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置,属
桂阳郡。治所即今
广东连州市。
《太平寰宇记》 卷117桂阳县: “在桂水之阳,以为名。”
三国吴属
始兴郡。
南朝梁天监六年(507)为
阳山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为连州治。大业初为
熙平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复为连州治。
天宝元年(742)为
连山郡治,
乾元元年(758)为连州治。
元至元十七年(1280)为连州路治,十九年(1282)升为
桂阳州。
西汉初年(
公元前206年)立县,称桂阳县,含今连州、连南、连山三县(市)。桂阳名来由有二说;一说治之西有桂阳山,故名桂阳;二说因桂水发源于大罗岭(连州与
蓝山县的界山)向北而流,古时有水北为阳,故名;隶属
吴芮长沙国。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文帝时绸帛地图,标明有“桂阳县治”。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
湘南粤北之地置桂阳郡,境内隶属之。自此以后,历经
两汉、三国、
两晋到
南朝宋、
齐两朝,桂阳县建制一直未改,仅隶属关系略有变化。三国吴时属始兴郡,
晋同吴制。
宋武帝(420—422年)时置
小桂郡,治在桂阳。明帝
泰始六年(470年)析置
冈溪县(地在今连州市西北),并置
宋安郡,附郭在桂阳,领桂阳县、含匡县、
阳山县、
冈溪县4县。
泰豫元年(472年),废宋安郡,
元徽四年(476年),改始兴郡为广兴郡,境内属之。
南齐建元元年(479年),又改广兴郡为始兴郡,析桂阳县地置希平县(
隋改名熙平县,在今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北),并属始兴郡。南朝
梁天监五年(506年),
梁武帝析桂阳县地,在县境内新置
广德县(一作广惠县)。
梁天监六年(507年),梁武帝在
含洭县地(今
浛洸镇) 设立衡州和阳山郡,衡州辖
阳山郡、始兴郡(今韶关市境),阳山郡辖阳山、桂阳、含洭、浈阳、广德(今连山,置县于506年,后改称广泽)等县。梁大同元年(535年),衡州分作东、西二衡州,
西衡州领阳山、梁乐、齐乐三郡。阳山郡辖含洭、阳山、桂阳、广德4县。
隋开皇十年(590),平陈,废阳山、梁乐两郡,置连州,领桂阳县、广泽县二县。
大业三年(607),废连州,置熙平郡,领桂阳县(含今连州市、
连南瑶族自治县,下同)、
连山县、阳山县、
宣乐县(以梁乐县改名,在今阳山县南)、游安县(故治在
怀集县西)、熙平县(故治在连山县西北)、武化县(故治在
广西象县西北)、
桂岭县(故治在
贺州市东北)、
开建县(故治在
封开县南丰东)等9县。大业十三年(617),宣乐县并入阳山县,熙平郡属
萧铣。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改熙平郡为连州;天宝元年(742年),改连州为连山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连州,辖境均只有桂阳县、连山县、阳山县三县。自晚唐
光化三年(900年)至
五代,归于
马楚。到
乾和九年(951年),改属
南汉。自此至
两宋,连州、桂阳的州县名称及辖境均无移易。面归属则几经变化:
贞观年间属
江南西道,天宝年间属
岭南道,乾元以后属湖南道,
大历三年属
广州,
两宋属
广南东路。
至
元十三年(1276年),元兵下
岭南。初,在连山置
安抚司,直隶行书省。十七年废安抚司,升为连州路
总管府,隶湖南道
宣抚司。十九年降为散州。其时连州迁出桂阳县城,移治于连山,领连山一县。同时,升桂阳县为散州,称为
桂阳州,领桂阳及阳山二县。
大德年间(1297—1307年),桂阳州、连州一度改隶广东英德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桂阳州省入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