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足鲎类是一类已绝灭的水生节肢动物,因其最后一对
附肢宽扁似桨而得名。属于有
螯肢亚门的腿口纲(Merostomata)。已发现67属300余种。
头胸甲(又称前体节)近方形,在其中央部有一圆形突起,其中部有一对或一个单眼,头胸甲之两侧有一对
复眼。头胸甲腹面有6对
附肢。第一对为螯,有些种类螯肢较小,由3节组成;另一些则螯肢长大,由4节织成,并生有锯齿。最后一对附肢常呈宽扁状司游泳、平衡或翻起水底的底质以掩埋自己。其余几对为
步足,司移动。口位于头胸甲腹面,四周为6对附肢的基节,每个基节上均有用于锉割和咀嚼的牙齿。口的后面有一口后板,其功能不清,但其形态常成为重要分类依据。腹部由12节
腹节及尾节构成,其前部6节构成
前腹部,一般较宽,
腹面具5对腹板,内覆椭圆形的鳃。前腹部腹面生有生殖器官,从生殖器官可以明显看出板足鲎类的
双形现象。一些具细而长的生殖厣,称为A型;另一些具短而宽的生殖厣,称为B型,但对哪一类为雌性,哪一类为雄性则有不同意见。后腹部较前腹部窄而细,有时呈管状。尾节形态多样,有长刺状、短棘状、钳形、扁形等。体表多具鳞片、皱褶等(见图),而且各部分体色亦常有不同。身体大小悬殊,从15厘米到2.5米左右,可能是已知最大的节肢动物。
板足鲎类最早出现于早
奥陶世,由于晚奥陶世的种类已经极为复杂和专门化,估计板足鲎类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寒武纪以前。晚奥陶世到
早泥盆世,板足鲎类不论从种、属的数目以至个体数量均达到极盛,此后急剧衰落而减少,直到
二叠纪末绝灭。
板足鲎类生活于近岸
浅海和
河口三角洲附近,营移动底栖生活为主,可能是当时最凶猛的
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当时的早期脊椎动物如
无颌类等都不是它的对手。 石炭
二叠纪的种类多发现于滨海煤炭
沼泽环境。化石发现于欧、亚、
北美等地,中国亦有发现,曾报道过的有唐山
石炭纪的鳞皮鲎(Dermopterus)和长江三峡的杨氏
板足鲎(Eurypterus young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