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嘉应新区是梅州市的一个发展新区,其作为协调发展区,统筹协调经济发展。
嘉应新区简介
梅州嘉应新区于2013年11月经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西接
珠三角,东连海西区,南临潮汕揭,北靠赣南,地处
珠三角经济圈、
海西经济区、赣闽粤原中央苏区的交汇点和重叠核心地带,内陆腹地广阔,资源丰富,生态系统优良,人口承载力较高,是潮汕平原北上开拓腹地的枢纽,粤东北地区正在崛起的具有较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规划范围包括梅州市梅江区金山街道办事处、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街道办事处、梅州市梅县区程江镇、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梅州市梅县区扶大镇、梅州市梅县区梅南镇、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
兴宁市的水口等12个镇(街)的部分村(居),总面积为49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为55平方公里,起步区(江南新城
梅坎铁路以北地区、
梅县区新城)面积为17.8平方公里。
嘉应新区的建设前期主要通过核心区、起步区带动其他辐射地区来进行,嘉应新区范围将享受到省、市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步推进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更将给新区带来巨大变化,
梅州的城市形象和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城区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容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做大城市产业,实现产城联动,实现新型城镇化。随着嘉应新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各项配套设施的完善,城市环境也会更新升级,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嘉应新区的建设,将促进梅州产业的发展,随着引进的企业项目不断增多,老百姓的就业和收入将会有更大的提升,同时,梅州经济总量也将得到提升。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宜居为重;科学规划,从容建设;
产城联动,城乡互动;效益优先,民生为重;
开放包容,改革创新。
发展定位
按照建设有特色、有个性,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的要求,在神态上统筹城乡、产城联动、以城带乡,打造城是宜居区、乡是生态园的新区;在业态上突出以新型工业化支撑新型城镇化,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生态产业、文化产业、健康产业和精致高效农业;在形态上体现客家风格、岭南风貌,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努力把嘉应新区建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一)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依托广梅汕铁路扩能工程梅汕段(梅汕高铁)、
鹰梅铁路、济广、长深国家高速公路等区域性交通动脉,打通出省和出海通道,缩短与珠三角、粤东和赣南闽西的时空距离,利用机场、高铁、高速公路多式联运优势,使嘉应新区成为粤闽赣边区域的交通枢纽;提升梅州高新区(畲江)和
梅县区商贸物流园等平台的物流服务功能和集疏运能力,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中心,使嘉应 新区成为珠三角和粤东地区向赣闽地区拓展的桥头堡。
(二)广东生态适宜型产业集聚区。以生态资源禀赋为 依托,以经营生态的理念,变生态资源为生态竞争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一批生态适宜型产业综合体。培育以休闲旅游、健康养生、特色文化为主导的生态吸引型产业;以电子信息、生物科技、传统优势产业、商贸物流和教育培训为重点的生态容纳型产业;以精致高效农业和食品药品为特色的生态产出型产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三)山区绿色崛起的重要引擎。以嘉应新区为平台,加快推动重大基础设施、民生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带动力强、集约化水平高、关联度大的生态适宜型产业集群,增强新区辐射带动能力,为市域做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注入强大内生动力,使嘉应新区成为全省山区重要经济增长极。
(四)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核心区。完善嘉应新区与周边各县市的公共交通和中转服务,形成市域旅游集散枢纽; 进一步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和自然生态资源,实现新区与江北古城互动发展,丰富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完善嘉应新区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营销和旅游人才培训等服务功能,建成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的产品策划和管理中心,支撑梅州建设具有国际美誉度的文化旅游名城。
(五)乡贤回归投资兴业重要载体。注重客家文化传承 与创新,营造客家风貌和现代城市风格相融合的城市空间, 高水平规划建设嘉应新区,打造
世界客都的展示区。充分发挥客家文化和侨乡的纽带作用,优化投资环境,鼓励引导海内外客属社团、商会组织和商界乡亲以项目回迁、资金回流、 技术支援等形式回乡创业,使嘉应新区成为展示客家文化、 促进经济交流合作的主要载体。
发展目标
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步骤,以起步区建设为基础,力争到 2017 年大见效,2020 年大发展,2030 年大跨越。
第一步,到 2017 年,起步区基本建成、发展初具规模。全面推进重大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开江南新城和梅县区新城的总体框架,江南新城中轴线、梅县区新城西片区基本建成,人口规模由41.9万增加至5 万,城镇建设用地规 模达到 55 平方公里左右,地区生产总值从目前的120亿元 增加至300亿元,人均 GDP 达到6万元左右。
第二步,到2020年,起步区功能进一步完善,核心区功能有效发挥。初步发挥江南新城、梅县区新城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建成投产一批主导产业项目,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聚集,人口规模达到5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60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左右,新区人均 GDP 力争达到9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步,到2030年,建成全国知名的特色宜居新区。全面建成环境优美、绿色低碳、设施完善、功能健全的理想 新区,人口规模达到78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80平方公里,引领梅州建成经济繁荣、宜居宜业、平安和谐的富庶 山城、美丽新城、文化名城。
发展格局
按照“建设江南新城,优化江北古城,拓展梅县区新城”的思路,围绕“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道路是城
市的骨架、产业是城市的支撑、水系是城市的血脉、生态是城市的衣裳、功能是城市的命脉”等六要素,着力打造“一轴两带、两城五园、森林围城”的新区空间发展格局,建设经济活力充沛、社会氛围和谐、客家特色浓郁的山水园林城市。
一轴两带
一轴:是指联系古城和新城的城市功能发展轴。以江南新城中轴线建设为重点,拉开梅州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空间框架,促进新区老城协调发展,形成一条贯穿历史和现代,自然和人文交融的南北城市功能中轴线。
两带:一是自东至西的新兴产业拓展带。依托
广梅汕铁路、
梅坎铁路、梅龙高速公路等区域性发展通道,串联
梅州西站、
梅州火车站(
梅州站)、江南
梅州中心枢纽汽车站等,在东升生态工业园、客家文化产业园、江南新城和
梅县区商贸物流园等集中布局商贸物流、旅游服务、创意设计、科技研发等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兴产业服务功能区;二是梅江生态休闲景观带。营造高品质的梅江两岸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发展梅江内河旅游,引导商务服务、文化、休闲等功能集聚,打造展示客家文化风貌的景观地区。
两城五园
培育两城周边五个主业突出、功能明确的产业园区,吸引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产城联动,城乡互动,使两城成为五园的重要载体,五园成为两城的重要支撑,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
●“两城”:推动江南新城和梅县区新城联动发展
江南新城 围绕新型城市化创新区、生态产业集聚区和世界客都展示区的目标定位,着力建设客家风情体验、客家文化艺术公园等项目,充分展现世界客都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
梅县区新城 提升综合服务、商贸物流、新型居住等城市功能,建成山水人文共融的田园特色城市,提升城区人口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五园”:培育五个主业突出、功能明确的产业园区
东升生态工业园 坚持园区建设与江南新城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打造生态环保工业园示范区、集约节约高效利用土地示范区和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示范区。坚持科学规划,高效整合园区土地资源,积极探索适应山地资源环境特色的开发建设模式,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突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壮大适应梅州资源禀赋的的电子信息、生物科技和医药食品等特色支柱产业,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力争打造成千亿产值的生态工业园区,全力助推梅州加快振兴发展。
客家文化产业园 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传媒出版、影视制作、广告设计等文化产业,加快客家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打造文化新地标,建设成为创新客家文化的先导区;
休闲旅游产业园 重点发展文化休闲养生产业,培育客家文化特色生态休闲旅游区;
梅县区商贸物流园 依托机场、高铁和高速公路枢纽的交通优势,打造为粤闽赣边的商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 优化园区土地利用格局,以汽车及零配件、轻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积极发展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努力向高新技术产业园转型,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稳步建设产城融合的生态宜居新城,近期重点加强与梅县区畲江老镇区的园镇互动发展,远期推进畲江北站周边地区综合开发,与梅州市梅县区畲江镇老镇区共同形成梅州城市副中心。
森林围城
——构建森林围城大公园
将
梅州嘉应新区周边十万亩群山打造为森林公园、风景旅游区、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生态功能区,形成维护嘉应新区生态安全、彰显亚热带南岭特色森林风光的森林围城大公园。
——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市
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河流防护林带以及城市山体公园等项目建设,将山林景观引入城市,构建引导城市生态组团式发展、疏通生物迁徙廊道的生态绿廊。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健全城市公园体系,推进立体绿化、道路广场绿化等城市绿化美化。
交通体系
按照“对外快速连通,对内全面畅通”的要求,融入珠 三角,连接汕潮揭,借力海西区,大力推进高铁、高速公路 和机场“两高一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梅州经济起飞创造基本条件。
(一)构筑北联赣南等内陆腹地,南通粤东港口群的出海新通道。
完善南北向高速路网建设。加快
济广高速平兴段建设,推进
大丰华高速公路、
大潮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区至赣南闽西、 汕潮揭地区1小时内通达。
加快南北向轨道交通建设。推进鹰潭至梅州快速铁路(鹰梅铁路)、 广梅汕铁路扩能工程梅汕段(梅汕高铁)建设,适时建设梅坎铁路复线, 形成联系梅州中心城区、雁洋和广州(
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城市轨道;完善疏港铁路体系,提高综合运输效率,形成区域轨道交通新格局。
(二)开辟西承珠三角,东连厦漳泉的次沿海大通道。
完善东西向高速路网建设。推进梅州至大埔
梅大高速公路东延线建设,向东连接双永高速公路,推进兴宁至汕尾高速公路兴宁至五华段(含畲江、华阳支线)建设,向西连接汕湛高速公路五华段,实现新区至珠三角、厦漳泉地区 3 小时内可达。
加快东西向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建设广梅汕铁路扩能工程梅州至惠州段(梅惠高铁)、龙岩至龙川高速铁路梅州段等,密切与珠三角地 区、厦漳泉港口群的轨道交通联系。
(三)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强化粤闽赣边门户地位。
推进梅州机场升级改造。增加
梅州梅县机场航线航班,提高
梅州机场通航保障功能;着眼长远、科学论证,适时南迁梅州客都机场,努力建成服务梅州市区、
兴宁、
五华、河源龙川、赣南和闽西地区客源的粤闽赣边重要支线机场。
加快建设高铁梅州西站、畲江北站。加快
梅州西站铁路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升级改造县道X026 为快速专线,加强与 机场和高速公路出入口的联系。将畲江北站建设成为南部片 区铁路客货运交通枢纽,推动国道 G206、县道X023 升级改造, 强化
梅州西站、畲江北站之间的联系。
推进广梅汕铁路梅州站、畲江站升级改造。建设
梅州西站至
梅州火车站联络线、梅州至上鹅峰新增二线及上鹅峰至畲江 北联络线,完善
梅州火车站客运功能。升级改造畲江站,强化物 流集疏运功能。
新建梅州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梅州客运枢纽站,打造长 途客运、轨道交通、快速公交零换乘和无缝衔接的综合客运 枢纽。
(四)构建“三横两纵”的城市干线路网。
“三横”指北部片区的国道G205—梅县区广梅路—嘉应路—省道S223,县道X026—梅江区世界客都大道—金燕大道—省道S333 及南部片区的省道S120—梅江沿岸滨江大道。“两纵”指新建的梅江北岸滨江大道、国道G206—华南大道—梅江大道—梅江桥—公园路—梅松路—月梅路。大力整合现有道路体系,建设高等级骨干道路, 形成高效畅达的交通体系,联系各组团及外围城镇。
建立“城市轻轨+快速公交”骨干公交网络。增设广梅汕铁路畲江至梅州段、梅坎铁路
梅州至雁洋段复线,将其改建成城市轻轨,沿梅江建设快速公交专用道,缩短梅州市区的梅城、畲江和雁洋三大组团之间的交通时间。
构建北部快速公交环线。适当延伸
梅县区剑英大道、
梅江区世界客都大道,利用嘉应路、广梅路等,建立北部中心城快速公交环 线,加强新区北部两城和四园之间的联系。
开通南部快速通勤环线。开通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 业园区快速公交通勤环线,联通装备制造、综合服务、生物医药各组团,打造便捷舒适的整体化公交系统。
(六)增设水上公交、绿道和“风雨连廊”等特色交通。
发展梅江特色水上公共交通。推进航道整治、沿江景观建设,发展梅江水上通勤及观光旅游公交线路,展现梅州“一 江两岸”客家文化景观风貌。
建设特色绿道网络。沿梅江河建设省立 8 号绿道,逐步完善周溪河、东山大道、学子大道等城市型绿道,建设客天 下—泮坑—小密郊野型绿道,沿彬芳大道向南延伸建设江南 —长沙—畲江生态型绿道。
构建“风雨连廊”系统。在梅州江南新城铁路以北地区、芹洋发展区等城市建设较为密集的组团率先建立富有梅州特 色、独立连续的“风雨连廊”慢行系统,营造以人为本的步行环境。
历史文化资源
1.中国古村落:
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侨乡村、梅州市梅县区水车镇茶山村;
2.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书院、南华又庐、千佛塔 和福禄岌民居群等;
3.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状元桥;大东岩摩崖石刻、 罗衣塔、作庐、水光接天摩崖石刻、廖氏雕楼、洁养堂、 承德堂、德馨堂、仪园、太湖刘屋;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州水车窑陶瓷生产工艺、畲江手工编织工艺、水口工艺品制作工艺、
梅州客家山歌、客家菜以及广东汉剧等。
实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
梅州嘉应新区开发建设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模式,
梅州市要切实担负起嘉应新区开发建设的主体责任,按照规定程序研究设立嘉应新区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嘉应新区的开发建设,依法赋予管理机构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经济建设职能,社会管理事务职能由原行政区承担。建立省直相关部门和梅州市政府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加强统筹协调
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嘉应新区开发建设工作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同时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梅州市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梅州市要按照“理顺关系、权责一致、执行顺畅、提高 效能”的原则,制定年度实施总体方案,细化分解目标任务, 科学推进嘉应新区开发建设;要重视城市规划的引导作用, 加快完善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好各类专项规划,及时 推进
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切实保障嘉应新区开发建设 依法有序推进、从容建设。
加强监督检查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 工作。会同
梅州市人民政府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 并将实施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完善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 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嘉应新区管委会
2014年5月经省编办批准,
梅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于2014年6月发文(梅市机编发[2014]83号),正式同意设立“梅州嘉应新区管理委员会”,是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处级单位,根据职责定位,下设办公室、发展部、招商部、建设部、财务部等5个副处级内设机构。
梅州市嘉应新区管委会正全力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城市扩容提质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起步区以道路交通为核心的
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围绕“产城联动”加大金融、商贸、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健康医疗等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地址:梅州市梅江区江南中环路(火车站批发市场旁)
邮编:514031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