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漪,原名文漪,字斐予,江西泰和人。清光绪7年(1881年)出生于南溪乡曲江村一个书香之家。汤漪幼承家学,读书刻苦。清光绪29年(1903年)汤漪参加南昌
乡试中举人,自此名显于乡。因科举废除,西学
日兴,汤漪受时代革命维新思潮影响,胸怀改变国家命运的抱负,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留学期间,汤漪参加了同盟会,因其积极参加各项革命活动,在留学生中威望显著。
履历
清光绪32年(1906年)汤漪毕业于日本庆应大学预科,但他并不满足东洋文化,后又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学习西方文化。清光绪33年(1907年)汤漪进入美国密西根大学预科学习。清
宣统元年(1909年)毕业。清
宣统2年(1910年),他又先后游历考察了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奥国、俄国。清
宣统 3年(1911年)汤漪返回祖国,适辛亥革命。同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
首义成功,成立了
湖北军政府,
汤化龙、
黎元洪联名通电全国响应。10月23日江西九江新军率先攻占湖口、马当要塞,成立
中华民国驻浔军政分府,推马毓宝为九江
都督。10月31日南昌新军亦举义反清,成立江西军政府,推
协统吴介璋为江西
都督,江西省宣布独立。汤漪因积极参加江西新军起义,成为南昌风云人物,被公推为江西军政府
都督代表,赴上海出席各独立省都督代表会议。
清宣统3年(1911年)11月15日各省
都督代表通过“武昌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以鄂军都督执行中央政务的议案。11月24日各省
都督代表转赴武汉中央军政府。12月3日颁布了由
汤化龙、宋教仁起草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2月4日各省
都督代表议决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14日各省
都督代表转赴南京。12月29日各省
都督代表在江苏咨议局礼堂召开会议,推举浙江都督代表
汤尔和为会议主席,主持临时大总统选举,出席大会的有17个省独立代表,共计45人,每省只有一票表决权,汤漪与江西其他代表王有兰、文群协议投了
孙中山一票,因而孙中山以16票当选为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会后由
汤尔和主席代表各省
都督代表赴上海迎请孙中山先生至南京。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于
南京总统府宣誓就职,汤漪荣幸地参加了总统就职仪式。
1912年1月2日,代理临时参议院首次召开大会,出席者基本还是原各省代表,正、付议长因生病或公务在外,于是改选广东代表赵士北和广西代表
马君武为正、付议长,代理临时参议院,还推举确定
王正廷、汤漪、
林森负责庶务,马君武、时功久、欧阳振声负责验凭,对《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作了修正。同时选举
黎元洪为临时付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8日临时参议院成立,汤漪当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并被临时参议院推选为法律审查员,同时汤漪还出任《民国报》主编。2月12日清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次日
孙中山亦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荐举
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
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并派教育总长蔡元培为代表,迎请袁世凯到南京宣誓就职。但
袁世凯不肯受南京革命党控制,令
曹锟在京制造混乱,而后以北京不靖拒绝南下。临时参议院为迁就
袁世凯,被迫同意袁世凯建都北京的提议,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民国元年(1912年)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移北京。4月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本院亦迁移北京,汤漪亦随临时参议院迁至北京。1912年8月5日至11日,同盟会推举宋教仁、
仇亮、刘彦、汤漪、
张耀曾、李肇甫,统一共和党推举马麟翼、彭允彜、王树声、张寿森、
谷钟秀、
殷汝骊,
国民共进会推荐
王宠惠、
徐谦、
陆定、沈其昌、王善荃、蒋邦彦、马振宪、姚憾,共和实进会推荐虞熙等为代表,商量合并事宜。8月24日孙中山先生应袁总统之邀抵达北京。8月25日上午10时
孙中山出席同盟会于虎坊路3号湖广会馆为其举行的欢迎仪式,同日下午同盟会、统一共和党、
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在湖广会馆内,召开五党联合组成“国民党”会议,选举孙中山为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代),公布国民党党纲:1促成政治统一;2发展地方自治;3实行种族同化;4注重民生政策;5维护国际和平。
8月26日
孙中山单独会见汤漪道:“袁总统才大,予极盼其为总统十年,必可练兵数百万,其时予所为之铁路20万里亦成,收入可决每年八万万,庶可与各国相见。至铁路借款,须向欧美大银行直接议借,不必由在京银行团经手,袁总统意欲中美联盟,予不谓然。至首者地点,宁、鄂两处最好。无已,则宜在开封,容当与袁力商云”。
9月4日下午6时国民党在迎宾馆召开理事会,决议成立总务部、政事部、文书部、交涉部、政务研究委员会、会计部,分管国民党理事会各项事务,汤漪被理事会推选为政事部主任,成为
孙中山理事长的重要助手。
民国2年(1913年)4月8日民国第一届国会开会,临时参议院宣告解散,同时参议院正式成立,汤漪当选为参议员,其首倡高薪养廉,提议参议员年俸5000元议案,被参议院通过。6月宪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汤漪当选为委员长。10月4日汤漪主持修订了《大总统选举法》,并于宪法会议议决通过。10月14日汤漪于天坛祈年殿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
天坛宪法草案》,共计11章113条,宪法规定政府组织采用内阁制,以限制总统权力。
袁世凯为与议会争夺宪法公布权,唆使美国人古德诺、日本人有贺长雄撰文攻击汤漪主修的《天坛宪法草案》,并派
施愚等8人前往宪法起草委员会干涉
制宪,当即被委员长汤漪拒绝。10月25日
袁世凯恼羞成怒指使各省
都督、民政长通电反对《天坛宪法草案》,谓宪草为汤漪等国民党议员操纵。汤漪对
袁世凯的强权政治不予理采。10月31日汤漪坚持召开宪法起草委员会议经(三读)程序议决通过《天坛宪法草案》,并向参议院弹劾
袁世凯。
袁世凯气急败坏下令将汤漪逮捕下狱。11月4日又下令解散国民党,派兵追缴国民党籍国会议员证书及徽章,宣布取消各省议会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国会400余名国民党议员资格被剥夺,参众两院不足法定人数因而陷于停顿。宪法起草委员会因汤漪被捕群龙无首,11月10日被迫宣布解散。
袁世凯的专制暴行激怒了众议院议长
汤化龙奋起为国民党议员申辩,并与袁世凯针锋相对的斗争。12月15日
袁世凯成立政治会议以取代国会。民国3年(1914年)1月10日又下令停止两院现有议员职务。孙中山先生为维护宪法,反对专制政府,决定再造革命。7月8日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以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汤漪经同乡李国珍保释出狱,与
张耀曾、谷钟秀等发起组织
民宪党,配合中华革命党为“实行民权,民主两主义”而斗争。
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
袁世凯因
复辟帝制,在全国一致声讨下病逝。6月7日副总统
黎元洪宣誓就任大总统。8月1日宣布国会复会,汤漪仍出任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草案。11月19日为加强
民宪党的力量,汤漪、张耀曾、谷钟秀等在宣外大街江西会馆内成立“政学会”,以“研究政务,实行改进”为宗旨,在
政学系的支持下,汤漪主修的宪法草案,经三读通过,
政学系因而成为国会中最强大的政治团体。
民国6年(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
段祺瑞为首的亲日派主张对德宣战,然却遭到亲英美派的
黎元洪总统的反对。3月14日
段祺瑞在参众两院的支持下通过了“对德绝交”议案。但
段祺瑞不满足于对德绝交,一昧要对德宣战,因而遭到国会的拒绝。5月10日
段祺瑞因恼羞成怒指使公民请愿团包围众议院殴辱议员,企图强迫议会通过参战案。政学系领袖
谷钟秀愤而辞去农商总长以示抗议,内阁部长亦相继辞职。5月23日
黎元洪总统以内阁内仅
段祺瑞一人不足信任而将其免职,令
伍廷芳代行总理之职。
段祺瑞不甘失败唆使
张勋入京倡乱,并指使各省独立,又在天津设“各省军务总参谋处”,派兵威逼北京要求
黎元洪解散国会。6月12日
黎元洪被迫宣布解散参众两院。7月10日
孙中山为反对解散国会维护《临时约法》率领海军起义舰队抵达汕头,提出再造政府恢复国会,号召国会议员赴粤召开国会。汤漪等
政学系议员立即响应
孙中山护法号召纷纷南下广州,8月25日赴粤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因到会议员仅有150余人不足法定人数,故称国会为“非常国会”。非常国会推选汤漪为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长,8月30日议决通过汤漪主持起草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共13条。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
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出掌护法军政府军政大权,对外代表
中华民国。9月10日
孙中山在广州宣誓就任海陆军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正式成立。但广西
陆荣廷和云南
唐继尧,欲承认冯国璋为总统,故拒绝出任护法军政府元帅,并联合
政学系议员抵制大元帅孙中山专权。
民国7年(1918年)1月15日
陆荣廷、
唐继尧、汤漪发起成立西南各省联合会与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军政府分庭抗礼。汤漪在非常国会鼓动道:“西南各省同为自主之主体,同为独立之政府,地位处于平等,责任期于同负,因无设军政府之必要”。1月20日汤漪起草了《护法各省联合会议条例》,名为拥护约法,保障国会,征讨祸首,戡定内乱,巩固统一基础,敦促宪法之成立而设。实以此条例为西南各省联合会之法宝与
孙中山军政府抗衡。同日
中华民国护法各省联合会在广州成立,推举
岑春煊为议和总代表,
唐继尧、
陆荣廷为军事总代表,决定甩开护法军政府直接与北方冯国璋议合,但因遭到
孙中山的极力反对,各省联合会被迫宣布取消。
政学系在非常国会中占有120席位,后汤漪又提出将各省联合会与军政府合并,改组为联合政府。汤漪起草了“联合政府组织草案”称:“军政府有政府之名而亡其实,联合会议有政府之实而名不符,……兹为统一护法主要势力,将军政府与联合会议合并为一机关”。2月2日护法军政府、非常国会、广东
督军署及各省代表召开联席会议,会议讨论了汤漪的联合政府组织倡议,通过了以军政府及护法联合会,并改组为“联合政府”的议案。1918年5月4日,国会非常会议开会,出席议员80余人,由汤漪提出《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赞成改组军政府者40余人,超过4票通过。
孙中山当日命
居正将大元帅辞职咨文送交国会,并通电辞职。通电悲愤说:民国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公布《军政府组织大纲》,文不才,被举为大元帅。虽自知弗能胜此重任,然国家多难,匹夫有责,文忝在手造民国之列,不能视大法之沦亡而不救,用是不避险艰,不辞劳瘁,以为护法讨逆倡,使吾国及友邦之人咸晓然于军政府之职志。他又说: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故军政府虽成立,而被举之人多不就职,即对于非常会议,犹莫肯明示其尊重之意。内既不能谋各省统一,外何以得友邦之承认。文已力竭声嘶,而莫由取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斯之谓矣。然个人之去就其义小,国家之存亡其义大,文之所以忍辱负重以于今者,良以责任无人,非得已也。文本匹夫,无拳无勇。兹仍愿以匹夫有责之身,立于个人地位,以尽其扶助民国之天职。谨略述颠末,向国会非常会议辞大元帅之职。会后汤漪拟定了《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将军政府单独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取消大元帅一职,改设七政务总裁。5月18日非常国会通过汤漪起草的《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5月20日非常国会选举
唐绍仪、
唐继尧、
孙中山、
伍廷芳、
林葆怿、
陆荣廷、
岑春煊七人为总裁,自此护法军政府被非常国会及西南军界所控制。5月21日
孙中山因失去主导权离粤返沪。
民国7年(1918年)10月9日广州非常国会议决委托军政府代行国务院职权,摄行大总统职务,推举
岑春煊为主席总裁,汤漪以军政府参议之职协助政务总裁岑春煊制定国策。10月23日北京政府总理
钱能训代表新当选总统的
徐世昌致电
岑春煊请设法进行南北和平谈判。11月16日
徐世昌总统发布停战令。11月22日广州军政府亦公开响应通令休战。民国8年(1919年)2月20日在英、美、法、意四国公使的斡旋下南北和平会议在上海召开,
广东军政府代表
唐绍仪提出取消中日军事协议及参战军。停止参战借款,恢复旧国会等议题,但却遭到北方总代表
朱启钤的反对,因而和平会议搁浅。
民国8年(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
五四运动”,全国各地工人、学生、商人相继罢工、罢课、罢市,并成立“全国学生联合会”,推举汤节之等为全国学联顾问领导全国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打击下,
徐世昌、
钱能训已自顾不暇,南北议和亦被迫中断。民国8年(1919年)10月10日隐居上海的
孙中山通过五·四运动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决心再造革命形势,宣布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以别于前国民党。民国9年(1920年)西南军阀发生内讧。8月12日
孙中山抓住时机下令
粤军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同日
广东军政府海军部长
汤廷光在李福林、魏帮平的支持下逼粤
都督莫荣新下野,夺取广州政权,广东各届和平维持会公举汤廷光为广东
督军兼广东省长。10月底桂系战败,汤廷光电邀
孙中山回粤主政。11月29日
孙中山又返广州重组军政府。
民国10年(1921年)4月7日广州非常国会复会,通过汤漪主持起草的《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并选举
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取消军政府。5月5日
孙中山于广州宣誓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领导广州政府。
孙中山决议北伐以武力统一全国,但却遭到
陈炯明的反对,
陈炯明乘
孙中山出兵广西控制了广东政府,断绝了北伐军军需供应以阻止
孙中山北伐。民国11年(1922年)4月21日
孙中山免去陈炯明广东
省长、
粤军总司令、内务部长之职,只保留其陆军部长之职。6月6日零晨2点
陈炯明发动叛乱,派兵攻打总统府,孙中山登上
永丰舰指挥平叛,但因外援不至平叛失败。8月9日
孙中山被迫离粤经香港辗转返回上海,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陈炯明统治了广东,非常国会的使命宣告结束,议员相继迁往昆明、重庆。
民国11年(1922年)6月通过第一次
直奉战争壮大起来的
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直系统帅
曹锟驱逐了大总统
徐世昌,重扶
黎元洪出任总统。8月
黎元洪在北京恢复第一届国会,参、众两院议员相继汇聚京师。10月11日国会举行第三期常会,汤漪再次当选为宪法委员会委员长主持修改宪法。
曹锟欲控制国会,其为争取总统选票以碳敬、冰敬名义向议员行贿,并按月发给议员津贴。孙中山、
段祺瑞、
张作霖反对
曹锟贿选总统,敦请汤漪将旧国会迁往上海。在汤漪的游说下,700多名议员南下上海。但因上海议员每月只能领到300元津贴而北京议员月收入600余元,因而在沪部分议员受金钱诱惑又纷纷返回北京投靠
曹锟。民国12年(1923年)6月6日在
曹锟的指使下
直系军阀政客迫使国务总理
张绍曾下台使政府陷于瘫痪。6月7日
曹锟又策动军警组成“公民团”,向
黎元洪总统索饷,并围困黎宅。6月13日
黎元洪被迫宣布辞职交出大总统印。
曹锟发动的“
北京政变”为其上台扫清了障碍。
曹锟欲当总统,他在北京甘石桥设立了议员俱乐部,作为进行大选的活动机关。凡参加“宪法会议”的议员,每次会议发出席费20元,每周参加常会的议员可领出席费100元,通过高价收买,国会800名议员,竟有500多名议员参加了议员俱乐部。10月1日
曹锟送给俱乐部议员每人一张支票,特殊票为1万元,普通票为5千元,共有551人领取了支票。10月5日上午10时
曹锟见议员俱乐部人数已达法定人数则召开国会选举总统,到会议员593人,曹锟以480票当选为总统,时称“贿选总统”。汤漪坚持真理,不肯向强权低头,坚决反对贿选,他拒绝投票,因而被国人所推崇称其为“超然派”。汤漪为反对曹锟贿选总统结为政治同盟。
民国13年(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
直奉战争爆发,双方各投入20万兵力,战斗异常激烈。10月22日正当大战方酣之时,直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与第二路援军司令
胡景翼、北京警察副司令
孙岳率部回师北京,发动了“
北京政变”,囚禁了大总统
曹锟,成立“
中华民国国民军”控制了京津地区,暂请
黄郛组织临时摄政内阁,并邀请
孙中山进京共商国是。冯玉祥使直奉大战风向逆转,
吴佩孚战败南逃武汉,
张作霖乘势指挥
奉军入关夺占了直、鲁、苏、皖及上海等省市。11月24日在
张作霖的军事威胁下,冯玉祥被迫接受
张作霖的政治主张,请
段祺瑞出任
临时执政。12月13日
段祺瑞宣布正式辙销第一届国会,抛弃《中华民国宪法》,决定召开善后会议抵制
孙中山主张的“国民会议”。
民国14年(1925年)2月1日
段祺瑞不顾国民党议员的反对,在北京召开“善后会议”,在汤漪的努力下,始足法定人数。2月13日善后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推举
赵尔巽为议长,推举汤漪为副议长。
段祺瑞想通过善后会议达到自己独揽军政、财政大权,但却未获成功。7月
段祺瑞成立临时参政院参政会,汤漪当选为临时参政院参政会副议长参政,协助段祺瑞主持国政。8月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汤漪当选为理事,再次成为北京政坛上的巨星。10月
奉军将领
郭松龄倒戈反张,一路势如破竹直驱奉系老巢沈阳,冯玉祥因恨
张作霖背信弃义,暗中支持郭松龄反张。
郭松龄败死,张作霖深恨冯玉祥,则联合
吴佩孚合攻国民军。
段祺瑞欲联奉反冯为
张作霖内应,但被冯玉祥侦知先派国民军逼其下野。
民国15年(1926年)1月7日
段祺瑞被迫拟定下野通电送电务处发电,但汤漪认为冯玉祥下野,
张作霖亦有下野之意,而张之江又通电拥段局势有所缓和,于是劝段祺瑞放弃下野之念,汤漪又派人从电务处追回段祺瑞下野通电。1月8日因消息已经走漏,各报都披露了
段祺瑞下野之电文内容,使段祺瑞处于被动。国务总理许世英见
段祺瑞变卦,前来劝段祺瑞通电下野,汤漪责怪道:“你为什么迫执政限期下野”? 许世英无言以对,不再提下野之事,扬言辞去国务总理职务,后由鹿仲麟出面将许世英请回事态才未扩大。汤漪见国民军逼宫甚烈则亲自将
段祺瑞前电加以修改。汤漪是民国立法专家,精通法律,他将原电文中的下野之事删去,以温和口吻通电。许世英扭不过汤漪,被迫同意按汤漪修改的电文播发。1月9日电务处播发了
段祺瑞的通电,因内中未提段祺瑞下野之事,因而引起国民军的不满。民国15年(1926年)4月国民军战败,临辙出北京前国民军包围了执政府,
段祺瑞仓皇逃进东交民巷德国东方汇理银行避难,才未当了国民军的俘虏。国民军退出北京,
张作霖入主京师,
段祺瑞欲联张拒吴,但张作霖不加理采,段祺瑞自知政治生命已经终结,则宣布“退休”通令,隐居于天津租界当了寓翁。
民国16年(1927年)6月
张作霖在北京成立“
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总揽一切政务。并下令缉拿
段祺瑞党羽,汤漪则南逃上海出任《民国日报》社社长,以舆论为武器议论时局。民国17年(1928年)5月国民政府领导的北伐军已攻至河北,安国军节节败退作鸟兽散,而日本
关东军又逼
张作霖将关东租借地租借期和南满铁路管理权延长99年,使张作霖腹背受敌,但他颇有
民族气节坚决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并退保沈阳以拒北伐军。6月4日日本人见
张作霖翻脸不认帐,日军将张作霖的专车炸毁,张作霖因身负重伤回帅府后即死去。6月11日北伐军白崇禧部和阎锡山部联袂进占北京,
安国军政府彻底垮台。6月15日
南京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宣布中国统一大业完成,开始由
军政时期转入到
训政时代。7月11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汤漪和
汤芗铭等,汤漪被迫四处藏匿,自此由政治巅峰跌入低谷。
民国25年(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活捉了蒋介石,张杨二将接受了中共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释放了蒋介石,由此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全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政治空气亦渐渐开明,汤漪的通缉令亦宣布无效,他可以公开露面从事政治活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份力量。民国26年(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民
抗日战争的序幕。民国27年(1938年)4月民国政府任命汤漪为行政院赈济委员会委员,并由上海迁居香港。民国30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汤漪又只身跟随民国政府组织的一批高级官员从香港转移至重庆。民国31年(1942年)4月15日汤漪于重庆新都招待所逝世,享年61岁。
恢复名誉
4月15日于右任亲自主持汤漪追悼大会,
覃振、
李烈钧、
孔祥熙、章士钊、王正廷、许世英、
居正等均亲临参加,同年5月12日《中央日报》刊登民国政府褒扬汤漪令,追忆汤漪对
中华民国的历史贡献,汤漪为此得以恢复名誉,被称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立法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