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惠敏(1915年3月6日—1992年3月9日),女,
江苏省镇江市人,女童军、抗战时名人、教师,因为八百壮士献国旗而闻名,著有自传《八百壮士与我》。
献旗事件
官方描述
杨惠敏早年曾于中央技艺专科学校暨
中山大学体育系求学,
中华民国26年(公元1937年)7月7日发生
卢沟桥事变,中日之间开战,杨惠敏加入上海
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同年8月13日爆发八一三
淞沪战役,日军全面大举进攻上海,日方原本希望能以袭击的方式迅速占领上海地区,达成“三月亡华”的目标,却出乎意料地与
国民革命军爆发阵地战而成为长期缠斗。10月26日爆发
四行仓库保卫战,当时由第八十八师第524团团长
谢晋元中校所率领的该团第1营死守与
上海公共租界仅有一条
苏州河之隔的四行仓库,作为中方军队在撤退至上海西部郊区的过程中、对日军的牵制。10月28日夜间,杨惠敏将一面12尺长的中华民国国旗裹在身上所穿着的童军服底下,冒着战火危险自
公共租界出发成功泳渡苏州河,并获得谢晋元的接见将国旗送至四行仓库。杨惠敏也携带了一份四行仓库守军人员的名单返回公共租界,当时名单上共有800个人名,因此被称为“
八百壮士”,但事后证明这份名单是为了战时的保防需要而捏造夸大,仓库中实际上只有四百多名守军。杨惠敏所送至的国旗隔天在四行仓库屋顶升起,大大地鼓舞振奋了守军士气与隔岸观战的民众,并获得当时驻扎在租界内的世界各国媒体之赞扬。事后杨惠敏与谢晋元的事迹被编写入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各级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中,使得他们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真实情况
长期以来,对杨惠敏献旗的经过和动因,众说纷纭。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是,她看到四周除少数为英国国旗外,皆为日本国旗,唯独没有中国国旗,于是在夜间“泅渡”苏州河,献国旗于谢晋元团。这种说法因1975年著名影星
林青霞主演的《
八百壮士》而传播甚广,几乎成为定论。
另有一种说法:为了鼓舞斗志,谢晋元致电八十八师部,请求给仓库守军送一面国旗以鼓舞士气,师部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上海市商会,商会又把任务具体布置给时为上海童子军战地服务团团员的杨惠敏。入夜后,杨惠敏从四行仓库以东的公共租界进入四行仓库。
献旗的动因
从当前可见之资料中,能直接反映献旗动因的材料有两则,且皆为杨惠敏所述。
一则是刊载在1938年3月19日
汉口《
大侠魂》周刊社出版的《大侠魂》第七卷七、八期合刊上的《杨惠敏自述》:
“那是十月廿七日的早晨,……我在垃圾桥看到四行仓库的周围插满了
太阳旗,我当时一方面说不出来的气,一方面又想到这个四行仓库,既然有我们的军队在坚守着,假若有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升在那四行仓库的顶上,使这般太阳旗黯然无光,那是何等庄严灿烂的事情啊!因此我就跑到市政府报告张秘书,请为制大号国旗一面,送交四行仓库我军应用……”
另一则是刊载在1938年4月2日长沙出版的《
战时童子军》第十六号上的《杨惠敏献旗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中说:“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廿(注:此处漏印一字)日,……八十八师的师副张绍良先生果真来找我了,他的来意是,要叫我越过租界到闸北谢团留守的四行仓库去,献国旗于八百个壮士,我真想不到张绍良先生会把这样光荣这样重大的使命来托付给我,……”
另外,杨惠敏曾于1967年在台湾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八百壮士与我》,该书笔者无缘得见,但时隔三十年之后的回忆,恐怕其真实之程度难以超出上述两则资料。
同样为杨惠敏提供的说明,但两个说法却截然不同。依《自述》来看,献旗的动因由杨惠敏而起,系个人行为;而依《报告书》来看,献旗的动因则是应八十八师师部之请,非个人行为。比较二者,前者明显有突出个人之倾向,远不如后者朴实。
从发表时间上来看,《杨惠敏自述》(以下简称《自述》)之发表较《杨惠敏献旗报告书》(以下简称《报告书》)要早半个月左右。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认为《自述》与《报告书》的产生时间应该是前后相差不大。同一个人对同一事件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里进行的叙述,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不正常的。
杨惠敏在《战时童子军》上发表的第一号报告书时说“我本来很早就想作报告,但是当时不知道总会的地址,以后我想每星期作一报告呈上,同时更盼望总会能够随时给我工作上以更多的指示”。很显然,《报告书》是其以个人的名义写给
中国童子军总会的,这一点毫无疑问。而杨惠敏作为一名女童子军,一直在上海童子军总会组织的战时服务团工作,杨惠敏献旗事件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海,上海童子军总会肯定对整个过程了如指掌,而当时总会规定“各地战时服务团之工作必须按月逐级呈报总会备查”,具有如此重大意义的事情,上海童子军总会不可能不上报给中国童子军总会。对此,杨惠敏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她在撰写《报告书》时必有所顾忌太过于夸大自己的话,恐怕与上海童子军总会上报的材料不一致。
按一般人的正常行为,在做了一件比较有正面意义的事之后,自己的叙述往往会有所夸大。即使不夸大,至少也应与事情的真相比较接近,绝不会贬低自己在该事件中的作用。相比呈报给童子军总会的《报告书》,在《大侠魂》上发表的《自述》则少了许多顾忌,因此出现突出个人作用的内容也毫不为奇。
据1937年10月29日的《
申报》报道中云:“自经上海市商会于昨日下午四时,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军献呈青天白日国旗一面后,即于六时许将送往之旗高升仓库顶上。”同日的《
立报》中报道:“昨晚市商会派女童军送赠青天白日国旗一面”。结合这两则报道,可以认定《杨惠敏献旗报告书》中所述的应第88师师部之请而往四行仓库献旗比较属实,上海市商会肯定也有作用于此事。
是否“泅渡”苏州河
是否以“
泅渡”的方式渡过
苏州河,是争议最大的问题。著名报人、时任
战地记者的
曹聚仁对泅渡进入
四行仓库的说法予以根本否定:“那位献旗的杨惠敏女士在汉口对记者所说,如何游过苏州河,从前门冲进去的谎言,原是十分可笑的。”
四行仓库是四家银行联营的仓库,也是上海少有的高楼,墙体厚实,位于苏州河畔,西、北两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
公共租界。26日深夜,
谢晋元团进入四行仓库大楼,“我们连夜构筑工事,用麻袋把所有窗户堵死,只留一个通向租界的口子”。据
曹聚仁回忆:“他们进入四行仓库立即把北边那大门堵塞了。同时,打开东边的墙洞,穿过
金城银行仓库的东墙,再打穿另一小仓库的东西墙,便到
西藏路西边那家杂货店后壁,前门便是公共租界的西藏路了。从那晚起,第88师和青年会七楼后方办事处交通线,就转到西藏路上来了。”日军对四行仓库的封锁“可说是密不透风”,“但我们和孤军之间,一直通行无阻”。
由此看来,在留有通往租界的通道上,曹聚仁的回忆和
王文川的回忆是基本吻合的。并且曹聚仁还回忆道“那晚(10月26日)指挥作战的是
杨瑞符营长;那位名扬天下的谢晋元团长,和我们都在青年会七楼商量大计,并不在四行仓库中”。后来谢晋元团长在四行仓库指挥作战是毫无意义的,难道他会选择不从租界通过而也用“泅渡”的方式进入四行仓库和他的部下汇合吗?可以断定,四行仓库和外界之间必有一条经过租界的通道。
既然杨惠敏献旗是应军方之请,那么可断定献旗的行为并非是为了展示个人之
爱国主义热情,给在租界内、隔着苏州河观战的上海市民看的,献旗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的国旗高扬在四行仓库的楼顶,达到鼓舞守军士气、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华民族勇于反抗侵略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之目的,从而博得国际社会的极大同情。这就要求杨惠敏献旗的行动必须成功,为了达到目的,杨惠敏必须采取稳妥的方式进入四行仓库,在路线的选择上已非个人所能左右。放着比较安全的通道不走,而用“泅渡”的方式冲破敌人的封锁线(且不说能否冲过去)进入四行仓库实在不合情理。
对如何进入租界,曹聚仁同样有自己的说法:“二十七日清晨……谢团长受了命令和陈参谋长回到仓库去,杨惠敏这位女童军,带了一面国旗,和我这个小记者,一同乘了汽车,过了桥,便从那家杂货店后壁,爬了过去,先后不过十来分钟,便到了仓库和孤军相见。杨小姐献了那面鼓舞人心的国旗,陈参谋长视察了防务,我们便和受伤的杨营长,从原路回到青年会来。”
再来看杨惠敏自己在《自述》和《报告书》中的说法:
《自述》中说:“当我负着神圣的使命走到垃圾桥的附近时,被一英军阻止了。经我多方辩论后,我终于在这英兵的许可之下爬过了铁丝网,随又匍匐地上爬过了许多沙包堆,约二小时之久,我终于爬到了四行仓库,将国旗献给了谢团副和杨营长,并向其致最敬礼。于是我这伟大的使命完成了。”
《报告书》中说:第88师师副张绍良将国旗交给杨惠敏,但市府秘书长张廷荣对她能否完成任务不放心,杨只得把国旗交回。而后她为第88师送一封信到四行仓库,并顺利完成任务后返回:“张(绍良)先生听到我送信的消息,仍旧派人把国旗交给我,教我设法送去……没有思虑,没有迟疑,很快地再度越过租界,完成了这件比第一次更光荣而重大的工作,时在下午三时。到了四时左右,在闸北全部为敌人占领,太阳旗遍插的地域中,乃见我大中华民国之国旗高扬于八百壮士誓死留守的四行仓库之上空。”
献旗的时间
按照杨惠敏本人的《自述》(《报告书》中日期缺一字,不能断定时间),她是在10月27日下午把国旗送到四行仓库,随后国旗便升在四行仓库的楼顶;曹聚仁的说法则是在10月27日凌晨。而上海报纸的报道与他们的说法大相径庭。
据1937年10月29日的《
申报》报道中云:“自经上海市商会于昨日下午四时,设法由四十一号女童军献呈青天白日国旗一面后,即于六时许将送往之旗高升仓库顶上。”同日的《
立报》报道中说:”昨晚市商会派女童军送赠青天白日国旗一面,他们把它挂在窗口,半夜里又有人送去巨大国旗二面,今晨将飘扬于四行仓库顶上。”
在四行仓库上空升起国旗在当时是轰动全上海的一个重大事件,在谢晋元团坚守四行仓库期间,许多上海市民都隔着苏州河观战,“凡行经该地者,纷纷脱帽鞠躬,向国旗及忠勇将士致敬。”上海报纸对此事的报道必定非常重视,特别是《申报》,还把该消息放在29日临时夕刊的第1版。而无论是《申报》还是《立报》,在10月29日均报道“昨晚”市商会派女童军献旗于四行仓库,并且已经升起。一般说来报纸在报道日期上不会有问题,尤其是两家报纸在同一日期上同时犯错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这样看来,杨惠敏回忆的日期显然有误,献旗是在10月28日下午而非10月27日下午。
那么,曹聚仁的1937年10月27日凌晨的说法同样也站不住脚。四行仓库的守军绝不会在10月27日凌晨收到国旗而直到28日下午才把它升起,这不合逻辑。但曹聚仁的凌晨献旗也绝非
空穴来风。
根据上海市商会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团员叶德馨回忆,在10月28日夜,上海市商会童子军战时服务团把市救济会和慰劳会筹集的食物三卡车,另携带“如长索、麻袋、旗杆、国旗、麻绳等项”,在深夜12点时按照
工部局指定的路线经
租界送往四行仓库,“杨惠敏女士乃趋前代表上海市民献旗,旗杆与绳皆已配就送上。”
在四行仓库内指挥作战的
杨瑞符营长在四行仓库战斗后谈及杨惠敏献旗的经过《孤军奋斗四日记》,杨瑞符著。刊于
合川县《大声日报》,1939年6月12日至27日:
十月廿八日……夜12点钟了,献送国旗之女童子军杨惠敏小姐来,当派员很敬重地将国旗接过来,可是没有旗杆,又派传令班长和营部见习官,设法找旗杆索子,准备天亮升旗。
10月29日(星期五)。晨六时许,我派见习官率传令兵、号兵数人,将昨夜杨惠敏小姐所献送的国旗,在敬礼的号音中,高升在
四行仓库的顶上。
杨瑞符的说法与叶德馨的《接济孤军补记》中的说法在时间上是吻合的,曹聚仁所说之凌晨献旗,也当是指这一次,并且这两人的说法同《申报》、《立报》的报道也是一致的。曹聚仁对日期的回忆显然有误,这天不是27日,而应当是29日,并且他极有可能不知道28日下午杨惠敏已经到四行仓库送过一面国旗了。至于杨瑞符所说“没有旗杆”的问题,在当时气氛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一时间没有找到战时服务团带来的旗杆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事人回忆
20世纪60年代以后,当时参与送慰问品及送旗的当事人,纷纷写了回忆文章。上海市文史馆曾发表了两位当事人的回忆史料。当时是恒丰洋行一名职员,担任市商会童子军战时服务团第50团团长的叶春年写于1966年2月的《给四行仓库送旗的经过》大致内容如下:
1937年11月(注:应为10月28日)的一个上午,和大部队失去联系的四行孤军用电话和市商会临时办事处(那时假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办公)通话,要求送一面国旗和补充粮、油、盐等给养,准备持久抵抗,绝不投降。商会秘书长
严谔声先生当即召我嘱咐童子军团设法完成任务。我们研究后即筹备物资、组织人力、准备卡车,并认为以晚上11时租界实施戒严后,趁街上无人时才行动较为妥当。我们系上海市商会童子军团,自“八一三”淞沪战争开始即组成战时服务团,支援军队抗击敌军已近三个月了。
在那天午饭时,另有泥城桥附近学校童子军团有一位女童子军名叫杨惠敏,曾与仓库守军接触而且传递过去一面国旗,她亦来商会说该旗尺寸较小。商会自接到电话将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出后,各方面送来很多物品。不多时我们需要的东西即装了十几个大麻袋。用牛皮纸包好一面最大尺寸国旗,再加旗绳,我特地回家把家里一根最大最粗竹竿送到
宁波路战时服务团团部。
当时晚上并无月光,深夜11点钟卡车出发,沿河南路北去至河南路桥,卡车大灯即熄灭缓行,过桥即向西沿苏州河畔(
北苏州路),车速很慢,尽量减少卡车运转声音。车上除驾驶员外,我和胡惠祥等六位团员,还有童子军理事会赵邦镛、郑炅樟,立报馆白广荣。到达泥城桥(注:应为新垃圾桥)东面小横路口卡车停下。满天漆黑,四周寂静,北望
闸北偶尔有火光枪声,桥北桥南宛若阴阳地界,桥北路灯没有一盏。我们暗中摸索稍靠桥南远处几只电灯光源。我第一个匍匐蛇行横过桥面到达仓库旁边一家小烟纸店,卸去一块排门,店堂内墨黑。有几个士兵立在柜台上接受了我送去的一面大旗、一根长竹竿之后,用粗长麻绳将一大包一大包的物资由几个童子军拖着拖到店柜边上运进去(注:叶在80年代回忆时说是:“团员胡惠祥手持国旗,奔上仓库四楼,交给负责军官”)。小烟纸店后门即通四行仓库,因麻袋装物太多,笨重异常,故而动作快不出来,等到全部送完搭车回到团部,已经半夜二时。第二天早晨,我们望到了四行仓库上一面大红(国)旗迎风招展,在阳光下威武地耸立在四(六)楼屋顶上。
杨惠敏我就在那天见到她。她虽不是我们团里的团员(我团没有女团员),但她那时也参加上海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她有一个臂章是第41号。她送去的旗较小而没有挂出来,但是她那天在
桥堍和那面守军联系亦属实(是守军过桥来联系还是她过去我不清楚)。
那天晚上《
立报》记者白广荣回到我团部时,即准备连夜写稿报道,国旗和物资是怎样送过去的。当时,我坚决要求不要报道,因为我要考虑我们的抗日工作还要做下去,在日本势力范围内,暴露了容易遭到破坏,对我们工作不利。为了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说明抗战军民一条心,我同意把杨惠敏事迹在报上发表,表扬她是中国的好儿女。我考虑报道她只涉及她一个人,她所属的团是一般普通学校的童子军团,日本人是不会注意的。后来,报纸上也就这样宣传了。
此外,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原国民党贵州《中央日报》记者戴广德先生撰写了《杨惠敏献旗之谜初探》一文,在采访当年随叶春年向四行孤军送旗及慰劳品的《立报》记者白广荣告诉他:“孤军在四行仓库悬挂的国旗和杨惠敏所献的旗是两码事。”他又访问了原四行孤军幸存的老战士李锦堂、张青轩、曹明忠、于长寿、周俊明等,向他提供材料,肯定杨惠敏于1937年10月27日来到四行仓库慰问孤军,由机枪连连长雷雄接受,接受杨送来的一面国旗,因尺寸较小未被孤军悬挂。亲历杨惠敏献旗的当事人
曹聚仁在《从“四行仓库”谈起》一文中也有相近的描述。
叶春年的回忆说明了几点:一是10月28日上午四行孤军以电话和市商会联系要求送一面(大)国旗等。二是当天中午以前杨惠敏曾与守军联系且送去一面国旗,因旗较小而没有挂出来。三是当天晚上叶春年等人送去国旗及物资,次日(29日)晨国旗升上仓库六楼楼顶。四是为了防止日本人报复,对外宣传报导只介绍是杨惠敏送的国旗。叶春年讲的:“在日本势力范围内,暴露了容易遭到破坏,对我们工作不利。”是因为1932年“一二八”十九路军淞沪抗战时,童子军战时服务团团员罗云祥、毛征祥、应文达、
鲍振武四烈士,在老靶子路被日军俘获,日寇以刺刀乱挑,残酷杀害,并毁尸灭迹。所以,当时公开报道过的送旗人,会有生命危险。
另一位当事人曹志功写于1962年10月的《杨惠敏渡河献旗之真相》则是这样写的:
1937年秋,上海“八一三”抗日战争行将结束之时,谢晋元率领孤军固守北苏州路(注:光复路)四行仓库,当时仓库屋顶上曾升起一面国旗,报载系女童子军杨惠敏渡河所献,一时哄动全国。其后,上海某影片公司曾编拍电影,(注:指1938年拍的电影“八百壮士”)使杨惠敏偶然成为一英勇之女童军。此事系我亲身经历之事,报载消息,实属以讹传讹,彼时因事关激发爱国热诚,未便加以辩证,以免当局者认为我别有用心。今日思之,此事有关史料真实性,虽已事隔二十余年,终不能任其永久传讹,兹将我所知的情况加以披露。
“八一三”抗战时,我供职于上海市商会。当时上海各界曾有抗敌后援会之组织,其中设供应委员会,办公地点在市商会内。因市商会会所接近北站,在战事发生后,即迁往
西藏中路宁波同乡会办公,我兼任该委员会干事。是时,市商会例行公事较少,大部分时间都为供应委员会工作。在八百孤军固守四行仓库后,某日上午我忽接得一电话,谓系四行孤军打来,对方自称
谢晋元,谓该军拟在所守仓库之屋顶上悬一中国国旗,以示与附近
太阳旗有别,唯库中无较新者,嘱设法送一新旗去。我当答以照办,不过当时在日军包围中,炮火时断时续,如何送去,尚待相商。彼即云他可派人设法渡河来取,并云如有食品等亦可交其带去。电话断后,我即作好各种准备工作。大约当日下午三、四时,厦门路一收容所(记得系第一特区市民联合会所办)来一电话,谓有一人渡河至该所,自称四行孤军派来,询问(市)商会地点,并要一国旗云云。我即请其派人陪同来会,未几即有一女童子军陪一便衣大汉前来。晤谈之下,始知女童子军名杨惠敏,系某校童子军团派往收容所服务者。大汉亦自述其姓名及职位,具体已记忆不起,只记得系一北方口音。我把准备好的物品交给他,他对于我们交给之国旗认为尚非新制者,希望更换一幅。我一面留其在会稍坐并请其捡点所送慰劳食品等物,一面即派人向旗店另购新旗一幅,彼即将一小部分食品及新旗打成一小包,对于其他慰劳品不易携带,嘱设法另送,并云拟至厦门路收容所稍事休息后,晚间再渡返北岸,明晨你们必可看到屋顶升旗云云。仍由杨惠敏陪其回厦门路。次晨果见四行仓库悬挂一簇新国旗,群众隔岸观之,莫不狂呼拍手。
至于留下的一批慰劳品的运送,……我即与市商会童子军团负责人商定,由该团派出团员数人,担任此项工作。并特买旅行袋数个,以备就地拖送之用。布置就绪即电四行仓库联系。晚间戒严后由李子洋(市商会干事)、杨惠敏(因彼与孤军所派代表已相识)用汽车将慰劳品送至河南路桥交与市商会童子军运送。事后据市商会童子军报称,系将慰劳品装入旅行袋系以长绳,于北苏州路伏地分批拖送至四行仓库沿北苏州路之铁栅门口,由孤军派人在铁门口隔门接运,往返多次,至午夜始竣事。此当时送交国旗及运送慰劳品之真实情况,杨惠敏虽亦曾参与其事,并无渡河献旗之举。当时新闻界故为渲染,当有所授意。但一经报纸宣传,竟使杨惠敏成一时的风云人物。
曹志功回忆了1937年10月28日上午四行仓库来电,要市商会设法送一面国旗,以及当晚送慰劳品的情况,与叶春年的回忆基本相符。此外,他说明了几点,一是杨惠敏在送旗(及慰劳品)中起了联络作用。二是当日下午三四时,国旗由四行孤军所派一位便衣大汉取走。三是他同叶春年都认为四行仓库升起的国旗非杨惠敏所送。(叶:“她送去的旗较小而没有挂出来。”曹:“杨惠敏虽参与其事,并无渡河献旗之举。”)曹、叶两文写于“文革”前夕,文章写好后都交给了
上海市文史馆作为史料收藏,直到1987年8月,为纪念“八·一三”抗战50周年,才去上海市文史馆、上海市人民政府参考室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编的《史料选编》发表,因为该丛刊作为内部刊布,发行量极有限,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
八百壮士后代上官百成也回忆说,杨惠敏并非泳渡苏州河,而是走小路沿著垃圾桥旁边有一个通道直接进去的。换言之,杨惠敏不仅没有渡河,也没有见到谢晋元,国旗她交给了卫兵,最后升上四行仓库的那面旗,也不是杨惠敏送的那一面。上官百成说,“当初一个国军的部队,确实他们有自己的国旗,可是就是说童子军有献旗进去,这也表示军民合作。”同时杨慧敏带回的八百壮士的名单,人数也是有所夸大的。
还有一些当事人对此事所写的回忆录,由于当时的主客观原因,具体细节均有出入。
在“八百壮士”幸存者
郭兴发在1987年3月21日所写《四行仓库回忆——简略》中,有一段关于杨惠敏献旗的内容。
郭兴发,1916年生,河南
商丘人,出身贫农。524团一营一连一排一班机枪手。四行仓库战斗的四昼夜里,他在一到三楼之间上上下下,哪里需要,他就按照命令,前去支援。他说:“27日晚十点多钟,突然有一身穿童子(军)服的女孩出现在桥头,冒险向我们喊话。这时,机枪连长雷雄值班,立即将情况报告了谢团长。谢团长说:‘要让她马上回去。’可她就是不听,一直喊了一个多钟头,问我们需要些什么。谢(团长)叫人回答说:‘我们只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国旗’。当天晚上,杨(惠敏)就将旗杆和国旗送来。我们立即将国旗升上库顶。”
郭兴发的这一段回忆很重要,基本上说清了杨惠敏献送第一面国旗的缘由及经过。使多年来有关杨惠敏献旗的许多争论,有了一个明晰的答案。
真实经过
结合其他人的回忆及当时报纸的报道,献旗的经过应该这样:
1937年10月27日,四行仓库激烈的枪炮声吸引了租界民众的目光,人们奔走相告,群情激奋。当天,谢晋元发出了要求支援“糖、盐和
光饼”的呼吁,经电台广播,传遍上海。民众纷纷踊跃捐赠,物品堆积如山。
在上海民众的热情和八百壮士英雄行为的感召下,驻守新垃圾桥北堍的英军逐步放松限制,有时默许民众将食物扔到西藏路西边的四行仓库墙边,由驻守烟纸店的壮士取走。
当晚十时以后,身穿童子军服的杨惠敏出现在新垃圾桥北堍西藏路东,冒着生命危险向马路西边的仓库守军喊话,要求进入仓库,做些服务工作。值班的
雷雄连长立即报告谢团副,谢不同意并说:“要她马上回去”。但杨惠敏仍然喊了一个多小时,并问守军需要什么?谢团副叫雷雄回答:“只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国旗。”天亮以前,杨惠敏将国旗和旗杆送到。28日,四行仓库楼顶就升起了杨惠敏送去的第一面国旗。
28日上午,谢晋元亲自打电话给市商会,要求提供一面大国旗,并说好派人去取。下午三时,四行仓库派一便衣大汉,到厦门路尼姑庵难民收容所找到杨惠敏,由她陪同,到市商会取走一面较大的新国旗及少量食品。当时的报纸,对于换上的第二面国旗有报道:(四行仓库)“六层高楼之屋顶,28日傍晚前,并由我忠勇将士,高揭青天白日满地红之国旗,压倒四周之太阳旗,发扬我大中华民族之浩然正气,已博得全沪中外人士无限之钦敬,并引起最热烈之注意”“28日下午夕阳西下时,四行仓库屋顶突然换上了一面巨幅国旗,随风飘扬,壮丽光辉,顿时四周的太阳旗黯然无光”。杨惠敏献送的第一面国旗,改挂在仓库南面朝向租界的窗外。
28日晚十一时,租界戒严后,市商会童子军战时服务团数人在叶春年带领下,乘卡车绕道
河南路桥,将最大尺寸的国旗一面、旗绳及长竹竿一根和十几麻袋慰问品送入仓库。同时,因故未随部队进入四行仓库的几名军官,也悄悄返回部队,参加战斗。有一记者及杨惠敏也随行。整个过程十几分钟,记者作了简短的采访,因谢晋元、杨瑞符忙于指挥作战及督促赶做工事,没有接见记者和杨惠敏,由雷雄连长代见。经与租界英军联系,在战斗中负伤的官兵转往租界医治。为了迷惑敌人,问到有多少人,伤员按统一口径回答:“八百人”。同时带出大批信件,均为壮士们寄给亲人的遗嘱。
29日早晨,仓库屋顶升起巨幅国旗,另两面国旗挂在仓库朝南窗口。当时据华东社记者报道:“四行仓库朝南窗口有两幅国旗悬于左右,崇楼屋顶则高揭长约六尺阔约四尺之国旗一面,随风飘展,在附近数幅敌旗中凛然表示其不可侵犯。民众仰首视之,亦显兴奋,对八百壮士忠勇奋发之精神,毅然起敬。”故24小时之内先后送入仓库的国旗在三幅以上。
所以,杨惠敏、曹志功、叶春年等提供和献送的国旗,都曾悬挂于楼顶及窗口,不能说:“没有挂过。”杨惠敏游泳渡河献旗的事是没有的,是为了避免日军找租界的麻烦,同宣传杨惠敏个人,防日军报复(甚至暗杀)一样,都是当时各方的客观需要。
还有人说杨惠敏不仅没有泅水游过苏州河,而且根本没有进入四行仓库献旗,是由
万国商团中华队队员郑侠飞藏在身上带进去的。由于当时的处境,只能宣传为杨惠敏泅水所献。对此,郑侠飞本人在证明杨惠敏没有泅水渡河的同时,明确地肯定了杨送旗的事实,并予以赞扬。从而可以确定这种说法没有根据。
个人生活
杨惠敏在战后跟随着
国民政府撤退至台湾,后与台大体育系教授朱重明结婚,育有二子朱复圭与朱复轰。
她曾任职于台北女师专(今
台北市立教育大学)、
金瓯商职(今台北市私立金瓯女子高级中学)与
中国文化大学等学校。除此之外她也长年积极参与、宣传
童军活动及妇女救国运动。杨惠敏于1992年3月9日,在
脑溢血卧病在床一段时日之后,逝于台北市石牌荣民总医院,享寿78岁。
据其子回忆,杨惠敏至台湾后绝口不提往事。直到上课时老师提醒,方知课文中的女童军即为母亲。
相关作品
杨惠敏曾在公元1979年出版过一本自传,《八百壮士与我》。
杨惠敏献旗与四行仓库守军的故事,曾在1976年时被拍成电影《
八百壮士》,在该片中是由
林青霞饰演杨惠敏本人,并由
柯俊雄饰演谢晋元中校。
2020年
管虎导演电影
《八佰》中
唐艺昕饰演杨惠敏。
其他相关
上海八一三抗战时,身为女童子军代表各界,泅渡过苏州河向坚守四行仓库的800壮士献旗的人就是杨惠敏。一时间,她便成了那年国民党的“抗日
形象大使”。那么
胡蝶是谁?胡蝶便是四十年代中国大牌女影星。两人本不相干,何以说胡蝶毁了杨惠敏的一生?
这事要从抗战期间说起,当上海沦陷日军之手,很多积极抗日的文艺工作者便向武汉撤退;转移到香港的也不少,胡蝶夫妇就是来到香港。1941年日本军队占领了香港,日本军中来人,邀请胡蝶赴东京拍一部《胡蝶游东京》的影片,以宣扬所谓的“中日友善”思想。胡蝶见事不妙,与和她的丈夫
潘有声再次远走高飞。先到是广东韶关,再到桂林,最后抵达山城重庆。
出行前,胡蝶将历年积存的财物打包成30个大箱子,托当时正在香港负责秘密接送工作的杨惠敏代运回国。杨惠敏受托推卸不掉,只能欣然从办。不料,当胡蝶夫妇抵达广东韶关时,那30箱财物居然全部丢失,无一幸存。
胡蝶闻此噩耗,不禁大惊失色,泪如泉涌。因为行李中除有价值昂贵的衣物外,还有她千金难买的几大箱子从十七岁开始电影生涯以来的各种纪念品;特别是她1935年2月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
莫斯科“国际影展”,以及会后赴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考察时所得的外国赠品,这些引以为荣的珍藏宝贝,如今都荡然无存,怎不叫她痛心疾首?她曾私下感慨地说:“过去我虽然有过一些辛酸事儿,如和第一个丈夫
林雪怀的感情破裂,以及‘
九·一八’之夜,有人造谣说我和
张学良将军在北平
六国饭店跳舞等人身攻击,也没有这次伤心得厉害!”
胡蝶闻之一则伤心,二则怀疑杨惠敏的话是否真实,会不会被她私吞了。据胡蝶讲,她看到自己的皮大衣穿在杨惠敏身上。胡蝶丢失财物的消息,不胫而走,重庆报纸多为她鸣不平,纷纷谴责杨惠敏不该趁人之危,骗吞不义之财。而此时,已先期回到重庆的杨惠敏,感到名誉攸关,难以出头,便赶在胡蝶于11月24日飞渝前5天,慎而重之地在中国童子军战时服务团部招待新闻界人士,为自己洗刷说:“我于香港沦陷后,曾秘密来往港穗八次,营救了二百多名‘要人’和青年回国。代胡蝶运送的三十多件行李,到达东江时,因兵荒马乱,全部被劫,并非我拐骗私吞。”尽管她赌咒发誓,一身清白,但是劫是骗,无从查证,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胡蝶为此气得彻夜失眠,大病了一场。她向人哀叹说,想不到而今竟沦落为一个一无所有的“难民”了。情急之下,她求帮于
杜月笙。杜当场拍胸脯说:“这事好办,让戴(笠)老板替你解决就是了。”
而此时,
戴笠正在追求爱恋着胡蝶。他认为这是表现自己的天赐良机,下令重庆卫戍总司令部稽查处前往湖南
株洲,会同该地军统机构把杨惠敏及她的未婚夫赵乐天一并押解到重庆来。严刑拷打之后,确实被劫,便又派出一支强干的办案人员赴广东侦办。那年头国内兵荒马乱,劫匪如麻,案子根本无从下手。
找不到珠宝,计划要落空,戴笠忙按胡蝶提供的丢失账单派人到外国火速购买回来,谎称追回了一部分财物。胡蝶一看这些珠宝和衣物不是原物,但成色与款色更新,价值更贵,也就谢了戴笠。此事算了了,可杨惠敏和她的男友却还关在大狱里。军统的监狱与看守所是不受国民党政府法律约束的,没有戴笠的手谕,杨惠敏休想出去。
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戴笠准备与胡蝶结婚,正在这时,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于南京近郊。胡蝶与潘有声闻之没多久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司法室提出要对杨、赵释放,可戴笠的亲信
毛人凤却不同意。此时,他心里明白,若放了杨惠敏,胡蝶定会飞。那么戴笠许多私闻之事会因杨和胡角色变卦而被公开宣扬出来。唯一的好办法就是把杨惠敏无限期地“保护”起来。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毛人凤将杨惠敏“转移”到南京,写下对此事永久保密声明之后才准许出狱。就这样,杨惠敏莫名其妙地被关了四年出狱了,有罪还是无罪,不了之之。
杨惠敏给800壮士送旗之举名扬大江南北,
宋美龄、
孔祥熙原本打算资助她赴美国去留学。不料留学梦没成,一夜间竟成为阶下囚,这让杨惠敏怎么也想不通。
杨惠敏在回忆那段日子时说:“我是天天以泪洗面。流不尽的眼泪!我痛哭,我呼天,我祷告神明,因为,胡蝶把我毁了,她毁了我一生灿烂的前程!她杀死了一颗赤忱火热的爱国心,她侮辱了我冒险献旗给八百壮士的壮举,她以小人之心伤害了正人君子的自尊……我恨死这无知的演戏的女人!”
1992年3月9日,杨惠敏在台北逝世。生前与
台湾大学朱重明教授结婚,著有《八百壮士与我》一书。她和胡蝶结下的恩怨一直相伴到她人生旅程的终点。而胡蝶于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竟未提杨惠敏一字,也未提当年行李遭抢劫的事。
影视形象
2020年
管虎导演电影《
八佰》中
唐艺昕饰演杨惠敏。
1976年电影《
八百壮士》,在该片中是由
林青霞饰演杨惠敏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