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斗争准备是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而在相对和平时期进行的组织、物质和精神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术语简介
核心是战争准备,还包括应对危机、维护和平等其他方面的准备。
充分的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震慑敌人、遏制战争的作用,同时又是战胜敌人、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础。
内容
军事斗争准备的内容大体分为军事准备、政治准备、经济准备等部分。
军事准备包括武装力量建设、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建设、战争动员体制建设、战场环境建设等。
政治准备主要指与军事斗争有关的精神准备和法律、舆论、心理准备,包括国防与战备思想教育、国防与军事立法、对外统一战线与联络工作等,基本目的在于为军事斗争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经济准备通过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战争动员体制建设,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战争潜力,为军事斗争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指导与基点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准备,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新形势下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统揽,以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为条件,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可能发生的信息化局部战争。
主要工作
主要工作包括:①研究形势发展,掌握敌情变化。
研究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密切关注国家周边安全形势的变化,分析国内敏感地区的社会动态,是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提和依据。
②改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现代化水平。
武器装备是进行军事斗争准备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军队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新武器装备,又要抓好现有武器装备的维护和管理,改进其技术性能,提高作战效能,为实现“以劣胜优”创造条件。
③深入研究战法,改革军事训练。
针对具体作战对象,结合部队作战任务,开展战法研究,探索战胜敌人的对策。同时,把战法研究与训法研究相结合,构建联合作战体系和训练体系,促进军事训练改革深入发展,为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打下基础。
④制定作战预案,搞好战场建设。
不断适应战略环境变化,修订和完善作战预案及各种保障方案。制定战场建设总体规划,逐步落实,使战场建设能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作战和保障的需要,成为未来防卫作战的重要依托和物质基础。
⑤健全动员体制,加强后备力量建设。
为进行军事斗争,必须在平时加强动员建设,做好动员准备,重点是健全动员体制和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特别要做好局部动员的准备,尤其是加强信息化局部战争兵员动员、军民通用物资征用、民兵参战支前等问题的研究,明确基本原则、任务和方法。
⑥提高保障能力,搞好物资储备。
现代军事斗争对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加强联勤建设,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加强指挥自动化体系建设,提高军事斗争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保障能力。物资储备是提高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须适应客观情况变化,适时调整物资储备布局,优化储备结构,充实储备数量和改变储备方式等。
基本要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斗争准备的基本要求是:
①立足于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
未来面临的军事斗争,重点是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信息化局部战争。坚定信心,立足打赢,是军事斗争准备的前提和思想基础。
②着眼于政治斗争需要。军事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斗争。何时进行军事斗争,怎样进行军事斗争,如何为可能的军事斗争进行准备,准备的重点、规模和程度,都要服从政治的需要。
③既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又要有所作为,使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军事斗争准备也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把握适当规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做好工作,完成好中国共产党和国家赋予的任务和使命。
④处理好应急准备与加强根本建设的关系。做好应急准备是军事斗争的现实需要。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应急与根本的关系。应急准备是为长远发展和根本建设摸索经验,更重要的是搞好根本建设,使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更加坚实。
⑤着眼全局,把握重点。
以发展和提高军队的实战能力和威慑能力为出发点,着眼于完善体制编制,提高军队的质量,增强整体效能;加强国防科研,抓好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加强重点方向的战备工作。
⑥与外交斗争密切配合,努力营造有利于军事斗争准备的国际战略环境与态势。
新形势下的军事斗争,形势复杂多变,给军事斗争准备提出许多新的内容和要求,必须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坚持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导向,真抓实备、常备不懈,全面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主要是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统筹推进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保持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同时组织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准备等。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