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子沛,江西
吉安人,
信息管理专家、科技作家,《大数据》、《
数据之巅》、《
数文明》、《
数商》作者。先后担任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副主席、中国旅美科技协会
匹兹堡分会主席,在国内有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客座研究员等兼职。毕业于
卡内基梅隆大学,系
微软认证高级程序员,曾居美国
硅谷。
人物生平
本科毕业于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后在
武警部队和政府部门工作十年,期间开发过全国第一个
反偷渡遣返
信息管理系统,担任过边防
巡逻艇的指挥官,多次立功受奖。涂子沛于2003年至2005年就读于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获
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后辞去公职赴美读书,获
卡内基梅隆大学公共管理硕士、
信息科学硕士学位。在美期间,先后担任软件公司的
数据仓库程序员、数据
部门经理、数据中心主任、亚太事务总监、首席研究员等职务。曾为《
南方都市报》、《
时代周报》、
艾瑞网等多个报刊网站撰写专栏。
著有《大数据》、《
数据之巅》、《
数文明》、
《数商》等。
2014年12月任
阿里巴巴副总裁,分管大数据方面事宜。在
澎湃新闻的专访中,涂子沛表示:“我之所以回来,并不是寻找落叶归根的文化
归属感,更多是参与一种新社会、新秩序建设的
使命感。”
2015年1月在专栏文章中提出“
数据外部性”概念。
出版著作
《大数据》
副标题: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
出版时间:2012年7月
中国大数据领域第一本专著,引领了
中国社会对
大数据战略、数据治国和开放数据的讨论。
入榜《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好书”,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第四届中国
软科学前沿探索奖,《
罗辑思维》死磕书目。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
广东省财政厅调研时,向全体干部推荐《大数据》一书,并在讲话中说:“我希望大家能认真读一读这本书,带着问题读,带着想法读。”
史学大家、
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荣誉讲座教授
许倬云评价该书:“我们要对涂子沛先生致敬与致谢,因为他为华文世界提出一个重要的话题。”
哈佛大学商学院访问教授、全球顶尖
管理咨询师达文波特,为中国政经两界智库建言:“无论是对中国政府,还是就中国的商业组织而言,《大数据》都是一本重要的书。”
《数据之巅》
副标题: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
出版时间: 2014年5月
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以宏大的
历史观、文化观、大
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
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
从美国建国之基讲起,通过阐述初数时代、内战时代、镀金时代、进步时代、抽样时代、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系统梳理了美国数据文化的形成,阐述了其数据
治国之道,论述了
中国数据文化的薄弱之处,展望了未来数据世界的远景。
“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涂子沛先生不仅意在传承
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大数据正在撬动中国的
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郭为先生称赞该书为“一部精彩纷呈的时代杰作!”“没想到作为
IT产业内的大数据技术,竟然可以这样写,如此自然流畅地与美国的
社会发展、民主进程融合在一起。” 继《大数据》之后,“再次被震惊”。
中国金融博物馆理事长
王巍先生评价该书“厚重”,“令人意犹未尽”,“用语殷殷”,“穿行在中美两国的历史中,努力发掘各个大数据改变观念、改造社会、改革制度的故事,无论人与事件,都是栩栩如生,发人深省”。
《
罗辑思维》死磕书目,第二季第18集“大国不能不识数”。
2014年9月,被列为
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强素质 作表率”
读书活动推荐书目。
出版图书
子沛语录
一个真正的
信息社会,首先是一个
公民社会。(《大数据》,题记)
“大数据”之“大”,更多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科技”、“大利润”和“大发展”。(《大数据》,P57)
美国这个国家,虽然年轻,但相信数据、使用数据,却有着深厚的传统。 数据被视为科学的度量、知识的来源; 没有数据,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
政策制定,都寸步难行。(《大数据》,P61)
数据收集和
数据分析必须成为基层部门的一种文化,一种
管理哲学。(《大数据》,P82)
永远不要怀疑那一小部分有思想并且持续努力的公民能够改变这个世界,事实上,人类的历史从来都是这样。(《大数据》,P239)
由于互联网的发明,“开放”已经成为
人类社会一个不可逆转、不断加速的
社会思潮。如雨果所说:你可以阻挡一支入侵的军队,但你无法阻挡一种思想。在这个浩浩荡荡、不断前进的世界大潮当中,我们将发现,中国如果不跟上,我们的处境将会越来越微妙、越来越尴尬、越来越孤立。(《大数据》,P333)
收集数据、使用数据、
开放数据,都是
大数据时代我们中国人需要一一面对的挑战。这三大挑战,没有一个不是任重道远。但这些挑战,也是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彻底摘掉“差不多先生”文化标签的重大历史机遇。如果在这个数据意义凸显的时代,我们还抓不住这些历史机遇,继续漠视数据、拒绝精准、故步自封,等待我们的,还将是一个落后的100年。(《大数据》,P333)
大数据不是矿藏,而是土壤,开放的数据即为土地上的河流,河流流过之处,就会孕育起发达的数据文明。(采访)
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数据文化的匮乏,是中国之所以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设这种文化,
中华文明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数据之巅》,题记)
数据之巅的“颠”有三个维度: 一是技术维度,即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让机器使用数据, 通过
机器学习实现智能化;二是
文化维度,登上数据之巅,俯览数据文明的兴起; 三是政策维度,大数据的建设需要站在巅峰之上的顶层设计。(演讲)
对一个国家来说,统计什么、不统计什么,其实是个
政治问题。……要统计一件东西,必须要有清晰的边界。……首先要清楚地定义什么是“1”。(《数据之巅》,P14)
无论是霍尔瑞斯的发明、
IBM的崛起,还是第一台商用计算机的出现,都离不开美国人口普查产生的庞大数据。……令后人不胜感叹的是……一个
政治决定,历经百年演变,却推动美国登上了信息技术的巅峰,引领全世界迈进了一个新的
社会形态。(《数据之巅》,P110)
面对错综复杂的
利益冲突和政治压力,话不用多说,就让数据来一决高下!(《数据之巅》,P142)
一个国家的开放,应该首先指向它的内部……和对外开放相比,内开放更加重要,它决定了一个国家长期的发展和命运。……内开放不仅关系到公民的自由、权利,还是政府管理社会、调控市场、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将像传统的“人、财、物”一样,成为重要的
生产资料和
创新资源,内开放的程度,将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一个社会创新的活力。(《数据之巅》,P216)
数据就是静态的历史,历史就是动态的数据。历史的碎片,就是游离的数据;历史的迷雾,就是模糊的数据;历史的盲点,就是缺失的数据。用数据构建的历史,因为精确的细节而永远鲜活,数据越丰富,后世的
历史学家也就越能经由数据更好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数据之巅》,P336)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面上是
科技竞争、经济竞争,但归根结底,还是
国民素质和文化的竞争。没有一个健康、理性、与时俱进的文化,一个国家就难以变得强大,本书的努力,就是试图在中国,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变成一个
文化符号,将大数据这个高端精英的话题变成一个大众话题,使数据文化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融入中国人的意识和血液。(《数据之巅》,P338)
我们研究美国、学习美国,并不是为了成为另一个美国。学习始于模仿,但好的学习,目的是超越。对中国而言,甚至“超越美国”也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为世界进步做出更多、更突出、更前沿的贡献,就像
柴洪峰先生说的,要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讲述自己的故事、重放民族的荣光。(P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