杰”奖;《桂北雨霁》获联合国99世界和平教育奖等。
作品先后参加:“第三届全国体育美展”、“第四届全国体育美展”、“第九次全国新人新作展”、“全国首届山水华展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全国艺术大展主题创作展览”、“庆祝建军七十周年全国美展”、全国“首届中国画邀请展”、“98中国国际美术年-中国山水画、
油画风景画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
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评为97中国画坛百杰画家之一。
艺术风格
满维起的山水画,可以引发人们思考一个问题: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暴画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因为满维起的画,着眼所在是
西南地区的苗乡、
侗寨等
少数民族风景。这类形象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无论青绿、抑或写意,都是难寻踪迹的。相对传统山水画描绘
中原地区的崇山峻岭与江南水乡的远山近渚,满维起所画的以广西、贵州地区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其创作对象本身就带有一种令人浮想的奇异性。故而他在描绘对象的表现上,本来应该与传统山水画拉开很大的距离,在一种极具
异域性的视觉效果中展现其画面所想表达的对象。这正如西方
风景画,在以写生为基础的创作观念下,不同地域的风光,就自然会引发画面在风格、语言以及最终视觉效果上的极大差异。然而事实上,虽然满维起的画面足以令人一眼辨出。在众多山水画风中独树一帜。但是,这种独特的差异并没有在他的画面中膨胀到一种极致的程度,没有成为他画面中惟一的
视觉元素。甚至相反,这种独特性的视觉元素在画面中是被消融在某种
传统因素的共性之中。那么,在描摹对象与传统山水画具有如此巨大的差异下,满维起的山水画为什么没有如同西方风景画一样,因为表现对象的差异而与传统山水画凸现一种绝对的异样性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将这种原本应该突兀的“特性”消融于某种传统的共性因素中,是满维起对待传统的一种机智表现,也是他自身文化内涵的某种自然流露。其结果便是:满家山水展卷,乍观之下,是令人惊叹的异乡风景;然进而细察,则其山其水,草木繁茂,山体滋昂之中流动着的,是一种传统的意蕴与境界。并且,更为微妙的地方在于:满维起的这种与传统的天生联系,又没有走到用与传统的“共性’’遏制画面新生的“特异”,于是,足以令西方风景画为之叹服的现象在满维起身上显现了:他竟然在传统的共性与个体的特性之中,寻到了一条通融的表现方式,使得其画面在古典精微的简淡与含蓄中显现出现代性的律动,这在西方风景画以革命为发展的风格史中是难得一见的。
应该说,满维起的成功得益于他对传统山水画的深度浸泡。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不同于西方风景画以矛盾与冲突来实现,而是借助对山水本体精神观照一以贯之的。这种差别是
两种文化立足点的差异所造成的,与西方科学
理性精神不同,中国人的理念之中,本体和现象是浑然
不可分的,正如
章太炎曾言:“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那么,这种“体用不二”的实用理性使得中国人没有先验的道,道存在于日常生活的万物运行之中。于是,将道赋予世间万物的中国人反过来又在世间万物中求道,文艺便成为求道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以载道”才可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绘画者亦然,“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升载寂寥,披图可鉴”。而山水画则尤为如此,
宗炳提出了“山水以形
媚道”,
王微提出了“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姚最则提出了“心师造化”’这里的造化不是指自然万物,而是指道在天地之间运行产生万物的过程,正所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因此,所谓“
心师造化”就是指师于万物之中道的运行,后世张躁所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同于此。他的“外师造化”是要求画者在观察万物表象的同时,还要能深刻体悟宇宙造化的内在生命与流动的生机,其结果是要求“中得心源”。然而,心源并非凭空而出,而是画者心中“造化”衍生物象的结果。画者要仿照宇宙之道,造化运行的过程,在其心中创想出心造之物,或是心造之境。它的存在与形式不强求与自然物象统一,而是要求与万物生成的造化方式相统一。那么,精于此道的满维起也就自然不会因为他所面对的“对象”,而放弃中国传统山水画特有的精神审美,走向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冲突与背离的路子上,故而他在画面的营造中,一方面师从西南山水表象上的奇异之景,而另一方面则更为注重在这样的山水中怎样体现对“道生万物”的观照,从而确保他的画面与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精神层面上的一致性,用画面体现出一种心境,一种对感知世界的超越。以这种态度对待传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因为在确保与传统山水画相衔接的基础上,满维起用与传统山水画精神观照相一致的方式消解了西南风景突兀于传统山水画的“不和”之处,但同时也以西南之景丰富了传统山水画的精神内涵,并使两者融会贯通,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山水风格。
这种矛盾之中的融会与贯通在满维起对待古人山水图式的继承与发展中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山水为今日中国山水画坛提供了较为少见的
崇高感,在大都玩弄笔墨小情趣的潮流中,他极力地去表现山川本身高大健朗的质感属性,诚如有些学者所论,这种画面构成与
北宋山水的“
三远”空间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然而,他对古人的“
三远”却并非一种直接的接受,试拿满家山水比较于
范宽《
溪山行旅图》的高远,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满氏高远不同于范氏平面直立的高耸图式,满维起的高耸是一种山体
空间叠加的结果,越往上行,就越多出一种空间上向里推进的
纵深感,以一种大与小,虚与实的对比组合,完成了山体视觉上崇高峻朗的最终效果。他的深远亦然,在山体与山体的前后组合中分割空间的完整性,并以此显现层峦叠嶂的深远空间,再辅以浓淡、黑白、深浅、干湿的对比,或墨与色、或
冷与暖的对比,表现出郁郁葱葱的多层空间的重山之貌,与传统北宋山水图式有着某种同工之妙,但却绝非一种只懂得“脚丫子气”的重复。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一种结果,原因便在于满维起面对的客观物象是远离传统图式的对象,他无法直接简单套用古人的山水图式,为了能够在画面中显现他所面对的山川之景,他就必须将其改换面貌。然而,他的改换又并非是一种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切人到传统图式之中,以传统来消融创作对象的“突兀”,以新貌来突破传统图式的“陈旧”,从而在两者之间获得了一种平衡,并以小青绿的面貌为今日中国山水画贡献了较为少见的健朗力雅的图式风格。
作品风格
从画面的构成看,满维起描绘的风景大都具备几种要素:山岳的高峻、水波的浩淼、峡谷的幽深、云霞的微茫以及树木的苍古。这一类景物很容易让人产生雄强崇高的视觉联想。但满维起画面中的这种崇高性的联想,并非一种压抑悲情的崇高,他的画面以广阔迷茫的空间统汇、融合、调动并选裁这一类景物,常常以相同形状,相同动向的线条重重并置,层层组合,仿佛音乐中重复扩展的乐句,伴随着感情的波澜将画面情绪推向高潮,在形式上具有一种轻松华滋的张力,所以满维起的山水在崇高之中渗透着的是一种轻松而华美的清雅与秀丽。在繁茂丰富的画面内,显现出一派“雄秀清远”的气象,其画清风拂面,绿荫醉人,令人如人幽雅静美之胜地。山石房屋、林木流水被安排得错落有致,情趣盎然,透出几分灵秀的壮美。
满维起的山水属于
密体小青绿,画面多景象,无论方寸之小,抑或丈尺之巨,皆万物繁茂,层峦叠嶂,饱涨着生命力的律动感。而在这样的画面中显现出灵秀之气并不容易,但满维起都运用他独具风貌的小青绿实现了这样的审美追求。
他在继承
青绿山水严谨工细的法度之下,以消退了
火气的青、绿、蓝为主调,衬以墨色的含蓄与凝重,在
色度的
明暗对比及变化中尽现空间的变化与灵动,从而避免了传统青绿的僵硬与单调。
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充实而富有张力,虽然画面常常繁满茂密,大幅满纸,几乎不留空白,但却能安排有序,满而不塞,繁而不密。能够茂密之中见空灵,空旷之中见物象,可谓之满密而不滞,尽显空幽清雅之意。其画造型以中锋勾勒与皴染相统一的方式为主,早期曾作过粗笔触、大块面的山水,而则多以羊毫小笔作大画。
仅就表现方式而言,他的画无论大景小景,山石林木,皆以中锋勾勒轮廓,较少
泼墨,常常于细微之处呈现出隽秀清逸的文人气息,这样的工整与雅致是当今山水画坛少有的收获之一——于崇高的严肃中尽现轻松的华滋,于饱满的丰腴之中渗透灵秀的律动,于厚实的张力中暗示秀美的轻盈,有论者云其画,是在矛盾的性质中获得了一种通融的美感,当为不谬也。
人物著作
满维起作品及技法
平装:32页
于是,足以令西方风景为之叹服的现象在满维起身上显现了,他竟然在传统的
共性与个性的特性之中,寻到了一条通融的表现方式,便得具画面在古典精微的简淡与含蓄中显现出现代性的律动与华滋,这在西方风景画以革命为发展的风格史中是难得一见的。
当代山水画经典
平装:143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内容简介
《中国当代山水画经典:满维起卷》主要内容:时尚是一种潮流,一种风气,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
物质文明因此不断更新,但是也意味着旧物的淘汰。
近代社会文艺活动一大特点就是时尚风气的更新加快,“新潮”、“时尚”、“流行”被趋之若鹜,与之相对的
经典作品难以出现或不被重视。
“经典”就意味着严肃认真的态度,鲜明独特的个性,深刻隽永的内涵,技艺精到的表现。经典之所成立,更要广大界同仁的首肯和人民大众的喜爱,或者说是要经过历史的检验,真是“经典”作品岂易得哉!
本卷为满维起卷,供读者欣赏学习!
相关报导
“大美无言”本是
庄子思想中的精华所在,把它用在介绍满维起艺事的这篇文章中,似乎有些不太吻合。因为他笔下的有关苗乡、侗寨
人文景观的描绘,足以表明他一直游走于生活与艺术的两岸,两岸风光与艺术生命的融合,孕育成充满情感张力的美感视觉,让人一下子陶醉在笔墨交织的艺术世界里。只是,从这里领悟到了艺术品质的朴实与无华,感受到了艺术人格的坦率与真诚。或许,这就是满维起所具备的“大美无言”了。
满维起的绘画创作大多以饱蘸的笔墨、朴素的情感勾勒出表现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处风景的画作。他眼中的苗乡抑或侗寨在他的笔下幻化为一幅幅色彩绚丽、
古典优雅的画卷,并将想象的空间拓宽到精神的层面。其作品中树木的高低、山石色泽的映衬、房舍与流水的呼应,都展现出
中国画传统的渊源。枝叶、山石的
表面形态,讲究各种
皴法的并用,注重笔势的顺、逆、顿、挫,使
艺术载体在爽快的笔墨中发挥了自然的
美感效应。点与线、
线与墨、墨与色以及块与面也都表现出
刚与柔的特性,许多
美术评论家大多将此理解为画作的质感。其实,质感属于
西方美学概念范畴,它是指对象的表现力度,内容是指质地——物质的属性。如若,以质感去分析中国画,就会似是而非。无疑,这刚与柔便是满维起艺术作品中的写形存质。
个人作品
作品图集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