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面又名长寿面、月子面。是湖北东部地区传统小吃,盛产于
武汉市
新洲区、
黄陂区、
黄冈市、
黄石市等地区,纯
手工制作,无需油炸。
菜品特色
油面,又名黄面、凉面。讲究的是用盐、土碱、
蓬灰水和面,抻成一种银丝细面,经煮熟后再用凉开水漂洗,放在
案板上晾干表层水分,然后在面丝上撒抹一层熟
清油,即成金黄、油亮的油面,令人望而垂涎。
纯
手工油面,中华老字号品牌。又称龙须贡面、
挂面、须面、龙凤见喜、福禄喜面、寿面等。龙牌贡面历史悠久,明末见于市场,清代被选为宫廷食品,故有“龙须贡面”之称。以优质面粉、茶油、薯粉、食盐等原料,手工精制而成,细如游丝,具有爽而不腻,滑而不糊、口感不粘,易于消化等特点。营养丰富,并具有键脾胃、降血压、发伤感、
祛风寒、催
母乳等功效,是老、弱、病人、孕妇、婴儿的理想食品。
油面其实一点也不油,只不过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因为使用了
菜籽油才得名的,这样制作出来的
面条很滑溜,并且因为加入了盐,所以味道是很咸的,食用的时候是不能再放盐的。虽然经过了晾晒,但是彻底制作好的油面还是有点潮湿的。
油面本身就有很好的鲜味,想吃的时候也很简单。最简单但是仍然非常好吃的方法就是,把
铁锅先烧热,把
猪油融化后盛在碗里,然后锅里
添水,放入面条煮,等面条煮熟了就盛进一个个的碗里,在上面浇
上之前融化好的猪油,每个人自己把面条和着油在碗里拌一拌就可以吃了。尽管没有加入任何调料但是味道仍然鲜美。因为油面的条件已经决定了它的美味事实了。
做法
黄陂乡下的一户农家,您现看到的不是普通的挂面,它是通过多种工序,
手工制作而成的黄陂油面。您看到的已经是油面的晒面工序,这之前还有很多道工序,让我们去看一下。
油面是黄陂的
传统美食。
蔡家榨街道长岭岗村吴师傅是村里一家制作油面的食品工匠。他告诉记者,制作油面必须选用上等白面,并根据室内温度加入适量的盐。经过一段时间的
醒面后,吴师傅和夫人开始刷油、盘面。
吴晓林:(上筷子了!)吴:转一道要分一道,要分得开呀!出面的时候要上下分开,不然都连起来成了一根。记者:(那是粗点的好吃,还是细的好吃呢?)吴:(根据个人的口味,有的人喜欢粗的,有的人喜欢细的,一般是喜欢细的占多数。)
如何把面拉细可是个细致活。吴师傅把盘好的半成品面一挂挂地放在二米高的面架上,从上到下,经过三次抻拉,面条才可以一根不断地达到二米长。再用两根特别的筷子不停的挑面,细条面才能分开。我们在现场试了一下,很简单的分面过程,也需要细心和耐心才能完成。
吴师傅从十八岁开始,已经做了三十年了。这是纯手工做的,工序大多了,一个人一天最多来五十斤。这个面卖不了多少钱,我是想把这个传统留下来。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制作过程,吴师傅把制作成功的油面
扎制起来,就是成品了。
据了解,作为当地传统的土特产,黄陂油面一直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种
手工面条外观圆直雪白,口感柔爽,而且营养丰富。如果您
有机会到黄陂蔡榨街,一定不要忘了给亲朋好友带一份回去。
营养价值
油面的购买不是简单的货币和实物的交换,我们当地有一个很形象的叫法,叫做“换面”。就是说如果要去买油面的话,人们是说“我要去换面”。因为正统的做法是用麦子换油面,再加上每斤油面的
加工费。也就是说如果去买油面的话,人们不仅要带上麦子,还要带上钱。当然时代总是变的,我记得后来人们为了图省事,可以直接拿钱去买,麦子多的人家也可以全部是用麦子换而不用出钱了。
我还记得小时候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能看见制作油面的人家会在天气晴朗的时候把制作完成的油面扛出来晒的样子。油面很细,无数的油面丝在特制的晾晒架子上一起直直地垂下来,风一吹的时候,细细密密的油面丝会随风轻微摆动,看上去就和讲究的人家里的珠帘子一样的感觉。
和所有的传统手艺一样,制作油面的工艺也被后来大量出现的切面强烈冲击着。切面就是全国各地的超市里都有卖的包装好的干面条。由于低廉的制作成本、简单的工艺和量产,使得切面很有竞争力,油面的生存岌岌可危了。以前,女子
生孩子亲戚送的贺礼中必须有一样的就是油面,但是后来渐渐换成切面了。
清
乾隆年间,
太谷县即有
油馍、
油食等
油炸食品。到咸丰、同治时,西街“隆盛长”(原名“隆盛昌”)开始生产油面,专供大户人家食用。后来“文”字号(文元堂、文令堂、
文成堂)增加原料,改进工艺,使油面更富特色。“文”字号逐渐取代“隆盛长”,成了制作、经销油面食品的大字号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