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6月5日—1948年9月17日),原姓富尔顿(Fulton),
美国当代著名
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
博厄斯(Franz 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
萨丕尔(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诗人。1887年6月5日生于
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
美国独立战争。
1914年回纽约。1919年进入
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
文化人类学之父
弗朗兹·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1936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1927年研究
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
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1934)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 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
种族歧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
罗马尼亚、
荷兰、
德国、
泰国等国
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
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17日病逝,享年61岁。
本尼迪克特与美国人类学家M.
米德一起,结合心理学的研究,形成
博厄斯学派中的一个支派,即
心理学派或民族心理学派,又称
文化心理学派、种族心理学派。该派认为,人类文化各有其不同的
价值体系和特征,呈现出多样性。
文化模式是文化中的支配力量,是给人们的各种行为以意义,并将各种行为统合于文化整体之中的法则。文化之所以具有一定的模式,是因为各种文化有其不同的主旋律即
民族精神。人们的行为是受文化制约的,在任何一种文化中,人们的行为都只能有一小部分得到发挥和受到重视,而其他部分则受到压抑。因此,文化研究应把重点放在探索和把握各种行动和思考方式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的整体结构上,重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鲁思·本尼迪克特根据
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
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1949年初被译成日文,1949年至1951年,日本几家杂志约请专家举行座谈,对此书进行评论,有的并出版了特集。
“菊”本是
日本皇室家徽,“刀”是
武家文化的象征。但本尼迪克特在以此命名本书时,似乎并未从这种含义出发,而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
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
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
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著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
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
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对于这些观点,有些日本社会学者评价很高,认为表现了“深刻的洞察力”。有些
日本历史学者则不同意,认为作者把特定时代、特殊
社会集团的
社会心理当作“日本人”的普遍心理,在方法论上有非历史的和超阶级的缺点。评价虽然不同,影响很大则是事实。1951年此书被列入日本《现代教养文库》,至1963年已重印三十六次。1982年出版的一本介绍“日本学”名著的书中称赞此书是现代日本学的鼻祖,是文化人类学者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1986年一篇综述战后日本研究状况的文章列举七种代表性观点,说《菊与刀》是令人注目的一种。凡此都表明,此书影响至今不衰。
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
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她重视
实地研究工作,
调查研究过
北美的普埃布洛
印第安人、传道区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马印第安人和布莱克弗特人(黑足人)。她的理论基础是
种族主义和
弗洛伊德主义的混合物,但她的种族主义主张比较隐蔽。著作以《
菊与刀》和《
文化模式》为代表,著作还有《种族:科学与政治》《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