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易俗社原名“陕西伶学社”,是著名的
秦腔科班。创始人
孙仁玉。易俗社与
莫斯科大剧院、英国
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
剧社。
剧社简介
1912年7月1日,陕西同盟会会员
李桐轩、
孙仁玉以及
王伯明、
范紫东、
高培支等160多名热心戏曲改良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在西安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集
戏曲教育和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陕西易俗社。该社以“辅助
社会教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为宗旨,按照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
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成员由社员
民主选举,并规定任期。设立评议部、编辑部、学校部、训练部,招收少年学员,先学初小、高小课程,后上“文史
进修班”,达标者发给
毕业证。在此基础上学习六年戏曲专业,合格者发给戏曲专科学校毕业证书,从事戏曲演出。易俗社将
文化教育、戏曲训练、演出实践结合起来,培养了大批戏曲人才,创作和演出了许多优秀剧目,对
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戏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易俗社剧场与
莫斯科大剧院和英国
皇家剧院并称为“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址:西安市西一路258号。
易俗社的创作机构制定有剧目编写要求,
王伯明、
李桐轩、
孙仁玉、
范紫东、
高培支、卢缙青、
李约祉、
李仪祉、
王绍猷、李干臣、
胡文卿、吕仲南、王辅丞、
封至模、冯杰三、樊仰山等剧作家创作、改编大小剧本500余本(另有资料显示为800多本),不少已成为优秀
保留剧目,如《吕四娘》《
三滴血》《火焰驹》《
柜中缘》等。
易俗社还聘请了
陈雨农、
赵杰民、
党甘亭、
唐虎臣、
李云亭、刘丽杰、高天喜、王观登等名家执教,仅在1949年前的37年中就训练演员13期600余人,延续到今天,共招收培养了15期学生近千人,毕业者遍及西北各个
秦腔剧团。其中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各自
艺术特色的前辈名家包括
刘毓中、
刘箴俗、
王天民、
孟遏云、
肖若兰等,当今的
陈妙华、张咏华、
全巧民、
伍敏中、郭葆华、
张保卫、
宋百存、
任炳汉、毛文德、
戴春荣、惠敏利、王科学、冯永安、
李淑芳、薛学慧等均是该社培养的秦腔演员。
易俗社的
戏曲改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1920年,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
训令,赞扬易俗社编演的剧本“命题取材,均有可取,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并颁发“金色褒奖”。1924年,鲁迅到西安讲学期间多次观摩易俗社的演出,题“古调独弹”匾额相赠,并捐献50元讲学金。1929年,国民党陕西
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捐资大洋百元奖励易俗社所取得的成绩。1932年,蒋介石通过
陈果夫奖励易俗社大洋一千元。
新中国成立以后,易俗社由政府接办,并多次进京演出,《
三滴血》《游西湖》《
游龟山》《
柜中缘》《三回头》《看女》《西安事变》等优秀剧目享誉全国。
相关事件
易俗往事之西安事变
在
秦腔的发展史上,
易俗社剧场功不可没,而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易俗社剧场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西安事变
在方寸舞台间导演的滔天巨变
1936年12月12日,轰动全国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在这场事变中,易俗社剧场成为张学良、杨虎城进行西安事变的重要场所,很好的配合扣押蒋介石的
军事行动,扮演了历史赋予它的角色,以秦腔的大气磅礴之态,吟唱出西安事变中机智悠远的
声韵。
12月9日晚:距西安事变3天
台上才子佳人,台下瞬息万变
1936年12月9日晚,西安最著名的
秦腔剧场易俗社剧场中灯火通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正陪同南京政府要员观看名角
王天民主演的《
柜中缘》。杨虎城的亲信王菊人先生回忆道:“(宋:杨虎城的特务营长宋文梅;孙:张学良的
卫队营长
孙铭九;张:张学良;杨:杨虎城。)据宋判断,孙是去扣蒋,这问题重大紧迫,得立即决定。可这时张、杨正在请蒋系高级将领在易俗社看戏,并都在那里作陪。汇报后,杨决定马上配合
东北军行动。他为不使蒋方人员看出破绽,下令后又去易俗社陪蒋系将领看戏。当夜卫士队两连,包围易俗社并担任扣押蒋系高级将领的任务,同时担任新城至易俗社禁戒,各街口均布
双岗。十时后仍无消息,杨从易俗社急回总部问了情况,决定请陕西几位绅士再点几段戏,以延长
蒋系将领看戏时间,等待
临潼方面消息。他仍回易俗社陪蒋系将领看戏……事后,张、杨决定扣蒋时间不能再拖。十日准备,十一日晚上行动。”戏台上,才子佳人依然在方寸天地中演绎着悲欢离合,浑然不知台下早已暗流汹涌,一场决定国家生死大事的计划差点因为小小误会而夭折。
十二月九日,杨虎城的指挥位置实际是设在易俗社剧场,他三进三出剧场。正可说明他是坐镇在此,遥控着西安城内的军事行动。
12月11日晚,西安事变前夜
千钧一发之机上演兵不厌诈
西安事变前一天,即1936年12月11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宴请随蒋介石来西安的军政大员,宴会后在城内易俗社剧场看戏,准备一网打尽。
南京的“贵客”不远千里而来,杨虎城是陕西人又作本省官,尽地主之谊的办法,就是在盛宴之后,请他们尽情领略一下
秦腔的风采。在这样一个久负盛名的易俗社剧场来款待南京的权贵,当是名贵的
艺术欣赏。
当日的情形,据当年是蒋介石手下的“
十三太保”之一的
曾扩情先生、蒋介石的侍从秘书
汪日章、当年的
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先生都曾在回忆录中感叹西安事变的“突然”。三人当时均系蒋介石身边的要员,某种程度上讲,他们当时也是西安事变中要“一网打尽”的对象,可是事变前他们毫无觉察。易俗社剧场内两天八小时的盛大演出晚会,真正起到了“掩人耳目”的迷惑作用。
当时形势,只有用易俗社的艺术魔力,才能把这些南京要员“请进”易俗社剧场。一旦入座,他们的生命前程,便在张、杨的掌握之中。因为十二日未到,新的任命未颁,他们仍是客位。客听主便是官场惯例。张、杨是真正的强者,其军事行动的计划,就是在易俗社剧场“画地为牢”,用秦腔的杀伐之声,先将南京要员征服,使他们乐而忘返。然后出其不意,一声令下,先扣蒋介石,再将他们一网打尽。用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变,令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爱国主张。
易俗往事之古调独弹
《鲁迅日记》:“晚晴。赴西车站晚餐,餐毕登汽车向西安,通行十余人,
王捷三招待。”1924年7月7日,新文化运动的领军者——鲁迅坐上了去往西安的汽车,开始了他为期近一个月的西行讲学之旅,并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次旅途。然而让鲁迅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西安之行不仅结识了众多文坛友人,也使自己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
连续三天在易俗社看戏
鲁迅多年任教、讲学,并在当时
国民政府的教育部、
社会教育司里做过担任过职务。而在当时,戏剧本就属于这个
部门管辖。因为职务的需要和兴趣的原因,鲁迅对
中国戏曲情有独钟。
秦腔是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被誉为中国戏曲的“
活化石”。鲁迅来到西安,怎能错过这个欣赏“秦风秦韵”的大好时机。
7月14日,鲁迅到达西安,起初还并未对秦腔在意。在开始的三天里,他在讲学之余,游碑林、购古董,饶有兴趣地开始了自己的古都探索之旅。
7月16日,鲁迅受邀来到
西安易俗社剧场看戏。对于这位文坛巨匠的到来,易俗社拿出了自己的看家
好戏《
双锦衣》,演出了全本的上半部分。该戏是著名秦腔编剧
吕南仲根据《
宋史纪事本末》创作而成,并于1920年在
西安易俗社剧场首演。剧中秦腔角色齐全,生、旦、净、丑一一亮相。鲁迅先生观后意犹未尽,第二天又来到这里观看了下半部分。
自此,鲁迅先生便喜欢上了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古老艺术,并于第三天,也就是7月18日,第三次来到了易俗社观看了《大孝传》。过足戏瘾的他在当夜的日记里满怀高兴地写下了“月甚朗”,以表达自己的心情。一周之后的7月26日,在他的学生
王捷三陪同下,鲁迅又一次来到了易俗社剧场,观看了《人月圆》。据当时陪同鲁迅一同看戏的学生,也是当时被称为“副刊大王”的
孙伏园回忆说:“鲁迅先生过去就喜欢戏剧,有欣赏戏曲的能力,因此对易俗社演出的这些节目很感满意。他每次看完演出后,总是给予好评,他感到西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能有这样一个立意提倡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剧社,起移风易俗的作用,实属难能可贵。”
赠匾题字“古调独弹”
1924年8月3日,也是离开西安的前一天,鲁迅在收到讲课费200圆后,本就不富裕的他慷慨地拿出50圆捐给了易俗社,以帮助解决易俗社的戏曲学校和戏院的经费困难。晚上,时任陕西省长的
刘镇华在易俗社剧场为鲁迅一行人设宴饯行,这也是鲁迅最后一次来到易俗社观看
秦腔。
孙伏园回忆说:“那期间,适逢易俗社成立的十二周年,鲁迅先生为了对易俗社所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亲笔题‘古调独弹’四字,制成匾额一块赠给易俗社,匾额
上除鲁迅先生以周树人的名字署名外,还有我们同行的其他学者多人。今日看来,此匾乃是很有纪念意义的实物了。”
鲁迅先生在社教司工作时,对于外地编演的好剧本,总是要派人去看戏或者要剧团把剧本送到教育部审阅,以便介绍推广。他在易俗社看到了1920年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奖给易俗社的金色褒状。这个褒状的奖给是和鲁迅自己在教育部门任职时重视戏剧改革有关的。
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鲁迅五次在易俗社剧场观看
秦腔,结下了非一般的情缘。时至今日,“古调独弹”匾额依然悬挂在易俗社剧场前厅,成为那段时光的纪念。1996年,
文化部组织的“纪念
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活动中, “古调独弹”的题词出现在北京吉祥剧院的那一刻,现场如雷的掌声再一次印证了鲁迅先生不但对易俗社、对秦腔情有独钟,更折射出了易俗社精神内涵与新文化运动思想的紧密结合。
易俗往事之誉满京华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千年来承载着多少先辈的艺术之魂。时光流逝,秦腔的那些光辉往事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熟知,但这依然是历史中重要的一页。1912年,同盟会会员
李桐轩、
孙仁玉等以“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为己任,用戏曲为手段,在“移风易俗”的宗旨下,创办了易俗社。秦腔自此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更是起到了辅助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历史的岁月中闪亮着它的光芒,并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1951年7月1日,习仲勋出席了
西安市政府在易俗社剧场举办的接管大会,并高度赞扬易俗社是优秀的进步团体,应该越办越好,并建议把“接管”改为“接办”,要求易俗社坚持“移风易俗”的传统,进一步演出好的
秦腔。易俗社自此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
孟遏云等同志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
1958年11月,易俗社在陕西省政府组织下随团赴京演出,首都
文艺界领导及知名人士周扬、钱俊瑞、
田汉、
夏衍、
梅兰芳、
欧阳予倩、
曹禺等观看了演出。易俗社被安排在国务院小礼堂演出《
三滴血》。在习仲勋的陪同下,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以及陈毅、贺龙、薄一波、罗瑞卿等观看了演出,并在演出后接见了演员。碰巧的是,时任国家主席的刘少奇从外地视察返京后也想看看《三滴血》,于是就在公安部安排了一次专场演出。
1959年是国庆十周年,中央
文化部指定陕西秦腔团进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活动。易俗社在广和剧场第一天公演《三滴血》时,全场爆满。习仲勋与邓子恢、薄一波、谢觉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与演员合影留念。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的安排下,易俗社随团又在中南海
怀仁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再一次观看了演出,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参加建国十年庆典之后,易俗社随陕西省戏曲演出团巡演了十三省、行程二万八千余里,先后到达南京、上海、杭州、广州、
遵义等二十多个
大中城市,宣传了
秦腔文化,扩大了秦腔影响,为秦腔发展史添加了一笔重彩。
秦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国内多个戏种的鼻祖,西安易俗社凭借着百年“移风易俗”的坚持,成就了秦腔的辉煌往昔。甚至连著名戏剧、戏曲、电影艺术家
欧阳予倩先生都说:“中国各处的剧团还很少能和陕西易俗社比的呢!”
易俗喜迎四方宾客
忆往昔峥嵘岁月 看今朝绚丽乾坤
西安易俗社剧场,经历了百年的蹉跎岁月,它是跨越了一个世纪的经典,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时至今日,这座百年古老剧场终于迎来了新生。随着试营业的开幕,西安易俗社剧场将以新妆从2011年开始上演一个全新的时代经典。
从清朝末年建成开始,经过
护法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战争等战火的洗礼,在鲁迅、张学良、杨虎城、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历史人物的好评中,易俗社走过了风风雨雨的一个世纪。百年来,易俗社剧场上演的一段段岁月诗画,使享有“中国多种戏曲的鼻祖”之称的
秦腔被世人所熟知,使秦腔“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美誉传播四方。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唱不尽的戏曲人生,演不完的悲欢离合。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易俗社剧场曾经历了三度较大规模的整修才屹立至今。据介绍,第一次是在购买初期,剧场重新改建了舞台,因演出场景变换的需要设计安装了
转台,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第二次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市政府拨专款重修剧场。第三次是1992年,市政府对易俗社剧场进行了改建。最大的变动是将原来的门楼移至剧场的西边,使剧场矗立在
西一路的街面上,让人一眼就能看到这座古朴凝重的老式建筑。1983年,易俗社剧场被列为“西安市第一批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和2006年,易俗社剧场分别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3月,曲江
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了西安曲江秦腔
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秦腔剧院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大力开拓
演出市场。2010年,在曲江新区管委会和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的大力支持下,
西安秦腔剧院(曲江)有限责任公司又以重资对剧场进行了维护和翻新。百年古老剧场因此焕然蝶变,这只蹁跹轻舞的蝴蝶灿然破茧新生。
重新修复的
西安易俗社剧场拥有典型的明清
建筑风格,整栋建筑古朴典雅、富丽华贵。走进剧场,那长方形的格子窗、屏风式的雕花大门、暗红色的圆柱,高大的
歇山屋顶、古朴尊贵的嵌地金砖……让人感觉光阴回转,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人潮涌动的演出场面。剧场两侧走廊的文化展陈诉说了这一百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陈旧的秦腔乐器仿佛在弹唱着曾经的那段岁月之歌。与此同时,通过动态的液晶展示屏所展示的照片,我们还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易俗社的
秦腔情缘。
可以说,易俗社剧场是凝固的历史,不仅记载着包括秦腔在内,中国戏曲的发展和兴衰,而且折射出中国百年
近代史的整个曲折过程。
西安易俗社剧场具有着深厚的
文化底蕴,倾注着几代三秦人的心血和感情。辉煌的过去注定了与众不同的未来,汇聚了如此深厚的内涵,我们相信百年易俗社剧场将会为
新时代演奏出全新的旋律。
捐赠仪式
应广大戏迷及
社会团体强烈要求,为庆祝易俗社诞辰100周年,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12年3月28日在易俗社
小剧场前举行“庆祝易俗社诞辰100周年首批
社会捐赠仪式”。届时有关部门领导、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及广大戏迷观众都将出席这一
秦腔艺术界的盛会,并捐赠与易俗社有关的资料及庆祝易俗社百年的各类书画作品。此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调动广大社会群众的积极性,使其
自发性的参与到易俗社百年庆典活动中来,自愿的捐赠与易俗社有关的各种珍贵图片及资料和相关
征文。
本次活动邀请了我省文化主管部门领导、省内外文化界、
新闻界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戏迷协会代表、戏迷代表及各界群众等 300余人,参加这一盛典活动。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刘宽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作权,新城区区长
李德文,曲江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寇亚玲,市
文广新局副局长
马金山,省
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甄亮,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
刘向阳,省文化厅振兴办公室主任唐瑜君,市文广新局艺术处长
杨居礼,新城区
文化局局长张阿平,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杨延龙教授,
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
雍涛、副总经理张保卫、艺术总监
何红星、副总经理
石军、副总经理惠敏莉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我省著名专家学者及中央驻陕媒体、省内
主流媒体负责人参加仪式。西安秦腔剧院副总经理惠敏莉主持本次活动,
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致辞。
在
文化体制改革之后,易俗社作为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演出分公司,凭借曲江
文化旅游的
大舞台,优势凸显,活力大增,创排复排了一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精品剧目,成为面向市场的知名品牌以及深受三秦父老喜爱、誉满全省乃至全国的
戏曲艺术团体。易俗社是稀缺而珍贵的
文化资源,是沉甸甸的文化名片,在提升
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方面所发挥作用将
任重而道远。
最新资讯
2022年8月13日,西安易俗社迎来成立110周年华诞,系列庆祝活动展开,全方位展现了易俗社秦腔艺术传承发展的新成就。
8月13日开始,
中国邮政首套《秦腔》
特种邮票正式发行。8月13日晚上开始到17日,西安易俗社成立110周年经典原创剧目展演周在
易俗大剧院倾情上演,青春版《三滴血》火热开场之后,《翰墨缘》《貂蝉》《庚娘传》《夺锦楼》都将精彩上演。
2023年5月19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中国-中亚峰会的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夫人扎帕罗娃、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夫人米尔济约耶娃共同参观西安易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