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1894-1966),原名福源,笔名伏庐等,浙江绍兴人。民国10年(192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时期曾先后在《国民公报》、《晨报》工作,并任《晨报》副刊主编。民国8年(1919年)加入新潮社。民国10年(1921年)在北京参与发起文学研究会。民国13年(1924年)参加创建语丝社,出版《语丝周刊》。此后又创办《京报副刊》。曾主编汉口《中央日报》副刊、《贡献》旬刊、《当代》月刊。曾任齐鲁大学、四川大学教授。著有《伏园游记》、《鲁迅二三事》等。
孙伏园,原名福源,字养泉,笔名伏、伏庐、柏生、桐柏、松年等,浙江绍兴人。幼年毕业于敬敷小学,继入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时
鲁迅为监督,深受赏识。民国7年(1918年),孙伏园入北京大学国文系旁听,次年转为正科生,再次成为鲁迅学生。曾参加文学团体
新潮社,任干事、编辑,兼任北京
《国民公报》副刊编辑。民国9年(1920年),参与发起成立
文学研究会。次年,孙伏园大学毕业,任北京《晨报》副刊编辑,人称“副刊大王”。多次向鲁迅约稿,
《阿Q正传》即在该报首次连载发表。民国13年,孙伏园成为以鲁迅为首的
《语丝》社主要成员,又受
邵飘萍邀请主编《京报》副刊。是年,以记者身份陪同鲁迅赴西安讲学。民国15年(1926年)下半年,与鲁迅离京去厦门大学工作,任国学研究院编辑部干事。次年1月,随鲁迅去广州,任中山大学史学系主任。3月去武汉,任《中央日报》主笔兼副刊编辑。同年冬回上海,创办嘤嘤书屋,出版《贡献》半月刊。民国17年(1928年),主编《当代》,旋赴法国留学。
民国20年(1931年)回国,应华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之邀,任文学部主任,长期在河北省定县致力于平民教育工作。民国26年(1937年),出任湖南衡山实验县县长。民国28年(1939年)3月,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计委员兼《士兵月报》社社长,齐鲁大学国文系主任,大竹乡村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并创办中外出版社。抗战胜利后,任四川华西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同时任《新民晚报》主笔并主编副刊。
孙伏园一生写过不少散文,结集出版《鲁迅先生二三事》。尤擅长游记,其代表作有《伏园游记》及与
孙福熙、曾仲鸣合著的《三湖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