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纹东方鲀
鲀形目鲀科动物
暗纹东方鲀俗称河鲀、河豚、巴鱼,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鱼类。暗纹东方鲀体形非常独特,为典型的炸弹型,即头部粗大浑圆,尾部短小。体表无鳞,但皮肤厚而韧,且有许多疣状小刺;鱼体背侧呈灰褐色,腹部呈白色或浅黄白色;胸鳍后上方与背鳍基部各有一个圆形黑斑,斑周围有清晰的黄白边;尾鳍短小,截形。因其背部被4-5道黄金线分隔成暗褐色的宽纹,故名。
形态特征
暗纹东方鲀体长54-285毫米,背鳍15-18;臀鳍13-16;胸鳍16-18。体长为体高3.0-3.8倍,为头长2.7-3.9倍。头长为吻长2.3-3.2倍,为眼径5.7-1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4-1.9倍。体亚圆筒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体侧下缘皮褶发达。头中大,钝圆,头长较鳃孔至背鳍起点距短。吻中长,钝圆,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微圆突。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明显。唇厚,下唇较长,其两侧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弧斜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体背面自鼻孔至背鳍起点,腹面自鼻孔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和鳃孔前方均被小刺,吻侧、鳃孔后部体侧面和尾柄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在吻上方,形成吻背支;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背侧支的左右横支连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下方向后延伸至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由胸鳍末端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前部鳍条稍长。臀鳍与背鳍几同形,基底稍后于背鳍基底。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宽,近似方形,后缘呈亚圆截形。尾鳍宽大,后缘呈稍圆形。
体腔大,腹腔淡色。大。有气囊。暗纹东方鲀的头骨类型属于暗纹东方鲀型。头骨骨质硬而细密,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部边缘呈浅凹形。额骨隆起面稍宽,具众多纵走细纹。左右额骨隆起线呈细腰形,细腰中部中等宽,前方伸至前额骨后缘内侧,后方伸至额骨后缘外侧。额骨长大于额骨宽。前额骨大而长,,呈三角形,外侧角尖突,前缘平直,向内侧倾斜。眶上缘较短,额骨外缘显著短于前额骨外缘,额骨外缘与蝶耳骨上缘边缘形成锐角。蝶耳骨突起稍宽,平直,或稍向上斜行向外伸出。
生活时体背面茶褐色,5-6条暗褐色宽横纹,横垮于眼后、项部、胸鳍上方和背鳍前部上方,在每条暗褐色宽带之间夹着一条黄褐色窄带。胸斑黑色,显著大于眼径,边缘浅褐绿色。背鳍基部亦有一大黑斑,边缘亦浅褐绿色。幼鱼的暗色横纹上有小白斑,较大个体白斑由渐不明显至消失,暗色横纹亦随生长逐渐不明显至消失。胸鳍基底外侧和内侧均有暗色小斑,此2斑成鱼时仍存在。体侧皮褶呈一黄色宽纵带。胸鳍浅黄褐色。臀鳍黄色末端暗褐色。背鳍和尾鳍黄褐色。尾鳍后缘暗褐色。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为洄游性鱼类,栖息于水域的中下层,主要分布于东海、黄海及通海的江河下游。每年3月份始,便成群溯河至长江中产卵繁殖,幼鱼生活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肥育,至第二年春季返回海中。
生态习性
暗纹东方鲀性凶残而胆小,当生存环境恶劣时,常会发生相互残杀,这种相残习性尤以苗种培育阶段为甚。其食道构造特殊,向前腹侧及后腹侧扩大成囊,没有肋骨,这一构造使其遇到敌害时,吸入空气和水,使胸腹部膨大如球,表皮小刺竖立,浮在水面装死,以此自卫,待感安全后,迅速排放胸腹中的空气与水后快速游走。此外,它还有咬齿习性,被捕后会发出“咕咕”叫声。幼鱼在江河或通江湖泊中育肥,然后入海,在海中生长发育至性成熟后再进入淡水产卵。
在自然条件下,暗纹东方鲀以摄食水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兼食自游生物及植物叶片和丝状藻等,是偏肉食性的杂食性鱼类。食性广,成鱼的动物性食物包括鱼、虾、螺、蚌、昆虫幼虫、枝角类、蛲足类等;植物性食物包括高等植物的叶片,丝状藻类等。幼鱼食性稍不同于成鱼,主要以轮虫枝角类挠足类寡毛类、端足类及多毛类等浮游动物和小鱼苗为食。其吃食特点是将食物一边向嘴里衔一边退缩,同时品味嘴里的食物,味道好则吞食,味道差吐出退逃。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过合理的驯食,可以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分布范围
仅分布于中国、朝鲜。中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还分布于大清河、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番阳湖和太湖等淡水湖泊以及闽江口。山东烟台、石岛大渔岛、青岛,江苏连云港西连岛、吕泗、江阴、太湖东山,上海吴淞、佘山、长江口,浙江蟹浦、舟山沈家门、蚂蚁岛。
繁殖方式
暗纹东方鲀一般2-3年性成熟,其繁殖力很强。绝对怀卵量为14-30万粒,成熟系数11.4-22.8。卵巢肾形,棕黄色,左大右小。成熟卵粒为粘性沉性卵,入水后粘性增强。卵圆球形,卵膜薄而透明,淡黄色,卵径1.1-1.3毫米,油球小而多。雄鱼精巢较大,乳白色,成熟后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成熟系数10.8-16.4。暗纹东方鲀产卵期较长,每年3-6月份,便溯河至通海的江河水草丛生的地方产卵繁殖,为一次性产卵型。产卵对水温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并不十分严格。水温23 ℃左右时,胚胎发育约需4-7天。从刚孵化出的仔鱼到卵黄囊吸收约6天左右的时间。长江中捕捞的暗纹东方鲀,通过合理的方法在池塘中进一步培育,可进行催产繁殖,培育不当,则会导致性腺退化。全人工饲养的个体没有经历过海淡水徊游,一般不具繁殖力。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数量多,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该种肉味鲜美,肉质细嫩,但其卵巢、肝脏和血液均有剧毒,尤其在繁殖期毒性更强。上海地区和长江沿岸农村屡有发生吃河鲀中毒身亡的事件。腌制干品,食用较安全。2016年11月中国农业部办公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现市场上多为人工养殖品种。养殖河鲀的毒性含量明显降低,且经过无毒加工处理,可安全食用。
毒性介绍
暗纹东方鲀其肉味鲜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其皮肤、生殖腺、肝、血液中含有毒素,特别是繁殖期间毒性最大。
河鲀的肝脏和卵巢可提取河鲀毒素,用于治疗神经痛痉挛夜尿症等。日本和中国长江下游居民特别爱吃此鱼,具有一定出口创汇潜力及市场需求。
人工养殖
养殖提示:以池塘精养为好,特别要加强增氧和投喂管理,应保证一定的活饵料供应,人工饲料需要及时补充,以免引起相互残食。由于冬季需要保温,现多采用温室饲养方式。此鱼体表部分无鳞,操作时要小心,以防外伤感染,引起水霉病等病。
饲料中添加壳聚糖和益生菌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及部分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益生菌(0.1%、0.2%、0.4%)、壳聚糖(0.2%、0.5%、1.0%)、壳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甘露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在室内水泥池(5.0m×2.0m×1.0m)中喂养暗纹东方鲀幼鱼(3.15±0.05g),用基础饲料投喂暗纹东方鲀作为对照,每组三个重复,60d后测定鱼体的生长、肌肉生化成分、肝胰脏、肠道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和白肌RNA/DNA。结果显示,对照组相对增重率为476.4%,饲料中添加0.2%的壳聚糖、0.1%的益生菌对暗纹东方鲀的促生长作用最明显,相对增重率显著提高。壳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甘露聚糖与益生菌混合物对生长无显著影响。对照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82.94%、11.21%,壳聚糖、益生菌与甘露聚糖在饲料中的添加,能够显著降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提高肌肉蛋白质含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肝体比。0.2%壳聚糖和0.1%益生菌能使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白肌RNA/DNA显著增大(P0.05),说明肠道淀粉酶活性增强和蛋白质合成增加是壳聚糖和益生菌促进暗纹东方鲀生长的重要原因。
养殖型暗纹东方鲀雌雄体长生长规律相似;但体重在2.5龄前雄鱼生长速度大于雌鱼,2.5龄后则相反。养殖暗纹东方鲀体型比野生暗纹东方鲀肥胖,体重/体长和肥满度皆大于野生型。研究还发现,养殖暗纹东方鲀性腺发育不良和肝脏脂肪变性发生率高,且两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致使全人工育成的成鱼繁殖难以成功。
参考资料
暗纹东方鲀.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23:2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