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生宙
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
显生宙,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是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距今大约5.7亿年前延续。5.7亿年前,寒武纪始,生物逐渐演化出较高级的动物,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
简介
显生宙是从距今5.7亿年的一段地质时期。以大量动物出现为标志。它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并可以分为早古生代及晚古生代两部分,各包括三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新生代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通常把第三纪分为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每个纪下可分为若干世,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世或早、晚两个世。世下再分为期。纪和世、期的划分以地壳变动和生物群的面貌为标志,并参以同位素年龄。
这一时期经多次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不断发展,演化为现今面貌。G.H.查德威克将全部地质时代分为两部分,寒武纪以前称为隐生宙,寒武纪到第四纪称为显生宙。
隐生宙因已划分为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这一名称趋向弃而不用。而显生宙则仍作为最大的地质年代单位。显生宙形成的地层称为显生宇
参照表
地质年代
生物进化
概念
显生宙,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
自五亿七千万年前,寒武纪始,生物逐渐向较高级的发展阶段进化,动物已具有外壳和清晰的骨骼结构,故称显生宙。显生宙时期,就是从五亿七千万年直到现在。
显生宙以来发生的生物进化事件主要是以多细胞动、植物出现为开始;在显生宙的生物进化舞台上的主角,已经不再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主要指细菌和藻类植物)的天下,在显生宙的初期(古生代)就出现单细胞的真核生物。因此人们又把多细胞动、植物等真核生物出现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真核生物(eukaryotes):是所有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其细胞具有细胞核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所有多细胞生物——原生生物、动物、植物、真菌,以及一些单细胞的原生生物。真核生物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细胞在制造蛋白质时可以用同一段基因制造不同的蛋白质。这个功能在术语中被称为选择性剪接。所有的真核生物在生物分类学上,又可称为真核生物域,是生物分类的三域系统中之一,包括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三域
三域系统:三域系统是由Carl Woese(卡尔·乌斯)在1990年提出的生物分类,将原核生物分成了两大类,起初称为真细菌古细菌。Woese依据16S rRNA序列上的差别,认为这两组生物和真核生物从一个具有原始遗传机制的共同祖先分别进化而来,因此将三者各划为一类,作为比界高的分类系统,称作“域”(Domain)或者“总界”(Superkingdom)。真核域
细菌域(Bacteri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他原核生物。
古菌域(Archaea):古菌在生物分类学上分的一个总称。古细菌(古菌)是原核生物中的一大类。它们既与细菌(真细菌)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另一些特征相似于真核生物。从rRNA进化树上,古菌分为两类,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另外未确定的两类分别由某些环境样品和2002年由Karl Stetter发现的奇特的物种纳古菌(Nanoarchaeum equitans)构成。Woese认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各代表了一支具有简单遗传机制的远祖生物的后代。这个假说反映在了“古菌”的名称中(希腊语archae为“古代的”)。随后他正式称这三支为三个域,各由几个界组成。这种分类后来非常流行,但远祖生物这种思想本身并未被普遍接受。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古菌和真核生物产生于特化的细菌。然而﹐RNA树有可能将进化太快的类群放错位置(比如微孢子虫)。有人认为生物的根应该在真细菌之内﹐很多真细菌的类群在古细菌之前分支出来﹐很晚古细菌和真核生物才彼此分开。
古菌和真核生物的关系仍然是个重要问题。除掉上面所提到的相似性,很多其他遗传树也将二者并在一起。在一些树中真核生物离广古菌比离泉古菌更近,但生物膜化学的结论相反。然而,在一些细菌,(如栖热袍菌)中发现了和古菌类似的基因,使这些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一些人认为真核生物起源于一个古菌和细菌的融合,二者分别成为细胞核和细胞质。这解释了很多基因上的相似性,但在解释细胞结构上存在困难。目前有22个古菌基因组已经完全结束了测序,另外15个的测序工作正在进行中。
真核域(Eukarya):又称,真核生物域(或称真核生物总界),是真核生物所属的一个生物总称。
真核域:动物界(Animalia)、真菌界(Fungi)、变形虫界(Amoebozoa)、植物界(Plantae)、有孔虫界(Foraminifera community),这是能够在百度上到2009-12-30为至搜索到的最新分类,也有一部分人把真核生物域分为四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由于真核生物与古菌在一些生化性质和基因相关性上具有一定相似性,因此有时也将这两者共同归于Neomura演化支(总域: Neomura 域)。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目、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种是最小的生物单位。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点也越多。
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生物的具体分类层次:总界(域)、界门亚门总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次目、总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
例如,现代人类中的一个黄色人种,就是可以分为:真核生物域—→动物界—→脊索动物亚门—→脊椎动物总纲(超纲)—→哺乳纲—→兽亚纲—→真兽次亚纲—→灵长总目(超目)—→真灵长半目—→直鼻猴亚目—→人猿次目—→狭鼻下目—→真狭鼻小目—→人超科(总科)—→人科—→人亚科—→人族—→人属—→人亚属—→智人种—→现代人种—→黄色人种(蒙丁利亚人种)。
分类法
1969年美国学者魏泰克(Whitaker)也曾提出过五界分类法: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原生生物界(Protista)是真核生物域中的一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的生物都是有细胞核的,且几乎是单细胞生物。某些真核原生生物像植物:如矽藻(diatom);某些像动物:如变形虫(amoeba)、纤毛虫(ciliate);某些既像植物又像动物,如:眼虫(euglena)。
原生生物,包括藻类(没有归类为原核生物域中的生物)和原生动物等。他们是由原核生物进化来的,是真核生物中最原始的类群。早期藻类是植物的祖先,早期的原生动物是动物的祖先,所以人们对生物进行分类时,常把藻类归于植物界,把原生动物归于动物界。在原生生物中,藻类的数量多,分布广,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原生动物是像动物一样的原生生物,它们会四处移动寻找食物。有些原生动物会利用长长的鞭毛,或以改变身体形状的方式来移动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1真核细胞具有由染色体、核仁、核液、双层核膜等构成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无核膜、核仁,故无真正的细胞核,仅有由核酸集中组成的拟核。2真核细胞的转录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而原核细胞的转录与蛋白质的合成交联在一起进行。3真核细胞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细胞器,原核细胞没有。4真核生物中除某些低等类群(如甲藻等)的细胞以外,染色体上都有5种或4种组蛋白与DNA结合,形成核小体;而在原核生物则无。5真核细胞在细胞周期中有专门的DNA复制期(S期);原核细胞则没有,其DNA复制常是连续进行的。6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是原核细胞所没有的。7真核细胞有发达的微管系统,其鞭毛(纤毛)、中心粒、纺锤体等都与微管有关,原核生物则否。8真核细胞有由肌动、肌球蛋白等构成的微纤维系统,后者与胞质环流、吞噬作用等密切相关;而原核生物却没有这种系统,因而也没有胞质环流和吞噬作用。9真核细胞的核糖体为80S型,原核生物的为70S型,两者在化学组成和形态结构上都有明显的区别。10真核细胞含有的线粒体,为双层被膜所包裹,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核酸合成系统与蛋白质合成系统,其内膜上有与氧化磷酸化相关的电子传递链。11真核生物细胞较大,一般10~100纳米,原核生物细胞较小,大约1~10纳米。12真核生物一般含有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原核生物的细胞器没有膜包裹。13真核生物新陈代谢为需氧代谢(除了amitochondriats)呼吸作用,原核生物通过膜进行呼吸作用。
原核细胞功能上与线粒体相当的结构是质膜和由质膜内褶形成的结构,但后者既没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也没有自己特有的合成系统。真核生物的植物含有叶绿体,它们亦为双层膜所包裹,也有自己特有的基因组和合成系统。与光合磷酸化相关的电子传递系统位于由叶绿体的内膜内褶形成的片层上。原核生物中的蓝细菌和光合细菌,虽然也具有进行光合作用的膜结构,称之为类囊体,散布于细胞质中,未被双层膜包裹,不形成叶绿体。
最原始的真核生物的直接祖先很可能是一种异常巨大的原核生物,体内具有由质膜内褶而成的象内质网那样的内膜系统和原始的微纤维系统,能够作变形运动和吞噬。以后内膜系统的一部分包围了染色质,于是就形成了最原始的细胞核。内膜系统的其他部分则分别发展为高尔基体、溶酶体等细胞器。按照美国学者L.马古利斯等重新提出的“内共生说”(见细胞起源),线粒体起源于胞内共生的能进行氧化磷酸化的真细菌,而叶绿体则起源于胞内共生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细菌。
进化历程
地球上的生命,从最原始的无细胞结构生物进化为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从原核生物进化为真核单细胞生物,然后按照不同方向发展,出现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从藻类到裸蕨植物再到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现了被子植物。动物界从原始鞭毛虫到多细胞动物,从原始多细胞动物到出现脊索动物,进而演化出高等脊索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又演化到两栖类再到爬行类,从中分化出哺乳类和鸟类,哺乳类中的一支进一步发展为高等智慧生物,这就是人。
显生宙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其下又细分为多个纪,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十一个纪。
从距今约570百万年到250百万年,持续了320百万年(三亿二千万年)的时间分为了,显生宙——古生代。在古生代,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在古生代早期以海生藻类为主,至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泥盆纪以裸蕨植物为主。石炭纪和二叠纪时,蕨类植物特别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是重要的成煤期。
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深刻影响自然环境的发展。早古生代的地壳运动在欧洲称加里东运动,在美洲称太康运动,在中国又称广西运动。此时古北美、古欧洲、古亚洲、冈瓦纳古陆及古太平洋、古地中海都已形成。晚古生代地壳运动在欧洲称海西(华力西)运动,在北美称阿勒盖尼运动,在中国又称天山运动
经过古生代地壳运动,世界许多巨大的褶皱山系出现,南方的冈瓦纳古陆和北方的劳亚古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古陆联合古陆:据推测,这一超级大陆约占地球表面积的一半。环绕联合古陆的原始大洋称泛大洋或联合古洋)。晚古生代在冈瓦纳古陆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作用,大冰盖分布于古南纬60°以内的今南非、阿根廷等地,该冰川作用期即地质历史上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古生代的地层总称,显生宇——古生界
在寒武纪时,具有硬壳的动物第一次大量地出现,许多大陆都被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刚瓦那(Gondwana)则正在南极附近形成。寒武纪晚期,地球海陆分布图形成于前寒武世末期(大约距今六亿年前)的超大陆潘诺西亚(Pannotia),在古生代的时候开始四分五裂,一个新的海洋--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超大陆冈瓦那(Gondwana)则在泛非褶皱带上组合而成当时最大的大陆,范围从赤道延伸到南极。
奥陶世时期,温暖的海水把石灰岩盐岩沉淀在冈瓦那大陆的赤道地区(Australia澳大利亚、India印度、China中国与Antarctica南极洲),同时在冈瓦那大陆的南极地区(Africa非洲与South America南美)则沉淀了冰河的沉积及冰漂的碎屑。
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纪。又小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古生代含: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早古生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时代。在早古生代海洋里生活着门类众多的生物。植物界以海藻为主。动物界出现了三叶虫和珊瑚、腕足类等。三叶虫是一种节肢动物,寒武纪是三叶虫的、全盛时代。到奥陶纪时出现了软体动物门的头足纲,主要生物门类还有笔石、腕足类、三叶虫等。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志留纪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和最早的陆生植物。例如:寒武纪的节肢动物三叶虫、奥陶纪的笔石和头足类、泥盆纪的珊瑚类和腕足类等。最早的脊椎动物无颚鱼也在奥陶纪出现。植物以水生菌藻类为主,志留纪末期出现裸蕨植物。
纪要
郑州、西安、开封、广州等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在考古足底下的地层时,往往会发现从上到下依次有清、明、元、宋、唐的存积或遗迹。从远古至中古、近代到现代,历史一层盖过一层。
地球也很类似,不同的地层反映不同的地质世纪。只不过因为无数次山翻地复、沧海桑田,未必有清晰的层次而已。地质历史分宙(或代)、纪、世、期。
相应地层为界、系、统、层。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持续约40亿年。显生宙持续约5·7亿年。不同资料年代有出入,甚至有数亿年之差,这是因为最古老的生命痕迹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
显生宙的上限一般定在生命大爆发开始,为5·7亿到6亿年前。
显生宙含: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距今约5·7亿年起到约2·5亿年前,持续约3·2亿年
早古生代含: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
寒武纪5·7亿——5·1亿年。1836研究英国西部地质,罗马人统治时北威尔士山称寒武山
奥陶纪5·1亿——4·38亿年。1869英地质学家根据古代居住的民族名称命名。
志留纪4·38亿——4·1亿年。名称来源于另一个威尔士古代当地民族。
泥盆纪4·1亿——3·55亿年。1839将一套海成岩石层按地名命名,中文翻译为“泥盆”。
石炭纪3·55亿——2·9亿年。1822研究英国地质发现稳定含煤炭地层而得名。
二叠纪2·9亿——2·5亿年。地层上面是白云质灰岩、下面是红色岩层,中文翻译成“二叠”。
中生代——距今2·5亿年起到6500万年前。持续约1·85亿年
中生代含: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三叠纪2·5亿——2·05亿年。1834命名于德国西南部,那里有三套截然不同的地层。
侏罗纪2·05亿——1·35亿年。德国和瑞士交界处有座侏罗山,1829前后发现有明显地层特征而命名。
白垩纪1·35亿——6500万年。1822发现英吉利海峡两岸悬崖上露出白色沉积物,恰是当时制粉笔的白垩土而得名。世界大多地区该时期地层并不都是白色,如中国多为紫红色。
新生代——约距今6500万年起到如今。新生代含:第三纪、第四纪。
早期研究地史分原始纪、第二纪和第三纪。“第三纪”由意大利地质学家1779创用。原来也将新生代称为第三纪,1829研究法国地质时从第三纪中划出第四纪。
第三纪6500万——160万年前。第三纪含: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
第四纪(又称灵生纪、人类纪)约160万年前——今。第四纪的划分意见分歧较大,如中国约248万年前黄土开始沉积,气候和地质环境明显变化,应为第四纪始。第四纪含;更新世全新世
更新世已是人类旧石器时代了,又可细分: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
全新世距今小于1·2万年,是地质史新生代7个“新世”划分的“满崽”了,此时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继开始,人类使世界进入全新的时代。
新生代
新生代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它从6400万年前开始一直持续到今天。随著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一般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新近纪和有争议的第四纪。这三个纪又可划分为七个世: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属古近纪),中新世上新世(属新近纪),更新世全新世(属第四纪)。
在过去,古近纪和新近纪常合并为第三纪,它们因而也曾分别被叫做早第三纪和晚第三纪。新生代是哺乳动物的时代。在新生代中,哺乳动物从微小简单的原始哺乳动物发展到占据各个生态圈的巨大的动物群。在新生代内,鸟和被子植物也有很大的发展。新生代中,盘古大陆彻底分裂,地球上的各个大陆逐渐移动到今天的位置上。
第四时代
第四纪是地质时代中的最新的一个纪,它包括全新世和更新世两个世。第四纪前是新近纪。它从约180万年或160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第四纪这个名称是1829年由儒勒·迪斯努瓦耶(Jules Desnoyers)提出的。他在研究塞纳河低地的沉积层时发现了一层比新近纪更新的岩层。这个岩层一直延伸到今天。第四纪的时期基本上与最近的冰川期(包括现在的冰川回退期)相符。另一种分法是将300万年前北极结冰的开始作为第四纪的开始,这样的话上新世的最新的一部分也算作第四纪了。也有人不承认第四纪的存在,而将它看作第三纪的一部分。
第四纪的180或160万年中人类的存在已被确证。在这段时间里板块运动小于100千米,因此可以被忽略。在这段时间里气候不断变化,冰川期与冰川间期交换。在冰川期中冰川可以一直延伸到纬度40度的地方。在这段时间里只有很少新的动物种类产生(可能因为这段时间还比较短),在更新世末期,在北半球有不少哺乳动物(如剑齿虎、猛犸象、乳齿象、雕齿兽等)灭绝。马、骆驼等在北美洲灭绝。
中国地理学家竺可桢指出,第四纪欧洲和北美洲北部经历了四个冰川时期和四个间冰川时期:第一冰川时期距今30万年至27万年;第二冰川时期距今20万年至18万年;第三冰川时期距今13万年至10万年;第四冰川时期距今6万5千年至1万5千年。
中生代
中生代(Mesozoic)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迭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最早是由意大利地质学家Giovanni Arduino所建立,当时名为第二纪(Secondary),以相对於现代的第三纪。在希腊文中,中生代意为“中间的”+“生物”。中生代介於古生代与新生代之间。由於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Age of the Reptiles)。
中生代也是板块、气候、生物演化改变极大的时代。在中生代开始时,各大陆连接为一块超大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后来分裂成南北两片,北部大陆进一步分为北美和欧亚大陆,南部大陆分裂为南美、非洲、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南极洲,只有澳大利亚没有和南极洲完全分裂。中生代的气候非常温暖,对动物的演化产生影响。在中生代末期,已见现代生物的雏形。
古生代
古生代(Paleozoic,符号PZ)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代,开始于同位素年龄542±0.3百万年(Ma),结束于251±0.4Ma。
古生代是显生宙的第一个代,上一个代是元古宙的新元古代,下一个代是中生代。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其中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又合称早古生代,泥盆纪、石炭纪、二迭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植物
石炭纪,尤其是上石炭纪可以被称为是蕨类植物的时代。由于几个立方米的木头才能演变为一立方米的煤,因而上石炭纪时的蕨类植物森林的规模就可以从今天石煤层的规模中换算出来。这些成为今天的石煤的植物中最主要的是鳞木目和封印木属的植物。这些树状的植物属于今天的石松纲,它们可以达到40米高,其茎的直径可达1米。属于问荆的芦木也达到了20米高。舌羊齿类植物也成为树一般的高大木质植物。石炭纪末期有花植物(裸子植物如歧杉和瓦契杉)出现。
动物
海生动物:泥盆纪海中占支配作用的带有硬骨装甲的鱼在泥盆纪-石炭纪大灭绝后没有再恢复过来。石炭纪海中的主要鱼类是活动灵便的辐鳍鱼类。
海百合是石炭纪出现的新生物,它们属于棘皮动物。这些动物在石炭纪的海底形成草地一般的大面积覆盖面,它们留下了许多化石。其它留下许多化石的动物有苔藓虫动物门的动物和希瓦格蜓和纺锤蜒,后两者是单细胞动物,但它们可以达到10厘米大。
陆地动物:最早的无翼的昆虫在下泥盆纪时代就出现了,到上石炭纪已有有翼的昆虫。这些昆虫还无法折叠它们的翅膀(如蜻蜓等),石炭统煤系地层中发现超过500种的昆虫。石炭纪时在陆地上生活的唯一的脊椎动物是两栖动物,但它们还保存着相当的水生习性。由于它们在陆地上还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它们的种类非常多,有些一直大到6米长。
在上石炭纪的末期还找到了最古老的可以算作爬行动物的骨骼化石。这时也出现了最早的带有硬壳的蛋。
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地质时代。早在1822年石炭纪在英国就已经被看作是一个地质时代中的纪了。石炭纪的名字来自于上石炭纪时期在全世界各地形成的煤。它从3.55亿年前开始,延续到2.9亿年前。它与二叠纪和泥盆纪之间的边界的年代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断代获得的。
对石炭纪的内部分类各个地区使用非常不同的系统,这些不同的系统在其使用地区和传统中却相当稳定。在西欧石炭纪一般被分为上下两个亚纪,在美国分密西西比亚纪和宾西维尼亚亚纪,在俄罗斯分上中下三个亚纪。古生物学上的细节划分一般使用海生动物:头足纲动物、腕足纲动物、珊瑚等。陆地植物也被用来对上石炭纪作细节划分。
古地理
出发点:在泥盆纪中北美地块和北欧-俄罗斯地块结合到一起。这块大陆与后来的冈瓦那大陆的其它部分(今天的非洲、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和印度)之间部分是由不同的地形组成的海洋。在上泥盆纪这些地区与北美-北欧-俄罗斯组成的大陆已开始有接触。
石炭纪的发展
石炭纪内这个过程继续发展,到上、下石炭纪交界的时期这个过程达到一个高潮。直到上石炭纪非洲西北部与北美之间的空隙才被填补。阿巴拉契亚山脉的造山运动完成。二叠纪内今天的西伯利亚与俄罗斯相接,乌拉尔山脉形成,泛古大陆形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14 20:06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