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九世纪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初叶,中亚的
阿古柏、
俄罗斯帝国侵入中国新疆(参见词条
阿古柏事件),日本构衅于台湾(参见词条
琉球事件)。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与日本交涉失利后,外部危机日益显著。
主政的恭亲王
爱新觉罗·奕訢和军机大臣
瓜尔佳·文祥担忧海防力量不足,
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李鸿章等持议海防虚备,急需筹备,而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
而与李鸿章持论相反的湖南巡抚
王文韶则认为,“但使俄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应当专意于西北塞防。
以陕甘总督
左宗棠为首的朝臣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对海防的重要性不表异议,但他们力主不应当用牺牲边防的办法来办海军。如果中国不能将新疆叛乱平定,俄国人就会继续蚕食西北领土,西方列强也会从沿海进攻作为呼应。俄国与日本或西方列强相比,其威胁更大,因为俄国和中国有共同的边界线:俄国既可由陆路,亦可由海路进入中国,而日本和西方国家却只能由海上进入中国。他们将俄国的侵扰喻为心腹之患,而西方国家的威胁只是肢体之病。左宗棠强调,西方列强通常为了商业特权而开仗,而俄国除了追求商业的让步外,还有领土要求。因此,左宗棠坚决要求发兵西征,收复失地。
正在清廷争论时,新疆的危机迟迟未能终结,清廷遂于
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任命
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四月命李鸿章、
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不久后,左宗棠挥师入疆,采用“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于光绪三年(1877年)剿灭阿古柏侵略势力,收复除俄国占据的
伊犁外的全疆土地。李鸿章则着力于
北洋水师的建设,但于抗御外国侵略效用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