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墓位于
浙江省杭州市
西湖区西泠桥畔,修于1924年,1964年被平毁,现在的墓园是根据
老照片依原样重建的。《西湖新志》编纂时(20世纪20年代)已明确
西泠桥边有宋义士武松墓。该墓于1955年被毁。
武松墓位于
浙江省
杭州市
北山街西泠桥畔,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的是秀丽的西湖。武松墓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墓圈、墓碑、
石牌坊和墓道。武松墓牌坊两边的石柱上刻着的一副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这是由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冯骥才撰写的。
现在看到的
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重新修复的墓都是根据
老照片上的图案“依样画葫芦”的,称得上原汁原味。杭州地方志记录的武松事迹和水浒传里的武松并不相同,水浒传是艺术加工的小说。
武松墓高2.8米,墓
圈高1.1米,直径4米。墓碑高3米,采用福建青石制成。甬道宽6米,长10米。在甬道上竖着取材福建
莆田青石的石牌坊,高6.04米,重达16吨。为了增加牌坊基础的稳定性,下面埋了4米多深的
松木桩,牌坊竖起来后周围又用混凝土加固。其匾额“嵚奇瑰伟”按原篆书字体恢复,墓碑及牌坊上所有浮雕纹饰均按老照片上的图案原样精心雕刻而成。
武松是
清河县(《金瓶梅》里所写与《
水浒传》不同)人氏,他有一个哥哥叫武大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兄长
武大郎抚养长大。这武松兄弟虽是一母所生,但武松身长八尺,仪表堂堂,浑身上下有千百斤力气。武大郎却身长不到五尺,面目狰狞,短矮可笑,诨名“三寸丁枯树皮”。
武松自小习武,武艺高强,性格急侠好义。江湖上都称他“灌口二郎神”。为什么要称他为“灌口
二郎神”呢?因为镇守
灌江口的二郎神,武艺惊人,神通广大,排行也是第二,所以给武松起了这个美名。
行者武松的传说最早见于宋元之际周密所著《
癸辛杂识》“
宋江三十六赞”,元末明初
施耐庵所著《水浒传》中
武松打虎、血溅
鸳鸯楼等故事妇孺皆知,是民间敬仰的英雄。《水浒传》中,武松最后在杭州出家终老,葬于杭州。
《
临安县志》《西湖大观》《
杭州府志》《
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记载了
北宋时杭州知府中的提辖武松勇于为民除恶的侠义壮举。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迹江湖的卖艺人,“貌奇伟,尝使技于涌金门外”,“非盗也”。杭州知府高权见武松武艺高强,人才出众,遂邀请入府,让他充当
都头。不久,因功被提为提辖,成为知府高权的心腹。后来高权因得罪权贵,被奸人诬谄而罢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衙门。继任的新知府是太师
蔡京的儿子
蔡鋆,是个大奸臣。他倚仗其父的权势,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百姓怨声载道,人称蔡鋆为“蔡虎”。武松对这个奸臣恨之入骨,决心拼上性命也要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隐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后拥而来之际,箭一般冲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数刀,当即结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拥前来围攻武松,武松终因寡不敌众被官兵捕获。后惨遭重刑死于狱中。当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
西泠桥畔”,后人立碑,题曰“宋义士武松之墓”。
1894年,杭州
涌金门,一具棺材被修城墙的工人起出来,和头(尸体头部靠着的棺材正面板)上题曰‘武松之柩’,
宋体字,每字大约六寸见方,凸刻,贴金,金色未变,全棺完好,比平常的长大,漆色黑里泛红。”“初以为此是空冢、想象冢或
衣冠冢。不料一经掘发,赫然有棺,且长大,而棺木已朽,从朽缝中窥见其骨亦颇长大,乃即壅复原状。”姜丹书还提到,后来武松墓迁到西泠桥,由上海滩流氓大亨
黄金荣、
张啸林、
杜月笙三人出资,在原址上建造了墓碑。此事也在《上海老中医眼里的杜月笙》一书中得到了印证。该书称,西泠桥畔“武松墓”当年落款具名的,正是黄、张、杜三人。看起来,武松墓也是有的。那么,1964年掘开了的武松墓,人们看到了什么呢?里面有武松吗?当时的报道这样说——腐朽的棺柩里,确实有白骨,然后工人们把
遗骨盛进骨瓮,也由汽车运往鸡笼山的乱坟堆中安葬。
2014年8月4日早晨7点多,西湖多处景点的说明牌被人喷了红漆,其中包括苏小小墓、武松墓,
断桥残雪等景点。随后,景区管理单位已用
松香水将这些景点的红漆除去,但有些景点的红漆印子还隐约可见。
2014年8月5日 晚,经过杭州景区
公安机关的缜密调查,将嫌疑人官某某抓获归案。官某某,男,21岁,江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