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古称“
鸦关”,雄、奇、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从山脚至山顶的
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建设沿革
明清时代
明清时代,此处是蜿蜒的
古驿道,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
茶亭,专供路人游客小憩。寺旁岩壁之上,有“甘泉胜迹”、“云陵山色”、“乌道干重”、“且以饮人”等石刻。
鸦关之雄险,名噪滇黔,明诗吟诵“列哉风高仰万山,云空叶积马蹄艰,一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图锁钥关”。
公路
二十四道拐,始建于民国24年(1935年),次年竣工。明清寺宇石刻,均在筑路时毁损。
民国16年(1927年)贾善祥奉
省主席周西成及贵州
公路局局长
马怀冲(晴隆人)之命,进行踏勘。
民国24年(1935年),工程师
邹岳生领队,再度进行勘测设计,同年,由西南公路局局长
曾养甫督工动工,于1936年竣工,是黔滇公路的必经之路。
二战时期
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华物资经过
滇缅公路到达
昆明以后必须要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成了
中缅印战区交通
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日寇曾多次派飞机对二十四道拐公路进行轰炸,欲截断黔滇咽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美国陆军准将
约瑟夫·史迪威受任美军中缅印战区总司令兼盟军
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陆军部长
史汀生要求史迪威“维持滇缅公路”的运输,并致力于“改进中国陆军的战斗效能”。
1942年,美国的
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贵州晴隆修筑滇黔公路,驻扎在沙子岭3公里处(又称美国车站),由连长麦顿负责,用美国制造的水泥砌挡墙,对二十四道拐进行维修,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完成了修路任务,保证了运输畅通。美国工兵一直驻守到日军
无条件投降后一个多月才逐渐撤离。
1945年,第一批由美军驾驶的车队通过中印公路到达重庆,蒋介石在重庆发表《中印公路接通的意义》的讲话,将滇黔公路重新命名为“史迪威公路”,晴隆二十四道拐由此而随史迪威公路载入史册。
美军抢修后保留的二十四道拐公路,全长4公里,有效路面宽约6米,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
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50米,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驱小汽车由下至上,爬完24道拐约需8分钟,由上至下约6分钟,虽坡陡弯急,但无惊恐之感。现由县公路局养护,仍可通车,但只有少量车辆通行。
新中国
1954年,
贵州省公路局在二十四拐附近的坡面上把
纵坡放缓,设计新修了一条6公里的.
回头弯沥青路,在山脚与二十四拐的下山路口相衔接,作为
国道320线的主要通车道。
道路结构
晴隆“24道拐”抗战公路,是“史迪威公路”的形象标识。从山脚至山顶的直线距离约350米,垂直高度约260米;在倾角约60度的斜坡上以“S”型顺山势而建,蜿蜒盘旋至关口,全程约4公里。
道路特点
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横直连绵,薄雾裳绕,云海茫茫,气势磅礴,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
游蛇下山,欲饮山脚之清泉,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真可谓“万山飞翠上吟肩,路曲行人似蚁旋”,给人既有惊心动魄之感,又有心旷神怡之处。从关上经过,可见脚下浮云连绵,烟气莽莽,加入天宇。穿过云海,行至悬岩下,即可见
二十四拐左侧的悬岩飞瀑。盛夏时节,可见两涨清泉从悬岩之上,飞流直下,确是“悬岩挂白虹,细雨日飞空”。
建设意义
“24道拐”公路是抗日战争中国际援华军需
物资运输的大通道,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里是中美人民在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
历史记录,现保留有“美军墙”、“美军车站”等遗迹。2006年被国务院评定为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记忆
这一条抗战“生命线”,曾因美军随军记者的一张
老照片闻名全球,却也曾因具体地点众说纷纭,成为一条隐没在群山间的“无名英雄路”。直到2002年,才在滇缅抗战史专家
戈叔亚的探访下确定其方位。贵州
晴隆县作为抗战
大后方的烽火记忆,也因此而为世人所知。
二十四道拐研究专家陈亚林介绍说,为支援抗战,修筑二十四道拐时,晴隆县城所有能够出动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出动,能拉能驼的牲口也全部上阵。当年人口不足5万的晴隆县城,被征调上前线的人数达3800余人,每六个青壮年中,就有一个投身抗战保家卫国。此外,晴隆还为多支在此休整的抗战军队提供了大量
军用物资。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2974名晴隆县民众手持火炬,举行了重走英雄路的活动。抗战时期在历史的黑暗中,这条公路点燃的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如今,“无名英雄路”的星火之夜里,二十四道拐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再度被镌刻在人们心中。
影视文化
电视剧作品
2015年3月24日,晴隆
县委宣传部称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计划8月在
央视媒体播出。
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讲述的是
二战时期古镇安南(今晴隆)一个善于决战疆场
刺刀见红的一流军人,为保护“24道拐”
盘山公路与
北盘江大桥的畅通,外战日军内斗奸细的烽火情仇故事。拍摄期间,主创人员立志把这部剧打造成
中国文化的世界级名片,提升中国
文化软实力,让中国价值观走出国门、影响世界。作为中国首部公路抗战大戏,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第一次真正从
国际视野展现二战期间的中国抗战,以一段不可思议的“公路奇迹”和“守桥传奇”,谱写了一段英勇不屈的抗战历史、一段感人肺腑的国际友谊和一段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国家记忆。该剧是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手笔”,当地政府在发展旅游
基础建设时,
斥资还原了有“东方卡萨布兰卡”之称的“
安南古城”,力求通过该剧,将“24道拐”、“盘江抗战桥”等历史场景真实再现。
据该剧制片人
庞敏介绍:“《二十四道拐》不仅是一段国家记忆,观众将在电视剧中,全方位领略贵州的
红色文化和
黔西南风光。”
歌曲
颜振豪这首原创歌曲《二十四道拐》,延续了质朴清新的
新民谣风格,从词、曲中让人感到有诗一般的意境,曲调抒情平稳、深厚纯净,余音缭绕。“通过实地体验‘24道拐’,了解到这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让我迸发出
创作灵感,也充满了喜爱之情。”这将是颜振豪充满对家乡韵味的新作。
提起颜振豪的歌曲,大概不少人,尤其是喜欢旅游的人一定会若有所思,毕竟这些歌曲曾经陪伴了无数旅游的人。尽管颜振豪拥有“
80后作家”、“诗人”、“唱片执行”、“乐评人”等众多头衔和光环,用最贴切的话来说,只不过他是一个行走在文字和音符间的边缘人。为创作《二十四道拐》形象歌曲这一文化
旅游品牌,颜振豪深入“24道拐”、“晴隆古城”和大型电视连续剧《二十四道拐》外景拍摄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据悉,颜振豪下一步还将《二十四道拐》制作成旅游音乐mv,定位为红色情歌、地域名片、
城市旅游名片,让更多人去欣赏、去了解“24道拐”。
微电影
《二十四道拐》微电影是
江汉大学燃点DV社联手
三角湖杂志社拍摄的首部高清独立
数字电影。由江汉大学的学生乔栋、张珊、胡天、梅北洋主演。导演为李杰。
主办赛事
“24道拐”是理想的山区
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自2005年以来,成功地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重走抗战路”自驾汽车爬坡赛、泛珠江三角洲
汽车集结赛贵州分站、“体育彩票杯”史迪威公路——
晴隆24道拐汽车爬坡赛。2007年7月举办了“中国首届史迪威公路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汽车爬坡赛”。
获得荣誉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中美两国人民英勇抗击
日本侵略者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线及国际援华物资的大动脉,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又称“历史的弯道”。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州十八景”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州十八景”之一。
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
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位于晴隆县晴隆山的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名列其中,是贵州省唯一被列入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