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建在连上
毛泽东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
“支部建在连上”是毛泽东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和制度。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
历史背景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第一次带兵打仗,然而失败了。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前委书记,他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保住和把握住这支革命武装,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本钱。
行军路上,毛泽东带着脚伤一路调查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陈士榘回忆毛泽东当时说:“我观察过,凡是拥有一定数量党员的连队,士气就高,作战英勇,长官也能得到有效的民主监督。”尤其对何挺颖任党代表的连队印象深刻。这个连党员多,注重发挥党员积极作用,基本没有逃兵。毛泽东多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意见。何挺颖说:我看要从军队的党组织去考虑。部队党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抓不住士兵。
毛泽东还先后与宛希先何长工韩伟等谈话,了解北伐军党组织建设情况,当时叶挺独立团是团建支部、营建小组。中共党员以军官为主体,起始只有20多人,士兵中基本没有党员。于是,毛泽东下定决心,再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
毛泽东的基本思路是:抓部队必须抓住士兵,抓住士兵则必须抓好基层。从连队开始,形成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党员。由于当时连队党员极少,先从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开始,在连党代表指导下开展工作。士兵委员会优先解决官兵伙食一致和长官打骂士兵问题,以连党代表为主建立支部。不能像旧军队那样靠军官一级一级抓部队,而要依靠党的基层组织,由下而上。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和士兵委员会建在连上。
毛泽东在江西永新三湾村宣布了五项整编措施,特别是中共组织实行支部建在连上,设党代表,增加基层军官和士兵为前委委员;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从管理伙食开始,实行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三湾改编以后,为落实支部建在连上,10月到达酃县水口,毛泽东亲自发展六名士兵入党。
理论发展
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三湾改编时,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对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1929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古田会议决议,从理论上阐明了党对军队领导的原则,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确立了党领导军队的一些基本制度和措施。
1932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中党的工作训令》中,第一次出现了“保障党在红军中的绝对领导”的字句。
1938年11月6日,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毛泽东针对张国焘同党争权的历史教训,提出:共产党不争个人兵权,不要学张国焘。但要争党的兵权,争人民的兵权,并形象地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表述为“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邓小平曾反复强调:“军队任何时候都要听中央的话,听党的话,选人也要选听党的话的人。军队不能打自己的旗帜”。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加强军队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江泽民在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15年中,明确提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2004年9月21日,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要始终关注、抓住不放,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和动摇”。
基本内涵
是“党指挥枪”的根基
党支部是“党指挥枪”的组织根基。任何时候都要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军队建设强本固基之举抓紧抓好。古田会议决议明确,为纯洁党的队伍、坚强党组织,发展党员须改变官长“一概拉进”、士兵发展趋缓的倾向;强调“为了红军的健全与扩大,为了斗争任务之能够负荷,都要从党内教育做起”,明确有计划地在党内进行马列主义和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反对党内的错误思想,“提高党内的政治水平”。这些都是由党支部所处的基层领导核心和前沿堡垒地位,及其作为党联系官兵的桥梁和纽带直接担负着宣传、组织和团结群众的功能所决定的。实践证明,“支部建在连上”是把“党指挥枪”原则落到基层、“达于士兵”的最佳组织形式和制度机制;抓好党支部建设,就抓住了基层建设核心以至部队全局关键一环。惟其如此,党中央、中央军委历来强调坚持“支部建在连上”并紧抓不放,不仅在战争年代取得节节胜利,和平时期也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考验。进入新世纪建军治军仍须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把每个党支部都建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组织者、有力推动者、模范实践者;无论形势任务怎样变化,体制编制怎样调整,干部战士怎样更新换代,都应巩固党支部在基层单位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发挥指导员的“党代表”作用,保持一支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党员和干部队伍,为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任务,提供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证。
是基层制度建设的关键
加强制度建设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和落实党支部建设的规章制度。古田会议决议规定“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党组织要把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委员之间保持实质上的一致;上级党组织决议要迅速传达到下级组织和党员中去,下级须详尽讨论,拿出执行办法;支委会每月规定支部大会及小组会讨论的材料和会期,党内发扬民主须尽量发表意见、弄清是非,形成“反映无产阶级之积极活泼的爽快的精神”,但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反对极端民主化和非组织观念,等等。军队党建史表明,科学可行的党建制度是党建规律的反映和成功经验的总结;制度建设抓好了,党的建设才能获得可靠的制度支撑和机制保证。中国军队在实行“支部建在连上”实践中形成的支部组成、集体领导、报告工作、述职评议、民主生活、党日党课等一整套制度,其基本精神和规定是务实有效的,应当始终不渝坚持下去。同时,也应联系新的形势任务需要,把坚持与改进、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起来,对其中不合时宜的某些规定,积极稳妥地加以改进、完善和创新,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做到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藉以永葆其生机活力。据此,中央、军委几次修订颁发的《军队政治工作条例》,对“支部建在连上”有关内容时有调整充实。尤为重要的是,坚持“支部建在连上”,既要建章立制,更要按章落实。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握学好规定、身体力行、养成习惯、支书带头、经常督察等环节,防止重立制轻落实、有章不循另搞一套、搞形式主义繁琐哲学等不良现象。
以部队建设为中心任务
党支部建设不能脱离部队建设中心任务,任何时候都要着眼推动部队全面建设和战斗力水平、紧密联系基层实际来展开。这是由毛泽东揭示的党的建设要联系于党的政治路线进行之规律所决定,是中共十七大明确的党建总方针所要求的。事实上,“支部建在连上”本身就是在党领导的武装斗争中应运而生,在党支部带领官兵建设基层、完成作战训练等任务实践中发展完善的;党支部建设紧密联系于部队中心任务,围绕履行军队职能,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推进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上,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因此,《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党的建设必须围绕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心、遂行使命任务开展工作。《军队基层建设纲要》也规定,党支部不仅要增强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还要增强领导单位全面建设的能力和带领官兵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实践中,注重把制定党建措施与基层建设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把解决影响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与解决基层建设的突出矛盾结合起来,把落实基层党建规章制度与贯彻执行条令条例一致起来,努力实现党支部与基层单位同步建设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注重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做好军事斗争准备这个龙头、提高战斗力这个根本标准,与时俱进地改进完善“支部建在连上”的具体制度,跳出重支部建设轻基层建设、重思想政治领导军事行政领导等误识和套路,防止把抓党建与抓军事行政工作割裂开来的“两张皮”现象,以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和战斗力提高,作为党支部建设和领导工作的重心,作为检验“支部建在连上”成效的根本尺度。
历史意义
它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也从此定下了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支部建在连上”原则,使军队党的建设形成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党的领导机关,使党在军队中的组织设置健全而科学。在党的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挥作用,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历久弥新的科学性。
“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能够抓住普通党员的一个最佳组织形式和机制。“支部建在连上”,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有了不可替代的制度构架,也为基层党支部在基层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联系群众和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奠定了基础。为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初步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80年来,尽管中国军队的体制编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务和社会环境等发生很大变化,“支部建在连上”的某些内容形式亦有所调整,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光耀古今并予未来以深刻启迪。“支部建在连上”,确保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参考资料
“支部建在连上”的时代价值.人民网.2017\u5e7412\u670811\u65e5
井冈山时期党的建设的现实启示.人民网.2018\u5e7406\u670807\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03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