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
教育部批准的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5日,教育部正式下文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联合研究中心”),2013年6月19日依托建设单位由湖南大学变更为重庆大学。联合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等28所重点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八院等13家合作单位参与建设,钟志华院士担任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联合研究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责任制,理事会是联合研究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全面指导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联合研究中心的学术与技术指导机构。日常事务由综合管理部负责,在依托单位重庆大学和北京分别设立办公室,在成员单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分别牵头建设了11个分中心。
简介
深空探测是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起源、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手段。探月工程是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起点。为有效整合高校的人才、知识、技术和国际合作等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在探月等深空探测领域重大专项或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积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空探测中心”)。
深空探测中心的主管部门为教育部,依托建设单位从成员单位中遴选。
深空探测中心是教育部组织、协调高校开展深空探测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及工程研发的实体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
深空探测中心的宗旨是:整合高校资源,积极为科技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备部等部门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企业服务,推动探月等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将联合研究中心建设成为跨校、跨学科资源整合和科技创新平台,成为高校为我国探月等深空探测工程服务的窗口,成为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深空探测技术研发中心。
深空探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探索面向国家深空探测工程的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跟踪国际深空探测活动进展和技术发展动态;为我国的深空探测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和咨询服务;整合高校资源,承担深空探测技术和工程研发任务;开展深空探测技术国际合作,促进深空探测技术交流;加强深空探测相关的学科建设,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开展深空探测领域的科普工作。
2009年11月05日,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于在湖南大学挂牌成立。
2013年06月19日,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提升重组建设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中心依托建设单位由湖南大学变更为重庆大学
2013年,获批重庆市深空巡视探测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培育团队。
2016年,获批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滚动支持。
2016年,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
领导成员
主任: 钟志华
日常副主任: 谢更新
日地空间物理探测预研分中心: 陈鸿飞(北京大学
深空测控与通信分中心主任: 陆建华清华大学
材料分中心主任 : 谢建新北京科技大学
虚拟现实分中心主任: 吴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据应用系统分中心主任: 褚君浩华东师范大学
空间环境及轨道设计与分析分中心主任 : 徐波(南京大学
热控与能源分中心主任: 陈永平(东南大学
有效载荷分中心主任 : 李松(武汉大学
行星地质探测与研究分中心主任: 肖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主任 : 夏利东山东大学
空间机构与资料分中心主任 : 周炎涛(湖南大学
学术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是联合研究中心的学术与技术指导机构,成员由深空探测领域的资深或权威专家组成。目前已聘请了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王礼恒院士为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聘请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彭苏萍院士为联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聘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科学院、总装备部、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及相关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共计25位(其中院士16名)为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术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对联合研究中心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提出咨询指导意见。
2、指导联合研究中心承担深空探测领域科研任务。
3、指导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4、承担理事会或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委托的工作。
(2010年8月12日,联合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
第一排左起:彭苏萍院士、褚君浩院士、叶培建院士、戚发轫院士、孙家广院士、王礼恒院士、欧阳自远院士、赵文津院士、钟志华院士、娄晶副司长。
第二排左起:曹一家教授、刘伟研究员、黄定华教授、刘林教授、谢更新教授、张玉花研究员、申麟研究员、金振民院士、谢焕忠司长、侯建文研究员、王立研究员、周炎涛教授。
组织机构
联合研究中心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联合研究中心下设综合管理部、总体技术部;并根据探月及后续深空探测工程的需要以及深空探测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有关高校在相关领域的基础和优势,按技术方向由相关高校牵头建设若干个分中心。分中心是相关单位共同参与建设的跨学科研究与工程研发平台。联合研究中心目前设有日地空间物理探测预研分中心、 深空测控与通信分中心、 材料分中心、虚拟现实分中心、 数据应用系统分中心主任、空间环境及轨道设计与分析分中心、热控与能源分中心、 有效载荷分中心、行星地质探测与研究分中心、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 空间机构与资料分中心等11个分中心。
综合管理部
负责处理联合研究中心日常事务,根据工作需要,在依托单位或在北京设立常驻机构。综合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与深空探测领域相关主管部门及工程抓总单位进行沟通,推介相关高校的优势资源;跟踪深空探测领域相关主管部门及工程抓总单位的需求信息;整合高校资源,围绕探月及其它深空探测领域的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开展项目策划、组织申报、联合攻关等工作。
总体技术部
根据不同项目实施的需要设立,主要职责是:统筹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任务分解、技术对接、综合实验等技术性工作。
日地空间探测预研分中心
牵头单位:北京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01总体设计部等
分中心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空间物理、空间探测和微电子技术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夸父”计划预研,空间物理理论研究和空间探测技术,主要研究太阳风物理、磁层物理、电离层物理等理论,以及深空粒子辐射探测仪器研发、太阳活动电离层效应监测和探测数据处理,太阳到地球的深空物理现象等方面,为国家深空探测提供理论依据。
分中心将加强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等单位的合作,研发新一代高性能空间探测设备;利用高校的国际合作资源,吸收国际深空探测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积极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深空探测与通信分中心
牵头单位:清华大学
分中心由清华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为探月一期工程、探月二期工程和探月三期工程,载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测工程中的测控通信系统储备关键技术。主要研究测控通信技术体制、低信噪比接收、高增益信道编译码、高性能图像压缩、高效小型化多频天线、无线信号传输特性等方面的工作。
分中心研制的高性能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LDPC)在探月工程中得到成功验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制的图像数据压缩系统在探月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设计的全金属多频段天线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研制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精确电磁仿真软件和高频电磁散射国家代码,并以此为基础完成了月表环境下无线信号传输特性研究。
材料分中心
牵头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分中心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各优势单位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化学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深空探测工程中所需的结构和功能材料(专用金属材料、特种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以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材料制备技术、相关器件及装备、深空探测材料及装备的可靠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分中心在新材料研制中,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莲藕状多孔金属制备新技术,成功制备了莲藕状多孔金属镁。开发了以PBO纤维为基体,制得了Cu/n-TiO2/PBO复合纤维。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备新技术,以青铜、不锈钢和硫化物的粉末为原料,试制出了微型梯度自润滑轴。
虚拟现实分中心
参与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神州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员中心
分中心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相关高校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为探月工程,载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测工程中的虚拟现实系统储备关键技术。主要研究虚拟现实中的建模理论与方法,增强现实与人机交互机制,分布式虚拟现实方法与技术,虚拟现实的平台工具与系统等方面的研究。
分中心通过不同学科方向的合作、交叉,开展虚拟现实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数据应用系统分中心
牵头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分中心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高校地理科学、遥感科学与信息科学的优势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管理以及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等方面研究工作,为我国深空探测和航天发展战略需求提供数据支撑平台。
分中心在空间数据处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和较完备的软硬件支撑,可根据不同需求生产出不同规格的数据产品,并可实现数据产品的业务化生产;在海量数据管理方面,已科学存储和管理覆盖全国的大量遥感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和表格数据,拥有可靠、高效的大型数据库建设能力;在多源数据分析方面,拥有大量常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掌握了先进的多源数据同化技术,并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建立起区域同化系统,在空间数据分析方面优势明显。
空间环境及轨道设计与分析分中心
牵头单位:南京大学
参与单位: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山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
分中心由南京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天文和地学等优势学科,通过整合全国相关高校资源,采取多学科、跨学校、跨部门的联合研究方针,重点针对行星地质学和太阳系空间环境学进行科学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重大空间探测项目的预研、立项、科学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等任务。
分中心侧重于太阳活动和空间环境预报、深空探测科学任务规划、轨道设计与分析以及导航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当前研究重点为陨石学、太湖冲击成因、月面冲击坑、遥感矿物光谱学、行星形成和演化、太阳活动机制、空间灾害性天气起源等领域。结合我国探月及深空探测工程的需求和国际行星科学前沿,开展以下五大领域的研究工作:1.地外物质天体化学研究;2.行星遥感光谱学研究;3.行星表面过程研究;4.行星形成与演化研究;5.太阳系空间环境研究。
分中心拥有太阳塔望远镜、太阳爆发探测望远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多波段矿物光谱仪等先进仪器。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科研水平的综合研究中心,为我国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工程贡献力量。
热控与能源分中心
牵头单位:东南大学
分中心由东南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力学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在月球着陆探测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热环境分析和热控系统设计、微重力多相流及其高效相变热控关键技术、气液两相自回流相变换热技术、高性能微槽热管、毛细环路热管、脉动热管、分形树状高效微型热沉、冷凝辐射散热器、温差电池、热电制冷、高性能锂离子电池、MEMS微型能源技术的研究。在特种材料热物理性质量测理论与技术、超轻多孔金属制备与应用、热管理技术、利用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先进热控技术等方面具有突出特色。
发展方向与目标:开展深空探测热控与能源领域的创新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联合其他分中心构建深空探测热控与能源系统,并演示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和热控与能源研究领域的发展,和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未来航天器先进热控技术及能源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有效载荷分中心
牵头单位:武汉大学
分中心由武汉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相关高校在火星和月球探测方面的优势技术基础,跟踪国内外在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方面的发展前沿。
分中心侧重于探月工程二期、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登月及其他深空探测工程中的有效载荷关键技术预研。在星载激光测高仪、激光反射镜、合成孔径雷达、水电解制氧器、磁通门磁力计、近红外光谱仪等的研制开发上有着较好基础。主要研究方向为:1.国内外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跟踪与调研;2.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研发;3.深空探测有效载荷仿真技术;4.深空探测有效载荷仿真定标与数据处理技术。
分中心将组织相关高校开展合作研究,承担深空探测有效载荷技术和工程研发任务;联合其他分中心参与国家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研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低功耗、小质量、小体积和新型载荷技术,为深空探测科学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行星地质探测与研究分中心
参与单位: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山东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上海天文台
分中心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地质学、地球化学、分析化学、地球物理和比较行星学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侧重于行星地质学和太阳系空间环境学,地外物质天体化学、行星遥感光谱学、行星表面过程、行星形成与演化、太阳系空间环境,陨石学、太湖冲击成因、月面冲击坑、遥感矿物光谱学、行星形成和演化、太阳活动机制、空间灾害性天气起源等方面的研究。分中心在探测火星及其地球相似性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采用光谱、质谱、核辐射,表面、原位、微区等技术开展陨石及深空探测样品元素、同位素及赋存状态集成分析;系统开展与载人登月、火星探测及其它深空探测工程相关的科学与工程问题研究,主要包括月表着陆区选择、月球基地选址、相似性研究与模拟登月环境、宇航员地质知识的培训、建设模拟登月基地与宇航员野外训练等。
分中心将围绕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研究深空地质分析与探测中的关键技术,联合其他分中心构建深空地质分析与探测研究平台,争取在深空探测的地学应用、深空探测样品物质组成集成分析、地面相似性工程验证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为我国深空探测工程提供必要的科学和技术支撑,推动我国深空地质分析与探测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行星光谱与空间天气分中心
牵头单位:山东大学
参与单位: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
分中心由山东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行星光谱与遥感、空间天气物理与探测技术、行星数据系统(PDS)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主要开展行星遥感探测数据分析与应用、行星表面物质模拟与表征、太阳风和太阳爆发现象、太阳爆发的日冕和行星际响应、高能粒子事件的产生和加速过程、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分中心参与了多项空间科学探测计划的预研和载荷研究,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建设的国内首家PDS实验室是开展深空科学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重要平台,曾直接参与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的科学数据规范制定工作。
空间机构与资料信息分中心
牵头单位:湖南大学
分中心由湖南大学牵头建设,将充分发挥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整合机械工程、自动化控制、材料工程、信息科学以及飞行器机构设计、智能控制等学科资源。
分中心主要研究的内容为空间飞行器的概念设计、结构与机构设计、智能导航控制等。分中心还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采集、整理与分析深空探测领域的信息资源与研究动态,为科研项目开展提供文献信息资料、信息检索与分析和跟踪服务。
分中心将围绕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联合其他分中心参与国家深空探测的科学目标研究,针对近空间飞行器、探测卫星、月球探测、火星探测、及其他深空探测领域所需的飞行器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储备关键技术,培养后备人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08:01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