涯话,本名𠊎话,是
粤西及广西南部等地的一类
客家语方言,因其第一人称为𠊎(ngai2)而得名,因生僻字原因又作涯话等。𠊎话在广西博白、陆川等地较为强势,在其余地区则较为弱势,使用总人口超过500万。
定义
称谓
涯话,本名𠊎话(ngai1 va3/va4,普通话:ái huà),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𠊎(拼音:ngai2)而得名。
梅州、
惠州、
河源、
深圳、
韶关、
赣州、
龙岩、
台湾的客家语第一人称都是𠊎,学术上也证实了
博白、
电白、
信宜等地的涯话就是两广
客家语。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客家语(如
陆河等地)第一人称是Ngoi(与“外”的𠊎话发音类似),且𠊎话的𠊎一般作ngai1,第一人称作ngai2,声调上有差异,对此,《中国语言地图集 第2版 汉语方言卷》提到的可能原因有:一是客家话古次浊上声有的字读阴平,二是方言里“我”、“你”、“他”的声调经常相互感染。
因𠊎(𠊎)字是方言字,不在
国家标准代码(GB)标准字库范围内,故一般根据发音以“涯话”、“啀话”、“崖话”、“捱话”、“哎话”、“艾话”、“埃话”、“挨话”等替代,其中以“涯话”较为常见。在广西博白、浦北等地,涯话又被称为
新民话。
语言归属
对
粤西、桂南等地的涯话,学术上比较一致的看法是:这些地方的涯话就是
客家语,但是部分词汇及部分发音受到了周边语言(如
白话)的影响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根据1987年版的《
中国语言地图集》,
粤西、桂南涯话并不相连在一起(与粤东、闽西、赣南的客家语相区别),以小片加方言岛的形式存在于这些地区,并未归入
客家语八大片当中。而根据2012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粤西地区(主要是阳江、
茂名和
湛江,云浮境内不在范围)的涯话被归类为客家语粤西片,桂南及云浮等地的涯话仍旧属于未分片方言岛。
发展历史
主要来源
操涯话的移民主要是
宋朝以后来自福建西部旧
汀州府、江西南部旧
赣州府和粤东旧
嘉应州的客家语地区(以汀州府为主,和韶关
翁源一带均有上杭
瓦子街或类似的祖籍记载)。虽说是宋后,但是大规模的迁徙还是发生在明朝期间。而这离不开明朝两位将领:
王守仁和
陈璘。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所指挥的两广平定叛乱战争,对叛乱地区的人口造成重大影响;对此,需要从其他地区迁入一定的人口到这些地区。因他在汀州(今属福建龙岩、三明)、赣州(今属江西)等地担任过官职,故而迁入平叛区域的人口包含了来自这两地的移民(汀州和赣州为重要的客家语发源地)。
到了后来,陈璘(1543年-1607年)率领军队平定了
罗定、
信宜、高州等地的苗瑶叛乱。随后,他定居今
云浮一带,“招兵募勇,听民迁徙”,以此牵制可能作乱的粤西、广西少数民族。由于陈璘是祖籍福建上杭一带的
翁源人(使用
客家语,但当时并没有客家一词),所以跟随他迁徙到粤西一带的也是以福建上杭一带或以该地为祖籍的人居多。可以说,陈璘的措施奠定了今粤西、桂南地区涯话的分布格局。
迁入粤西、桂南的移民始终不忘自家的宗族渊源,扎下根基后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启后,并传承祖宗留下的语言。在
白话等强势方言的夹缝中,讲涯人将涯话留传下来。涯话虽然受到当地的其他方言的深刻影响,但是仍旧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同地区的涯话之间虽有差异,但仍能相互通话。
族群认同演变
清末,满清政府要彻底清算消灭
太平军等反政府势力。同时,广东沿海等地的人口剧增(各地移民及自然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困苦,生存资源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因为当时政治、经济都非常急剧变动,所以惨烈的土客械斗就发生在这种背景下。其中尤以“四邑地区”的
土客械斗,最为惨烈。
土客冲突的双方在不同地点均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广西的土客冲突,土方为壮族及当地的汉族人,客方为广东汉族的
广府、客家等
民系。但就一般状况而言,在四邑等地区,处于客方的民系原籍均来自赣南、闽西、粤东、
粤北,使用相同的
汉语方言,有着相同的习俗;而他们的处境往往要比土方更差,因此在土客冲突最激烈的几十年间,即清末
土客械斗期间,这些移民到外地的人与原籍地的人相互之间有着强烈的民系认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人普遍接受以客家作为民系通用的名字,这也就代表着
客家民系的称呼正式确定下来。
四邑土客械斗结束后,除台山赤溪等地保留部分客家人外,四邑客家人最后有部分回到了粤东的原籍地,例如
河源,梅州等地;也有部分迁徙到
粤西,
琼州,广西的
容县,
平南等地,甚至海外地区。当中有一部分与当地涯话人融合。由于粤西、桂南等地的主体涯话人比四邑客人迁入早得多,到清末时已有相当规模,加上通讯不便,所以即使粤西、桂南部分地区、粤东北和福建上杭等地的客家语十分接近,他们也没有客家的概念。而早期(例如清末、民国年间)迁到海外的涯话人,因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交流密切,且语言的高度相同,故而有了涯话属于客家语的认同。以新加坡为例,早年对创建
新加坡广西暨高州会馆(原称三和会馆)有主要贡献的两广涯话人就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起,共同组建了
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同地区的人员交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涯话人接触到其他地区的客家人,开始认同自己讲的母语属于客家语,逐步接受涯话是客家语的事实。2011年,涯话其中一个分布地区——广西北海还主办了世界客属第24届恳亲大会。
现状
口音差异
现代涯话基本上是一县一口音,甚至一镇一口音,口音比较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由下面几个方面因素造成:
①涯话的零星分布且都处于当地强势方言的包围。
②古时各地缺乏交流,造成各地“基因变异”,造成了涯话的分化。
③缺乏涯话广播电视。
口音差异给不同地区的涯话人相互之间交流带来了不便。由于普通话和白话(粤语)的强势和通用性,这两种语言的使用频率在涯话人群内部交流当中逐渐增加。
语言萎缩
在广东西部,涯话没有流通于县城,包括比例最高的
廉江(据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涯话人口占廉江人口的一半),使得涯话只流通于封闭的农村。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突飞猛进,粤语(白话)电视广播的兴起,对涯话等弱势语言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以茂名为例,操涯话等非粤语的人群竞相学习粤语,无形中加速涯话的萎缩。
广西南部,涯话流通于
博白、
陆川县城,形势较好,但也受到广州、香港粤语的冲击。而像钦廉三市(钦州、防城港、北海),情况与粤西地区情况差不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多,包括涯话在内的广西客家语逐步萎缩,其人群被粤语人群(或其他强势语言的人群)同化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
一些传统的涯话山歌(啀歌),随着涯话的衰落而渐被人遗忘;地道的
童谣,不再被儿童传唱,随着老一辈人的离世而渐渐被淡忘;而传统的
啀戏,也随着时代的没落,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有像
玉林市等一些地方,把啀戏等传统涯话文化列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不能改变涯话传统文逐渐流失的现状,特别是在缺乏必要的媒体平台(如电视台、电台等等)的情况下。
流行文化
涯话的日益萎缩,亦引起了一些涯话人士的忧虑。部分人有了对涯话的母语意识,也就有了对涯话流行文化的追求。在网络上,也开始流传涯话网友制作的各类涯话视频。而由于流行音乐是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这部分人也开始对涯话音乐有了一定的追求。当中以陆川人
阿亮、电白人
西桐木等为代表,在原创和翻唱等方面演绎了涯话的美,感动了相当数量的涯话人士。对于西桐木等人在涯话流行文化上所做的努力,有地方报纸对此作了较高的评价。
分类
一般而言,粤西涯话可分为东片和西片,东片分布于
信宜、
阳春、
高州、
电白等地;西片分布于化州、廉江等地。粤西涯话西片与桂南涯话相连,口音相互间较为接近;但不与东片相连,口音相互间差异较大。粤西涯话东片又细分为两小片,信宜、阳春等为一小片,这一片受粤语影响相对其他片而言要大一些;电白北部为中心又为一小片,这一小片在语言特点中有一些和西片一致,但并不与西片相连。
桂南涯话与粤西涯话西片发音特点相近,除与粤西相连的一部分外,还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桂南各县(市)。
涯话各小片和
方言岛在词汇、发音等方面有所差异。若不考虑地域,涯话则分大涯、细涯:大涯受其他方言影响相对小,分布区域涯话占主导;细涯则受其他方言(如
白话、电白
黎话)影响大,分布区域涯话不占主导。不同县(市)间大涯存在差异,细涯亦然。
语言共性
虽然各地涯话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涯话存在共性,这些共同的语音特点也是一般客家语拥有的。这些也是判别涯话在语言学上归属于客语的依据。
涯话有一般客家语的日常用语,如:吹(音coi1)过(可怜)、正(刚)、(䌈)(音tak5或tek5,绑)、绹(to2,捆)、㿸(音man3或man4,皮肤的污垢)等。涯话与一般客家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在发音上,存在粤西等地区常见的边擦音,如三、四、细、生、晒等字;在词汇上,引入不少粤语词,如劏等,部分地区还有耐(音nǒi,久的意思)、睇(看的意思)等。
具体如下面几点共性:
①语音上:涯话多
送气音,古
全浊声母,不论
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ʰ-],“地”、“大”、“弟”读作[tʰ-],“在”、“住”、“坐”读作[tsʰ-],“旧”、“舅”读为[kʰ-];古非母、敷母、奉母的部分字今读作[f-],而部分字涯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指“给”,一般写作“奔”)念[p-],“孵”、“讣”读[pʰ-],“扶”、“肥”也念[pʰ-];古晓母、匣母合口字,涯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晓母、组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
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
喉音[k-]、[kʰ-]、[h-]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
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
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②
声调上:涯话基本都是是6个声调,暂无其他声调数的例子。
③词汇上:涯话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古汉语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脸)”;还有一些具有本方言特色的词,如“眼珠仁(眼睛)”、“眼汁,
眼水(眼泪)”等。
④语法上:涯话常用一些如“老”、“公”、“子”、“卒”、“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紧”、“正”、“过”、“诶”、“倒”等)表示动作
时态;通过变化
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声韵系统
由于各地涯话口音存在差别,这里以桂南防城港涯话为例作以下介绍:
1、
声母(22个,包括
零声母,[ŋ]逢[i]或变成[ȵ],仍记作ng[ŋ]):
特点:
①人、热等字在与i开头的
韵母相拼时声母并非ng,因该字母(即疑母[ȵ])打不出且
发音与ng相近而归入ng。
②sl[ɬ]声母发音近似s,但与s绝不相混,使用范围相当广泛,如:小、细、沙、洗,只出现在粤西和桂南(当地的白话也有此声母)。
③防城港涯话没有j/q/x这套声母,本是z/c/s,与i单独作韵母时相拼,发音近似普通话的ji/qi/xi(机/奇/西)。另外,梅州话有“支”、“持”、“时”(zɪ、cɪ、sɪ)(客拼记为zi、ci、si)与“挤”、“妻”、“西”(zi、ci、si)(客拼记为ji、qi、xi)的对立,防城港涯话只有zi、ci、si,没有zɪ、cɪ、sɪ。梅州话的“支”、“持”、“时”(zɪ、cɪ、sɪ)发音近似普通话的“支”、“持”、“时”(zhi、chi、shi)。为了便于把防城港涯话和梅州话、普通话这个发音特点区分开来,因此把防城港涯话的(zi、ci、si)写作(ji、qi、xi),与客拼方案(
梅州市梅县区)保持一致。
2、韵母50个:
特点:
①与梅州话比较,防城港涯话没有ɪ韵,纸、粗、世等字,分别读作:ji cu sê
②uon和uan合并,读uan,短、官同惯。另有近似uan韵的on,发音短促。
③没有梅州话的iê iai iêu iui uo iên ion iun uêt iut iuk uak uok等韵母。
④和梅州话一样,鼻音韵尾[-m] [-n] [-ŋ]与
入声韵尾[-p] [-t] [-k]俱全。
阴平1(花、家) 阳平2(华、爬)、上声3(打、假)、去声4(化、骂)、阴入5(客、七)、阳入6(力、食)
特点:同梅县话。
注:①[ ]内为IPA
国际音标,其他为普通话拼音或客家语拼音,下同;②其他地区涯话声韵系统与此不完全一致。
内部异同
经过数百年的异地发展,来自不同省、县的
客家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今天的涯话,如哥豪不分,“高老好”等字,原乡大约有两种
音韵o和au,后基本上合并为o。“周州”等字,原乡本有u与iu两大类,到了粤西和桂南,全部合并为iu(但也有例外情况,有些地方,如电白观珠,可能受粤语影响大或原本如此,发ou[əu]音,少了
介音的存在)。
涯话的核心区范围:广西的
博白县、
陆川县、
合浦县,广东省的
廉江市和
化州市,共5个县市。与之相邻的语言主要是粤语,在学术划分片区上分属三大类:高阳片、钦廉片、邕浔片。(补注:在其他地区,不能忽视电白涯话等,因为电白涯话还与电白黎话发生相互影响。)
1、东南部的是廉江市、化州市,属高阳片粤语。
3、北部的是博白县、陆川县,属邕浔片粤语。
下面分析这三大片粤语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对粤西桂南核心区涯话可能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影响。
其周边的涯话有的没有此声母,如博白县
新田镇、陆川县
横山乡、合浦县
公馆镇(下面在出现博白、陆川、
化州、合浦名称时省略镇名)、廉江市
石角镇等地区,没有sl声母的占多数,说明涯话核心区对这个外来语音有较强的抗拒力。但相对边缘的涯话区则难以避免地受到了粤语的影响,接受了sl声母,如化州市
新安镇、廉江市的
青平镇。核心区之外的除
信宜市外,如
高州市、
阳春市、阳江市、
电白县、北流市、
玉林市,基本上都有这个边擦音。
2、高阳片和钦廉片粤语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基本合为一类,无舌尖元音韵母。而邕浔片粤语部分点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南宁市、
平南县),精庄知章两分(如南宁市)。粤西桂南核心区涯话周边的粤语如博白、陆川、玉林(城区除外,属勾漏片粤语)属于邕浔片,但缺乏相关语音资料(至21世纪初)。
高阳片和钦廉片止摄开口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和粤西桂南的涯话同,这也是粤西桂南涯话话比较一致的地方之一,不同于原乡
梅州市属各县有精庄知章不分(梅州市区、
梅县区)和精庄知章区分(
五华县、兴宁县、
大埔县、
丰顺县),拥有两大类的现象。粤西桂南涯话的精庄知章不分的特点,应该是其自身融合演变的结果。
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涯话有舌尖元音韵母,如博白、陆川、
廉江青平镇。有些地方没有舌尖元音韵母,如
化州、廉江石角镇。没有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粤语的特点,而与之相反,舌尖元音韵母是大部分客家语的语音特点。因此可以推断,没有舌尖元音韵母的涯话应该是受到粤语影响的结果。至于博白、陆川的舌尖元音韵母,应该是对原乡语音的保留,不可能是受粤语影响的结果。
3、粤语大部分方言点,钦廉片粤语无撮口呼
韵母[y]。如信宜粤语有,高州、
化州、
廉江、合浦、钦州粤语没有。而邕浔片粤语大部分有撮口呼韵母[y],如南宁市、平南县、
贵港市。
粤西桂南核心区有些地方的涯话有撮口呼韵母[y],如博白、陆川。廉江和化州没有撮口呼韵母[y],梅州市的客家语也都没有撮口呼韵母。博白、陆川的撮口呼韵母应该是来自包括邕浔片在内的其他粤语的影响。
图1中3为高阳片粤语,4为勾漏片粤语(玉林市城区属勾漏片粤语,郊区为邕浔片粤语,博白、陆川为邕浔片粤语),6为钦廉片粤语。
根据《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的调查资料显示,属于粤西-桂南涯话核心区的涯话(大涯)的
声调,与非核心区的涯话(细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位于核心区的涯话的声调与
梅州话相同点较多,非核心区的涯话与周边粤语有较大相似性,原因可能是受其影响,也可能是由原乡带来的。根据《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以及桂南防城港涯话(声调类型与博白、陆川相同),比较一下位于粤西-桂南涯话核心区与非核心区的涯话的声调异同。
1、古
全浊声母上声字,
新安、石角和青平三点一般读
去声,例外的如“跪”,其余六点读上声。“混”字较特殊:
声母大多为k-,
声调几乎全部读为上声(塘口读为
阳平,思贺一点除“户”字读为阳平外,“祸、蟹、李、柿、市、以、抱、绍、藕、敏”等字俱读为阳平,这种现象很少见)。
2、古全浊声母去声字新安、石角、青平今读去声,其他六点全浊声母字和大部分次浊声母字今读
上声,小部分次浊声母字今读去声。
3、“坐、簿、弟、被”等二十个左右的古
全浊上声字在梅州等地今读
阴平,但“簿”等字在粤西涯话中则很少读阴平。(注:电白涯话坐、被是阴平,弟如果发“娣”音也是阳平,如果发“第”音则是上声。)
分布
涯话的分布,如果仅指他称和自称为涯话的地区,比较能确定的是西自广西
防城港市东到阳江市。在广东西部(粤西)和广西南部(桂南),使用涯话的人口在500万以上。
广东西部
电白区,主要分布在:
沙琅镇、
观珠镇、
那霍镇、
黄岭镇、
罗坑镇、
望夫镇、
霞洞镇小部、原
大衙镇小部,
林头镇(不含原大衙镇)、
马踏镇、羊角镇(以青山村委会为主)等也有分布。电白涯话以沙琅话为代表。
高州市,主要分布在:
根子镇、
新垌镇、
云潭镇、
谢鸡镇、
泗水镇、
马贵镇、
分界镇,其它镇(如
大坡镇、
古丁镇等)也有零星分布。高州涯话以根子话为代表。
信宜市,主要分布在:
茶山镇、
洪冠镇、
平塘镇、
钱排镇、
合水镇、
新宝镇、
贵子镇、
思贺镇等。信宜涯话以合水话为代表。
阳春市,主要分布在:
永宁镇、
三甲镇、
山坪镇(2003年后并入三甲镇)、
八甲镇、
圭岗镇、
马水镇、
潭水镇、
双滘镇、
河口镇等。
廉江市,主要分布在:
塘蓬镇、
石颈镇、
和寮镇、
长山镇、
石角镇五镇及
红湖农场、
东升农场各村委,
河唇镇、
石岭镇、
青平镇、
高桥镇、
雅塘镇、
吉水镇六个镇的大部分乡村,原
河堤镇、
营仔镇两个镇及
红江农场、
黎明农场的部份乡村(2003年出版的《湛江市志》)。
雷州市,主要分布在:
英利镇的部分村庄,
客路镇三塘管区村庄。(这些地方涯话使用者一般祖籍化州新安,且与黎话人杂居过程中被逐渐同化,特别是部分年轻涯人已把黎话作为母语看待。)
徐闻县,主要分布在:
下桥镇的迈埚、信桥、拔园、石板,
龙塘镇福田、西洋、黄定,
曲界镇石灵溪、南胜,
锦和镇高龄、那爱、那郁,
城北乡北水、军房、铜铁、火炉桥等地,及城南乡的部分村庄。
遂溪县,分布在
附城镇、城西镇、
洋青镇、沙古镇、
杨柑镇、
北坡镇、
岭北镇、
城月镇等乡镇的部分村落。
罗定市,分布在东南部
素龙街道、
黎少镇、
太平镇、分界镇、
罗镜镇、
新榕镇、
加益镇、
龙湾镇、泗沦镇、
都门镇、
连州镇等镇街的部分地区。
郁南县,分布在南部
平台镇、河口镇、
东坝镇、
宋桂镇等镇的部分村庄。
广西南部
市区,主要分布在:
南康镇、
西塘镇、
涠州镇、
福成镇、三合口等乡镇。
合浦县,主要分布在:
公馆镇、
曲樟乡,
闸口镇、
山口镇、
白沙镇大部,以及合浦其它乡镇的部分村落。
市区:主要分布在:公车、大录、扶隆、附城、防城、华石、江山、板八、那勤、那良、茅岭、滩营、平旺、垌中、那垌等乡镇。
上思县,主要分布在:思阳、在妙、平福、叫安、那琴5个乡镇的部分地区。
市区,主要分布在:平吉、大直、
大寺、小董、那蒙、贵台、青塘、黄屋屯、康熙岭、沙阜、
尖山、大番坡、久隆、东场、那彭、那思等乡镇。
浦北县,主要分布在:泉水、石银、
张黄、大成、白石水、三合、龙门、樟家、福旺等乡镇。(浦北的涯话又称
新民话。)
灵山县,主要分布在:三隆、
灵城、文利、丰塘、那隆、伯劳、
平山、
石塘、
平南、沙坪、烟墩、新墟、
旧州、
陆屋、武利、
三海、太平等乡镇。
博白县,主要在县东、中、南部的
凤山、
新田、宁潭、
文地、三江、英桥、大垌、那卜、沙陂、合江、
东平、
沙河、菱角、松旺、双旺、
龙潭、大坝以及西北部的
黄凌、
三育、
江宁等20多个乡镇。(博白的涯话又称新民话。)
陆川县,分布在全部16个乡镇,主要在南部的大桥、
乌石、良田、清湖、古城、
横山、滩面等乡镇和温泉、月垌、沙湖等乡镇的部分村落。
其他地区
还有其他一些地区,如广西
桂平一带、广东
云浮、清远一带及江西南部一些地区,也有自称客家语为涯话的情况,其中
桂平金田村还是著名的太平天国发源地。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这些地区涯话分布情况暂时不明。
代表人物
比较出名的涯话人有民族英雄
刘永福、铁四军元老
陈铭枢、南天王
陈济棠、土壤学家
谢申、广东省内空调业内首席专家
钟朝安和新兴涯话歌手
西桐木等。
拼音系统
综述
上面在介绍声韵系统时用到了一些拼音,主要是利用了客家语拼音方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但是由于各地口音不尽相同,所以客家语拼音方案不一定完全适用各地涯话。参考相关文献(如陈云龙的《电白(沙琅)𠊎话记略》、《广东电白观珠客家话止摄精组字的读音》等等),以电白涯话为例,按照梅州话版的拼音方案,作了适当增补,可作为电白涯话的拼音方案。其他地区的涯话拼音方案,可在此基础上,按照客家语拼音方案的精神,作适当调整。(注:此方案并非经专家论证,亦未推广。)
声母
注:[ʦi-]、[ʦʰi-]、[si-]不是单独写成j、q、x,而是写成ji-、qi-、xi-,即与普通话类似,j、q、x三个声母与i相连才存在;[ȵ]与[ŋ]音位相差不多,统一标为ng。
韵母
注:有*号表示仅
观珠口音,“(-)”表示没此发音或暂时无字表示;上述列表中,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 yi、ya、yo、yê、yai、yau、yu、yui、yam、yim、yan、yin、yun、yang、yong、yung、yab、yib、yad、yid、yud、yag、yog、yug(未列上的也可类推);为方便对照,入声字标音的韵尾部可保留IPA[-p][-t][-k]尾部样式,相应地写为-p -t -k样式,而不写成-b -d -g样式,如:ok [ɔk],余者类推。
另外,为兼容台湾客家语拼音方案及输入方便,表中ê可改为e,e相应地改为er。具体改动如图所示。
声调
注:调号表示
声调排序,兼容调号是为了兼顾不同声调数目而重新对拼音序号进行排序的(见下附),建议标音时采用兼容调号;调值仅作参考,不同口音会稍有不同,这里以
沙琅口音为例。
附:兼容调号列表如下
说明:对于主流客语(六调)来说,
上声去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去声用5表示,4和6空出;对于水源音、海陆腔等客语(
七调)来说,只有上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4不用;对于长汀话等汀北片客语(
五调),上声不分阴阳,上声用3表示,而4不用,没有入声,7、8也不用。兼容调号表示与调号的表示方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