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豆浆
餐饮业知名品牌
“永和豆浆”品牌是1982年由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创立餐饮业知名品牌,创始人林炳生,1995年进入内地市场,是以豆浆为主的经营路线。主要业务分两块,一块是线下的餐饮店,一块是豆浆粉、豆浆饮品的销售。
历史发展
“永和豆浆”是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1982年创立的。随着永和豆浆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公司于2009年12月正式成立--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以更高的平台为出发点,全面贯彻服务社会的企业宗旨
“永和豆浆”进驻大陆的十几年间,作出了极辉煌的成绩,进步之快,让人瞩目。“永和豆浆”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永和豆浆”的身影伴随两代人的成长。现全国有近500家“永和豆浆”餐饮门店,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南京、天津、成都、济南徐州等等大城市,“永和豆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风景。
品牌渊源
“永和”是中国台湾新北永和区的地名。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群祖籍大陆远离家乡的退役老兵迫于生计,聚集在台北与永和间的永和中正桥畔,搭起经营快餐早点的小棚,磨豆浆、烤烧饼、炸油条,渐渐形成了一片供应早餐的摊铺。因为这些老兵手艺地道,磨出的豆浆新鲜营养香浓可口,做出的烧饼油条色泽金黄松软酥脆,以致以豆浆为代表的永和地区的各种小吃店盛名远播,传遍台湾全岛。
然而,由于这些传统小吃全部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随着老兵们的相继离去,后来的产品常常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虽然岛内各地自称源自永和地区的早餐店越开越多,但永和豆浆的影响已日渐势微,在人们的印象里,永和豆浆已与街头巷尾的豆浆摊贩毫无二致。
为区别于市面上五花八门打着各种招牌的豆浆产品,真正重焕永和老兵豆浆的声名,决定以“永和”为品牌来经营他的豆浆事业。因为,“永和”两个字不仅是他重振永和老兵豆浆、发扬传统小吃的初衷,也代表着中国人向往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朴素心愿。于是,1985年,他在台湾取得“永和”豆浆类商品的注册商标,同年设立食品厂成立弘奇公司,开始机械化批量生产各种浓缩的、袋装的、罐装的“永和”豆浆。渐渐地,由半自动化生产到全自动化生产,生产数量逐日上升。到后来,每天早晨弘奇公司的货车都按时把豆浆送到全岛各处豆浆店、学校、超市、便利店、卖场。永和豆浆在台湾家喻户晓,恢复了他往日的神采。然而,没有停止他的追求,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在随后的几年里,永和豆浆陆续打入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广受欢迎,发展成为国际品牌。至此,永和豆浆作为弘奇公司的品牌事业,已逐渐超脱当初永和老兵的街头小店,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食的代名词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
新闻报道
独家专访丨王九山对话林炳生:永和豆浆的前世今生
两岸浦东人 | 长三角寻味台湾
社会评价
 2022年,入选艾媒金榜(iiMedia Ranking)发布的《2022年中国中式快餐品牌15强榜单》
经营理念
永和豆浆的经营理念是:品质、诚信、创新、成长
企业生存的商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环境,没有恒定的规则。市场需求日益个性化、理性化,且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企业在生产的每个环节、工序着力研究,大幅提高产品质量。公司也围绕生产补充了多项制度,使产品一次达标过关,既保证质量又保证了生产效率,同时也可在更高的层面满足市场。
诚信是链接企业与市场的纽带,诚信是社会承认优秀企业的基础,在此,企业将诚信列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愿我们一起为市场树立起诚信经营的典范。
创新就是变革,企业通过创造和变革来获取发展的新途径。只有通过大胆的创新,发掘新资源,企业才能逐步走向繁荣。企业不断开发新品,引进新技术,更新企业管理体系。企业年年推出的新品都是其本质特征的集中表现。
“成长”就是对服务的无止境追求,永和食品(中国)视发展社会健康事业为己任,视人类健康事业的不断推进为成功的唯一判定标准,我们的追求将伴随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成长。
特色食品
一、袋装豆浆粉系列
1、品类:350克袋装系列
品项细分:永和甜豆浆粉、永和无添加蔗糖豆浆粉、永和多维豆浆粉、永和经典豆浆粉、永和女人冰鲜豆浆粉。
2、品名:600克袋装系列
口味细项:永和香甜配方燕麦豆浆粉、永和无添加蔗糖配方燕麦豆浆粉、永和多维加钙配方燕麦豆浆粉、永和经典原味配方燕麦豆浆粉、永和女人冰鲜配方燕麦豆浆粉。
二、永和豆浆粉滋养系列
品类:滋养系列豆浆粉品项细分:永和纯香黑芝麻豆浆粉、永和乐养核桃豆浆粉、永和爱靓红枣豆浆
规格:300g装、600g装。
三、近代豆浆粉系列
1、品类:近代豆浆粉系列
2、品项细分:近代豆浆粉系列品项细分:近代红枣豆浆粉、近代燕麦豆浆粉、近代原味豆浆粉、近代高钙豆浆粉。
四、业务用豆浆粉系列
1、品类:业务用豆浆粉
2、品项细分:业务装冰鲜豆浆粉、业务装原味豆浆粉。
3、规格:1kg装、4.5kg装
五、250ml利乐系列
1、品类:250ml利乐豆浆
2、品项细分: 原味豆浆 黑豆浆
3、规格:250ml
1、品类:燕麦味豆浆
2、规格:250ml
七、250ml利乐包红味系列
1、品类:红枣味豆浆
2、规格:250ml
八、豆浆酥
1、品类:豆浆酥品项细分:核桃味、花生味、杏仁味、芝麻
2、规格:250g
九、礼盒系列
1、品类:杯装燕麦豆浆粉礼盒、盒装燕麦豆浆粉礼盒、分
享组盒、进口听装礼盒、高钙蛋白质粉礼盒。
品种特点
永和都采用严格的管理与独特的配方,用云瞬间灭菌工艺和最新除腥、脱臭技术,既保留了大豆中原有的天然营养成分,又具有豆浆特有的新鲜口感. 永和豆浆食物简单方便,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取出本品一小袋,加适量55度热水冲调均匀,既可饮用,除了热饮之外,还可以加入冰块或冰镇饮用,冰冰凉凉的感觉给您不同的美妙滋味!
永和豆浆油条,创新香酥油条,健康型定位
永和豆浆油条很不错,炸200根换一次油。有一个烹炸统计,以每次换油开始计数,每天核算烹炸数量, 当烹炸累计超过200 根时,会安排低峰或者晚间换油,永和还是比较正规的。香酥油条是一种新的油条制法,用特制“香酥油条精”为主要调料,配以面粉、鸡蛋等多种食品原料制成,成品具有色泽金黄、外焦里嫩、松泡膨大、柔韧有劲的特点。尤其是在配料中加入了一定量的鸡蛋,营养价值也较普通油条有所提高。由于这种油条在制作中未加明矾,因此不会分解出对人体有害的铝。
商标权
“永和豆浆”是台湾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于1982年创立的品牌,1985年,申请“永和豆浆”商标注册并在台北市士林区创立 “永和豆浆店”,成立弘奇食品公司,以机械化量产豆浆,提供浓缩豆浆销往早餐店、面包店、学校、超级市场等,只要加水稀释便可成为豆浆,大大减少熬煮豆浆的时间跟劳力。台湾弘奇公司于1995年2月经国家商标局核准,注册了由“永和”中文文字、YONHO拼音字母以及戴草帽的“豆宝”图形三部分组成的图文组合商标,国际类别为30类(商品类)。1999年由林炳生的弟弟林建雄,将“永和豆浆”推广到中国大陆,第一家永和豆浆店开在上海浦东地区。截至2007年底,永和豆浆的华南华东、华北三大总部成立,加盟连锁店的数量,也发展到268家。
如何识别真假“永和豆浆”
随着消费者对商品知识的增加,消费者的权利也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永和豆浆”的知名度越来越广,产品品类不断增多,假冒和仿冒者也随之侵入市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利益,如何识别真假“永和豆浆”?方法如下:
第一:通过网络途径识别。广大消费者可登陆企业官网,其后点击餐饮连锁中的门店搜索一栏,在此可查询到全国范围内的永和豆浆餐厅。
第二:通过企业LOGO识别。“永和豆浆”的LOGO是一个戴草帽的“豆宝”形象,包含丰富文化底蕴,反应出了一种光辉传统,代表着“永和豆浆”的追求和信念,在企业正规的餐饮门店都标示有此商标。
第三:通过企业电话查询。消费者可通过进行直接咨询。
社会影响
“永和豆浆”的风潮始于中华少棒队在美国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锦标赛打出好成绩,带动观赏棒球比赛的风气后,由于时差,看完棒球赛往往已经接近清晨,而最早开门的早餐店为永和豆浆,人们渐渐开始习惯看完棒球比赛后去吃永和豆浆。
“永和豆浆”已成为台湾饮食界的一张名片。在搭建两岸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企业报道
2011年2月,永和食品(中国)鼎立支持第二十届金犊奖,这是一个激发大学生广告创作的奖项,号称广告界的奥斯卡,对两岸文化艺术交流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2011年7月,永和食品(中国)主办第二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暨书画展,加强了两岸文化对话,促进了双方书画艺术交流。
2012年6月24日,永和食品(中国)力邀林清平范光陵、蒋美兰等微博名家,精心举办以微博为主题的系列文化、艺术与商业活动,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向社会供给更为丰富的正向能量,从而缔造企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通途中的支柱性角色。
2012年11月10日至19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等单位共同主办,永和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协办的“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展”在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企业希望通过赞助支持两岸间的书画展等类似活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推动海峡两岸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事业的发展,并携手文化艺术界同仁一起,共同为两岸的社会文化进步与和谐稳定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和贡献。
2013年11月8日,以“中华书画培训与传播”为主题的“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书画报社、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香港禅艺画院联合主办,有来自20余国家和地区100余名代表参会。永和豆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播者,继续作为本届论坛的赞助者为大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
2014年5月13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14年3月的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其中,永和豆浆被检出还有转基因成分。
2020年,永和豆浆微信公众号文章因违规使用了“国饮”“国礼” 等广告词,被监管部门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处罚款30万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6:25
目录
概述
历史发展
品牌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