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
发达国家就开展了地面无人驾驶车辆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此可以将其归结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受限于硬件技术、
图形处理和
数据融合等关键
技术发展的滞后,地面无人驾驶车辆侧重于遥控驾驶。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自主车辆技术及其他
相关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地面无人驾驶车辆得以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各种自主和半自主
移动平台。但是由于受定位
导航设备、障碍识别传感器、计算控制处理器等
关键部件性能的限制,当时的无人驾驶车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主行驶,但
行驶速度低,环境
适应能力弱。
第三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在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等技术方面的突破,半自动型地面无人驾驶车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部分地面无人驾驶车辆参与了军事实战,验证了地面无人驾驶车辆的
作战能力,这使人们看到了地面无人驾驶车辆的发展前景,大大激发了各国研发地面无人驾驶车辆的热情,也掀起了研究高潮。在军事需求的推动下和技术发展的激励下,美国、德国、
意大利等国在无人驾驶车辆技术方面走在了全世界的前列。进入21世纪后,随着物理
计算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动态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路线导航、障碍躲避、突发决策等关键技术得到解决,无人驾驶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国外来看,2016年9月20日,
美国交通部针对无人驾驶厂商发布指导意见书,这份指导意见主要梳理了
无人驾驶汽车的
安全标准和
政府职能,列出了无人车厂商需要提交的15项“安全评估”标准,包括无人驾驶车测试要求、系统失灵的补救措施、无人驾驶程序对现行
交通法规的遵守要求,以及避免
黑客攻击的措施等。
从国内来看,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
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中国制造2025》明确规定:到2020年,掌握智能辅助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
关键技术,初步建立
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及生产配套体系。到2025年,掌握自动驾驶总体技术及各项关键技术,建立较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自主研发体系、生产配套体系及
产业群,基本完成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3月17日,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
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对“十三五”的中国汽车工业提出了八方面的发展目标,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驾驶
辅助功能(1级自动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当年新车
渗透率达到50%,有条件自动化(2级自动化)汽车的当年新车渗透率达到10%,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全面推广建立基础。2017年7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
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 35号),提出我国要构筑人工智能发展的
先发优势,加快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同时作为人工
智能技术重要的
应用领域,无人驾驶以及
智能交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在此规划中被重点强调。此外,此规划指出要加强研究
无人机自主控制和汽车、船舶、
轨道交通自动驾驶等智能技术,建立自主无人系统共性核心
技术支撑平台,研究建立
营运车辆自动驾驶与
车路协同的
技术体系等。
美国交通部发布的指导意见书意味着无人驾驶面临的政策障碍正在逐步被消除。我国《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汽车工业发展规划意见》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发布,推动了我国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促进了从智能化和自主化到无人驾驶的质的飞跃的
技术积累,同时为我国无人驾驶标准和
政策法规的制定明确了方向。
截至2017年,随着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无人驾驶技术在水运领域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中国以及日韩等国正在加速对散货及集装箱
无人驾驶船舶开展研究,虽然无人驾驶船舶的研究热度远不及无人驾驶汽车,但凭借成本节约、安全性高和应用环境优良的优势,无人驾驶船舶也将是未来无人驾驶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完全无人驾驶尚未实现。但越来越多的车型都具备一定的无人驾驶能力,如
集度ROBO-01等。集度自研的高阶自动驾驶智能化架构JET,融合了电子电气架构
EEA和
SOA操作系统,可承载高阶自动驾驶核心功能和AI能力,实现全域融通(域间&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