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位于河南省
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依山而建,坐东面西,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汉代
建筑风格,主馆两侧各有一个厢房和阙楼。纪念馆以“天下客家、根在河洛”为主题,总建筑面积3600余平方米,馆内分上下两层。该馆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归乡”五个主题展厅为脉络,将故事线与情感线体现在整个游览线路中,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的客家故事。
洛阳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迁出地,据史料记载,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人攻陷京师洛阳城,史称
永嘉之乱。中原汉人离开西晋京师洛阳城,南过
洛水,出大谷关,沿洛阳—南阳—襄阳古道到达江汉平原,史称“
衣冠南渡”。离开了大谷关,标志离开了京师洛阳,离开了中原,离开了家乡,只得以“客”为家,逐步形成了客家人。
大谷关即“八关”之一。东汉中平元年置“洛阳八关”,大谷关遗址位于西晋洛阳城南40余里,今寇店镇水泉村南,系汉魏晋时期由京都洛阳通往
汝州、
南阳、
许昌的要道,也是永嘉之乱后,京师洛阳一带汉人南迁的主要通道。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省洛阳
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在河南省偃师市。一千多年来,他们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参加研讨会的代表们认为,客家的第一次迁徙发生在
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当时的国都,正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客家先民首次南迁纪念地的标志性景观遗存多集中在偃师市,以偃师市为中心的伊洛平原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地区,因此是客家文化的源头。研讨会上,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
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市赠予“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
永怀
河洛间,煌煌祖宗业。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也是
河洛文化的源头和
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是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出发地。如今的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西晋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地”,已被命名为古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点,也是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宝贵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在客家文化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客家之源纪念馆项目位于
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万安山文化旅游区东端。该项目坐东面西,依山傍水,为汉代建筑风格,由客家之源纪念馆、姓氏文化园、围屋风情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客家之源纪念馆以西晋时期发生的“衣冠南渡”事件为背景,采用现代声、光、影技术与文物复制品相结合的方式,还原客家人南迁的历史画面;姓氏文化园将设立姓氏宗祠,供客家人立碑、植树缅怀先人;围屋风情园将承担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职能。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全球客家人及广大游客提供寻根朝圣、文化交流、会议商务、休闲旅游及餐饮住宿等全方位服务。
客家之源纪念馆作为大谷关项目“关、馆、道、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0年5月开工。该纪念馆坐落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占地面积2413平方米。建筑为合院式布局,呈汉风建筑风格,主馆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和阙楼,整体建筑雄浑大气、古朴秀丽。纪念馆总建筑面积为3600余平方米,馆内分上下两层。纪念馆以“天下客家 根在河洛”为主题,分为拜祖
祭祀大厅和纪念馆主题展厅两大区域。一层中厅为拜殿,迎面墙上呈现着一副大型主题浮雕墙,以恢弘的画面展示出
中华文化的“根与源”;一层序厅内以“根在河洛”为主题,一颗象征着“根深叶茂”的大型装置树矗立在展厅正中,寓意着扎根千尺的河洛沃土与播衍四方的
客家儿女。
在一层与二层的主题展厅里,以“原乡”“离乡”“他乡”“望乡”与“归乡”五个部分为脉络,运用场景壁画、
沙盘展示、多媒体技术、景观雕塑及沉浸式观影剧场等多种形式,展示
河洛文化的源远流长、客家先民的悲壮迁徙、客家文化的河洛遗风、谱牒匾额的祖源密码、寻根问祖的感人故事、今日
洛阳的辉煌成就,以“对望”视角,对望祖地,对望客家,古今辉映,情感升华。同时,将故事线与情感线体现在整个游览线路中,讲述了一段段跨越千年、感人至深的客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